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3课时 表格式教案+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3课时 表格式教案+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求算过程。
2.应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3.通过氯化钠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了解离子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对离子符号的认识和学习,初步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求算过程;应用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难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漫画。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讲述】克和千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质量单位。例如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300 克,一名中学生的体重大约是50 千克。 【提问】微观粒子—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质量,怎么表示原子质量便于记忆和书写呢? 【过渡】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倾听、讨论。 通过展示、类比、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解 一、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 【展示】展示一些原子实际质量。 【讲述】这是经过科学家测得一些原子的实际质量。 【提问】这么小的原子,如何表示呢?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总结】我们发现即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也不方便记忆和书写,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加方便的方法。 【过渡】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教材,然后写一写答案。 (1)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3)相对原子质量的符号和单位? 【总结】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计算公式: 相对分子质量(Ar) = 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读出也不写出。 【展示】展示PPT第7页。 【讲述】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形象的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真实质量之间的关系。 【展示】展示PPT第8页。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说说你从表格中可以找出哪些关系。 【总结】通过表格我们发现了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过渡】为什么会有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呢?为什么忽略了电子的质量呢? 【展示】展示PPT第9页。 【讲述】表格数据展示了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均约等于1。与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质子质量的1/1 836,可以忽略不计,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展示】展示PPT第10页。 【讲述】通过一个原子的质量,可以计算出一个分子的质量,如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一个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氧气分子的质量为5.314×10-26 kg。 【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讲述】大家都想到了用计算氧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来表示氧气分子的相对质量。 【交流讨论】请你根据元素周期表(附录三)中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和以下实例,计算氧气(O2)、二氧化碳(CO2)、碳酸氢铵(NH4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总结】相对分子质量(Mr)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的总和。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相对分子质量跟“分子质量”意义上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国际单位也为1。 回答:科学计数法。 用科学计算法表示几种原子的质量。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回答: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约等于相对原子质量。 倾听、理解。 倾听、理解。 回答:也和碳-12相比。 两种方法得出一样的结果。 记录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符号和单位。 让学生体会即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原子质量,也很不方便记忆和书写。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记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根据定义推测出表达式、符号和单位。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让学生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原因。 通过类比引出相对分子质量概念及公式。 通过两种计算方法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让学生意识到相对分子质量实际上仍是相对于碳-12原子得到的一个比值。
二、离子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展示】展示Na和Cl的结构示意图。 【展示】展示动图。 【讲述】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最外层这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它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当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上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层上 ,这样两者都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提问】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展示】展示第14页。 【讲述】在上述过程中,钠原子因失去1个电子而带上1个单位的正电荷;氯原子因得到1个电子带上1个单位的负电荷。带正电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如钠离子;带负电的原子叫做阴离子,如氯离子。 【展示】展示PPT第15页。 【讲述】通过刚才的讲解,我们可将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其中,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原子(质子数>电子数),如钠离子;阴离子是带负电荷的原子(质子数<电子数),如氯离子。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数有什么关系呢? 【展示】展示PPT第16页。 【讲述】镁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两个电子后,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同理氧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变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由此我们推出,离子所带电荷数在数值上等于在化学反应中其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 【展示】展示PPT第17页。 【讲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的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过渡】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原子,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离子,那请同学们思考原子与离子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展示】展示表格。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填写这个表格。 写出Na和Cl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动图,并理解 的形成过程。 回答问题:是或否。 倾听并理解阴、阳离子的形成过程。 观看PPT了解离子的分类及分类标准。 思考并讨论回答。 倾听、理解并记忆。 填写表格。 通过动图,形象展示钠离子、氯离子的形成过程,活跃课堂气氛,同时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并理解阴、阳离子的形成过程。 通过导图讲解离子及分类,方便学生记忆。 将问题抛给学生,同学通过思考讨论,发现离子所带电荷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关于物质构成的印象。 学生通过填写表格,对比记忆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区别和联系,方便学生记忆。
环节三、拓展延伸 【展示】展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诞生。 阅读PPT,思考 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究相对原子质量的过程。
随堂 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23页。 说明: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一个比值。相对原子质量也是常用的原子量。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3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
2.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1)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二、离子
1.概念: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
2.分类: 阳离子
阴离子
7 / 7(共24张PPT)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3课时
化学沪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求算过程。
2.能应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3.通过氯化钠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了解离子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对离子符号的认识和学习,初步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重点
难点
克和千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质量单位。
一个苹果的质量约是300 g
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是50 kg
微观粒子—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质量,怎么表示原子质量方便记忆和书写呢?
