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朱淑真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朱淑真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朱淑真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灯花
朱淑真
兰釭①和气散氤氲,忽作元②珠吐穗新。
膏脉③破芽非藉手,敷芳④成艳不关春。
疑猜海角天涯事,搅乱衾寒枕冷人。
我欲生怜心焰上,何妨好客致清贫。
【注】①兰釭:燃兰膏的灯,泛指精美的灯具。②元:黑色。③膏脉:肥沃的土壤。④敷芳:开放的花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精美的灯散发出温暖的气息,“元珠吐穗”运用拟人,兼具形态美感与生命力的暗示。
B.颔联“膏脉破芽”“敷芳成艳”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灯花的自然形成,强调其自然之美。
C.这首诗围绕灯花展开描写与抒怀,前两联重在写灯花形态,后两联重在写心理活动,布局清晰。
D.诗人以细致的观察与深邃的隐喻,将日常琐物升华为精神图腾,流露出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
2.诗人在与灯花的对视中产生了哪些感触?请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贺人移学东轩
朱淑真①
旷轩潇洒正东偏,屏弃嚣尘聚简编。
美璞莫辞雕作器,涓流终见积成渊。
谢班②难继予惭甚,颜孟③堪希子勉旃。
鸿鹄羽丁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
【注】①朱淑真:号幽栖居士,相传是朱熹的侄女。②谢班:指“咏絮才”的东晋才女谢道韫和东汉大史学家班固的妹妹班昭。③颜孟:孔子的高足颜回和亚圣孟子。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照应诗题,祝贺友人潇洒地移住到东轩,在那里只有翰墨书香,清雅绝尘。
B.颔联的“莫辞”表达了对友人的劝诫,希望友人做一块“美璞”而不要被“雕作器”。
C.颈联用典,诗人惭愧于不能接续谢道韫、班昭的成就,又勉励友人学习颜回和孟子。
D.尾联的“鸿鹄”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鸿鹄”语意相近,都喻指志向远大者。
4.从诗歌内容来看,怎样才能做到“飞腾早晚看冲天”?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著摸”为“撩惹、触碰”之意,把“轻寒”拟人化、行动化,在这种细微而轻灵的行为中,表现了词人在特定境遇里的烦乱意绪。
B.春天本为和暖之季;词人却因忧思成疾,体质怯弱,即使在淡淡的春风里竟也感到寒气袭人,对春光产生一丝怨怅之意。
C.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汨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
D.“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尽”字,而在“剔”字上,写剪剔灯芯的动作,说明词人在心烦意乱之际,只能靠剪剔灯芯打发时间。
6.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因叠字备受人们青睐,这首词开头连用五个“独”字,也显示词人驾驭语言的不凡功力,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念奴娇 冬晴无雪
(宋代)朱淑真①
冬晴无雪,是天心未肯,化工非拙。不放玉花飞堕地,留在广寒宫阙。云欲同时,霰将集处,红日三竿揭。六花翦就,不知何处施设。
应念陇首寒梅,花开无伴,对景真愁绝。待出和羹金鼎手,为把玉盐飘撒。沟壑皆平,乾坤如画,更吐冰轮洁。梁园燕客②,夜明不怕灯灭。
【注】①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词人。早期词作笔调明快,文辞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因情感生活不顺,郁郁不得志,其词作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后世常将其与李清照并提。②梁园燕客:梁园,又名梁苑、睢园,是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梁孝王刘武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建立梁国,在睢阳东南建造的一座豪华园林;燕客,泛指有抱负的人。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
A.词的第一句点题,词人猜测无雪的理由是上天不肯,而不是掌管造化的神做错了什么。
B.“不放玉花飞堕地,留在广寒宫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不下雪的原因,十分有生趣。
C.“云欲同时,霰将集处,红日三竿揭。写出词人由喜转忧的心理变化过程。
D.“待出和羹金鼎手,为把玉盐飘撒”后面的句子运用想象,将雪后世界描写得洁白美好。
E.“梁园燕客”属于虚写,化用典故,写出了一大批有抱负的人借助雪光夜读的情景。
8.本词中的“应念陇首寒梅,花开无伴,对景真愁绝”广为后世称道,请欣赏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注】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注】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9.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
B.“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直接表达出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C.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得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
D.下阕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意和爱春之情。
