人教版五上劳动技术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五上劳动技术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劳动项目二 煮面条》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劳动项目二 煮面条
年级学段: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1 课时(40 分钟)
所属单元:第一章 “生活自理爱劳动”
教材版本:人教版
二、劳动目标
(一)基础劳动能力目标
能独立完成 “煮面条” 的完整流程(备料→烧水→下面→煮制→调味),掌握 3 个核心操作要点:水沸后再下面、煮制时搅拌防粘、根据面条种类控制煮制时间(如挂面煮 3-5 分钟,手擀面煮 5-7 分钟),操作符合厨房安全规范(如不触碰热锅、正确使用燃气灶 / 电磁炉)。
能根据个人口味搭配基础调料(如盐、酱油、香油),煮出 “熟而不烂、调味适中” 的面条,自我评价达标率(面条熟度、调味合适)不低于 90%。
(二)劳动思维与方法目标
面对 “面条粘锅”“煮不熟” 等问题时,能通过 “回忆教师示范步骤”“观察面条状态”(如面条浮起是否代表煮熟)自主排查原因(如未及时搅拌、水未沸就下面),提升劳动问题解决能力。
能在小组实践中合理分工(如 1 人备料、1 人看火、1 人调味),总结 1-2 条 “高效协作煮面条” 的方法(如 “分工前先确认谁会用燃气灶”),培养劳动协作意识。
(三)劳动素养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 “亲手烹饪” 的价值,从 “吃现成” 转变为 “能自理”,增强生活自理的自信心,避免 “饭来张口” 的依赖心理。
树立 “厨房安全第一” 的意识,理解 “规范操作” 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对劳动成果负责,同时养成 “节约食材、不浪费面条” 的劳动习惯。
愿意将 “煮面条” 技能应用于生活(如帮家人煮早餐、自己解决简餐),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家庭贡献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 “煮面条” 的核心流程与安全规范:① 备料环节(面条、调料、清水)的用量搭配(如 1 人份面条 50-70 克、清水 500 毫升);② 煮制环节的 “三步骤”(水沸下面→搅拌防粘→观察熟度);③ 安全操作(如燃气灶点火时先开气再点火、煮制时保持通风、不用湿手碰电器)。
学会判断面条 “煮熟” 的标准(如挂面浮起后再煮 1-2 分钟、手擀面无白芯),避免煮糊或夹生。
(二)教学难点
突破 “火候控制” 与 “搅拌时机” 的协同问题:学生易出现 “水沸后没及时下面导致水溢出”“下面后忘记搅拌导致粘锅”,需通过分步示范与实时提醒帮助掌握。
解决 “调味适量” 的问题:五年级学生对 “盐、酱油” 的用量判断不精准,易出现 “过咸” 或 “没味道”,需通过 “少量多次加调料” 的方法引导,结合试尝调整。
克服 “厨房操作恐惧”:部分学生因怕烫、怕用燃气灶 / 电磁炉不敢动手,需通过 “教师全程护导 + 小组互助” 降低心理压力,确保全员参与实操。
四、劳动工具与材料
类别 具体内容 用途说明
教师示范包 1. 煮制工具:燃气灶(或电磁炉)1 台、不粘锅 1 口(20cm,适合单人份)、硅胶锅铲 1 把(防烫)、量杯 1 个(量清水)、厨房秤 1 台(量面条);2. 材料:挂面 / 手擀面各 1 份(50 克)、清水 1 瓶、基础调料(盐、生抽、香油、葱花各 1 小份);3. 辅助工具:PPT(含安全操作动画、煮制步骤图)、“安全小卫士” 徽章(8 枚)、“美味面条奖” 贴纸(10 枚)、厨房安全提示卡(如 “不靠近热锅”“湿手不碰电”)。 1. 用标准工具示范,让学生明确 “工具选择与使用方法”;2. 两种面条对比煮制,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面条的熟度判断;3. 动画与提示卡强化安全意识,奖励贴纸激发实操积极性。
学生实践包 每组(4 人)配置:1. 煮制工具:小型电煮锅 1 台(安全防烫款,功率 800W)、硅胶铲 1 把、量勺 1 套(盐用小半勺、酱油用 1 勺);2. 材料:挂面 4 份(每份 50 克,独立包装)、清水 1 壶(1000 毫升)、调料套装(盐、生抽、香油各 1 小瓶,带刻度)、一次性碗勺 4 套;3. 安全防护:隔热手套 1 副、厨房纸巾 1 包(擦溢水)。 1. 用电煮锅替代燃气灶,降低操作风险,适合课堂集体实践;2. 独立包装面条 + 量勺,避免食材浪费与调味过量;3. 隔热手套与厨房纸巾,应对 “防烫”“擦溢水” 等突发情况。
五、教学过程(40 分钟)
(一)情境导入:“早餐的小烦恼”(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播放 PPT,展示 “学生早餐场景”:妈妈早起煮面条,孩子等吃饭;或 “周末在家”,孩子饿了却不会自己做简餐;② 提问:“同学们,妈妈不在家时,你饿了想吃面条,能自己煮吗?煮面条需要注意什么才不会烫伤、不会煮糊?”;③ 结合学生回答(如 “要用水煮”“不能碰锅”),总结:“今天我们学‘安全煮面条’,学会后不仅能自己解决早餐,还能帮妈妈分担!”
学生活动:① 观察情境图,联想自身经历,举手分享 “吃面条” 的经历(如 “我妈妈煮的面条放酱油”);② 提出对 “煮面条” 的疑问(如 “面条怎么才不会粘在一起”“水烧到什么时候下面”);③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产生 “想尝试自己煮” 的兴趣。
设计意图:用 “家庭早餐” 的生活化场景,让学生感受到 “煮面条” 是实用技能,而非单纯的课堂任务;通过提问暴露认知盲区,为后续 “安全规范”“操作细节” 的讲解铺垫。
(二)知识讲授与示范:“学煮安全美味的面条”(10 分钟)
1. 厨房安全 “三牢记”(3 分钟)
教师活动:① 展示 “厨房安全提示卡”,逐条讲解: - 牢记 “工具安全”:电煮锅要擦干底座再插电,不用湿手碰开关; - 牢记 “操作安全”:煮制时保持距离,不低头凑近锅口,搅拌用硅胶铲(不碰热锅沿); - 牢记 “应急安全”:水溢出时先断电,再用厨房纸巾擦,不直接用手碰热锅;② 请学生复述 1-2 条安全要点,强化记忆。
学生活动:① 齐读安全提示卡内容,在笔记本上画 “安全小图标”(如用 “叉号” 标 “湿手碰电”);② 同桌互相抽查安全要点(如 “电煮锅没擦干能插电吗?”)。
设计意图:厨房操作安全第一,通过 “提示卡 + 复述 + 图标记忆”,让五年级学生将安全规范内化为 “行动准则”,避免实操中出现危险。
2. 煮面条 “四步骤” 示范(7 分钟)
教师活动:① 手持电煮锅、面条等工具,边示范边讲解 “四步骤”: 步骤 1:备料(取 1 人份面条 50 克,量清水 500 毫升倒入电煮锅,准备盐半勺、生抽 1 勺); 步骤 2:烧水(插电开 “大火”,等待水沸腾,提醒 “水沸时会冒大量气泡,别让水溢出”); 步骤 3:煮制(水沸后关 “中小火”,放入面条,用硅胶铲轻轻搅拌 3 圈(防粘),讲解 “挂面煮 3-5 分钟,看到面条浮起再煮 1 分钟”); 步骤 4:调味(断电后,先加半勺盐、1 勺生抽,用筷子搅拌均匀,可加几滴香油,试尝后若淡再少量加盐);② 示范中故意 “设错”(如 “水没沸就下面”),让学生指出问题,强化正确操作。
学生活动:① 盯着教师示范,用手 “模拟搅拌动作”,记录关键时间(如 “挂面浮起后煮 1 分钟”);② 发现教师 “设错” 时,举手纠正(如 “老师,水没开不能下面,会粘锅!”);③ 提问细节(如 “煮面条时火一直开最大吗?”)。
设计意图:通过 “边示范边讲解 + 故意设错”,让学生从 “被动看” 变为 “主动盯”,既掌握操作流程,又能识别错误操作;关键时间、用量的明确,降低后续实操难度。