科学家测得一些原子的质量,这么小的原子如何表示呢?
1个原子 真实质量/kg
氢原子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674 kg
碳原子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93 kg
氧原子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57 kg
铁原子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288 kg
1.67×10-27 kg
1.993×10-26 kg
9.288×10-26 kg
2.657×10-26 kg
即使用科学记数法,原子的质量也非常难记忆。
科学计数法表示
相对原子质量
(1)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3)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符号和单位?
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碳-12,它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计算方法:
相对原子质量(Ar)=
一个该原子的实际质量
1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
1
12
单位:为“1”。
原子种类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镁 12 12 12 24
铁 26 30 26 56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通过表格你从数据中可以找出哪些关系?
粒子种类 质量
质子 1.672 6×10-27 kg
中子 1.674 9×10-27 kg
电子 质子质量的1/1 836
碳-12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质子、中子的质量分别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所得的比,均约等于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657×10-26 kg
5.314×10-26 kg
不方便,如何解决?
也把它和碳-12原子的十二分之一相比。
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表示氧气的相对质量,然后阅读教材相对分子质量概念,试着计算氧气(O2)、二氧化碳(CO2)、碳酸氢铵(NH4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
二氧化碳(CO2)的相对分子质量Mr(CO2)=12+16×2 =44。
氧气(O2)的相对分子质量Mr(O2) =16×2 =32。
相对分子质量(Mr)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的总和。
思考讨论
碳酸氢铵(NH4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Mr(NH4HCO3)=14+1×5+12+16×3 =79。
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Na原子
Cl原子
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
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是否还呈电中性?
+11
2
8
1
钠原子
带1个单位正电荷
带1个单位负电荷
失去
1个电子
得到
1个电子
+11
2
8
钠离子
Na
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
氯原子
+17
2
8
7
+8
2
8
氯离子
8
Cl
阳离子
阴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质子数>电子数),如钠离子。
离子
阳离子
带负电荷的原子(质子数<电子数),如氯离子。
阴离子
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数有什么关系呢?
+12
+12
+8
+8
失去2个电子
带2个单位正电荷
得到2个电子
带2个单位负电荷
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数值相等。
Mg2+
Mg
O
O2-
思考讨论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和离子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食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微观粒子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结构特点
带电情况
表示方法
联系 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不带电
Na、Cl
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带正电
Na
+
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带负电
Cl
_
阳离子
得电子
失电子
原子
得电子
失电子
阴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诞生
美国的尼尔厄兰得在1957年提出以碳-12原子的1/12为基准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案,这一方案得到德国著名质谱学家马陶赫的支持。1960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接受了这项建议,于是一个被世界公认的新相对原子质量诞生了。在这之前,道尔顿曾以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标准,瑞典的贝采尼乌斯选择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标准。





1. 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比值
C.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就越大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g”
C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故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


2. 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如表所示),根据表格内容判断6.02×1023个钠原子的质量y为________。请归纳表格中的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碳 氧 钠
相对原子质量 12 16 23
6.02×1023个原子的质量 12 g 16 g y
23 g
6.02×1023个某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原子的
相对原子质量
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A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9
2
8
+10
2
8
+11
2
8
+13
2
8
相对原子质量、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定义
计算公式
概念
分类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