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2 lesson 4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Unit 2 lesson 4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资源简介

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2第四课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
1. 掌握核心词汇: Dragon Boat Festival, Duanwu Festival, zongzi, dragon boat race, drum, Qu Yuan, poet, hometown, respect, historical, cultural 等。
2. 熟练运用句型:
- 描述节日时间: It falls on the 5th day of the 5th lunar month.
- 介绍活动: People make zongzi and watch dragon boat races.
- 表达感受: I am proud of our history and culture.
(二)语言技能
1. 能读懂关于端午节的记叙文,提取时间、习俗、历史渊源等关键信息。
2. 能结合图片和关键词,用英语简单复述屈原的故事及端午节的由来。
3. 能运用核心词汇和句型,写一段介绍端午节的短文(80-100词),包含时间、活动及个人感受。
(三)文化意识
1. 深入理解端午节纪念屈原、祈福安康的文化内涵,体会习俗与历史人物的关联(如龙舟竞渡、吃粽子与纪念屈原的传说)。
2. 对比端午节与其他纪念类节日(如清明节、西方纪念日),理解“纪念先人、传承精神”是人类共通的文化表达,培养文化认同感与跨文化理解。
(四)学习策略
1. 学会用“图片联想”“关键词链”梳理节日要素(时间→习俗→意义→感受)。
2. 通过“小组合作复述故事”“文化对比表格”等活动,提升信息整合与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端午节的英语表达及核心习俗(包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理解节日与历史人物的关联。
- 难点:用英语准确表达“龙舟竞渡象征团结奋进”“粽子寄托缅怀之情”等抽象文化含义,避免机械翻译。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资源:端午节赛龙舟视频(3分钟,含鼓点音效)、屈原故事动画片段、不同地区粽子图片(甜粽、咸粽、肉粽)。
- 实物道具:粽子(甜、咸两种)、龙舟模型、屈原画像、空白故事复述卡片(含关键词: poet, love his country, die for his people, remember )。
- 学习任务单:包含短文精读习题(信息提取+句子补全)、“习俗—意义”匹配表、屈原故事复述框架。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导入:节日“密码”解码(5分钟)
1. 视觉+听觉冲击:播放赛龙舟视频(突出鼓声、呐喊声、龙舟竞渡的激烈场景),提问:
- “What are people doing in the video What makes this festival special ”
-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关键元素(龙舟、鼓声、粽子),激活已有知识。
2. 词汇激活:展示粽子实物,用“猜一猜”游戏引出核心词汇:
- 举起粽子:“This is a traditional food for the festival. It’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and bamboo leaves. What is it ”(引出 zongzi )
- 展示龙舟模型:“People race in these long, colorful boats. They look like dragons. What are they ”(引出 dragon boat )
(二)文本研读:端午节的“前世今生”(20分钟)
1. 略读感知(3分钟)
- 任务:快速阅读短文(教材P22),回答:“When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at is its other name ”
- 目的:把握语篇主旨——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别称(Duanwu Festival)。
2. 精读深挖
- 分层任务1:梳理基础信息项目 内容 原文依据
核心习俗 包粽子、赛龙舟、参观屈原故里 “My family is making zongzi... watching the dragon boat race... visit Zigui, the hometown of Qu Yuan”
历史人物 屈原(Qu Yuan),伟大的诗人,热爱国家与人民 “Qu Yuan was a great poet and he deeply loved his people and his country”
- 分层任务2:解读文化意义(小组讨论)
结合实物与文本,探究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 赛龙舟(dragon boat race):展示龙舟模型,讨论“Why do people race dragon boats ”(象征团结协作,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 包粽子(make zongzi):对比甜粽与咸粽,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地区习俗差异”,理解“食物承载地域文化”(如北方甜粽、南方咸粽/肉粽)。
- 纪念屈原:分发屈原故事卡片,小组合作用3-5句话复述(关键词: great poet, love his country, die for his people, remember )。
(三)语言操练:情境运用(12分钟)
1. 习俗匹配游戏
教师出示图片(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和英文描述卡片(“race with long boats to the drum beat”“make sticky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hang herbs to keep bad luck away”),小组竞赛匹配,强化“习俗—英文表达”关联。
2. 对话模拟
学生两人一组,用以下框架创编对话,教师抽查展示:
- A: “What do people do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
- B: “They make zongzi and watch dragon boat races. It’s to remember Qu Yuan.”
