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2.掌握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条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条件。三、教学准备教学PPT及硝酸钾、蒸馏水、量筒、烧杯、酒精灯、陶土网、三脚架、玻璃棒、天平等。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PPT展示图片。 【讲述】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盐、蔗糖等物质可溶于水。那么请你猜想:如果向一杯水中不断加入食盐或蔗糖,能否无限地溶解?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做准备。环节二 新课讲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过渡】我们通过将硝酸钾溶于水来验证物质能否无限地溶解。 【组织活动】实验桌上摆放着实验用品,请同学们按照步骤,分组进行实验。 【提示】同学们需要用量筒量出水的体积,用电子天平称出药品的质量。 【明确】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4 g硝酸钾,充分搅拌,硝酸钾全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继续加入4 g硝酸钾,充分搅拌,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加热上述烧杯,未溶解的固体又继续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待烧杯冷却后,有固体从溶液中析出。向冷却后的烧杯中再加入10 mL水,充分搅拌,析出的固体又继续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追问】请同学们思考: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受哪些因素影响? 【讲述】1、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4 g硝酸钾,充分搅拌,硝酸钾全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继续加入4 g硝酸钾,充分搅拌,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说明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2、加热上述烧杯,未溶解的固体又继续溶解,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温度升高时,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更多的硝酸钾。 3、烧杯冷却后,有固体从溶液中析出。说明温度降低时,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硝酸钾会减少。 4、向冷却后的烧杯中再加入10 mL水,充分搅拌,析出的固体又继续溶解,得到无色溶液。说明当温度不变时,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与水的量有关。 【总结】1、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2、当水的量不变时,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与温度有关。 3、当温度不变时,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与水的量有关。 【讲述】实验证明,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的多少与温度和水的量有关。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的溶液称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的溶液称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提问】在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水”? 【讲述】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水”,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因为当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的时候,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能相互转化。 2、“饱和”与“不饱和”是针对某种溶质而言的,因为一定条件下的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但能溶解其他物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的溶液,可以继续溶解氯化钠,此时的溶液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但对氯化钠而言就是不饱和溶液。因此,在说明“饱和”和“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讨论】根据上述探究活动中的现象,思考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明确】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1、观察溶液中是否有剩余的固体溶质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图Ⅱ图Ⅳ中有未溶解的硝酸钾,说明上层清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2、保持温度及溶剂的量不变,向某物质的溶液中再加入少量该物质,充分搅拌,观察该物质能否继续溶解来判断原溶液是否饱和。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说明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如果还能继续溶解,说明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倾听、理解。 倾听并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倾听、记忆、理解。 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实验能力。 通过追问,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影响硝酸钾在水中溶解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实验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设疑让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通过设疑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验现象,从而找出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提问】回顾上述探究实验,猜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改变溶质、溶剂的量或改变温度。 【总结】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剂、减少溶质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还可以通过改变温度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可以通过升高温度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同理,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可以通过增加溶质、减少溶剂、降低温度将其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追问】请同学们思考: 1、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最简单方法是什么? 2、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最简单方法是什么? 【讲述】1、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最简单方法是增加溶剂。 2、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最简单方法是增加溶质。 【过渡】我们来认识一个特殊的固体物质——氢氧化钙。 【讲述】氢氧化钙[Ca(OH)2]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降低温度可以将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可以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给出猜想。 倾听、理解。 思考、交流、讨论。 倾听、理解。 倾听、理解。 鼓励学生从实验过程和现象入手去猜想,提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通过追问,培养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理解的更加透彻。 帮助学生认识一定条件下,氢氧化钙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环节三拓展延伸 【展示】不能配成乙醇的饱和溶液。 观看PPT。 拓展学生视野。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环节四 课堂小结 PPT展示。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五、板书设计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2课时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5 / 5(共21张PPT)第三单元 探秘水世界第2课时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 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2. 掌握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3.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条件。重难点食盐 蔗糖猜想:如果向一杯水中不断加入食盐或蔗糖,能否无限地溶解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1.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4 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2.继续加入4 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3.加热上述烧杯,观察现象。4.待烧杯冷却后,观察现象。5.向冷却后的烧杯中再加入10 mL水,充分搅拌,观察现象。合作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加入4 g硝酸钾继续加入4 g硝酸钾加热冷却再加入10 mL水硝酸钾全部溶解实验记录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未溶解的固体又继续溶解有固体从溶液中析出析出的固体又继续溶解步骤 实验现象加入4 g硝酸钾继续加入4 g硝酸钾加热冷却再加入10 mL水硝酸钾全部溶解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未溶解的固体又继续溶解有固体从溶液中析出析出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思考讨论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受哪些因素影响温度升高时,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更多的硝酸钾。思考讨论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受哪些因素影响硝酸钾全部溶解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未溶解的固体又继续溶解有固体从溶液中析出析出的固体又继续溶解步骤 实验现象加入4 g硝酸钾继续加入4 g硝酸钾加热冷却再加入10 mL水温度降低时,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硝酸钾会减少。思考讨论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受哪些因素影响步骤 实验现象加入4 g硝酸钾继续加入4 g硝酸钾加热冷却再加入10 mL水硝酸钾全部溶解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未溶解的固体又继续溶解有固体从溶液中析出析出的固体又继续溶解当温度不变时,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与水的量有关。思考讨论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受哪些因素影响步骤 实验现象加入4 g硝酸钾继续加入4 g硝酸钾加热冷却再加入10 mL水硝酸钾全部溶解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未溶解的固体又继续溶解有固体从溶液中析出析出的固体又继续溶解成果展示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当水的量不变时,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与温度有关。当温度不变时,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与水的量有关。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的溶液称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的溶液称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水”,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在说明“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加入4 g硝酸钾充分搅拌继续加入4 g硝酸钾充分搅拌加热冷却再加入10 mL水充分搅拌ⅠⅡⅢⅣⅤ思考讨论根据上述探究活动中的现象,思考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成果展示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观察溶液中是否有剩余的固体溶质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保持温度及溶剂的量不变,向某物质的溶液中再加入少量该物质,充分搅拌,观察该物质能否继续溶解来判断原溶液是否饱和。不能继续溶解,说明是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说明是不饱和溶液加入4 g硝酸钾充分搅拌继续加入4 g硝酸钾充分搅拌加热冷却再加入10 mL水充分搅拌ⅠⅡⅢⅣⅤ思考讨论回顾上述探究实验,猜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增加溶剂、减少溶质增加溶质、减少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资料: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升高温度、降低温度成果展示降低温度升高温度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资料:氢氧化钙[Ca(OH)2]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特殊拓展小课堂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但乙醇(俗称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不能配成乙醇的饱和溶液。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C.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更多D.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A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互相转化。对20℃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进行的下列操作中,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降低溶液的温度B.温度不变,蒸发适量的水分C.温度不变,加入适量的硝酸钾D.加入一定量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D 课堂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3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2课时 教案.docx 3.3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2课时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