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1.1认识社会生活 教学评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1.1认识社会生活 教学评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认识社会生活》
教材分析 《认识社会生活》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的内容。本框聚焦社会生活的多维特征,引导学生从“感受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视角,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变化发展性和公共性。通过分析具体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与个人成长的紧密联系,明确在公共空间中需共同维护社会利益与秩序,培养主动融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采用“情境导入—议题探究 知识归纳”的逻辑结构,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能力,但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缺乏对社会本质与个人责任的深度理解。从学情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通过旅游、社会实践等方式初步接触社会,但对“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抽象概念理解不足。同时,信息时代的多元社会现象(如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公共空间中的个体行为)易引发学生困惑,需引导其辩证看待社会变化,树立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因此,教学中需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案例(如暑期实践、潮玩文化),帮助其从具体体验中提炼抽象知识,增强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教 学 目 标 政治认同:感受社会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热爱伟大祖国的家国情怀。 健全人格:认识社会生活的特点,学会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初步培养学生公共意识,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责任意识:初步养成关心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增强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社会生活的特点;明确青少年如何面对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社会生活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约5分钟)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播放 LABUBU 潮玩相关视频,引出“从潮流文化看社会生活” 的话题。 呈现“暑期一日社会显微镜” 活动要求:用 “动词 + 地点” 形式描述暑期参与社会生活的经历3.引导语:“……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认识社会生活》。” 1.观看视频,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暑期社会生活片段。 2.明确本课学习主题是探究社会生活的特点及青少年的参与责任。 1.能否主动分享个人经历,体现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度。2.能否明确本课学习主题,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以热门潮玩 LABUBU 为切入点,结合学生暑期生活体验,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导入“社会生活”主题,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
议题一:从 LABUBU 多元价值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约10分钟)
教学内容: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展示 LABUBU 案例:介绍其设计理念(个性反叛)、材质创新及兴趣社群文化。 议一议:(1)一只LABUBU如何诞生?涉及哪些职业?(2)LABUBU属于物质产品还是精神食粮?为什么同一只LABUBU变出不同款式?(3)除了兴趣社群交往,还有哪些交往方式呢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 P3-P4,列举身边体现社会生活多样性的案例(如不同行业劳动者、多样文化活动)。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议学成果2:社会生活的特点——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认真观看 LABUBU 案例、图片。 积极参与课堂,举手回答问题,列举涉及的职业(设计师、技工、销售等)和交往方式(线上社群、线下交流)。 结合个人经历,感受到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能否从案例中提取职业类型和交往方式,体现观察与分析能力。 2.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补充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表现,理解程度如何。
设计意图:以热门潮玩 LABUBU 为载体,将抽象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具象化,通过商品属性、职业关联和交往方式分析,引导学生从生活案例中提炼知识,增强对社会多样性的感知。
议题二:从 LABUBU 代际认知差异观社会生活发展性(约12分钟)
教学内容: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呈现案例:“长沙街头 LABUBU 潮玩交易——大爷 99 元卖出,年轻人高价捡漏”,引出代际价值差异。 2. 展示文字和图片《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3.开展议学合作:“社会变迁解码表”,要求学生根据“衣、食、住、行”过去与现在的变化,思考其变化发展推动力(科技/观念等)。 4.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议学成果2:社会生活的特点——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分析案例中两代人对 LABUBU 价值认知的差异,理解社会观念的变化。 小组合作完成 “社会变迁解码表”,分享发现。 3. 结合教材,归纳社会生活发展性的原因和表现。 能否从代际差异案例中理解社会观念的变化,思维的辩证性如何。 能否准确列举社会变迁表现并归因,对“发展性”的理解是否到位。
设计意图:通过代际案例和变迁表格,让学生直观感受社会生活的动态变化,结合视频和教材分析变化原因,培养用发展眼光看社会的能力,突破社会生活“变化发展性” 这一重点。
议题三:从 LABUBU 抢购事件看社会生活的公共性(约15分钟)
教学内容: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内涵;青少年如何面对社会生活。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1.呈现“LABUBU 抢购事件”:扬州某商场黄牛霸机殴打排队者,议一议:你如何看待黄牛和劝阻者的行为 若你在现场,除了报警还能做什么? 2.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议学成果2:社会生活的特点——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 3. 播放视频,展示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案例,强调“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结合”。 4.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议学成果3:青少年如何面对社会生活。 1. 思考“黄牛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明确个人行为与公共秩序的关系和责任。 2.认识总结社会生活公共性的核心:公共利益共享、秩序共护。 3.反思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明确未来参与方向。 能否辨析公共空间中的合理与不合理行为,明确公共利益的内涵。
2.能否提出具体的公共秩序维护建议,责任意识是否初步形成。
3.能否完整复述社会生活的三个特点及青少年的责任,态度是否积极。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抢购事件引发冲突讨论,让学生在辨析中理解公共空间的属性和公共利益的共享性,结合人物案例感知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的重要性,将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倾向。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1.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下列内容能体现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是( C ) ①小林家搬进了新小区,住进了新楼房 ②父亲以前骑自行车上下班,现在开车上下班 ③春天到了,鸟儿开始歌唱,树叶开始发芽,冰雪开始融化 ④ 以前通讯很不方便,现在只要点开手机,信息即可送达 ⑤网上购物、物联网等便利人们生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2.下列体现社会生活 “公共性” 的是( B ) A.农民在田间劳动 B. 市民使用共享单车 C. 工厂引进机器人生产 D. 商场商品琳琅满目 3.中学生小明周末和妈妈一起去北京园博园游览,一路上她看到这些场景:新发地批发市场外师傅们在忙碌地装卸商品,地铁站里安检人员在有序地开展工作,园博园里为期一周的戏曲盛宴拉开序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A ) A.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 B.人的成长是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 C.青少年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D.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 4.暑期,小雨的妈妈带着他来到农村老家,和乡亲们一起刨地瓜、打栗子、摘蔬菜······他虽然很辛苦,却很有成就感。这些活动能使小雨( B ) ①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②体会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③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④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进入中学后,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关爱下,小强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家里,他主动打扫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在学校,他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在超市,他独自购物结账······ (1)上述材料体现了小强的哪些身份? (2)这些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 【答案】(1)体现了小强作为家庭成员、中学生、消费者的身份。 (2)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 6.近年来,研学旅游广受欢迎,相关产业也不断完善。浙江东阳某影视城建设国防科技园、红军长征博览城、圆明新园景区等20多个研学基地,专业研学导师队伍超过300 人;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参加“太空探索”夏令营的师生可以参观集成测试大厅、电磁兼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场所,开展科普讲座、太空实验等活动;山东曲阜创新研学旅游模式,探索“文化十教育十旅游”新业态,开发了“跟着孔子去游学”等10 多条特色研学线路……研学实践让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收获新知。 请你结合生活体验,谈谈青少年如何对待研学这类社会活动。 【答案】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