(三)小组实践:“分组煮面条”(1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分组:4 人一组,每组确定 “分工表”(1 人负责备料、1 人负责烧水 + 下面、1 人负责搅拌 + 看熟度、1 人负责调味 + 试尝),强调 “轮流操作,每人都要参与至少 1 个环节”;② 巡回指导,重点关注: - 安全操作:是否擦干电煮锅底座、搅拌时是否远离热锅; - 操作细节:水沸后再下面否、是否及时搅拌防粘、熟度判断是否准确; - 调味帮助:对 “不敢加调料” 的小组,引导 “先加少量,试尝后调整”(如 “先加小半勺盐,拌均匀尝一口,淡了再加一点”);③ 对完成较快的小组,鼓励 “尝试加葱花点缀”,提升劳动成果的美观度。
学生活动:① 小组讨论分工,明确各自任务(如 “我负责备料,先量面条和水”);② 按步骤实操: - 备料组:用厨房秤量 50 克面条,量杯量 500 毫升水倒入电煮锅; - 烧水组:插电开火,观察水沸腾,及时喊 “可以下面了”; - 搅拌组:水沸后放入面条,用硅胶铲轻轻搅拌,观察面条浮起状态; - 调味组:断电后加调料,搅拌均匀,先尝一口(“有点淡,再加点盐”),再分给组员试吃;③ 遇到问题(如 “面条粘锅底了”),先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举手求助。
设计意图:“分工 + 轮流”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实操机会,避免 “少数人做、多数人看”;巡回指导中的 “安全盯防” 与 “细节提醒”,帮助学生突破 “火候控制”“调味适量” 的难点;“加葱花点缀” 的延伸,让劳动成果从 “能吃” 变为 “好吃又好看”,提升成就感。
(四)分享与评价:“我的面条尝一尝”(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组织 “面条品鉴会”,每组端上煮好的面条,派 1 名代表介绍:“我们煮的是挂面 / 手擀面,煮了 X 分钟,加了盐和生抽,有没有煮糊 / 夹生?”;② 引导评价:“大家尝一尝,这组的面条熟度怎么样?调味咸淡合适吗?操作时有没有注意安全?”;③ 总结评价,颁发奖励: - “安全小卫士”:颁发给操作全程规范、无安全隐患的小组(如 “第二组插电前擦干了锅底座,搅拌时没碰热锅,是安全小卫士!”); - “美味面条奖”:颁发给面条熟度合适、调味适中的小组(如 “第四组的面条没粘锅,咸淡刚好,值得贴纸!”);④ 强调:“煮面条的关键是‘安全第一、步骤清晰、调味适量’,多练几次就能越来越熟练。”
学生活动:① 小组代表介绍煮面条的过程与细节(如 “我们煮的挂面,水沸后下的,煮了 4 分钟”);② 品尝其他小组的面条,举手评价(如 “这组的面条有点淡,下次可以多加点盐”“他们组没粘锅,搅拌得好”);③ 为获奖小组鼓掌,反思自己小组的不足(如 “我们煮的面条有点软,下次少煮 1 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 “品鉴 + 评价”,让学生在 “尝一尝” 中直观感受劳动成果的好坏,同时学会客观评价他人与自己;分层奖励既肯定 “安全规范” 的重要性,又鼓励 “美味成果”,兼顾过程与结果,激发持续练习的动力。
(五)课堂总结:“我会煮面条啦”(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带领学生 “回顾流程”:“今天我们学了煮面条的哪四步骤?(备料→烧水→煮制→调味)最重要的安全要点是什么?(不碰热锅、湿手不碰电)”;② 引导 “技能延伸”:“除了煮清汤面,以后还可以加什么?(鸡蛋、青菜、番茄)”;③ 总结:“学会煮面条,你们就多了一项‘生活小技能’,回家后可以试着给家人煮一次,让他们尝尝你的手艺!”
学生活动:① 齐声回答流程与安全要点,在脑海中 “过一遍” 煮面条的全过程;② 举手分享 “想加的配料”(如 “我想加煎蛋”“我想加菠菜”);③ 明确 “回家实践” 的意愿,期待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核心技能与安全规范,避免 “课上学、课后忘”;引导 “加配料” 拓展思路,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 “创造性”;用 “给家人煮” 的期待,推动技能从 “课堂” 走向 “生活”。
六、作业布置(分层设计)
(一)基础必做(全体学生)
本周内在家独立煮 1 次面条(用家里的工具,如燃气灶或电煮锅),请家长拍摄 “煮制过程” 的 1-2 张照片(如备料、搅拌),贴在 “劳动实践手册” 上。
填写 “煮面条反思表”: - 我煮的是____(挂面 / 手擀面),用了____分钟; - 遇到的问题:(如 “水溢出来了”“调味太咸”); - 怎么解决的:(如 “下次水沸后关小火”“少加半勺盐”); - 家长评价:____(如 “孩子能自己煮面条,安全意识强”)。
(二)进阶选做(鼓励参与)
尝试 “创意煮面”:在清汤面的基础上,加 1 种配料(如煎蛋、青菜、番茄),记录 “加配料” 的步骤(如 “先煎蛋,再煮面条,最后放蛋”),下节课带 “创意面条” 的照片分享。
和家人一起制定 “一周早餐计划”,确定 1 天由自己负责煮面条,记录 “家人的反馈”(如 “爸爸说加青菜的面条更好吃”),形成 “家庭劳动小记录”。
设计意图
基础作业聚焦 “技能巩固 + 反思改进”,通过照片和反思表,确保学生真正完成实操,同时学会总结问题;进阶作业侧重 “技能拓展 + 家庭参与”,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融入家庭劳动,从 “会煮” 变为 “煮得好、愿意煮”,逐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七、教学反思
(一)亮点与成效
安全规范 “前置 + 贯穿” 效果显著:课堂实操中,95% 的学生能做到 “擦干电煮锅底座再插电”“搅拌时用硅胶铲不碰热锅”,未出现安全隐患,说明 “提示卡 + 复述 + 盯防” 的方式有效。
分组实践 “分工轮流” 设计合理:课后反馈显示,100% 的学生都参与了至少 1 个煮制环节(如备料、搅拌),避免了 “旁观者”,且 80% 的学生表示 “自己煮的面条最好吃”,成就感强。
情境导入与作业延伸 “首尾呼应”:从 “家庭早餐” 导入,到 “回家给家人煮面条” 作业,让学生感受到技能的实用性,75% 的家长反馈 “孩子主动提出要煮面条,比以前更愿意劳动了”。
(二)不足与改进
部分学生 “熟度判断” 仍有偏差:约 20% 的学生煮的挂面 “过软”(煮了 6 分钟以上),或手擀面 “夹生”(煮了 5 分钟以下)。下次教学可准备 “熟度对比图”(生面条、半熟面条、全熟面条),在示范时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判断。
调味 “试尝环节” 指导不足:少数学生因 “怕烫” 不敢试尝,导致调味不当。下次可在实践环节提供 “小勺子”,引导 “先盛少量面条汤试尝”,同时提醒 “吹凉后再尝”,降低怕烫心理。
小组人数略显过多:4 人一组中,个别小组出现 “1 人忙、其他人等” 的情况(如烧水时其他人没事做)。下次可调整为 3 人一组,分工更紧凑(如 1 人备料 + 烧水、1 人煮制 + 搅拌、1 人调味 + 试尝),提升参与效率。
以 “煮面条” 为起点,后续可围绕 “厨房简餐” 设计系列劳动课(如《煮鸡蛋》《拌凉菜》),逐步拓展厨房劳动技能;同时开展 “家庭劳动小能手” 评选(如 “谁煮的面条最受家人欢迎”),通过展示、分享、奖励,持续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真正落实 “生活自理爱劳动” 的单元目标,让学生从 “课堂会做” 变为 “生活常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我的课外劳动日记(二)》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我的课外劳动日记(二)
年级学段: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1 课时(40 分钟)
所属单元:第一章 “生活自理爱劳动”
教材版本:人教版
前置基础:学生已完成《我的课外劳动日记(一)》,掌握 “劳动时间、内容、过程、感受” 四要素,能独立完成基础劳动记录。
二、劳动目标
(一)基础劳动能力目标
能在原有劳动日记基础上,新增 “劳动改进点”(如 “上次洗杯子有泡沫残留,这次用温水多冲 2 次”),实现日记五要素(原四要素 + 改进点)完整率 100%,改进点具体可操作。
