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原子 第2课时 表格式教案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原子 第2课时 表格式教案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第一节 原子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同时初步认识科学计量方法。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氯化钠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了解离子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对离子符号的认识和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动画。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PPT展示图片。 【提问】微观粒子—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质量,怎么表示原子质量方便记忆和书写呢? 倾听、讨论。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做准备。
环节二 新课讲解 一、相对原子质量 【展示】展示几种原子的实际质量。 【引导】这是经过科学家测得的一些原子的质量,请同学们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提问】关于原子的质量,你有何感想? 【总结】即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也不方便记忆和书写,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加方便的形式。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3)相对原子质量的符号和单位? 【总结】 定义:以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1.993×10-26kg)的1/12作为基准,计算出其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读出也不写出。 【展示】展示表格。 【提问】原子的真实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总结】相对原子质量大小能反应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1”,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 【练习】从常用相对原子质量表中查找氮、氯、钠、硫的相对原子质量。 【展示】展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数值及相对原子质量。 【讨论】请同学们观察表格,归纳你发现的规律。 【讲述】与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约是1,则质子的相对数量的数值=质子的数目,中子的相对质量数值=中子的数目,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阅读PPT,并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几种原子的质量。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倾听、理解,并修正自己的观点。 讨论、交流原子的真实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按照要求查找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讨论并得出规律: 相对分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倾听、理解。 让学生体会即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原子质量,也很不方便记忆和书写。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记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根据定义推测出表达式、符号和单位。 通过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让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有更深入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让学生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原因。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过渡】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 【提问】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和图示信息提炼信息。 【展示】展示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信息。 【讲述】原子核很小,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这种运动不像卫星一样有自己的运动路线。但却经常出现在一定区域,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不是真实存在的,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进行的一种人为规定是理论上的假设。 【交流】下面请一个同学总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总结】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离核近的能量低,离核远的能量高。离核近的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为第三、四、五、六、七层。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叫做分层排布。 【过渡】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直观、形象地表示电子的分层排布呢? 【展示】展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通常是由原子核、核内质子数、电子层数及各层电子等组成的,它能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排布。如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意义。 【组织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多识一点,填写表格。 倾听、理解。 阅读教材及图示。 倾听并理解电子层的概念。 总结: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状态,离核近的能量低,离核远的能量高。 倾听并理解。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通过氢原子核外电子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帮助学生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总结能力。
离子的形成 【过渡】核外电子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有很大影响。有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如钠原子,有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如氯原子。 【提问】那么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展示】展示动图。 【讲述】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它易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而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当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上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层上 ,这样两者都形成相对稳定结构。在上述过程中,钠原子因失去1个电子而带上1个单位的正电荷;氯原子因得到1个电子带带上1个单位的负电荷。这种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如钠离子;带负电的原子叫做阴离子,如氯离子。 【思考讨论】通过刚才钠离子和氯离子形成过程,你能说一说离子所带电荷数与什么有关吗? 【总结】PPT展示并总结。 【思考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讨论阴、阳离子是如何形成及离子的分类? 【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只是核外的电子,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变成带负电的阴离子。 【过渡】离子可以用符号来表示,那如何用离子符号表示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观看动图,通过动图理解钠离子、氯离子及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倾听并理解阴、阳离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讨论 分析得出规律: 离子所带电荷数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 通过动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离子的形成,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方便学生记忆。 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并理解阴、阳离子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四、离子符号及其意义 【讲述】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同理,我们写出氧离子的离子符号。 在氧的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氧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负号在后,表示每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总结下,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过渡】那离子符号有什么意义呢? 【讲述】离子符号表示一种离子及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这是镁离子的符号,数字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如果在镁离子符号的前面写上数字2,就表示2个镁离子。 【讲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我们平常使用的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实验室常用的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硫酸根离子我们以后会学习。 【思考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原子和离子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总结】PPT展示原子、阴离子、阳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倾听、记忆并理解离子符号的书写规则。 倾听并理解离子符号的意义。 讨论、交流,并概括总结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讲解让学生记忆离子符号的书写规则。 通过讲解2Mg2+让学生理解离子符号及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培养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原子与分子 【提问】原子除了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外,一定要先转化成离子再构成物质吗? 【讨论】小组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 【讲述】原子之间可以直接结合形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物质。比如2个氧原子能结合形成1个氧分子,2个氢原子能结合形成1个氢分子,1个氧原子能与2个氢原子结合,成成1个水分子,大量水分子聚集,就形成了水。 讨论、交流 加深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理解。
环节三拓展延伸 【展示】展示负氧离子。 观看PPT 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28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原子
第2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
计算公式:
(1)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离子的形成及分类
四、离子符号及意义
五、原子与分子
原子结合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
7 / 7(共29张PPT)
第一节 原子
第三单元 认识物质的构成
第2课时
化学鲁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同时初步认识科学计量方法。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氯化钠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了解离子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对离子符号的认识和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难点
重点
微观粒子—原子虽然很微小,但也有质量,怎么表示原子质量方便书写和运算呢?
