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原子 第1课时 表格式教案+配套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原子 第1课时 表格式教案+配套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第一节 原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难点: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动画。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PPT展示图片。 【讲述】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一个地球相比,这么小的原子只能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发现。 【提问】这么小的原子人类是怎样认识它的呢,它还能再分吗 倾听、讨论。 通过展示类比和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做准备。
环节二 新课讲解 一、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指导阅读】提供原子结构史料,请同学们阅读史料,写出原子结构发现主要经历的阶段,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展示讲解】展示讲解德谟克利特、道尔顿观点。 【展示】展示汤姆孙原子结构观点。 【讲述】1897年汤姆孙做了一个高压真空放电管的实验,他发现无论阴极材料是什么,高压真空管发出的射线都是一种带负电荷的微粒流,这种微粒就是电子,他意识到所有的原子都有电子,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于是他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讲述】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很多电子。 【引导建立新模型】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尝试建立原子模型。 【过渡】为了验证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他的学生卢瑟福在1909年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观看α粒子穿过金箔的动图,并写出实验现象。 【明确】1.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2.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追问】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样想?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明确】原子内有相对很大的空间,在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的原子核。 阅读材料,完成活动设计要求。 倾听,修正自己观点。 绘制原子模型结构示意图。 观看α粒子散射实验,并写出实验现象。 讨论并回答。 倾听、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并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发展史。 根据电子的发现让学生尝试自主构建原子新模型。 通过动画帮助学生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为建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观察、获取信息及分析能力。
二、原子核的构成 【提问】既然原子核这么小了,它还能再继续分吗? 【展示】展示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 【总结】原子核虽然很小,但是也能再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提问】既然原子核中的质子和核外电子都带电荷,那为什么整个电子不显电性呢? 【总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这也是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展示】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表格。 【交流讨论】下表给出了几种原子的基本构成,请同学们分析表格的信息,看看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明确】1.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2.在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3.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4.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5.有的原子没有中子(如氢原子)。 【讲述】之前我们学习过,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颗粒,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原子的特征。 【总结】 阅读材料,理解原子核还能再分为质子和中子。 倾听、理解。 分析、讨论得出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观看PPT,修正自己的观点。 通过材料和学生一起归纳、得出结论: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帮助学生分析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帮助学生梳理原子基本构成相关知识。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原子的特征。
环节三拓展延伸 【展示】电子云 观看PPT 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原子结构的研究仍然在继续。
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22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原子
第1课时
原子结构发展史
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都由原子构成 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汤姆生提出葡萄干模型 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
原子核的结构
5 / 5(共23张PPT)
第一节 原子
第三单元 认识物质的构成
第1课时
化学鲁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重点
难点
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和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
乒乓球
地球
这么小的原子人们是怎样认识它的?它还能再分吗?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
1.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3.种类相同的原子,质量和性质相同。
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
汤姆孙利用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他意识到所有的原子都含有电子,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他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汤姆孙认为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
请你根据描述绘制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示意图。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
α粒子散射实验
为了验证汤姆孙的模型,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实验现象:
1.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2.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如何解释?
思考讨论
原子内有相对很大的空间,在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的原子核。
原子核还能再分吗?
成果展示
1.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从氮原子中打出了一种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粒子,卢瑟福将其命名为质子。
2.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硼原子核,得到了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其质量与质子相似,命名为中子。
资料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
(带正电)
核外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成果展示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数称为核电荷数
名称 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H 1 0 1
氧 O 8 8 8
钠 Na 11 12 11
氯 Cl 17 18 17
碳-12 12C 6 6 6
碳-13 13C 6 7 6
碳-14 14C 6 8 6
分析几种原子构成表格,试着发现规律。
思考讨论
1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有的原子没有中子(如氢原子)
成果展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性质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存在间隔
温度计中的水银在受热时会增大,遇冷时体积减小
报纸上的一个墨点就含有约1018个碳原子
在不断地运动
长时间放置在一起的铝块和铁块会熔合在一起





电子云
1926年,玻尔建立的线性原子轨道模型被量子力学推翻。
量子力学指出,一定空间运动的电子并不在玻尔假定的线性轨道上运行,而在核外空间各处都有可能出现,但出现的概率不同,小点越密,表明概率密度越大,由于核外电子的概率密度看起来像一片云雾,因而被形象地称作电子云。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C



氢原子没有中子

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电子上
B.核外电子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有很大影响
C.所有元素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元素性质的主要是由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C.氢原子没有中子。
D .质子和中子仍然可以再分。




(建立的基础)
原子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课堂小结
请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合适的材料或物品,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不同历史阶段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