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2 Lesson 3 The Spring Festival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八年级英语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Unit 2 Lesson 3 The Spring Festival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八年级英语上册

资源简介

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2第三课
《The Spring Festival》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
1. 掌握核心词汇: Spring Festival, lunar month, monster (Nian), firecracker, red lantern, couplet, lucky money, reunion dinner, temple fair 等。
2. 熟练运用句型:
- 描述节日时间: It falls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 介绍习俗: People hang red lanterns and set off firecrackers.
- 表达文化意义: Red symbolizes happiness and drives away evil spirits.
(二)语言技能
1. 能读懂关于春节的短文,提取时间、传说、习俗等关键信息。
2. 能结合图片和关键词,用英语复述“年兽”传说及春节主要习俗。
3. 能运用核心词汇和句型,写一段介绍春节的短文(80-100词),包含时间、习俗及个人感受。
(三)文化意识
1. 理解春节“团圆祈福”的文化内核,了解“年兽”传说与习俗的关联(如红色驱邪、鞭炮迎新)。
2. 对比春节与其他文化中的新年庆典(如西方圣诞节、泰国宋干节),体会“辞旧迎新”是人类共通的文化主题,培养文化认同感。
(四)学习策略
1. 学会用“时间线”梳理节日流程(节前→节中→节后),用“思维导图”关联习俗与意义。
2. 通过“小组合作表演”“文化对比讨论”等活动,提升信息整合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春节的英语表达及核心习俗(扫尘、贴春联、年夜饭、守岁、发压岁钱),理解“年兽”传说与习俗的联系。
- 难点:用英语准确表达“红色象征喜庆”“饺子寓意财富”等抽象文化含义,避免逐字翻译。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资源:“年兽”动画片段(2分钟)、春节习俗视频(扫尘、贴春联、年夜饭,含中英字幕)、不同地区春节照片(北方饺子、南方汤圆)。
- 实物道具:红色灯笼、春联、红包、饺子模型、“年兽”简笔画卡片(标注关键词: afraid of red/loud noises/bright lights )。
- 学习任务单:包含短文精读表格、“习俗—意义”匹配题、传说复述框架。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导入:“年兽”之谜(5分钟)
1. 悬念导入:展示“年兽”简笔画,提问:“This monster comes on New Year’s Eve. It’s afraid of three things. Guess what they are ”(引导学生猜测:红色、响声、亮光)。
2. 词汇激活: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出核心词汇:
- 举起红灯笼:“People hang these to scare the monster. What are they ”(引出 red lantern )
- 播放鞭炮音效:“This makes loud noises. What is it ”(引出 firecracker )
(二)文本研读:解码春节(20分钟)
1. 略读感知(3分钟)
- 任务:快速阅读短文(教材P20),回答:“Wh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 What is its other name ”
- 目的:把握语篇主旨——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别称(Chinese New Year)。
2. 精读深挖(15分钟)
- 分层任务1:梳理基础信息(个体完成)
完成表格并标注原文依据,强化细节理解:
(二)文本研读:解码春节(续)
- 分层任务2:探究习俗意义(小组合作)
结合实物与文本,小组讨论并完成“习俗—象征意义”匹配表,教师巡视指导:
示例引导 :展示饺子模型,提问:“Why do people in northern China eat dumplings (提示:形状像古代铜钱)”,引导学生得出“象征财富(symbolize wealth)”。
- 分层任务3:复述“年兽”传说(角色扮演)
每组分配角色(旁白、年兽、村民),根据关键词链( monster come on New Year’s Eve → afraid of red/loud noises → people light firecrackers → drive away Nian )表演迷你情景剧,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辅助梳理情节。
(三)语言操练:情境运用(15分钟)
1. “春节习俗”快闪配对
教师展示习俗图片(如贴福字、逛庙会),学生抢答英文表达及意义,最快答对的小组获“文化使者”贴纸。
2. 跨文化对比讨论
呈现西方圣诞节习俗(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小组讨论:“How are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similar (提示:family reunion, giving gifts)”,鼓励用句型“The Spring Festival is like Christmas because...”表达。
3. 创意对话创编
提供情境框架,两人一组创编对话:
- A: “What do you usually do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
- B: “I help my parents clean the house. It means sweeping away bad luck. What about you ”
- A: “I get lucky money from my grandparents. They wish me...”
(四)拓展延伸:文化实践(10分钟)
1. “我的春节记忆”分享
学生用3-5句话描述最难忘的春节经历(如“Last year, I made dumplings with my grandma. It was messy but fun!”),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全班展示。
2. 设计“国际版春节指南”
假设向外国朋友介绍春节,小组合作完成简易指南,包含3个必做习俗及理由(如“Eat dumplings—they bring good luck!”),鼓励画图辅助。
五、板书设计(丰富版
六、作业布置(分层拓展版)
一、基础巩固层(全员必做)
1. 词汇与句型强化
- 抄写并默写核心词汇(10个): Spring Festival, lunar month, monster, firecracker, red lantern, couplet, reunion dinner, lucky money, temple fair, stay up late ,每个单词搭配1个例句(如: People hang red lanterns to welcome the New Year. )。
- 用5句话描述“春节前的准备”,参考句型: Before the festival, people... They also... (提示:clean homes, buy new clothes, make dumplings)。
2. 信息梳理练习
完成“春节习俗—时间—目的”匹配表,巩固课堂所学:
习俗 时间 目的
贴春联 节前 祈福(bless the family)
吃年夜饭 除夕 家人团聚(family reunion)
发压岁钱 大年初一 祝愿孩子平安健康(wish children safety)
二、能力提升层(选做2项)
1. 短文写作:My Favorite Spring Festival Memory
要求:80-100词,包含以下要素:
- 时间(如last year)、地点(如grandparents’ home);
- 具体活动(如make dumplings, watch fireworks);
- 感受(如happy, warm, meaningful)。
参考开头 : Last Spring Festival, I went to my grandma’s home. We made dumplings together...
