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性质活泼的氧气 表格式教案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性质活泼的氧气 表格式教案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第2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现象的描述。
难点:不同物质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各种物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酒精灯、燃烧匙、坩埚钳、药匙、木炭、细铁丝、蜡烛、小木条、火柴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展示PPT。 【讲述】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氧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人和动植物呼吸离不开氧气,发射火箭需要液态氧作为助燃剂,焊接和切割金属的时候要用到氧炔焰,航天员需要携带供养装置,燃烧也需要氧气等等。 【提问】那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呢?为什么氧气会有这些用途呢? 【过渡】这些都和氧气的性质有关,那氧气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氧气”的世界,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观看,思考。 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 新课讲解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和三态转化 【讲述】氧气的含量之所以大致保持不变,和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密切相关, 【布置任务】请你仔细观察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说一说自然界中的氧气的循环过程。 【交流讨论】现在请一名同学说一说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总结】氧气的产生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氧气的消耗途径:主要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物质的燃烧和金属的锈蚀等等。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地球上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物质的燃烧等需要氧气。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会大幅度的减少,这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气,弥补了自然界中氧气的消耗,使空气中的氧气几乎保持不变。 【过渡】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氧气之所以有上述的用途,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布置任务】我们知道,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等,那么,这是一瓶氧气,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颜色、状态等)。 【交流讨论】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填写表格。 【总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空气的密度为1.293 g/L)。氧气的熔点为-218.4℃,沸点为-183℃。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鱼儿能在水中呼吸,能说明氧气易溶于水吗? 【总结】不能说氧气易溶于水,室温下,1 L水中大约能溶解30 mL 氧气。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述】在压强101 kPa时,氧气在-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4 ℃时变为淡蓝色固体。工业上,制得的液氧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过渡】吸入生物体内的氧气能和体内许多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就可以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和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识图,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阅读课本,并观察集气瓶中的氧气。 思考、回答问题。 倾听、理解。 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氧气不易溶于水的记忆。 让学生了解氧气的三态变化。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讲述】实验桌上有氧气、木炭、蜡烛、火柴、坩埚钳等仪器。我们通过实验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布置任务】进行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1:用坩埚钳夹住木炭,在空气中点燃后,由上而下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实验2: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内,在空气中点燃,将燃烧的蜡烛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过渡】同学们刚才完成了前两个实验,因为第三个实验难度较大,由老师来完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演示细铁丝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也可下载播放视频:【教学实验】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1)
【交流讨论】现在老师请三名同学结合刚才的实验,填写表格。 【展示】展示表格。 【总结】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同学们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例如木炭在空气中持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请同学们对照PPT规范自己的语言。 【过渡】现在我们回到第三个实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老师的操作重点用砂纸打磨细铁丝、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等操作还有集气瓶瓶内有少量细沙。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思考。 【提问】问题1:铁丝使用前为什么需要用砂纸打磨? 问题2:铁丝末端应系一根火柴,目的是什么? 问题3:实验中为什么将铁丝绕成螺旋状? 问题4:集气瓶中要预先加入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沙,目的是什么 【总结】1.除锈。2.引燃铁丝。3.增大受热面积,聚集热量。4.防止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过渡】为了方便描述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我们可以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反应。 【布置任务】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分组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讲台填写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思考并回答问题。 写出文字表达式。 从实验探究到讨论总结,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巩固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同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打下基础。
三、氧化反应 【过渡】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发现,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剧烈。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许多物质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 【讲述】剧烈氧化: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热、发光的氧化反应。例如燃烧。 缓慢氧化:物质与氧气发生的缓慢的、甚至不易被觉察的氧化反应。例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 【提示】这里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的联系是都是氧化反应。而区别是: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反应条件不同,现象不同。 【过渡】在这节课的开始,我们提到了氧气的用途,氧气的用途是由氧气的性质决定的,很多物质能够在氧气中燃烧的性质,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氧气的用途,总结氧气的性质及用途。 【展示】展示PPT。 【讲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也需要防止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如将食品袋抽成真空或充入氮气等,避免食品因氧化而变质;为防止金属发生缓慢氧化而被锈蚀,常常采用表面喷漆、涂油等多种措施以隔绝氧气。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自然界中的物质及其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常常表现出两面性,某些性质与变化在一些情况下表现出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在另一些情况下也可能表现出有害的一面。我们要充分认识物质性质与变化的两面性,合理地利用物质及其变化,采用科学的手段避免对人类产生危害 倾听、理解记忆。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氧化反应的分类及缓慢氧化、剧烈氧化的区别和联系。
环节三 拓展延伸 【展示】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 阅读PPT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
(2)不易溶于水。
(3)在降温、加压的条件下,氧气可变为淡蓝色液体,甚至变为淡蓝色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碳+氧气二氧化碳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三、氧化反应及氧气的用途
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剧烈氧化: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热、发光的氧化反应。
(2)缓慢氧化:物质与氧气发生的缓慢的、甚至不易被觉察的氧化反应。
2.氧气的用途
氧气的性质决定了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供给呼吸的用途。
6 / 6(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空气与水资源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 性等)。
重难点
3.了解氧气的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为什么空气中的氧气没有大幅减少?
为什么氧气会有这样的用途?
……
氧气
呼吸
燃烧
燃烧
呼吸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动植物呼吸、物质燃烧需要消耗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放出氧气,使空气中氧气含量几乎保持恒定。
观察图片,说说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的过程。
大气中的O2
呼吸作用
支持燃烧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观察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氧气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熔、沸点
氧气
思考一下:鱼儿能在水中呼吸,能说氧气易溶于水吗?
色态味 密度 溶解性 熔点 沸点