能针对同一劳动(如整理书桌)或新劳动(如择菜),对比前后两次劳动的差异(如 “上次整理用 20 分钟,这次用分类盒只用 10 分钟”),清晰记录优化后的劳动过程。
(二)劳动思维与方法目标
学会从 “过程漏洞、效率问题、效果提升” 三个维度找劳动改进点(如 “浇花时水流太大溅出→改进:用小水流;整理书包找不到课本→改进:按科目贴标签”),提升劳动复盘与优化能力。
能在小组交流中,结合他人的 “改进点” 反思自己的劳动(如 “他用‘先分类再整理’提高效率,我下次整理衣柜也试试”),培养劳动经验迁移能力。
(三)劳动素养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 “劳动不止于‘完成’,更要‘做好’” 的意识,体会 “反思改进” 对提升劳动质量的作用,避免 “重复劳动却无进步” 的误区。
主动将 “记录 — 反思 — 改进” 的模式融入课外劳动,每周针对 1 项劳动进行 2 次记录与改进,逐步养成 “善反思、会优化” 的劳动习惯,增强生活自理的自主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 “劳动改进点” 的撰写方法:能从劳动过程中找到 1-2 个可优化的细节(如 “擦桌子时只擦桌面,忽略桌腿→改进:先擦桌面再擦桌腿”),并清晰记录 “改进前问题 + 改进方法”。
学会 “对比式记录”:通过对比前后两次劳动的 “时间、步骤、效果”,凸显改进后的进步(如 “上次叠衣服用 15 分钟,叠得歪;这次按‘先叠领口再叠袖子’的方法,用 10 分钟,叠得整齐”)。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突破 “找不到改进点” 的问题:避免只说 “我做得很好,没改进的地方”,能通过 “回忆劳动中的小遗憾”(如 “洗袜子时没洗干净袜底”)或 “借鉴他人方法”(如 “同学用肥皂洗袜底更干净,我下次试试”)确定改进方向。
帮助学生避免 “改进点空洞”:不写 “下次要做得更好”,而是具体到 “改进方法 + 预期效果”(如 “下次整理书桌时,用‘课本放左边、作业本放右边’的方法,预期找东西更快”)。
推动 “改进记录” 从 “课堂任务” 转化为 “课外自觉”:避免课后仅完成 1 次改进记录,能主动针对同一劳动多次优化,形成 “记录 — 改进 — 再记录” 的循环。
四、劳动工具与材料
类别 具体内容 用途说明
教师工具包 1. 示范用材料:① 学生上节课优秀日记(3 份,标注可改进的细节,如 “洗杯子没写冲几次”);② “改进前后对比日记样本”(2 份:1 份缺改进点,1 份有具体改进点,用于对比);2. 辅助工具:① PPT 课件(含 “找改进点三维度” 动画、劳动改进场景图 6 张);② “最佳改进奖” 贴纸(10 枚)、黑板 “五要素 + 对比记录” 板书模板;③ “改进提示卡”(如 “劳动时有没有浪费时间?有没有没做好的细节?”)。 1. 用学生真实日记做示范,让学生直观感知 “自己的劳动可改进之处”,降低距离感;2. 动画和场景图帮助学生理解 “找改进点的方法”,提示卡为找不出改进点的学生提供思路;3. 贴纸奖励激发改进积极性,板书模板清晰呈现本节课核心任务。
学生实践包 每人配置:1. 《我的课外劳动日记(二)》模板 1 张(新增 “劳动改进点” 栏目,含引导提示:“改进前问题:;改进方法:;预期效果:____”);2. 上节课自己的劳动日记 1 份(用于对比);3. 彩色笔 1 盒、“对比分析表” 1 张(含 “劳动时间、步骤、效果” 三栏,用于梳理差异)。 1. 新增的 “改进点” 栏目引导学生聚焦反思,对比分析表帮助梳理前后差异,降低记录难度;2. 带自己上节课的日记,便于直接对比找改进点,避免 “凭空想改进”;3. 彩色笔用于标注改进重点(如用红笔圈出改进方法),提升记录辨识度。
五、教学过程(40 分钟)
(一)回顾导入:“从记录到改进”(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展示 3 份学生上节课的优秀日记(隐去姓名),标注可改进细节(如 “小明写‘整理书包用 15 分钟’,但没说怎么能更快;小红写‘洗杯子很干净’,但没说如果有茶渍怎么办”);② 提问:“这些日记很完整,但如果想下次做得更好,我们还能加些什么?”;③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今天我们给劳动日记加个‘新伙伴’—— 劳动改进点,把‘怎么做’变成‘怎么做得更好’,让劳动越来越棒!”
学生活动:① 观察自己或同学的旧日记,举手指出 “可改进的地方”(如 “我上次写‘浇花’,没说怎么避免浇多”);② 思考 “加改进点的好处”,提出 “下次能少出错”“做得更快” 等想法;③ 明确本节课目标:给日记加改进点,学会对比记录。
设计意图:用学生自己的旧日记导入,避免 “陌生案例” 的距离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 “改进的必要性”;通过 “找他人日记的改进点”,为后续 “找自己日记的改进点” 铺垫,降低学习难度。
(二)知识讲授与示范:“学写改进点”(10 分钟)
1. 找 “劳动改进点” 的三个维度(6 分钟)
教师活动:① 用 PPT 播放 “找改进点三维度” 动画: - 维度 1:过程漏洞(如 “擦桌子漏擦桌腿→改进:按‘桌面→桌腿→桌角’顺序擦”); - 维度 2:效率问题(如 “整理书桌用 20 分钟→改进:先把物品分成‘常用’和‘不常用’,常用的放上面”); - 维度 3:效果提升(如 “洗的袜子有点味→改进:用肥皂搓袜底,多泡 5 分钟”);② 展示劳动改进场景图(如 “浇花溅水→用小水流;叠衣服歪→先对齐领口”),引导学生对应维度找改进点;③ 发放 “改进提示卡”,提醒:“想不出改进点时,看看提示卡提问自己”。
学生活动:① 边看动画边记录三个维度的关键词(如 “过程漏洞、效率、效果”);② 观察场景图,举手回答 “属于哪个维度的改进”(如 “浇花溅水是过程漏洞”);③ 对照自己上节课的日记,在草稿纸上圈出 1 个可改进的点(如 “我上次整理书桌是乱摆的,属于效率问题,改进方法是分类放”)。
设计意图:用 “动画 + 场景图” 将抽象的 “找改进点” 转化为具体维度,符合五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 特点;提示卡为 “无思路学生” 提供支架,确保全员能参与。
2. 示范 “对比式记录” 与 “改进点填写”(4 分钟)
教师活动:① 以 “整理书桌” 为例,对照上节课的示范日记,边填新模板边说思路: - 旧日记:“周六上午 9 点整理书桌,把书放进抽屉,感受很开心”; - 新记录:“劳动时间:周日上午 10 点;劳动内容:整理书桌(改进版);劳动过程:先把书按‘语文、数学、英语’分类,常用的放书桌上层,不常用的放抽屉,用了 10 分钟(上次用 15 分钟);劳动感受:找数学书只用 10 秒,比上次快;劳动改进点:改进前问题‘乱摆书,找得慢’;改进方法‘分类摆放’;预期效果‘下次能更快’”;② 强调:“对比记录要写清‘上次和这次的不一样’,改进点要写‘具体问题 + 方法’”。
学生活动:① 对照自己的旧日记,模仿教师思路,在对比分析表上填写 “上次和这次的劳动时间、步骤差异”;② 提问互动(如 “老师,改进点可以写 2 个吗?”),明确 “1-2 个即可,关键要具体”。
设计意图:结合 “旧日记” 的示范,让学生清晰看到 “如何从旧记录升级到新记录”;对比分析表降低 “梳理差异” 的难度,为后续填写模板铺垫。
(三)实践操作:“写我的改进版日记”(1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布置任务:“先对照旧日记,在对比分析表上填‘上次和这次的差异’,再找 1 个改进点,最后填到新模板上,用彩色笔把改进点标红,方便分享时看”;② 巡回指导,重点关注: - 改进点是否具体(如 “只写‘下次要快’不行,要写‘下次分类放,预期快 5 分钟’”); - 对比记录是否清晰(如 “没写‘上次用多久’,要补充‘上次 20 分钟,这次 15 分钟’”); - 对有困难的学生,用 “提问引导”(如 “你上次洗杯子时,有没有没冲干净的地方?怎么改进能冲干净?”);③ 鼓励同桌互助:“互相看看对方的改进点,帮他想想‘这个方法能达到预期效果吗?’”
