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无 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①。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 与你同穿那长袍。王于②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③。周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付敌人。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④。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 与你同穿那贴身的衣服。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⑤。周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共同行动。古诗 注析破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 与你同穿那战裙。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⑥, 与子偕行。 周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铠甲和兵器,与你共同前进。①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②于:句中助词。③同仇:指共同对付敌人。④泽:同“襗(zé)”,贴身穿的衣服。⑤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作,起。⑥甲兵:铠甲和兵器。评点赏析 每章开头都采用了相同的问句,似自责,似反驳,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慨之情,仿佛在人们的心中点上了一把火。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在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下,有意义的递进。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即“前往”,表明战士们共同奔赴前线杀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海上明月共潮生。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一样。滟滟①随波千万里,月光照着春江,波光荡漾,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②。什么地方的春江不在月光的朗照之下 江流宛转绕芳甸③,江水曲折地绕着花草茂盛的原野流淌,月照花林皆似霰④。月光照着丛生的花木,洒下点点白光,都好像小冰粒在闪烁。空里流霜⑤不觉飞,月光像飞霜一样从空中洒落,感觉不到它飞翔,汀上白沙看不见。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天一色无纤尘,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空中。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边上什么人最先看见月亮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一代代地更迭无穷无尽,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看着总是相像。不知江月待何人,不知道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只见长江不断地送着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青枫浦⑥上不胜愁。想起离别的青枫浦就不胜忧愁。谁家今夜扁舟子⑦ 谁家游子今晚还在江湖飘荡 何处相思明月楼⑧ 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映照下的楼阁上相思 可怜楼上月裴回⑨,楼上明月怜悯思妇,徘徊不忍离去,应照离人⑩妆镜台。应该照在守候在家的思妇的梳妆台上。玉户11帘中卷不去,月光洒在玉门帘上,欲卷而去之而不得,捣衣砧上拂还来。 照在捣衣石上,欲拂去也不可得。此时相望不相闻,这时游子、思妇共望月光而无法传递音信,愿逐月华12流照13君。希望随着月光照射对方。鸿雁长飞光不度,大雁远飞却不能飞出月光,鱼龙潜跃水成文。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纹。昨夜闲潭梦落花,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半不还家。可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春光随着江水将要流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亮照在水潭上又西斜欲落。斜月沉沉藏海雾,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潇湘14无限路。碣石与潇水和湘江的距离无限遥远。不知乘月几人归,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牵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①滟滟:形容波光荡漾。②月明:月光。③芳甸:花草茂盛的原野。④霰(xiàn):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流霜:飞霜,比喻从空中洒落的月光。⑥青枫浦:双枫浦,在湖南浏阳南。⑦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⑧明月楼:明月映照下的楼阁。这里指楼上的思妇。⑨裴回:同“徘徊”。⑩离人:指守候在家的思妇。11玉户:用玉装饰的门,也用作门的美称。12月华:月光。13流照:照射。14潇湘:潇水和湘江,均流入洞庭湖。评点赏析 诗人开篇扣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鲜活的生命。 “江流”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描绘了月下江流、芳甸、花林、沙汀的洁净、宁静。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白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中的“孤”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字,使读者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并体味她的相思之苦。 在诗人看来,人生是一代代无穷无尽的,江上的月亮一年年看上去也总是相似的。于是生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但就人类整体而言,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日月共存。所以,诗人面对明月与江水,想到了人生的短暂,却并未心生颓废和绝望之感,而是流露出热爱人生的积极、豁达的情感。 “不知”两句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可怜”四句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诗篇把“月”拟人化,“裴回”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的“卷”和“拂”,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昨夜”四句将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梦境难以实现的惆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结句化虚为实,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树木在微风中的摇动,水波在江面上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明月的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声响。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这哀而不伤的离情不仅散落在江畔林木上,也散落在读者的心上,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将进酒李 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你没看见,黄河之水从天上倾泻而来,直奔大海一去不回。君不见高堂①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②你没看见,有人在高大的厅堂上对着镜中的白发悲叹,早上满头黑发暮成雪。人生得意③须尽欢,晚上已白如雪。人生有兴致的时候应当尽情欢乐,莫使金樽④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让酒杯空对着月亮。上天给我的才能必定会有用处,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千金挥霍一空后还会回来。烹羊杀牛开宴,我们姑且玩个痛快,会须⑤一饮三百杯。应当一下子喝掉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岑夫子,丹丘生,请饮酒,杯不要停。为你们高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⑥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请你们仔细听。富贵生活不值得看重,我只愿长久地沉醉不愿清醒。古来圣贤皆寂寞⑦,惟有饮者留其名。自古以来圣贤都不为世所用,默默无闻,只有那豪饮之人留下他的美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⑧恣欢谑⑨。 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举行宴会,酒美而贵,尽情地欢乐戏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⑩沽取对君酌。主人为什么说钱少呢 应当毫不犹豫地买酒来和你们一起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11将出12换美酒,名贵的马、珍贵的皮衣,呼唤侍僮拿出这些去换美酒,与尔同销13万古愁。 让我和你们一起排遣这万古的忧愁。①高堂:高大的厅堂。②青丝:黑发。③得意:指有兴致。④金樽:酒杯的美称。⑤会须:应当。⑥钟鼓馔玉:指击钟敲鼓,食用珍美的菜肴,代指富贵生活。馔玉,像玉一样珍美的食品。⑦寂寞:指不为世所用,默默无闻。⑧斗酒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指酒美而贵。⑨恣欢谑(xuè):尽情地欢乐戏谑。⑩径须:直须、应当。11儿:指侍僮。12将出:牵出,拿出。13销:排遣。评点赏析 开头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的雄浑壮阔的画面,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表明时间和生命的流逝如同黄河之水一样,势不可当,一去不复回。一涨一消,具有舒卷往复的咏叹之味。 这两句从看似消极的现象中显露出深藏其中的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可谓心怀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 “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诗人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愿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为愤激。 “古来圣贤皆寂寞”四句都是诗人的愤激之语。此诗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着一种深广的忧愤和自信。诗情之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这几句写诗人要将昂贵之物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种狂放,实质上是诗人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与尔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水到渠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 轼十年生死两茫茫①。不思量,十年来生死相隔,双方茫然不相知。尽管不去想,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却又实在难以忘怀。你的孤坟在千里之外的眉山,我到哪里去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倾诉满心的凄凉 纵使重逢,恐怕你也认不出我的模样了,尘满面,鬓如霜。 我早已风尘满面,鬓发也白如霜。夜来幽梦②忽还乡。小轩窗③,夜里隐约迷离的梦中,一下子回到了故乡。卧室窗户前,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你正对镜梳妆。彼此相看,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一行行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泪水流满面。料想年复一年痛断柔肠的地方,明月夜,短松冈④。 那是在荒郊寒夜冷月映照下,你坟墓孤栖着的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①两茫茫:指双方茫然不相知。②幽梦:隐约迷离的梦。③轩窗:窗户。④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指王弗坟茔所在地。评点赏析 词人开篇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内心的情感。 “纵使”三句把现实与梦幻交织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寄寓在苍老衰败之中。“纵使”句中不可能的假设,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感情深沉悲痛。 “夜来”五句“记梦”:夫妻相见,没有久别重逢后的亲昵表现,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 结尾三句,从梦境回到现实。词人料想长眠在地下的妻子年年在这个伤逝的日子里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 推己至人,词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