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元素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从元素组成上判断单质和化合物,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3.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到该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分。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包含的信息如元素名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展示PPT第3页。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元素是指具有一定质子数的原子的总称。 【交流讨论】请你仔细观察下面几种物质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1.观察上述物质微粒模型(符号),你能区分出共含有几种元素吗? 2.请将上述物质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总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上面提到了3种元素,分别是氢元素、氧元素和碳元素。按照元素组成我们将上述物质分为了两种,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有氧气、氢气、和金刚石;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有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从物质的分类角度对上述物质进行了划分。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将物质进行分类。具体的标准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 观看模拟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倾听理解并记忆,并修正自己的观点。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降低学生学习的为难情绪。环节二 新课讲解 单质和化合物 【展示】展示PPT第4页。 【讲述】我们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如氧气、氢气及金刚石。 【提示】在理解单质的概念时需要同学们注意以下两点: 单质必须是纯净物。 单质必须由一种元素组成。 如由原子构成的:铁、铜、碳、硫、稀有气体等; 由分子构成的:氢气、氧气、臭氧等。 【展示】展示PPT第5页。 【讲述】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提示】理解化合物概念时必需注意以下两点: (1)化合物必须是纯净物; (2)化合物必须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 【展示】展示PPT第6页。 【思考讨论】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并判断对错。 单质是由同一种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 同种元素组成的一定是单质。 不同的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 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展示】展示PPT第7页。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单质和化合物比较的表格(可以请一名同学黑板板演)。 【展示】展示答案。 倾听、理解并记忆。 交流讨论并判断对错。 填写表格。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理解概念时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通过让学生讨论,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通过表格对比,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单质及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元素周期表 【展示】展示PPT第8页。 【讲述】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而每天有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那元素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展示】展示PPT第9页。 【讲述】历史上为了寻求各种元素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人们进行了许多尝试。1869年,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展示】展示PPT第10页。 【讲述】这是门捷列夫发现并制成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手稿。这个表包括了当时科学家已知的63种元素,表中共有67个位置,尚有4个空位只有原子量而没有元素名称,门捷列夫假设,有这种原子量的未知元素存在。在表中,他还对铟、碲、金、铋四种元素当时公认的原子量表示质疑。比如根据碲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在碘的前面,门捷列夫认为碲的原子量应该比碘小,而不是当时认为的比碘大,这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最初思想。在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发表以后,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继续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重新审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在对元素的原子量进行审定之后,于1871年12月发表了他的第二个元素周期表。与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相比,第二个元素周期表更完备、更精确、更系统。 【过渡】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H.G.J.Moseley,1887—1915)发现并证明了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核电核数,使人们对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认识更趋于完善。于是有了现在的元素周期表。 【思考讨论】仔细观察教材附加的元素周期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元素周期表上共有几行和几列?共有几个周期和几个族? 2.每种元素符号前都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叫做什么?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根据每种元素的图示,你能确定元素的哪些信息? 4.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元素? 【展示】展示PPT第12页。 【讲述】1.周期:每一行叫作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 2.族:每一列叫作一个族(其中8,9,10三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8列,16个族)。 3.元素周期表的起始: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其中稀有气体元素又称0族元素。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其化学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 4.根据元素周期表能确定元素的分类、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及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展示】展示PPT第13页。 【讲解】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过渡】为什么人们要研究元素周期表呢,它有什么意义呢? 【展示】展示PPT第14页。 【讲述】(1)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2)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3)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倾听。 倾听理解。 倾听理解并记忆。 观察,分组讨论,回答 倾听记忆并理解。 倾听,记录 倾听,观看 观看,记录 通过生活中的规律引出元素的规律-元素周期表。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发现的历程。 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讲述让学生记忆并理解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规律。 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环节三拓展延伸 【观看】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观看 拓展学生的学科素养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第19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五、板书设计第二节 元素第2课时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二、元素周期表1.结构:7个周期,16个族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6 / 6(共20张PPT)第二节 元素第三单元 认识物质的构成第2课时化学鲁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3.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到该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重难点1.能从元素组成上判断单质和化合物,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请将上述物质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观察上述物质微粒模型(符号),你能区分出共含有几种元素吗?水(H2O)问题 1问题 2二氧化碳(CO2)氢气(H2)氧气(O2)一氧化碳(CO)金刚石(C)三种元素一种元素组成:两种元素组成:氢气(H2)氧气(O2)金刚石(C)水(H2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氢气(H2)氧气(O2)金刚石(C)①单质必须是纯净物。②单质必须由一种元素组成。由原子构成的:铁、铜、碳、硫、稀有气体等;由分子构成的:氢气、氧气、臭氧等。注意事项如: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水(H2O)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注意事项:化合物必须是纯净物。①化合物必须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②同种元素组成的一定是单质。不同的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单质是由同一种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问题 1问题 2问题 3问题 4思考讨论填写表格(单质和化合物的比较)。单质 化合物宏观组成微观构成化学性质联系 同种元素不同种元素同种原子或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通常不能发生分解反应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①二者均属于纯净物;②单质发生化合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化合物发生分解反应可生成单质;③单质和化合物之间为并列关系。自然万物皆有规律可循,元素之间有什么规律吗?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日出日落门捷列夫( D.Mendeleev, 1834-1907)历史上为了寻求各种元素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人们进行了许多尝试。直到1869年,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当时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并分成几行,使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在同一列中,从而得到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手稿)在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发表以后,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继续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重新审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在对元素的原子量进行审定之后,于1871年12月发表了他的第二个元素周期表。与他的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相比,第二个元素周期表更完备、更精确、更系统。仔细观察教材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以下问题?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元素?问题 4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上共有几行和几列?共有几个周期和几个族?问题 2每种元素符号前都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叫做什么?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问题 3根据每种元素的图示,你能确定元素的哪些信息?思考讨论金属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每一行叫作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2)族:非金属每一列叫作一个族。注意:其中8,9,10三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8列,16个族。(4)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元素周期表的起始:氧16.008O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3.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为纪念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大会将2019年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拓展小课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顺序,得到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法国科学家尚古多制定了螺旋型元素周期表,两年后,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发现“元素八音律”。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发现了“三元素组”,每组中的三种元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人们发现的元素已经超过50种。这些元素的性质各异,其相对原子质量也不相同。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美国科学家莫斯雷发现,按质子数排序,能更好地体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19世纪初1817年1862年1869年1913年2.下列是一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1.臭氧(O3) 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它属于( )A.非金属单质 B.金属单质C.化合物 D.混合物BA.②④表示的两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B.①③对应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列C.②⑤⑥属于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D.⑤⑥两种粒子能形成 AB2型化合物4.下图为海水中富含的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是一种非金属元素B.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C.钠原子的中子数为11D.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3.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锂的质子数为3B.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gC.锂元素和氢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D.锂元素和氢元素位于同一周期ACNa钠22.9917 Cl氯35.455.下图为元素汞的信息,从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A.汞属于非金属元素B.汞的核电荷数为80C.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 gD.在化学反应中,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BHg汞200.6课堂小结第二节元素第课时0102单质和化合物1.结构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信息元素周期表21.概念2.分类依据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 元素 第2课时 教案.docx 2.2 元素 第2课时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