学生活动:① 先填对比分析表(如 “上次浇花用大水流,溅了一地;这次用小水流,没溅水”);② 填写新日记模板,红笔标注改进点;③ 同桌互相检查,提出建议(如 “你的改进点没写预期效果,加上‘预期花不会浇死’会更好”);④ 遇到困难举手求助,如 “我不知道怎么对比时间”,在教师引导下补充。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表→模板填写→同桌互助” 的流程,层层递进降低难度;红笔标注改进点,让重点更突出,便于后续分享;巡回指导中的 “提问引导”,帮助学生突破 “改进点空洞” 的难点。
(四)分享与评价:“我的改进小亮点”(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组织 “改进分享会”,邀请 4-5 名学生上台,重点分享 “改进点 + 对比差异”(优先选择不同劳动类型,如整理书桌、洗袜子、浇花);② 引导全班评价,给出标准:“改进点具体吗?对比差异清晰吗?这个改进方法能有用吗?”;③ 总结评价,颁发 “最佳改进奖”(如 “小丽的改进点写了‘上次洗袜子没洗袜底,这次用肥皂搓,预期没味’,具体又可行,贴贴纸!”);④ 强调:“每次劳动后找 1 个小改进,慢慢就能变成‘劳动小能手’,这就是写改进版日记的意义”。
学生活动:① 自愿上台分享(如 “我的改进点:上次整理书包乱摆,这次按科目放,上次找书用 1 分钟,这次用 30 秒,感受更开心了”);② 台下对照标准评价,举手指出优点(如 “他的对比很清楚,改进方法能行”)和建议(如 “可以加上‘下次用标签贴科目’”);③ 为获奖同学鼓掌,记录可借鉴的改进方法(如 “下次我洗杯子也用温水多冲”)。
设计意图:聚焦 “改进点” 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优化思路;具体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明确 “好的改进点是什么样”,为课外记录提供参考;贴纸奖励强化 “改进有收获” 的认知,激发持续改进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让劳动越做越好”(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带领学生回顾:“今天我们给劳动日记加了什么?(改进点)怎么找改进点?(三个维度)对比记录要写清什么?(上次和这次的差异)”;② 引导延伸:“除了今天的劳动,以后做其他劳动(如择菜、擦窗户),也可以用‘找改进点’的方法,让劳动更棒”;③ 总结:“希望大家以后每次写劳动日记,都想想‘下次怎么改进’,下次课我们分享‘谁的改进最有效’,看看谁的劳动进步最大!”
学生活动:① 齐声回答回顾内容,明确改进点和对比记录的核心;② 举手分享未来想改进的劳动(如 “我想改进‘擦窗户’,上次没擦干净边角,下次用小抹布擦”);③ 明确课外记录的方向,产生 “持续改进劳动” 的意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本节课核心知识,引导延伸劳动场景,避免 “课堂学、课后忘”;用 “下次分享改进效果” 的约定,为课外持续改进提供动力,推动 “记录 — 改进” 形成闭环。
六、作业布置(分层设计)
(一)基础必做(全体学生)
本周内针对同一劳动(如上次的整理书桌),完成 1 次 “改进版劳动”(按课堂写的改进点操作),完善新日记模板,补充 “实际改进效果”(如 “按分类方法整理书桌,真的比上次快 5 分钟”)。
请家长在日记末尾填写 “改进效果评价”(如 “孩子整理书桌时确实分类了,找东西更快,改进有效”),确认改进的真实性。
(二)进阶选做(鼓励参与)
本周针对同一劳动完成 2 次改进(如周一按 “分类法” 整理书桌,周三按 “分类 + 标签法” 再整理),各写 1 篇改进版日记,对比两次改进的效果(如 “加标签后比只分类找东西更快”)。
和家长一起制定 “劳动改进计划”,确定 “每周 1 项劳动,1 次改进”(如 “第一周改进整理书包,第二周改进洗袜子”),下节课带来计划和 2 篇改进日记展示。
设计意图
基础作业聚焦 “课堂改进点的落地 + 效果验证”,通过家长评价确保改进真实发生,避免 “只写不做”;进阶作业侧重 “多次改进 + 计划制定”,鼓励学生在同一劳动中持续优化,逐步养成 “反思改进” 的习惯,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七、教学反思
(一)亮点与成效
导入环节用 “学生旧日记找改进点” 的设计,95% 的学生能快速代入,主动指出 “自己或同学日记的可改进之处”,课堂参与积极性比上节课更高,快速理解 “改进记录” 的意义。
实践操作环节 “对比分析表 + 红笔标注改进点” 的设计,有效降低了记录难度,课后检查显示,92% 的学生日记包含 “具体改进点”,85% 的学生能清晰对比前后差异,记录质量较上节课显著提升。
分享评价环节聚焦 “改进点”,学生能准确判断 “改进方法是否可行”,如 “他说‘用热水洗塑料杯’,我觉得会变形,改进方法不对”,不仅锻炼了评价能力,还深化了 “安全劳动、科学改进” 的意识。
(二)不足与改进
少数学生仍存在 “改进点与劳动不匹配” 的问题,如 “写‘整理书包’的改进点是‘下次用温水洗’”,明显脱离劳动场景。下次教学可在 “找改进点” 环节,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汇报 “劳动类型 + 改进点”,小组内先判断匹配度,避免偏离主题。
部分学生的 “对比记录” 仅关注 “时间差异”,忽略 “步骤和效果差异”(如 “只写‘上次 20 分钟,这次 15 分钟’,没写‘步骤怎么变’”)。下次可在对比分析表中增加 “步骤差异” 的引导提示(如 “上次步骤:;这次步骤:”),帮助学生全面梳理。
作业反馈中,部分家长对 “改进效果” 的评价仍较模糊(如 “改进了,但没看出效果”)。下次可设计 “改进效果 checklist”,列出 “劳动效率是否提升”“劳动效果是否更好” 等具体选项,引导家长客观评价,帮助学生明确 “改进是否有效”。
(三)后续衔接
以 “改进版日记” 为基础,后续可开展 “劳动改进效果展”(展示学生 “改进前 vs 改进后” 的劳动成果照片)、“最佳改进方法征集” 等活动,持续激发改进兴趣;同时围绕 “厨房劳动”“校园劳动” 等主题,设计《我的厨房劳动日记(改进版)》《我的值日改进日记》等系列课程,逐步拓展劳动场景,让 “记录 — 反思 — 改进” 成为学生的常态化劳动习惯,真正落实 “生活自理、持续优化” 的单元目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清洗杯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清洗杯子》
年级学段: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1 课时(40 分钟)
所属单元:第一章 “生活自理爱劳动” 项目一
教材版本:人教版
二、劳动目标
(一)基础劳动能力目标
能准确识别尼龙刷、海绵刷等清洗工具,以及温和型洗洁精、陶瓷专用清洁剂等清洁用品,根据杯子材质(陶瓷、塑料、玻璃)和污渍类型(茶渍、果汁渍、奶渍)选择适配工具与清洁剂,选择正确率不低于 90%。
熟练掌握 “清水初冲→涂抹洗涤剂→有序刷洗→彻底冲洗→擦干 / 晾干” 的完整清洗流程,能独立完成杯子清洗操作,清洗后杯子无明显污渍、无洗涤剂残留,合格率达到 85% 以上。
(二)劳动思维与方法目标
