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1.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教学评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1.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教学评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教材分析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二框内容,聚焦“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社会身份的多重性、社会关系的类型、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三个维度,引导学生理解“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的建设者”。教材以一生活观察-理论归纳实践应用为主线,结合学生熟悉的社会场景(如家庭学校、社区)和时政案例(如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培养积极融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社会角色认知,但对“社会关系如何塑造个人身份一个人与社会的深层联结”等抽象概念理解不足。从学情看,学生能感知家庭、学校等初级社会关系,但对地缘、业缘关系的认知较模糊,且容易忽视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教学中可以结合心理学知识(社会支持理论),通过可视化工具(如社会关系网络图)、鲜活案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从“自我中心”向“社会视角”过渡。
教 学 目 标 政治认同: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认同“社会进步需要人人参与”的价值观,增强对集体主义和国家发展的认同感。 道德修养: 尊重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学会在不同关系中履行责任,培养道德品质。 健全人格: 通过角色定位与互动实践,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理性处理人际关系的健康心态。 责任意识: 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强化主动参与社会事务、服务集体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关系的类型。
教学过程
导入(约3分钟)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1. 播放 “孤岛生存” 情境音频,引导学生想象独自在荒岛的生活状态。 2. 提问:“如果永远独自生活在孤岛,你能坚持多久?为什么?” 3. 过渡: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今天我们探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共同学习《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1.闭眼聆听音频,进入想象情境。 2.结合自身感受思考问题,举手分享观点。 能否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个人离不开社会”,并清晰表达理由。 2.能否明确本课学习主题,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通过“孤岛想象”创设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初步思考,自然导入课题。
议题一:织网 解码社会拓扑结构(约15分钟)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关系的主要类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1.展示“社会关系网络图”示例(家庭、学校、社区等关系)。 2.议学活动一:社会之网——绘制社会网格图。(1)画一画:请结合社会生活,认真绘制“我”的社会关系网络图。(2)写一写:结合教材P7“相关链接”,写出你的社会角色属于哪种社会关系?(3)说一说:社会关系网络图中能否找到一个“孤立的点”?为什么? 3.出示名人名言,阐释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4.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议学成果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相应的位置。议学成果2:社会关系的主要类型。 1.绘制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图,标注“子女—父母(血缘)”“学生—老师(业缘)”等。 2.思考“孤立的点是否存在”,结合名言分析个人与社会的联结。 3.全班分享,记录核心观点。
能否准确绘制社会关系网络,区分不同场景中的角色。 2.能否结合案例说明 “个人无法脱离社会独立存在”,理解社会的 “网络性”。
设计意图:通过绘图与讨论,将抽象的“社会关系”转化为可视化的网络结构,借助名人名言增强理论说服力,帮助学生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员”的核心观点。
议题二:塑我 动态身份坐标轴(约12分钟)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开展议学活动二:社会之网——寻找我的坐标。(1)在家庭、学校、超市、社区中,你的身份分别是什么?属于哪种社会关系?(2)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身份?不同身份需要承担何种责任?2.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总结议学成果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1.填写身份与社会关系对应表,如“家庭中是子女(血缘)”“超市中是顾客(业缘)” 2.归纳 “身份随社会关系变化”的结论。
1. 能否准确匹配身份与社会关系类型,举例符合定义。 2. 能否理解“身份的动态性” 源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说明不同场景中身份的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关系的三种类型,理解身份的社会属性,强化对“社会关系塑造身份”的认知。
议题三:共生 支持系统与反哺行动(约15分钟)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1.展示心理学理论“社会支持圈”图示。播放视频。 2.开展议学活动三:滋养之源——社会支持圈探索。(1)思考你的社会支持圈构成,用关键词在对应支持圈填写资源。(2)如果某一支持圈永久消失,你的生活会受到哪些具体影响?(举例说明) 3.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总结议学成果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4.开展议学活动四:反哺之行——共建者行动。呈现社会问题案例:“楼道堆积垃圾、食堂浪费、绿植枯死”,分组扮演 “居民、网格员、校长” 等角色,提出解决方案。 4.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总结议学成果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1.认真观看视频,理解“社会支持理论”。 2.填写“社会支持清单”,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支持。 3.分组角色扮演,从角色视角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措施(如 “食堂按需打饭减少浪费”)。 3. 归纳“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
能否全面列举社会提供的各类支持,理解其对个人生存发展的意义。 2. 能否结合角色提出合理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体现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设计意图:通过心理学理论“社会支持圈”分析,让学生感知“社会对个人的滋养”和 “个人对社会的反哺”,在实践中理解“共生关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1.2025年2月23日,乒乓球亚洲杯男单决赛王楚钦与梁靖崑对决,主教练王皓化身观众“悠闲”观赛。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B ) ①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②主教练王皓与两位队员的关系是地缘关系 ③主教练王皓与两位队员的关系是业缘关系 ④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相同的身份 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舟山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提出“你我文明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的口号。这口号说明了( A ) A.文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B.每个人都需要从社会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C.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不同身份 D.社会文明进步需要我们为新规则形成建言献策 3.公益广告语:“每人进步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鲁迅先生说:“一个人想要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对此两句话的理解你认为( D ) A.两者的意思都是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B.两者的意思都是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能离开社会 C.广告语的意思是社会的发展决定个人的进步 D.社会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