科学家测得一些原子的质量,用科学计数法如何表示。
1个原子 真实质量/kg 科学计算法表示
氢原子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674 kg
碳原子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93 kg
氧原子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57 kg
铁原子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288 kg
1.67×10-27 kg
1.993×10-26 kg
9.288×10-26 kg
2.657×10-26 kg
即使用科学记数法,原子的质量也非常难记忆。
(1)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3)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符号和单位?
阅读课本P54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定义:以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1.993×10-26kg)的1/12作为基准,计算出其他原子的相对质量,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计算方法:
相对原子质量(Ar)=
原子的实际质量
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
单位:为“1”。
1个原子 真实质量/kg 相对原子质量
氢原子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674 kg
1.008
碳原子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93 kg
12.01
氧原子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57 kg 16.00
铁原子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288 kg 55.85
原子的真实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1”,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
从常用相对原子质量中查找氮、氯、钠、硫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种类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镁 12 12 12 24
铁 26 30 26 56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氢原子的结构
行星绕太阳运动
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电子层
原子核
电子层:
离核远近:
能量高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低 高
近 远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如何简明的表示电子的分层排布呢?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简明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层的排布。
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核
核内质子数
第一层电子
第二层电子
第三层电子(最外层)
最外层电子数
阅读教材,多识一点,填写表格。
原子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结构的稳定性 得失电子的趋势
金属原子
非金属原子
稀有气体原子
一般小于4
不稳定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一般多于4
不稳定
易得到电子
=8(氦为2)
稳定
不易得失电子
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分别为1个和7个,怎么样才能达到稳定结构呢?
钠原子
氯原子
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氯原子需要得到1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得电子
失电子
+11
2
8
1
钠原子
带1个单位正电荷
带1个单位负电荷
失去
1个电子
得到
1个电子
+11
2
8
钠离子
Na
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
氯原子
+17
2
8
7
+17
2
8
氯离子
8
Cl
阳离子
阴离子
离子所带电荷数与什么有关?
+12
+12
+8
+8
失去2个电子
带2个单位正电荷
得到2个电子
带2个单位负电荷
离子所带电荷数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
Mg2+
Mg
O
O2-
思考讨论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
O
-
2
Na
1
+
Na
+
离子符号的书写
离子符号的含义
Mg2+
表示一种离子及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2
表示2个镁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氯化钠 硫酸铜
原子和离子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微观粒子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结构特点
带电情况
表示方法
联系 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不带电
Na、Cl
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带正电
Na
+
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带负电
Cl
_
阳离子
得电子
失电子
原子
得电子
失电子
阴离子
氢气分子
氧气分子
分子是一种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原子之间直接结合形成分子
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水分子
负氧离子
负氧离子指的是无色、无味儿、捕捉了一个电子的氧离子,在空气中由于太阳光线、电磁波、岩石和土壤的射线、海浪以及各种气象活动所产生能量的作用,会使气体分子中某些原子的外层电子离开轨道,成为自由电子。氧气在空气中的比重比较大,因此空气中电离产生的自由电子大部分被氧气分子“捕获”形成负氧离子。





1. 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比值
C.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就越大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g”
C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故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


2. 由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铕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63
C.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2
D.铕元素原子的质量为152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A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结构示意图为 的粒子一定是氖原子
B.M2+的核电荷数是12,则其核外电子数为14
C.Na和Na+的化学性质相同
D.原子变成离子时,得失电子都有可能
D
原子
第2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与离子、分子
计算公式
概念
核外电子及分布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单位
离子
分子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