面对 “冲洗不净”“顽固污渍难以去除” 等问题时,能结合所学知识自主思考解决方案,例如针对茶渍选择柠檬片擦拭、奶渍用温水浸泡后清洗,具备初步的劳动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组劳动中,能快速掌握 “分工→协作→换岗” 的合作模式,每组能总结并分享 1-2 条有效的小组协作经验,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三)劳动素养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 “规范劳动、安全劳动、环保劳动” 的意识,在操作中落实 “水流不超过杯口 1/3” 的节水要求,以及 “清洁剂不直接接触皮肤” 的安全规范,养成细致、负责的劳动习惯。
体验劳动带来的价值感,主动承担家庭中的简单劳动,如每日清洗个人水杯,逐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杯子清洗的标准化流程,尤其突破 “有序刷洗(从杯口开始,沿杯壁螺旋向下,最后刷洗杯底)” 和 “彻底冲洗(确保杯子内外无泡沫残留,杯口、杯底边缘无洗涤剂痕迹)” 两个关键环节。
学会 “对症清洗”,能根据杯子材质选择合适的清洗工具(如塑料杯用柔软的海绵刷,避免刮花;陶瓷杯可用稍硬的尼龙刷),根据污渍类型选择对应的清洁方法(如茶渍用柠檬片或白醋处理,果汁渍及时用清水冲洗)。
(二)教学难点
解决 “杯子死角清洗” 问题,确保杯口内侧、杯底边缘等容易被忽略的部位无污渍、无残留。
引导学生将 “环保与安全” 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而非机械遵守规则,例如主动控制洗涤剂用量、有意识地减小水流节约水资源。
推动课堂所学清洗技能向家庭生活迁移,避免出现 “课上会操作,课后不会用” 的现象,实现劳动技能的长效应用。
四、劳动工具与材料
类别 具体内容 用途说明
教师工具包 1. 示范用杯子:茶渍陶瓷杯、果汁残留塑料杯、奶渍玻璃杯各 2 个;2. 工具样品:贴有 “适用材质” 标签的尼龙刷、海绵刷、软布;3. 清洁用品:小瓶温和型洗洁精、陶瓷专用清洁剂试用装、柠檬片、白醋;4. 辅助工具:沥水架、PPT 课件、“劳动小能手” 徽章(10 枚)、黑板流程脑图模板。 1.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 “问题杯子” 特征与工具适配性;2. 用徽章奖励优秀学生,激发参与积极性;3. 借助 PPT 和脑图模板,辅助知识讲解与课堂总结。
学生实践包 每组(4 人)配置:1. 待清洗杯子:陶瓷杯、塑料杯各 1 个(提前人工涂抹对应污渍);2. 清洗工具:海绵刷、尼龙刷各 1 把,干净毛巾 1 条;3. 清洁用品:50ml 装洗洁精(标注 “每次 1-2 滴” 用量提示)、柠檬片 2 片;4. 记录工具:劳动实践记录卡 1 张(用于记录操作问题与解决方法)。 1. 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机会,完整体验清洗流程;2. 记录卡帮助学生复盘操作过程,深化对劳动方法的理解;3. 用量提示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清洁用品,落实环保要求。
五、教学过程(40 分钟)
(一)情境导入:“脏杯子的烦恼”(5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 PPT,展示 “学生皱眉看着桌上脏杯子,迟迟不敢拿起喝水” 的生活情境图,提问:“同学们,图里的同学为什么不敢用这个杯子喝水?脏杯子里的污渍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
② 拿出提前准备的 “问题杯子”,依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触摸杯壁污渍,进一步追问:“摸过脏杯子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长期用没洗干净的杯子喝水,对身体会有影响吗?”
③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脏杯子里藏着细菌,还会有污渍残留,既不卫生也影响健康。今天我们就来当‘杯子清洁师’,学习科学、高效的杯子清洗方法,让杯子变回干净、安全的样子!”
学生活动:
观察情境图,结合生活经验举手回答问题,如 “脏杯子有细菌,喝了会生病”“污渍看起来很恶心”
触摸传递的脏杯子,分享感受:“杯壁滑滑的,感觉有一层东西粘在上面”
③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产生主动学习清洗技能的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情境和实物体验,将抽象的 “劳动必要性” 转化为直观感受,符合五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
(二)知识讲授与示范:“学做‘杯子清洁师’”(10 分钟)
1. 工具与材料认知(3 分钟)
教师活动:
用 PPT 分 “清洗工具区” 和 “清洁用品区” 展示实物,结合标签讲解:“海绵刷质地柔软,适合清洗塑料杯,避免刮花杯壁;尼龙刷硬度稍高,适合陶瓷杯上的顽固污渍”“温和型洗洁精适合大多数杯子,陶瓷专用清洁剂针对陶瓷杯的茶渍、咖啡渍效果更好”
② 拿起洗洁精瓶,演示 “挤出 1-2 滴” 的用量,强调:“清洁剂不是越多越好,过量不仅浪费,还容易冲洗不净留下残留”。
学生活动:
对照 PPT 和实物,在笔记本上简单记录 “工具 - 适配材质”“清洁剂 - 适用场景” 的对应关系
② 模仿教师动作,徒手模拟 “挤出 1-2 滴洗洁精” 的操作,加深用量认知。
设计意图:建立 “工具 - 用途”“用品 - 场景” 的对应关系,避免学生因用错工具或清洁剂导致杯子损坏、清洗效果不佳,为后续实践操作奠定基础。
2. 标准化流程示范(5 分钟)
教师活动:
拿起透明玻璃杯,站在教室中间,结合 “口诀” 分步演示清洗流程:
“第一步,清水初冲:打开水龙头,调至小水流,冲洗杯子内外,冲掉表面的大颗粒杂质,注意水流别太大,避免溅湿衣服还浪费水
第二步,涂抹洗涤剂:挤出 1-2 滴洗洁精在海绵上,用海绵将洗洁精均匀涂抹在杯子内壁、外壁、杯口和杯底,确保每个部位都有洗涤剂
第三步,有序刷洗:从杯口开始,沿着杯壁螺旋向下刷,刷完杯壁再转圈刷洗杯底,杯口内侧和杯底边缘这些死角一定要刷到
第四步,彻底冲洗:用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杯子,直到杯子内外没有泡沫,对着光观察,确认没有洗涤剂残留
第五步,擦干或晾干:用干净毛巾轻轻擦干杯子表面水分,也可以将杯子倒扣在沥水架上,放在通风处晾干,防止灰尘落入。”
② 演示过程中,每完成一个步骤,停顿 3 秒,让学生有时间观察细节,同时鼓励学生举手提问,如 “老师,杯口内侧怎么刷才能不溅水?”
学生活动:
集中注意力观察教师演示,跟着念清洗口诀,强化步骤记忆
模仿教师动作,做 “空刷” 模拟练习,熟悉刷洗顺序
③ 针对不理解的环节举手提问,解决认知疑问。
设计意图:用 “口诀 + 动作示范” 简化复杂流程,将抽象的 “步骤” 转化为可模仿的具体动作,细节提示(如 “对着光检查残留”)帮助学生判断清洗效果,降低后续实践操作的难度。
3. 特殊情况处理(2 分钟)
教师活动:
① 拿出带有明显茶渍的陶瓷杯,展示给学生看:“这个杯子上的茶渍很难直接刷掉,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去渍小窍门吗?”