无色无味气体
稍大于空气
不易溶于水
-218.4℃
-183℃
室温下,1 L 水中大约能溶解30 mL 氧气。
“我在水中也能呼吸呦!”
压强为101 kPa时 
-183 ℃
-218.4 ℃
液态

淡蓝色固体
固态

无色气体
气态氧
淡蓝色液体
氧气:三态转化
工业上,制得的液氧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进行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1:用坩埚钳夹住木炭,在空气中点燃后,由上而下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合作探究
进行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2: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内,在空气中点燃,将燃烧的蜡烛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集气瓶必须保持干燥
合作探究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演示实验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木炭的燃烧
蜡烛的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空气中:持续红热,放出热量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空气中:产生白色火焰,放出热量
氧气中:火焰明亮,发出白光
空气中:红热,不燃烧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剧烈,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许多物质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
实验记录
集气瓶中要预先加入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沙,目的是什么?
除锈
引燃铁丝
增大受热面积,聚集热量
防止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请思考以下问题,在氧气与铁丝的反应中,
铁丝使用前为什么需要用砂纸打磨?
铁丝末端应系一根火柴,目的是什么?
实验中为什么将铁丝绕成螺旋状?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思考讨论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点燃
C O2 CO2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点燃
Fe O2 Fe3O4
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点燃
O2 CO2 H2O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剧烈氧化: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热、发光的氧化反应。例如燃烧。
缓慢氧化:物质与氧气发生的缓慢的、甚至不易被觉察的氧化反应。
食物腐烂
钢铁锈蚀
酿酒
农家肥腐熟
动植物呼吸
区别:反应条件不同,现象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
氧气的
用途
支持
燃烧
供给
呼吸
液态氧气
助氧剂
焊接和切割金属
炼钢
航空
潜水
登山
医疗
急救
阅读课本,说一说氧气的用途。
观念建构:辩证认识物质与合理利用物质
食品袋抽成真空或充入氮气等,避免食品因氧化而变质
为防止金属发生缓慢氧化而被锈蚀,常常采用表面喷漆、涂油等多种措施以隔绝氧气





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
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是我国唐朝的炼丹家—马和。他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空气的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是由阳气(氮气)和阴气(氧气)两种气体组成的,其中阳气比阴气多得多。马和还认为,在水中也存有大量的阴气,不过很难把它们放出来。马和对氧气研究的这些重大发现,比欧洲早1000多年。
1.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鱼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极易溶于水
B.液态氧是淡蓝色的,固态氧也是淡蓝色的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D.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A
2.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下列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磷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产生大量的白烟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火星四射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发白光
B
氧气不易溶于水
蓝紫色火焰
3.下列反应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A
4.下列活动中,没有运用氧气相关性质的是( )
A.作高能燃料
B.富氧炼钢
C.急救输氧
D.动植物呼吸
A
碳+氧气
二氧化碳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点燃
点燃
点燃
氧气的性质
01
氧气的物理性质
02
氧气的化学性质
03
氧化反应
剧烈氧化
缓慢氧化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