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元素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2.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3.识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难点:元素符号的含义。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或看到的物品。 【提问】同学们知道,上面所提到三种物质中的铁、碘、硒指的是什么吗? 【过渡】这里的铁、碘、硒等都是元素。那什么是元素呢?它和物质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元素相关知识。 观看 倾听,思考 通过生活常见的物质引入元素的概念。 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 新课讲解 一、元素的概念 【展示】展示PPT第4页。 【讲述】人类很早就意识到:所有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的。然而对于这些“元素”却众说纷纭:中国古代“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组成的。而西方古代“四要素说”:世间万物都是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的。 【过渡】后来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们仍然是可变的,它们并不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讲述】再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它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在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他认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都为人们认识元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问】那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究竟是什么呢?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呢?我们先来看看小明和小丽的观点。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0页的“交流共享”。 【展示】展示PPT第5页。 【提问】你同意小明和小丽的观点吗?为什么? 【总结】原子以不同数量、不同种类、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物质。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大千世界中物质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但是构成它们的原子不易变化,所以原子才能作为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 【追问】那什么样的原子才能归为同种元素呢?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展示】展示PPT第7页。 【讲述】科学家把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归为一类,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强调】在理解元素概念时,有下面几点是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不同的物质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也可由相同种元素组成。 【展示】展示PPT第8页。 【讲述】这是不同氢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我们发现氢-1、氢-2、氢-3的质子数都为1,所以我们说质子数为 1 的一类原子称为氢元素。 【展示】展示PPT第9页. 【讲述】这是不同碳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我们发现碳-12、碳-13、碳-14的质子数都为6,所以我们说质子数为 6的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 【展示】展示PPT第10页。 【讲述】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并不均匀,按质量计算,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其他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硅、铝、铁、钙等。 倾听并理解。 阅读课本。 回答问题。 倾听,并修正自己的观点。 倾听理解并记忆。 观察图示,并理解。 倾听理解并记忆。 通过介绍元素概念史,让学生理解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科学家不断修正和发展的。同时初步形成物质组成的元素观。 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讲述,让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及理解元素概念时需要注意的点有哪些。 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共性,以此加强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通过讲述让学生记忆地壳中前五位元素含量。二、元素及元素符号 【过渡】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已经有一百多种,如果用文字来表示这一百多种元素及由它们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将会很麻烦,而且还不便于交流和合作。因为同一种元素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示方法。那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讲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又是为大众的。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 【展示】展示PPT第11页。 【讨论】根据表中的符号,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名称拉丁文名称符号氢HydrogeniumH氧OxygeniumO碳CarboniumC铜CuprumCu铁FerrumFe【总结】元素符号统一采用:拉丁文名称的头一个或两个字母来表示。 【展示】展示PPT第12页。 【讲述】元素符号书写时遵循以下原则: (1)由一个拉丁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2)由两个拉丁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记忆口诀:一大二小。 例如: 【展示】展示PPT第13页。 【讲述】这是常见的元素名称、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稀有气体最外层一般都有8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由于它们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这部分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多于4个(也有小于或等于4的)在化学反应中,一些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这部分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这部分是金属元素。 【交流讨论】请你结合图示,说一说元素的分类标准。 【展示】展示PPT第14页。 【讲述】我们将元素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汉字名称中一般都有“钅”部首,但汞和金除外。另一类是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又可分为固态、气态和液态,其中固态非金属元素,汉字名称中一般都有“石”部首,如碳、硫等;气态非金属汉字名称中一般都有“气”部首,如氢、氧等。液态非金属汉字名称中一般都有“氵”部首,如溴等。还有一类是稀有气体元素,汉字名称中都有“气”部首。 【提问】知道了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后,我们用氯元素符号“Cl”来讨论,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呢?它们是宏观意义还是微观意义? 【展示】展示PPT第15页。 【总结】元素符号“Cl”有两种意义,宏观上表示氧元素,微观上表示一个氯原子。 