② 演示 “柠檬片去茶渍”:将柠檬片贴在茶渍处,轻轻擦拭后静置 1 分钟,再用尼龙刷刷洗,展示清洗前后的对比效果
③ 总结常见污渍处理方法:“茶渍、咖啡渍用柠檬片或白醋,奶渍用温水浸泡后清洗,果汁渍要及时用清水冲洗,避免色素残留”。
学生活动:
① 观察教师处理顽固污渍的过程,记录 “污渍类型 - 处理方法” 的对应关系,如在笔记本上写 “茶渍→柠檬片”
② 结合生活经验补充其他去渍方法,如 “我妈妈用牙膏洗过杯子上的污渍”。
设计意图:预设学生实践中可能遇到的 “顽固污渍” 问题,提前教授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应对劳动问题的思维,避免因 “洗不掉污渍” 打击实践积极性。
(三)小组实践:“动手清洗大挑战”(15 分钟)
教师活动:
按照 “4 人一组” 的原则分组,引导小组内分工:“每组选 1 人负责准备工具和清洁用品,1 人负责涂抹洗涤剂,1 人负责刷洗,1 人负责冲洗和擦干,操作过程中每人至少轮换 2 次岗位,确保都能体验完整流程”
巡视各小组操作情况,重点关注:工具选择是否正确、刷洗顺序是否规范、洗涤剂用量是否合理、水流是否控制得当
针对操作问题及时指导,如发现学生刷洗杯底边缘不彻底,用手指指出死角位置,示范 “转圈刷洗” 的方法;如遇到学生无法去除顽固污渍,提醒:“还记得老师教的柠檬片去渍法吗?可以试试用小组里的柠檬片处理”
④ 鼓励小组内交流:“大家可以互相提醒操作要点,比如‘水流再调小一点’‘这里还有泡沫没冲干净’,一起想办法把杯子洗得更干净”。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分工,确定首轮岗位,填写劳动实践记录卡 “分工情况” 栏
按照清洗流程动手操作,互相提醒规范:“你洗洁精挤多了,下次少一点”“杯口内侧再刷一下,好像还有污渍”
按时轮换岗位,体验不同操作环节,遇到问题先小组内讨论,无法解决再举手向教师求助
④ 完成清洗后,在记录卡上填写 “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如 “问题:茶渍刷不掉;解决方法:用柠檬片擦后再刷”。
设计意图:“分工 + 轮换” 的模式避免部分学生 “只看不动”,保证全员参与;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突破教学难点;记录卡帮助学生梳理劳动过程,深化对方法的理解,同时培养 “边劳动边思考” 的习惯。
(四)成果展示与评价:“杯子清洁小能手”(5 分钟)
教师活动:
组织 “杯子清洁成果展”,每组推选 1 名代表,手持清洗后的杯子上台,要求分享 3 个内容:“我们清洗的是什么材质的杯子?原本有什么污渍?用了什么方法清洗?操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引导全班学生互评,给出评价标准:“大家可以从 3 个方面评价:杯子是否洗干净(无污渍、无残留)、工具和清洁剂使用是否规范、操作过程中有没有做到节水”
结合学生互评结果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如 “第三组不仅把陶瓷杯的茶渍洗得很干净,还做到了节约用水,每人都轮换了岗位,协作得非常好,给他们颁发‘劳动小能手’徽章!”
④ 再次强调清洗关键要点:“无论清洗什么材质的杯子,都要记住‘刷到位、冲干净、省资源’,这样才能既洗得干净,又安全环保”。
学生活动:
小组内讨论推选代表,共同梳理分享内容,帮助代表组织语言
台下认真倾听代表分享,对照评价标准举手评价,如 “他们组的杯子杯底很干净,没有残留,但是好像用了很多洗洁精”“我觉得他们处理果汁渍的方法很有效,我下次也试试”
③ 为获奖小组鼓掌,记录可借鉴的清洗方法和协作经验,如 “下次洗塑料杯我要用海绵刷,避免刮花”。
设计意图:通过 “说劳动、评劳动”,让学生不仅会操作,还能清晰表达劳动过程与方法,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具体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他人劳动成果,培养劳动评价意识;徽章奖励强化 “认真劳动有收获” 的认知,提升劳动成就感。
(五)课堂总结:“劳动技能记心间”(5 分钟)
教师活动:
在黑板上画出 “杯子” 形状的脑图框架,引导学生回忆:“今天我们学的杯子清洗流程有哪几步?每一步的关键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在脑图上补充 “清水初冲→涂洗涤剂→有序刷洗→彻底冲洗→擦干 / 晾干” 的流程分支,以及 “安全(清洁剂不触皮肤)”“环保(节水、控剂)” 的注意事项分支
进一步引导技能迁移:“杯子的清洗方法,能不能用到生活中其他物品上?比如家里的陶瓷碗、玻璃花瓶,清洗时和杯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③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的清洗都和杯子有相似之处,比如都需要‘先冲后刷再冲洗’,都要根据材质选工具。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的技能用到生活中,做家里的‘劳动小帮手’”。
学生活动:
齐声回忆清洗流程,主动补充脑图内容,如 “老师,还要加上‘选对工具’这一点”
结合生活经验举手分享技能迁移场景,如 “洗陶瓷碗和陶瓷杯一样,都可以用尼龙刷”“洗花瓶和洗玻璃杯一样,要注意冲干净洗涤剂”
③ 明确技能应用方向,产生将劳动技能用于家庭生活的意愿。
设计意图:脑图梳理帮助学生系统记忆清洗流程与注意事项,形成结构化知识;技能迁移引导打破 “课堂劳动” 与 “生活劳动” 的界限,为后续劳动技能的生活化应用铺垫,落实 “生活自理” 的单元目标。
六、作业布置(分层设计)
(一)基础必做(全体学生)
回家后清洗自己的个人水杯,向家长完整演示 “科学清洗流程”,请家长在 “劳动实践反馈卡” 上填写清洗时间、杯子材质、流程执行情况(如 “是否做到有序刷洗”“有无残留”),并给出评价与建议。
观察家里的杯子,记录 1 个 “清洗新问题”(如 “不锈钢杯子怎么洗才不会有水印”“带花纹的杯子如何避免花纹被刷掉”),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二)进阶选做(鼓励参与)
尝试用杯子清洗方法清洗 1 件类似物品(如陶瓷碗、玻璃花瓶、保温杯),拍摄 “清洗前后对比图”,下节课带来展示。
和家长一起制定 “家庭劳动小计划”,例如 “每天负责清洗自己的水杯,每周六帮忙清洗家里的餐具 1 次”,按照计划执行 3 天,记录每天的劳动感受(如 “洗干净碗后,妈妈夸我能干,我很开心”)。
设计意图
基础作业聚焦 “技能巩固”,通过家校协同确保学生将课堂技能转化为日常习惯;进阶作业侧重 “技能拓展与劳动素养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劳动场景,制定劳动计划,逐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责任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七、教学反思
(一)亮点与成效
情境导入贴近学生生活,通过 “看情境图 + 摸脏杯子” 的双重体验,90% 以上的学生能主动分享对脏杯子的看法,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劳动实践环节 “分工 + 轮换” 设计合理,每组学生都能完整体验清洗流程,课后抽查显示,85% 的学生能准确复述清洗步骤,78% 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杯子清洗且无残留,技能掌握扎实。
评价环节采用 “具体标准 + 学生互评”,学生能针对性指出他人操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如 “他们组节水做得好,但杯口没冲干净”,不仅锻炼了评价能力,还深化了对 “规范劳动” 的理解。
(二)不足与改进
部分学生对 “杯子死角清洗”(尤其是杯口内侧和杯底边缘)仍不熟练,课后查看发现,约 15% 的学生清洗后的杯子仍有死角残留。下次教学可提前用手机拍摄 “死角清洗特写视频”,在示范环节投屏播放,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操作细节。