- A: “Why is Qu Yuan important ”
- B: “He was a great poet who loved his country. People respect him.”
(四)拓展延伸:文化对比(8分钟)
1. 纪念类节日对比
展示表格,小组合作填写,对比端午节与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
节日 核心目的 特色习俗 共同文化内涵
端午节 纪念屈原、祈福 赛龙舟、吃粽子 缅怀先人、传承精神
清明节 纪念祖先、扫墓 祭祖、踏青、吃青团
2. 创意表达
“If you were to add a new custom to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at would it be Why ”(如“写纪念诗歌”“画龙舟海报”,用英语简单说明意义)。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
1.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端午节的时间、核心习俗及“纪念屈原、传承爱国精神”的文化内核,强调“Customs carry history and spirit”。
2. 分层作业
- 基础层:抄写核心词汇( zongzi, dragon boat race, Qu Yuan ),并用3句话描述家人如何过端午节(如“My family makes sweet zongzi every year.”)。
- 提高层:结合课堂讨论,补全短文《My Favorite Dragon Boat Festival Activity》(80词,提示: When I watch dragon boat races, I feel... It reminds me of... )。
- 拓展层:采访长辈,记录“家乡的端午节特色习俗”(如“挂香囊”“系五彩绳”),用英语整理成2-3个句子,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 A Festival of Memory and Respect
一、Basic Facts
- Time: 5th day of the 5th lunar month
- Other name: Duanwu Festival
二、Key Vocabulary
| 习俗/人物 | 英文表达 | 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 |
|-----------------|-------------------|-----------------------------------|
| 粽子 | zongzi
七、教学反思
(一)亮点与成效
1. 文化浸润具象化
通过“赛龙舟视频+粽子实物+屈原故事动画”的多维输入,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例如,学生在观察龙舟模型时直观理解“龙舟竞渡象征团结”,品尝不同口味粽子时体会“地域文化差异”,85%的学生能在课后准确说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核心意义,文化感知较课前显著提升。
2. 任务设计梯度清晰
从“信息提取表格”到“小组复述屈原故事”,再到“文化对比讨论”,任务难度循序渐进。基础薄弱的学生能通过表格梳理核心信息,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在“创意习俗设计”中拓展思维(如设计“龙舟主题绘画展”“屈原诗歌朗诵会”),实现“因材施教”。
3. 多感官参与激发兴趣
赛龙舟视频的鼓点音效、粽子的触感与味道、小组竞赛的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课堂参与度高达90%。尤其是“习俗匹配游戏”,学生在竞争中快速关联“dragon boat race”与“race with drums”,强化了语言与情境的绑定。
(二)问题与不足
1. 文化深度挖掘不足
部分学生对“屈原精神与当代价值”的理解较浅,仅停留在“纪念”层面,未能联系“爱国、坚守信念”的现实意义。课堂上虽提及屈原“热爱国家”,但未深入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这种精神”,文化内涵的延伸不够。
2. 语言输出机会不均
小组讨论中,约20%的内向学生依赖同伴表达,自身输出较少。虽有意识地点名抽查,但未设计“轮流发言”机制(如“每人必须说一个习俗”),导致个别学生错失语言实践机会。
3. 时间分配略显紧张
文化对比”环节因前序“故事复述”超时,仅用5分钟仓促完成,学生未能充分分享对“纪念类节日共性”的思考,对比效果打折扣。
(三)改进方向
1. 深化文化内涵联结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查找一个体现‘爱国精神’的当代事例(如戍边英雄、航天工作者)”,课堂上结合屈原故事讨论“古今爱国精神的共同点”,让文化传承更具现实意义。
2. 保障全员语言输出
为内向学生提供“句子框架卡”(如“People ____ to remember Qu Yuan. I think it’s ____ because ____.”),降低表达难度;小组活动中采用“轮值记录员”制度,确保每人至少输出1个句子,教师巡视时重点关注沉默学生。
3. 优化时间管理
精简“故事复述”环节(由8分钟压缩至5分钟),提前准备“关键词提示板”辅助学生快速组织语言;预留8分钟给“文化对比”,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端午节与清明节的共性与差异,强化逻辑表达。
总体而言,本课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融合,但在文化深度与学生参与均衡性上仍需打磨。后续将更注重“输入—内化—输出”的闭环设计,让学生不仅“会说端午节”,更能“理解其文化根脉与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