10.词的上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木犀①
朱淑真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
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注:①木犀,即桂花。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写秋天盛开的桂花弹压西风,占尽秋色,是秋天里的主角,可以看出诗人是极爱桂花的。
B.颔联描写了书窗下一枝桂花淡然开放,清雅绝尘,清香盈室,与书窗内读书人之雅致相得益彰。
C.颈联写桂花盛开在月圆之时,花与月交相辉映,到了花谢的时候,不只是诗人,连月亮都会伤心。
D.尾联诗人提醒人们,桂花本为造化之物,不必为桂花花期的短暂而伤感,即拥有就是一种幸福。
12.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答案
1.A 2.①颈联诗人通过灯花触发了对远方人事的猜想,搅乱了自己的心绪,心生孤独与忧伤。②尾联诗人看到在黑暗中迸发生机的灯花,心生怜爱,末句以豁达之语,展现诗人甘处清贫与对精神富足的追求。
【导语】这首《灯花》以精巧的意象展现宋代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朱淑真通过灯花这一日常物象,构建出由实入虚的审美空间:前两联以“元珠吐穗”“膏脉破芽”等意象,将灯花拟作自然生命体;后两联转入心理观照,在“衾寒枕冷”的孤寂中,赋予灯花超越物质的精神慰藉。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元珠吐穗’运用拟人”错误。“元珠吐穗”形容灯花如黑色珍珠般吐出穗状花芯,此处运用的是拟物手法,而非拟人。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对远方人事的牵挂与孤独感(颈联):诗人见灯花闪烁,联想到“海角天涯事”,猜想远方可能发生的种种,思绪被搅乱。“衾寒枕冷”以环境描写烘托内心的孤寂,灯花的跳动仿佛扰动了她的离愁别绪,流露出对远方的忧虑与独处的忧伤。
②对灯花生命力的怜爱与精神自洽(尾联):诗人对灯芯上跃动的火焰心生怜惜,见其在黑暗中绽放光彩,即便身处“清贫”也愿“好客”(接纳灯花的美好)。末句以“何妨”二字展现豁达态度——甘守物质清贫,却以灯花为精神寄托,暗示对高洁品性与精神富足的追求,将灯花的生命力与自身的精神坚守融为一体。
3.B 4.(1)应当远离世俗喧嚣,摒弃浮华,静心读书;(2)要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逐步积累。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希望友人做一块‘美璞’而不要被‘雕作器’”错误。“美璞莫辞雕作器”,意思是美好的璞玉就不要放过被雕琢成精致玉器的机会。这是对这位友人的勉励和鼓舞。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旷轩潇洒正东偏,屏弃嚣尘聚简编”,“东轩”坐落在朱宅东边,很是空阔洒脱,不拘一格。这里远离世俗尘嚣,远离人间浮华,显得清静自在。屋子里只有书籍典册为伴,翰墨书香,清幽绝尘,可见是个读书的好地方。由此可概括出应当远离世俗喧嚣,摒弃浮华,静心读书。
“美璞莫辞雕作器,涓流终见积成渊”,美好的璞玉就不要放过被雕琢成精致玉器的机会,涓涓细流积少成多终会形成渊深的大川。这是勉励友人读书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坚持读书不能懈怠,积少成多,让知识慢慢积累起来。由此概括出要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逐步积累。最后才能像那鸿鹄一样养成翅膀,一飞冲天。
5.D 6.①词人连用五个“独”字,突出了孤独寂寞之意,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②五个“独”字写出了日常生活中词人的孤独,塑造了词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形象。③五个“独”字反复出现,一唱三叹,有回环往复之音乐美,强化了情感。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落脚点不在‘尽’字,而在‘剔’字上”错误。“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而在“尽”字。“尽”字是体现时间的。把灯芯挑了又挑,终究难以入眠。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无论行走还是静坐,无论独自吟咏还是互相唱和,乃至卧倒床榻,我都独自一人。连用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以五个“独”字,修饰“行”“坐”“倡”“酬”“卧”这些动作,全是动态的描写,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五个“独”字逐层铺排,如现代影视艺术中特定镜头的推映、摇现和叠见,把词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形象鲜明地凸立于纸面,其画外音也相应地丰实而隽永。
五个“独”字反复出现,这组慢镜头式的特写画面,一唱三叹,把复杂而又深隐的人物心灵生动地外化为立体场景,产生耐人品味的美感效应,强化了情感。
7.AE 8.本句运用拟人手法,借景抒情。即借“陇首寒梅,花开无伴”的寂寞孤独来抒发词人自己内心的寂寞孤独,同时也表达了词人期盼下雪的细腻心态。