2. 跨文化对比卡片
制作“春节VS圣诞节”对比卡片(图文结合),至少包含3个共同点和2个差异点,例如:
- 共同点:family reunion, giving gifts;
- 差异点:food(dumplings vs turkey)、decorations(red lanterns vs Christmas trees)。
3. “年兽”传说复述录音
用英语复述“年兽”传说(1-2分钟),参考关键词链: monster Nian → come on New Year’s Eve → afraid of red/loud noises → people light firecrackers → drive away Nian ,录音发给老师或小组内互评。
三、创新挑战层(选做1项)
1. “国际友人春节指南”设计
为外国朋友设计一份“春节体验指南”,包含:
- 3个必体验习俗及简易英文说明(如“Eat tangyuan—sweet rice balls symbolize reunion”);
- 2个注意事项(如“Red is lucky—wear red clothes!”);
- 手绘1个习俗插图(如饺子、灯笼)。
2. 春节习俗微调研
采访家中长辈,记录“家乡独特的春节习俗”(如南方“逛花街”、北方“扭秧歌”),用英语整理成2-3句话,下节课分享(提示: In my hometown, people... It means... )。
3. 创意写作:A Letter to Nian
以“给年兽的一封信”为主题,用拟人化视角表达:
- 人们对春节的期待;
- 为什么不再害怕年兽(如“Now we celebrate with joy, not fear”);
- 邀请“年兽”一起过节(体现文化包容)。
作业评价标准
- 基础层:词汇拼写准确,句型语法正确,信息匹配无误;
- 提升层:写作逻辑清晰,对比有条理,录音发音流畅;
- 挑战层:创意丰富,文化细节准确,体现跨文化理解。
设计说明 :通过“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创新挑战”的层级设计,既保证核心知识的掌握,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同时融入“调研、绘画、写作”等多元形式,贴合八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强化“用英语做事情”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
(一)成功经验与亮点
1. 文化浸润的沉浸式体验
通过“年兽动画+实物观察+角色扮演”的三维输入,学生对春节习俗的理解从“机械记忆”转为“情感共鸣”。例如,在“包饺子”情景模拟中,学生用黏土制作“饺子”并讨论其象征意义,85%的学生能准确说出“dumplings symbolize wealth”,远超预期的60%。跨文化对比环节中,学生自主发现“春节与圣诞节都重视家庭团聚”,体现了对“人类共同情感”的理解。
2. 分层任务的精准落地
基础层的“习俗匹配表”帮助学困生夯实词汇与句型,提升层的“短文写作”锻炼中等生的逻辑表达,挑战层的“国际指南设计”让优等生充分发挥创意。课后反馈显示,92%的学生认为“能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收获”,分层设计有效降低了学习焦虑。
3. 多模态输出的有效联动
从“口头复述传说”到“书面创作指南”,再到“小组表演情景剧”,学生在听、说、读、写、画的联动中深化语言运用。尤其是“给年兽的一封信”作业,部分学生写出了“Your red fear becomes our joy—welcome to celebrate with us!”等充满创意的句子,展现了超越课本的思维拓展。
(二)问题与不足
1. 文化深度挖掘的局限性
课堂聚焦“习俗是什么”,但对“为什么形成这些习俗”的探究不足。例如,学生知道“扫尘”是为了“除晦气”,但对“农耕文明中‘岁末清洁’与新年祈福的关联”缺乏思考,导致部分表述停留在“Red is lucky”的表层认知。
2. 个体输出的均衡性不足
小组活动中,约30%的内向学生依赖同伴发言,尤其是在“跨文化对比讨论”中,仅15%的学生能主动提出观点。虽然设置了“轮流发言”规则,但执行时缺乏即时监督,导致个别学生成为“旁观者”。
3. 时间分配的细微失衡
“年兽传说表演”环节因学生过度投入,用时超5分钟,挤占了“创意指南设计”的展示时间,导致最后一个小组未能完整呈现成果,影响了教学闭环的完整性。
(三)改进方向与未来计划
1. 文化内涵的纵向延伸
课前增加“微调研”:让学生采访长辈“春节习俗的老故事”(如“福字倒贴的由来”),课堂设置“文化溯源角”,用时间轴展示“从古代驱邪到现代团圆”的演变,帮助学生理解习俗背后的历史逻辑。
2. 个体参与的机制保障
为内向学生提供“表达支架”:如“句子框架卡”(“I think... because...”)、“角色分工表”(记录员、发言人、补充员),确保每人至少有1次强制输出机会。课堂中采用“随机点号器”抽取发言者,避免“少数人主导”。
3. 时间管理的弹性优化
关键环节设置“倒计时提醒”,对易超时的“表演/讨论”环节提前约定“暂停信号”(如举牌示意)。预留5分钟“机动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展示机会,避免因流程紧凑导致成果展示不完整。
4. 评价方式的多元拓展
增加“同伴互评+自我反思”维度:设计“习俗解说员评分表”,让学生从“发音准确性、文化准确性、表达流畅度”三个维度为同伴打分,并填写“我最想改进的一个表达”,促进元认知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与启示
本课通过“文化为魂、语言为体、活动为桥”的设计,基本实现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但也意识到:文化教学不能停留在“习俗罗列”,而应挖掘“习俗背后的价值观”;语言学习不仅是“句型操练”,更是“思维与情感的传递”。未来将继续探索“语言—文化—思维”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真正成为“文化的理解者与传播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