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理解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4.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种类的关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三、教学准备教学PPT及相关动图。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PPT展示图片。 【讲述】原子很小,1个氧原子的直径大约为1.48×10-10 m,如果把氧原子紧密地排成1.48 cm长的一列,大约需要1亿个氧原子。如果将氢原子与直径1 cm的小球相比,相当于将一个苹果与地球相比。 【提问】这么小的原子,人类是怎样认识它的呢,它还能再分吗 【过渡】人们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发现了原子,人们还发现原子还能再分,下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倾听、讨论。 通过展示类比和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做准备。环节二 新课讲解 原子的构成 【过渡】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物质的构成了,那个时候并没有先进的设备能观察到原子,他们凭借模型和想象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 【展示】展示德谟克利特及其观点。 【讲述】原子作为现代科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在古希腊科学尚未发展的时期,就有人提出了它的概念。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当然这个原子的概念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原子。 【展示】展示墨子及观点。 【讲述】公元前5世纪,我国当时的著名思想家墨子(公元前468—前376)说:“非半不著斤则不动,说在端。……著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著斤也。……端,是无间也。”(见《墨经》)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分了。墨子的“端”即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的非连续性的认识。 【过渡】那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呢?科学家为了解释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其中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和卢瑟福为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示】展示PPT第7页。 【展示】1897年汤姆孙做了一个高压真空放电管的实验,他发现无论阴极材料是什么,高压真空管发出的射线都是一种带负电荷的微粒流,这种微粒就是电子,他意识到所有的原子都有电子,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于是他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引导建立新模型】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尝试建立原子模型。 【过渡】为了验证汤姆孙的原子模型的正确性,他的学生卢瑟福在1911年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观看α粒子穿过金箔的动画,并写出实验现象。 【总结】1.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 2.一小部分α粒子运动路径发生了改编,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不可穿透的坚硬的物质而被弹了回来。 【追问】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解释呢? 【布置任务】请你仔细观察动图,写出你的观点。 【总结】原子内有相对很大的空间,在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的原子核。科学研究发现,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电量大小相等。 【提问】既然原子核这么小了,它还能再继续分吗? 【展示】展示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 【总结】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交流讨论】原子中存在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总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展示】展示表格。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试着发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总结】1.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2.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氢原子)。 3.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4.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倾听并简单记忆。 绘制原子模型结构示意图。 倾听并思考问题。 倾听并理解。 绘制模型。 观看α粒子散射实验,并写出实验现象。 倾听、理解。 讨论并回答。 阅读材料,理解原子核还能再分为质子和中子。 分析、讨论得出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倾听、理解。 带着问题,阅读表格,从表格中总结规律。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前世”。 介绍墨子的观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引出下面要讲解的内容。 让学生理解汤姆孙实验原理结论。 根据电子的发现让学生尝试自主构建原子新模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模型的方法。 通过动画帮助学生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为建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观察、获取信息及分析能力。 通过材料和学生一起归纳、得出结论: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让学生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过渡】不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不同,这些电子排布有怎样的规律呢? 【展示】展示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模拟动画。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展示】展示第19页。 【讲述】核外电子绕核不停地做高速运动,这种运动虽不像汽车、火车一样有自己的运动路线,但经常出现在一定区域。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分层排布。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多的有7层,最少的只有1层。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在原子中,电子层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科学家为了方便,进行的一种人为规定,是理论上的假设而已。在含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点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作最外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只有一层的,电子数不超过 2 个。 【过渡】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直观、形象地表示电子的分层排布呢? 【展示】展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通常是由原子核、核内质子数、电子层数及各层电子等组成的,它能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排布。如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意义。 观看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的模拟动画。 观看图示,倾听并理解。 倾听并理解。 观看并理解钠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含义。 引出问题:核外电子绕核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量“规律”及各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帮助学生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环节三拓展延伸 【展示】展示行星缺陷模型。 观看PPT 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原子结构的研究的发展历程。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五、板书设计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2课时原子核的结构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8 / 8(共25张PPT)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2课时化学沪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理解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4.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种类的关系。难点重点氢原子直径为1 cm的小球苹果地球这么小的原子人们是怎样认识它的?它还能再分吗?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墨子提出了“非半不著斤则不动,说在端。……著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著斤也。……端,是无间也。”有现代“原子”的意义。墨子,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呢?汤姆孙利用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意识到所有的原子都含有电子,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他提出了“枣糕模型”。英国科学家汤姆孙电场阴极射线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很多电子。请你根据描述绘制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示意图。英国科学家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实验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2.一小部分α粒子运动路径发生了改编,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不可穿透的坚硬的物质而被弹了回来。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原子内有相对很大的空间,在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的原子核。原子核还能再分吗?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成果展示为什么电子不会“掉”到原子核中?阅读课本拓展视野,说一说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质子(带正电):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 8 8 8钠 11 12 11氯 17 18 17分析几种原子构成表格,试着发现规律。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氢原子的结构行星绕太阳运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电子层:离核远近:能量高低: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低 高近 远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作最外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只有一层的,电子数不超过 2 个。电子层原子核核外电子分布排布示意图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质子数第一层电子第二层电子第三层电子(最外层)最外层电子数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了原子中心有原子核后,认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一样,提出了“行星系统”模型。但很快物理学家就指出,带负电的电子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运转,这个体系是不稳定的。两者之间会放出强烈的电磁辐射,从而导致电子一点一点地失去自己的能量。作为代价它不得不逐渐缩小自己的半径,直到最终“坠毁”在原子核上为止,整个过程不过一眨眼的功夫。行星模型缺陷拓展小课堂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C 氢原子没有中子 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电子上B.核外电子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有很大影响C.所有元素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B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B .决定元素性质的主要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C .氢原子没有中子。D. 质子和中子仍然可以再分。 3.如图为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6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C.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D.该原子的核外共有3个电子层A原子的构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2课时 课件.pptx 3.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2课时 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