少数学生 “节水、控制洗涤剂用量” 的意识较弱,实践中出现水流开得过大、洗洁精挤过多的情况。下次可在学生实践包中加入 “水量刻度线卡片”(标注 “建议水流高度”)和 “洗洁精用量卡”(剪成 1-2 滴的形状,提示用量),通过可视化工具强化环保意识。
作业反馈形式单一,仅靠 “实践反馈卡” 难以全面了解学生家庭劳动情况。下次可增设 “劳动成果分享会”,让学生展示对比图、分享劳动感受,教师结合反馈卡和分享内容进行针对性点评,提升作业反馈的有效性。
以 “清洗杯子” 为起点,后续可围绕 “厨房劳动”“个人物品整理” 设计系列劳动课,如 “清洗餐具”“整理书包”“收纳个人衣物” 等,逐步拓展劳动场景,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建立 “家庭劳动打卡” 机制,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家务劳动,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实现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的目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我的课外劳动日记(一)》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我的课外劳动日记(一)
年级学段: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1 课时(40 分钟)
所属单元:第一章 “生活自理爱劳动”
教材版本:人教版
二、劳动目标
(一)基础劳动能力目标
能准确选择 1 项适合自己的课外劳动(如整理书桌、清洗餐具、浇花),独立完成劳动操作,操作过程符合安全、规范要求(如整理书桌时物品分类摆放,清洗餐具时避免打碎)。
掌握 “劳动日记四要素”(劳动时间、劳动内容、劳动过程、劳动感受),能清晰、完整地填写劳动日记模板,要素完整率达到 90% 以上。
(二)劳动思维与方法目标
面对 “劳动过程记不清”“感受表达不具体” 等问题时,能通过 “回忆动作细节”“联想情绪变化”(如 “擦桌子时先擦桌面还是桌腿”“看到桌子变干净时开心吗”)自主梳理内容,提升劳动复盘能力。
能在小组分享中倾听他人劳动日记,提炼 1-2 条可借鉴的记录方法(如 “他写了劳动中的小困难,我下次也可以加进去”),培养劳动交流与学习能力。
(三)劳动素养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 “劳动有痕、反思成长” 的意识,体会 “记录劳动” 对总结经验、提升技能的作用,避免 “做完就忘” 的浅层劳动。
主动将课堂所学的 “劳动 + 记录” 模式延伸到课外,每周至少完成 1 次课外劳动并记录,逐步养成 “爱劳动、善记录、会反思” 的好习惯,增强生活自理的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 “劳动日记四要素” 的具体内容与填写方法,尤其是 “劳动过程” 需写清关键动作(如 “整理书包时,先把课本按大小叠好,再放进书包侧袋”),“劳动感受” 需结合具体场景(如 “看到整齐的书包,我觉得做事更有条理了”)。
学会选择 “适合自己的课外劳动”,避免因劳动难度过高(如独自做饭)或过低(如整理铅笔盒)导致记录内容单薄,确保劳动与记录的适配性。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 “劳动过程” 从 “笼统描述”(如 “我洗了碗”)转化为 “细节描写”(如 “我先挤 1 滴洗洁精在海绵上,从碗内侧开始擦,再冲洗干净”),提升记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帮助学生突破 “感受表达空洞” 的问题,避免只写 “我很开心”,能结合具体结果表达感受(如 “妈妈夸我洗的碗很干净,我心里像吃了糖一样甜”)。
推动 “劳动日记” 从 “课堂任务” 转化为 “课外习惯”,避免课后只完成 1 次记录就停止,实现劳动记录的长效化。
四、劳动工具与材料
类别 具体内容 用途说明
教师工具包 1. 示范用劳动日记样本(2 份:1 份完整规范,1 份缺要素,用于对比讲解);2. 劳动场景图片(整理书桌、浇花、叠衣服等,共 6 张);3. 辅助工具:PPT 课件(含四要素讲解动画)、“最佳记录奖” 贴纸(10 枚)、黑板四要素板书模板。 1. 用对比样本让学生直观感知 “规范记录” 与 “不规范记录” 的区别;2. 场景图片帮助学生确定课外劳动内容,避免无方向选择;3. 贴纸奖励激发学生记录积极性,板书模板辅助梳理核心知识。
学生实践包 每人配置:1. 《我的课外劳动日记》模板 1 张(分四栏,每栏有引导提示,如 “劳动过程:我先做了____,再做了____”);2. 草稿纸 1 张(用于先梳理劳动思路);3. 彩色笔 1 盒(用于装饰日记,提升记录兴趣)。 1. 模板中的引导提示降低填写难度,帮助学生聚焦四要素;2. 草稿纸便于学生先打草稿,修改后再誊写,提升记录质量;3. 彩色笔增加记录的趣味性,符合五年级学生审美特点。
五、教学过程(40 分钟)
(一)情境导入:“劳动后的小困惑”(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播放 PPT,展示两个学生对话场景:“小明说‘我上周帮妈妈洗了衣服,但现在忘了具体怎么洗的’,小红说‘我扫了地,可是不知道怎么跟同学说我的感受’”;②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做完劳动就忘’或者‘说不出劳动感受’的情况?怎么才能记住劳动的过程和感受呢?”;③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今天我们学写‘课外劳动日记’,把劳动的时间、做的事、过程和感受记下来,让劳动‘留痕’,还能帮我们总结经验!”
学生活动:① 观察情境图,结合自身经历举手分享(如 “我帮爸爸擦车,现在忘了擦了哪些地方”);② 思考 “记住劳动” 的方法,提出 “写下来”“拍照片” 等想法;③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产生写劳动日记的兴趣。
设计意图:用 “真实困惑” 引发共鸣,让学生感受到 “记录劳动” 的必要性,而非单纯接受 “写日记” 的任务;生活化场景降低学习压力,为后续讲解日记要素铺垫。
(二)知识讲授与示范:“学写劳动日记”(10 分钟)
1. 确定 “适合的课外劳动”(3 分钟)
教师活动:① 展示劳动场景图片(整理书桌、浇花、叠衣服、清洗水杯、整理书包、擦拭窗台),讲解选择原则:“要选‘自己能独立完成、步骤不太多’的劳动,比如整理书桌比做饭简单,还能清楚记录过程”;② 举例对比:“选‘整理书包’比‘帮妈妈买菜’好,因为整理书包的步骤自己能控制,买菜可能需要妈妈帮忙,不好记录细节”。
学生活动:① 观察图片,在草稿纸上圈出 1-2 项自己想做的劳动;② 同桌互相交流所选劳动,判断是否 “适合记录”(如 “你选的‘洗袜子’能独立完成吗?步骤多不多?”)。
设计意图:避免学生因劳动选择不当导致记录困难,通过 “图片提示 + 原则讲解”,帮助学生快速确定目标劳动,为后续记录铺垫。
2. 讲解 “劳动日记四要素”(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在黑板贴出 “四要素板书模板”,结合 PPT 动画讲解: - 劳动时间:“写清‘周几、几点’,比如‘周六上午 9 点’”; - 劳动内容:“写具体做的事,不是‘做家务’,而是‘整理自己的书桌’”; - 劳动过程:“写关键动作,按顺序说,比如‘整理书桌:先把书桌上的作业本收进文件袋,再把课本按语文、数学分类摆好,最后擦干净桌面’”; - 劳动感受:“结合结果说心情,比如‘看到整齐的书桌,我找东西更方便了,特别开心’”;② 展示 “完整样本” 和 “缺要素样本”,让学生找不同(如 “这个样本没写劳动时间,那个样本的劳动过程太笼统”)。
学生活动:① 边听边在草稿纸上记录四要素关键词(如 “时间:周几几点”);② 对比两个样本,举手指出缺漏的要素(如 “这个日记没写劳动感受”),加深对四要素的理解。
设计意图:用 “板书 + 动画 + 对比样本” 三重方式,将抽象的 “四要素” 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内容,五年级学生通过 “找不同” 主动发现问题,比单纯听讲更易掌握。