【提问】现在你能总归纳出元素符号的意义了吗? 【总结】元素符号表示两种意义: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或一种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微观表示元素的一个原子。 【追问】1.如何表示2个氯原子呢? 2.如果表示多个某原子时,那又该如何表示? 【提示】当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时,只具有微观意义。 倾听并思考。 分组讨论。 倾听理解并记忆。 倾听、理解并记忆。 倾听理解并记忆。 简单说出元素的分类标准。 分组讨论元素“O”的意义。 归纳总结元素符号的意义。 回答问题2O;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 为讲解元素符号做铺垫。 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表格中内容,让学生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元素符号的意义来加强学生对元素的理解。 通过讲述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前20号元素的分类。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类观念。 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并记忆元素符号的宏观和微观意义。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当元素符号前有数字时的微观意义。环节三拓展延伸 【展示】用来测算年代的碳-14 观看 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21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五、板书设计第二节 元素第1课时元素1.概念: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地壳中元素质量前五位:氧、硅、铝、铁、钙。二、元素符号1.书写原则:①:由一个拉丁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拉丁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2.元素符号的意义①:宏观意义②:微观意义6 / 6(共22张PPT)第二节 元素第三单元 认识物质的构成第1课时化学鲁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重点3.识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2.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难点上面提到的三种物质中的铁、碘、硒指的是什么?加铁酱油加碘食盐富硒康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物质:元素人类很早就意识到:所有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的。然而对于这些“元素”却众说纷纭:中国古代“五行说”:世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组成的。西方古代“四要素说”:世间万物都是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的。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发现它们并不是物质的基本成分。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这些微观粒子就是组成物质的元素。所有的物质都是你认为呢?万物的元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原子才是组成世界原子才能作为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原子物质不同数量按照不同方式不同种类什么样的原子才能归为同种元素呢?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不同的物质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也可由相同种元素组成。特别提醒!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名称 质子数 电子数 中子数氢-1 1 1 0氢-2 1 1 1氢-3 1 1 2氢元素质子数为 1 的一类原子称为氢元素。质子中子电子氢-1氢-2氢-3原子名称 质子数 电子数 中子数碳-12 6 6 6碳-13 6 6 7碳-14 6 6 8碳元素质子数为 6 的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质子中子电子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氧:46.1%硅:28.2%铝:8.2%铁:5.6%钙:4.2%其他:7.7%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名称 拉丁文名称 符号氢 Hydrogenium H氧 Oxygenium O碳 Carbonium C铜 Cuprum Cu铁 Ferrum Fe元素符号统一采用:拉丁文名称的头一个或两个字母来表示。讨论:观察根据表中的符号,分析一下有什么特点和规律?(1)由一个拉丁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2)由两个拉丁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OCMgAlCuCl例如:碳氧镁铝铜氯书写元素符号要规范“一大二小”要分清元素符号书写规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稀有气体元素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汉字名称中一般都有“钅”部首,但汞和金除外。非金属元素固态:汉字名称中一般都有“石”部首,如碳、硫等。气态:汉字名称中一般都有“气”部首,如氢、氧等。液态:汉字名称中一般都有“氵”部首,如溴等。稀有气体元素:汉字名称中都有“气”部首。以氯元素符号“Cl”讨论,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呢?它们是宏观意义还是微观意义?思考讨论Cll宏观意义:表示氯元素微观意义:表示一个氯原子Cl元素符号的意义你能据此归纳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吗?元素符号意义宏观微观一种元素一种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的一个原子可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如6H表示6个H原子。1.如何表示两个氯原子?当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时,只具有微观意义。2.如果表示多个某原子时,该如何表示?2Cl拓展小课堂碳-14是碳元素的一种具有放射性的原子,它是通过宇宙射线撞击空气中的氮原子产生的。碳-14原子核由6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1940年,美国科学家马丁·卡门与同事塞缪尔·鲁宾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中发现碳-14。而后化学博士威拉得·利比应用碳-14发明了碳-14年代测定法。有机材料中含有碳-14 ,因此根据碳-14可以确定考古学、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样本的大致年代,其最长测算时间不超过6万年。1.人们常说菠菜中含丰富的铁质,这里的“铁质”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C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 电子数 D.原子质量A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钙元素 B.硅元素 C. 铝元素 D.铁元素C4.按要求写出下列符号或写出符号表示的意义。(1)核电荷数为6的元素____________;(2)1个铁原子____________;(3)Cl表示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4)2N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CFe氯元素1个氯原子2个氮原子第二节元素第课时0102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1.元素符号书写规则2.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及意义11.概念2.地壳中元素含量课堂小结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 元素 第1课时 教案.docx 2.2 元素 第1课时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