【分析】试题分析:瑞雪兆丰年,中国属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对越冬作物不利。冬季是否下雪,对农业生产乃至社会的安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雪可以带来降水,并保护冬小麦等不致冻伤。因此,古时候春节前后降雪,人们照例要庆祝一番,如果久不下雪,人们便会用各种方式来“求雪”。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这首催雪词,就是有感于一冬未雪,欲下又晴的天气而写的。词的上片是围绕“未雪”来写的,下片则是直接的催督。词中说,若是不下雪,梅花虽然开了,却没了衬托陪伴,那才教人感到遗憾。陇首寒梅,出于南朝时陆凯的诗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意思是说,丈夫在关外陇头戍边守关,折一朵梅花,让驿使捎带给他,表示自己象梅花一样冰清玉洁,坚贞不二。这里是说,即使陇首人得到了江南梅花,若是不下雪,又怎能显示梅花的高洁呢 “待出和羹金鼎手”.是说能否出现一个能主宰天下的能人,以督促甚至代替老天下雪。传说商代易牙是位调羹做菜的能手,商王用以治国,《老子》中则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说法。金鼎指铜制的鼎,用以煮羹。后世义称宰相才为“和羹金鼎手”。“沟壑皆平,乾坤如画”,即是形容大雪填平了地面的沟壑,一片银白世界。这首词虽然有些重复罗嗦,但作为一种“催督劝说”的文字,重复唠叨一点还是必要的。就全词的结构来说,则极为完整有序,曲折有致。如下片四层意思,一层设想不下雪将如何;二层写怎样才能下雪;三层写如果下了雪.世界将如何美丽;四层写雪后再晴,对赏雪之人有如何影响。一层层推进敷衍,从容不迫,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作为一个女诗人,能这样关心时令气候,毫无脂粉气儿女态,确实难能可贵。
7.试题分析:诗歌鉴赏中的选择题是近两年新加入的题型,考查范围包括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主旨等,形式是5选2,该题型的加入减少了考生的文字书写量,同时考查考生对诗歌整体的把握。选项A是对诗词首句的分析,“化工非拙”指的是并不是大自然笨拙,不是选项说的“而不是掌管造化的神做错了什么”,选项理解错误。E项无中生有,“梁园燕客”化用典故,说的是雪光照着多少园林宴会客,夜深明亮,不怕灯烛灭,并非写有抱负的人借助雪光夜读的情景。
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赏析语句是一种综合运用诗歌鉴赏知识的题型,它几乎涵盖了诗歌鉴赏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所有的知识点。“应念陇首寒梅,花开无伴,对景真愁绝”一句为人称道的首要特点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借景抒情,找到诗句的这个特点,再分析手法的运用效果即可,诗歌借“陇首寒梅,花开无伴”的寂寞孤独来抒发词人自己内心的寂寞孤独,同时也表达了词人期盼下雪的细腻心态。
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某某句”,请“赏析某某联的妙处”,“请从某某角度赏析某某两句”。答好这种题型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没有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则应从两个角度切入,一个是内容角度(句子意思、描写情景、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作者感情等方面),二是艺术(形式)角度(表达技巧、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至于具体到一首诗,到底从哪一个或哪两个角度切入,是要因诗而异,一般而言,应从特征最明显、最突出的角度切入,类似于表达技巧中的“大中取特,多中取主”。
9.B 10.①拟人手法。“烟愁露泣”句中“愁”“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传达出无计留春的感伤。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
【解析】9.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B项,“直接表达”有误,应为“婉转表达”。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综合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分成三步:第一步,解释诗歌内容;第二部,点明手法,并结合具体诗句解释手法及其效果;第三步,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写出了,在三月三十日这个临界的日子里,春天就要消逝了。“拟欲留连计无及”写出了我想把春光挽留,可是什么办法也达不到目的,表达了出无计留春的感伤。最后一句“绿野烟愁露泣”写出了,暮春时节,红瘦绿肥,树木含烟,花草滴露,都似为无计留春而感伤呢。写景的同时,又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了,运用拟人手法。上两句与下两句,一催一留,借景抒情,而先写紧催,后写苦留,抒发了作者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
【点睛】古诗词鉴赏常见考查角度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无论考查什么都离不开句意及情感主旨等信息,至少占一半分数,所以要做好鉴赏题,能疏通文字障碍,即准确翻译是前提条件,会翻译才能更准确地解读情感把握观点态度。
11.C 12.托物言志。(若答“象征”亦可)桂花色调淡雅,姿态绰约恬淡,在秋夜默默为人间播撒芬芳。全诗托物言志,在赞美桂花的同时,又委婉细腻地表明了作者对那种淡泊高雅品格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11.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连月亮都会伤心”错,“花将残后月还亏”意思是说在月亏之时桂花将凋谢,花期短暂。故选C。
1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考核情感的同时考核手法,“弹压西风擅众芳”句,作者丝毫不掩饰对桂花风骨与品貌的褒扬之情,在她眼中,桂花在西风中占尽秋色,将其他花卉都比了下去。“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生活,真是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一树桂花,浓香可飘十里,清香恰盈一室。因此,诗中的桂香应是似有若无的,惟其如此,才与“书窗”之雅致相得益彰。桂花色淡,或暗暗淡淡红,或融融冶冶黄,乍一看缺乏美感,但细细观赏会觉韵味十足。它娴静恬淡,风姿俊爽,花叶间透露着不俗之气,为文人雅士理想的精神伴侣。由此,便有了末句“人与花心各自香”。你散布你的花香,我点燃我的心香,各自相安,互不干扰,岂不妙哉?全诗托物言志,在赞美桂花的同时,表明了作者对那种淡泊、高雅品格的向往与追求。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