3. 示范填写日记模板(2 分钟)
教师活动:① 拿起学生实践包中的日记模板,以 “整理书桌” 为例,边填边说思路:“劳动时间:我选‘周日下午 3 点’;劳动内容:‘整理自己的书桌’;劳动过程:‘我先把书桌上的铅笔、橡皮放进笔盒,再把语文、数学课本叠整齐放在书桌左上角,最后用湿抹布擦桌面,再用干抹布擦干’;劳动感受:‘书桌变干净后,我写作业时不心烦了,妈妈还夸我能干’”;② 强调:“过程要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感受要写‘具体的心情或收获’”。
学生活动:① 对照自己的草稿纸,模仿教师思路梳理所选劳动的四要素;② 针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如 “老师,劳动过程可以写遇到的困难吗?”)。
设计意图:通过 “真实填写模板” 的示范,让学生明确 “每一栏该写什么、怎么写”,避免后续填写时无从下手;鼓励提问解决个性化疑问,确保全员理解。
(三)实践操作:“写我的第一篇劳动日记”(1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布置任务:“请大家先在草稿纸上梳理所选劳动的四要素,比如‘你选的是浇花,就写清几点浇的、怎么浇的(先接水、再浇到花盆里)、浇完后的感受’,梳理好再填到正式模板上,还能用彩色笔装饰日记边框”;② 巡回指导,重点关注: - 劳动过程是否有细节(如 “只写‘洗杯子’不行,要写‘先冲、再涂洗洁精、再刷’”); - 劳动感受是否具体(如 “‘我很开心’可以改成‘看到杯子变干净,我觉得自己能照顾自己了’”); - 对有困难的学生,用 “提问引导”(如 “你叠衣服时,先叠袖子还是先叠领口?”“叠完后看到整齐的衣服,心里想什么?”);③ 提醒:“写完后可以同桌互相看看,帮对方补充细节,比如‘你漏写劳动时间了,加上会更完整’”。
学生活动:① 先在草稿纸写草稿,梳理四要素(如 “劳动内容:浇家里的绿萝;劳动过程:周六上午 10 点,我先接半盆水,慢慢浇到花盆里,直到盆底漏水”);② 对照草稿填写正式模板,用彩色笔装饰;③ 同桌互相检查,补充缺漏(如 “你没写浇完后绿萝的样子,加上‘绿萝叶子更绿了’会更好”);④ 遇到困难举手求助,如 “我不知道怎么写劳动感受”,在教师引导下完善。
设计意图:“草稿 + 正式填写” 的流程,让学生有修改空间,提升记录质量;同桌互助培养合作意识,巡回指导中的 “提问引导”,帮助学生突破 “细节不足”“感受空洞” 的难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完成合格的劳动日记。
(四)分享与评价:“我的劳动小收获”(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组织 “日记分享会”,邀请 3-4 名学生上台读自己的劳动日记(优先选择不同劳动类型,如整理书桌、浇花、洗水杯);② 引导全班评价,给出标准:“大家看看他的日记四要素全不全?过程有没有细节?感受具体吗?”;③ 总结评价,颁发 “最佳记录奖”(如 “小明的日记写了‘洗杯子时先冲后刷’的细节,感受还写了‘妈妈夸他’,特别完整,给他贴贴纸!”);④ 再次强调:“写劳动日记不是任务,而是帮我们记住劳动、总结成长的好方法,以后做完劳动都可以记下来”。
学生活动:① 自愿上台分享,朗读自己的日记(如 “我的劳动日记:周日上午 11 点,我整理了书包,先把课本按科目放好,再把作业本放进夹层,整理完书包很整齐,我找语文书更快了”);② 台下对照标准评价,举手指出优点(如 “他的劳动过程有顺序”)和建议(如 “可以加上整理用了多久”);③ 为获奖同学鼓掌,记录可借鉴的方法(如 “下次我也写劳动时的小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 “分享 + 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同时获得成就感;具体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明确 “好日记的标准”,为后续课外记录提供参考;贴纸奖励强化 “认真记录有收获” 的认知,激发持续记录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让劳动‘留痕’”(5 分钟)
教师活动:① 带领学生回顾:“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劳动日记四要素)写劳动日记有什么用?(记住劳动过程、总结感受)”;② 引导技能延伸:“除了今天选的劳动,以后你们还可以记录哪些课外劳动?(如整理衣柜、帮妈妈择菜)”;③ 总结:“希望大家把‘劳动 + 记录’变成习惯,每次做完课外劳动,都用日记记下来,下次课我们还会分享大家的课外劳动日记,看看谁的成长最大!”
学生活动:① 齐声回答回顾内容,明确四要素和记录的意义;② 举手分享未来想记录的劳动(如 “我想记录帮奶奶擦桌子”);③ 明确课外记录的任务,产生持续劳动、持续记录的意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核心知识,引导延伸劳动场景,避免 “课堂学、课后忘”;用 “下次分享” 的约定,为课外记录提供动力,推动劳动日记从 “课堂作业” 转化为 “生活习惯”。
六、作业布置(分层设计)
(一)基础必做(全体学生)
本周内完成 1 次所选的课外劳动(如整理书桌、浇花),按照课堂所学的四要素,完善课堂写的劳动日记(可补充劳动后的照片贴在日记旁,增强真实性)。
请家长在日记末尾签字,确认学生完成了对应的课外劳动,并简单评价(如 “孩子确实整理了书桌,很认真”)。
(二)进阶选做(鼓励参与)
本周完成 2 次不同的课外劳动(如周一整理书包,周三洗水杯),各写一篇劳动日记,对比两篇日记的不同(如 “洗水杯比整理书包需要更多步骤”)。
和家长一起制定 “每周劳动计划”,确定每周固定的劳动时间(如 “每周六下午 3 点整理房间”),并坚持记录,下节课带来计划和日记展示。
设计意图
基础作业聚焦 “课堂日记的完善 + 课外劳动的落地”,通过家长签字确保劳动真实性,避免 “只写不做”;进阶作业侧重 “劳动拓展 + 习惯养成”,鼓励学生尝试更多劳动、制定计划,逐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坚持性,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七、教学反思
(一)亮点与成效
情境导入贴近学生生活,90% 以上的学生能结合 “劳动后忘事” 的经历产生共鸣,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快速理解 “记录劳动” 的意义。
实践操作环节 “草稿 + 正式填写 + 同桌互助” 的设计,有效降低了填写难度,课后检查显示,88% 的学生日记四要素完整,75% 的学生劳动过程有细节描写,记录质量达标。
分享评价环节采用 “学生主导评价”,学生能准确指出他人日记的优点与不足,如 “他的感受写得很具体,我要学习”,不仅锻炼了评价能力,还深化了对 “好日记标准” 的理解。
(二)不足与改进
少数学生仍存在 “劳动过程细节不足” 的问题,如 “写‘整理衣柜’只写‘把衣服放进衣柜’,没写分类方法”。下次教学可提前准备 “劳动步骤图片卡”(如整理衣柜的 “叠衣→分类→摆放” 步骤图),在实践环节发放,帮助学生回忆细节。
部分学生选择的劳动 “重复性高”(如 30% 的学生都选 “整理书包”),导致分享时内容单一。下次可在 “确定劳动” 环节,让学生先在小组内申报劳动,小组内避免重复,拓宽劳动类型(如增加 “帮家人择菜”“擦拭玩具”)。
作业反馈中,家长评价多为 “已完成”,缺乏具体建议(如 “孩子整理书桌时,书籍分类还不够清晰”)。下次可设计 “家长反馈表”,列出 “劳动规范度”“细节完整性” 等具体维度,引导家长给出针对性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三)后续衔接
以 “第一篇课外劳动日记” 为起点,后续可开展 “劳动日记分享会”“最佳劳动日记评选” 等活动,持续激发记录兴趣;同时围绕 “厨房劳动”“校园劳动” 等主题,设计系列劳动日记课(如《我的厨房劳动日记》《我的校园值日日记》),逐步拓展劳动场景,让 “劳动 + 记录 + 反思” 成为学生的常态化习惯,真正落实 “生活自理爱劳动” 的单元目标。
(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