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1课时 表格式教案 +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1课时 表格式教案 +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以及溶液的特征。
2.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3.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4.体会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以及溶液的特征。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以及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三、教学准备
食盐、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烧杯、玻璃棒、药匙、温度计等。
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展示海水、河水、湖水、泉水图片。 【讲述】海水、河水、湖水和泉水等天然水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 【提问】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 倾听、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做准备。
环节二 新课讲解 一、溶液的形成 【过渡】我们通过探究食盐溶于水来揭开物质溶于水的奥秘。 【合作探究】在一个盛有约50 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小匙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直至在水中看不见食盐颗粒。触摸烧杯,感受温度是否有变化。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步骤,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 【明确】食盐颗粒逐渐消失,得到无色透明的液体,温度无明显变化。 【追问】请同学们再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食盐颗粒为什么看不见了? 2.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意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过渡】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观看动画氯化钠溶解的微观动画。 【展示】展示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讲述】当把食盐颗粒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看起来食盐颗粒好像消失了。其实,那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是由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在此混合物中,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0-9m),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因此,不论放置多久,取出氯化钠溶液的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会发现其组成都是相同的,即氯化钠溶液具有均一性。而且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就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即氯化钠溶液具有稳定性。均一、稳定是所有溶液的共同特征。 【成果展示】回答刚才提出的那三个问题。看不见食盐颗粒,是因为氯化钠溶解到水中。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意一处一样咸。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就不会析出。 【过渡】我们再通过视频观察下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演示实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讲述】将少量蔗糖颗粒放入适量的水中,搅拌,蔗糖逐渐消失,得到无色透明的液体。 【提问】蔗糖为什么消失了?很多同学回答,因为蔗糖在水中溶解了。那么蔗糖是怎么溶解在水中的? 【过渡】让我们带着问题观看动画蔗糖溶解的微观动画。 【展示】展示蔗糖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讲述】蔗糖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向水中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溶液。 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测。 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观看动画。 倾听、理解。 观看实验视频,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 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观看动画。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实验能力。 通过追问,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通过氯化钠溶解的微观模拟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溶解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氯化钠溶液的形成过程以及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通过实验视频探究蔗糖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追问,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通过蔗糖溶解的微观模拟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二、溶液的概念 【过渡】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氯化钠溶液,蔗糖溶于水形成蔗糖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 【讲述】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作溶剂,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作溶质。 【讲述】溶液包含溶质和溶剂。一种溶液中可以有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能有一种溶剂。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里均一是指溶液形成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相同。这里稳定是指只要外界条件不发生改变,溶剂不蒸发,长期放置溶液,溶质和溶剂不会发生分离。溶质可以是像氯化钠这样的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如果不加以说明,通常所说的溶液都是指以水作溶剂的溶液。除了水,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注意: ①概念里“分散”不是“反应”。溶质分散在溶剂中,溶质和溶剂之间不反应。 ②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③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虽然均一、稳定,但它不是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过渡】如何给溶液进行命名呢?溶液命名有什么规则呢? 【讲述】溶液的命名规则是:“溶质名称+的+溶剂名称+溶液”。水做溶剂时,命名为“溶剂名称+溶液”。如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叫碘的酒精溶液;硫酸铜溶于水叫硫酸铜的水溶液或硫酸铜溶液。 倾听、记忆。 倾听、理解。 倾听、记忆溶液的命名规则。 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进行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概念的分析,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通过讲述,让学生记忆和理解溶液的命名规则。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过渡】在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然而,很多物质在溶于水时,会使溶液产生比较明显的温度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下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合作探究】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表。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步骤,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明确】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温度升高,说明向水中释放了热量。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温度降低,说明从水中吸收了热量。 【追问】物质溶解时为什么会出现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1页,回答问题。 【明确】在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二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阅读、理解。 倾听、理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液的应用 【讨论】联系你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谈谈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讲述】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壤里的各种营养物质只有溶于水形成溶液后,才容易被植物根部吸收。动物摄取的养料,也要先变成溶液,才能被吸收利用。医疗上广泛使用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的溶液。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人类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思考。 倾听。 寻找身边的溶液,并回答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理解溶液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环节三 拓展延伸 【展示】古代的“冰箱”。 观看PPT。 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环节四 课堂小结 PPT展示。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1课时
一、溶液的形成
二、溶液的概念
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作溶剂,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作溶质。
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命名:“溶质的名称+的+溶剂的名称+溶液”
三、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温度降低;氯化钠固体溶解时温度变化不明显。
四、溶液的应用
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共24张PPT)
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三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1课时
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 认识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以及溶液的特征。
2. 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3. 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4. 体会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
海水、河水、湖水和泉水等天然水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
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
在一个盛有约50 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小匙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直至在水中看不见食盐颗粒。触摸烧杯,感受温度是否有变化。
合作探究
现象
食盐颗粒逐渐消失,得到无色透明的液体,温度无明显变化。
思考讨论
食盐颗粒为什么看不见了?
1
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意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2
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3
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氯化钠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是由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直径一般不超过10-9 m)
粒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
氯化钠溶液任意部分的组成都是相同的。
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就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均一
稳定
所有溶液的
共同特征。
成果展示
看不见食盐颗粒,是因为氯化钠溶解到水中。
1
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意一处一样咸。
2
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就不会析出。
3
蔗糖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向水中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作溶剂,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作溶质。
溶液
溶质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一种溶液中的溶剂只有一种
溶剂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均一
稳定
混合物
①“分散”不是“反应”。溶质分散在溶剂中,溶质和溶剂之间不反应。
② 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③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特别提醒

硫酸铜
溶液
蒸馏水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作溶剂,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作溶质。
溶液的命名规则
(1)“溶质名称+的+溶剂名称+溶液”;
(2)水做溶剂时,还可以这样命名:可命名为“溶质名称+溶液”。
碘的酒精溶液
硫酸铜溶液
合作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数据
1. 取两个小烧杯,分别加入约50 mL蒸馏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T1)。 T1=______℃
2. 向一个小烧杯中加入约5 g氢氧化钠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2)。 T2=______℃
3. 向另一个小烧杯中加入约5 g硝酸铵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3)。 T3=______℃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结论: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温度升高,说明向水中释放了热量。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温度降低,说明从水中吸收了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
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
Q吸>Q放,溶液温度降低
Q吸=Q放,溶液温度不变
物质的溶解
吸收热量(Q吸)
放出热量(Q放)
思考讨论
联系你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谈谈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土壤里各种营养物质只有溶于水形成溶液后,才容易被植物根部吸收。
动物摄取的养料,也要先变成溶液,才能被吸收利用。
思考讨论
联系你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谈谈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医疗上广泛使用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思考讨论
联系你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谈谈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
人类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许多物质溶于水后有类似于硝酸钾的作用,如硝酸铵、氯化铵等。





古代的“冰箱”
唐宋时期,古人已经开始利用硝石(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制作冷饮。如图,在大、小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在大容器中加入硝石不断搅拌,小容器的水温会下降直至结冰,此方法称为“硝石制冰”。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作溶剂
B.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D.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A




硫酸铜
溶液
蒸馏水
2.如图所示,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在甲烧杯中放入某物质X后,发现乙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X是下列物质中的( )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D.冰块
A

课堂小结
01
溶液的形成
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均匀分散到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02
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
课堂小结
03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温度降低;氯化钠固体溶解时温度变化不明显。
04
溶液的应用
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