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艾可叔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正月晦日西归舟中作宋·艾可叔①宦情一片莫云浮,归兴双溪春水流。惜别长官携酒盏,送行诗友候津头。人方挟弹窥黄雀,我不知机愧白鸥②。数夕打篷风更雨,并无明月载空舟。【注】①艾可叔,南宋诗人,官至御史中丞,入元不仕。②白鸥。《列子》载,海边之人常与白鸥嬉戏,群鸥不避之,后人欲捕白鸥,白鸥察其机心,飞而不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交代了作诗的时间和背景,诗人在正月的第一天就辞官西归,在舟中有感而发。B.首联以“莫云”喻“宦情”,以“春水”喻“归兴”,颈联则以“黄雀”“白鸥”自喻。C.颔联—“携”—“候”,主要是为了表现“长官”“诗友”对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D.尾联用无明月与有风雨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凄冷阴湿的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全诗抒发了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中秋风雨艾可叔一年佳节又虚逢,恼杀江湖白发翁。滴梦欲残蕉叶雨,吹愁不断蓼花风。阴晴明晦天无准,离合悲欢态不同。聊买香醪①作清赏②,烛光闲对木犀③红。【注】①香醪:香气浓郁的美酒。②清赏:指幽雅的景致或清雅的玩物。③木犀:又作木棒,即桂花。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点题,“恼杀”直抒胸臆,“江湖白发”则交代了诗人落魄的处境。B.蕉叶雨滴,蓼花风吹,使人梦残,愁绪绵绵,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C.五、六句由自然天气联想到人生际遇,二者的相似之处是“无准”“不同”。D.“闲”字非常惬意,呼应开篇“虚”字,完成了由低沉到高昂的情感转变。4.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木棉艾可叔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闻得上方存节俭,区区欲献野人芹【注】。【注】野人芹:典出《列子》,喻指微薄的礼品。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到收获的棉茧比春天的蚕茧还要多,用一个“倍”字表明其收获之丰。B.颈联写诗人这一“吟翁”身着衣物感到温暖,原因在于织妇们终年的辛勤劳作。C.诗人想将辛苦制造的洁白棉布进献给朝廷,以积极响应朝廷的政策。D.本诗与杨万里《插秧歌》立意相似,都注重刻画动作,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6.有人认为本诗描绘的劳动场景给人一种“真切生动,颇有韵致”之感,请结合颔联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晚眺艾可叔【注】星移物换千年事,虎踞龙蟠万雉城。归巷乌衣秋缥缈,点州白鹭雪分明。江分南北天为限,淮接东西地最平。目断青峰是何处,单于吹角莫云横。【注】艾可叔:南宋咸淳四年(1268)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入元不仕。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突出金陵城的悠久历史,给人沧桑之感;描写雄伟险峻的地貌特征,为写眺望作铺垫。B.颔联借燕子归巷、白鹭点洲两个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高洁情怀。C.颈联由颔联的动景描写转入静景描写,而视野越来越阔大,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结尾的抒怀。D.尾联采用视听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敌占区景象,融情入景,苍凉沉郁,耐人寻味。8.人们评价艾可叔的诗“幽忧悲感,多亡国之痛”,请结合本诗最后两句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南宋 艾可叔①舟在中流进退难,发虽种种此心丹。死为元亮终书晋,生是留侯本事韩。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②日日看。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②投簪:“簪”,固冠用的簪子;借代弃官。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船在水中的进退两难暗示自己仕途的进退两难,虽然老迈但赤诚之心没有改变。B.颔联借用陶渊明和张良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终究不愿入仕元朝。C.颈联写人身处穷困、地位低下却无忧是因能坚守道义,遭遇流离时最幸运的是没做官。D.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他借此诗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10.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与本诗中的“岁寒谁似东篱菊”,都写了“菊”,试分析两句在表达意义上的异同之处。答案1.D 2.①对官场的厌弃。首联把“宦情”比作傍晚时分的一片乌云,颈联又借黄雀典故道出了官场的险恶,令人厌弃。②归隐的轻快。首联写自己辞官归隐的心情就像双溪中哗哗流动的春水,轻松欢快。③对友情的珍视、对朋友的不离。颔联用对写法,不说自己舍不得朋友,却说朋友的等候与送别,似直而曲,真挚感人。④对人心险恶、世道难行的感慨。颈联用典,写尽人心险恶,而自己淳朴竟不知机,反而不如鸟,正话反说,情感激愤。⑤对自身命运及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尾联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写自己乘着空船在风雨与黑夜中前行,一片迷茫,前途未卜。【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正月的第一天”错,“晦”是每月最后一天,不是正月的第一天。B.“白鸥”不是自喻,白鸥能察人心机,诗人竟不知机,真是人不如鸟了,表现出诗人的淳朴。C.此处为诗歌中的“对写法”,明面写长官诗友送别自己,实则重在表达自己对长官、诗友的不舍。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对官场的厌弃。首联“宦情一片莫云浮”,写仕途宦海如一片漂浮的浓黑乌云,作者把“宦情”比作傍晚时分的一片乌云,抒写了仕途失意之情;颈联“人方挟弹窥黄雀,我不知机愧白鸥”,黄雀与世无争却遭人们挟弹弓窥伺捕捉,白鸥能提前辨知世道人心的险恶,选择停留与否,而我却不如它们不知机!借黄雀典故道出了官场的险恶,令人厌弃。②归隐的轻快。首联“归兴双溪春水流”,归乡之情如双溪春水一样流去,融情于景,写自己辞官归隐的心情就像双溪中哗哗流动的春水,轻松欢快。③对友情的珍视、对朋友的不舍。颔联“惜别长官携酒盏,送行诗友候津头”,长官与诗友们携着酒壶,等候在渡口,依依惜别,送我前行。运用互文手法和对面落笔手法,表面上说长官和诗友惜别我,对我不舍,其实是表达自己对他们依依不舍,似直而曲,真挚感人。④对人心险恶、世道难行的感慨。颈联“人方挟弹窥黄雀,我不知机愧白鸥”,运用对比手法,且用典抒情,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在改朝换代的形势下不知机变,不知危险,不知化险为夷!写尽人心险恶,而自己淳朴竟不知机,反而不如鸟,正话反说,情感激愤。⑤对自身命运及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尾联“数夕打篷风更雨,并无明月载空舟”,归途的空舟,多少个夜晚,都经历风雨打篷,却没有明月相伴!用比喻手法,将归途的险恶用风雨做比喻,归途的孤独无友用明月做比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烘托了自己归途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归途与前途茫茫的担忧之情!3.D 4.①凄风冷雨、虚度佳节的孤寂。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独自惆怅,“又虚逢”流露出无限苦闷。②时光飞逝、漂泊江湖、人到暮年的感伤。白发已生却居无定所,只能漂泊辗转江湖,诗人为此感到苦恼。③世事难料、变幻无常的慨叹。诗人感慨人世的变幻令人捉摸不透,悲欢离合无法预料。【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能力。D.“‘闲’字非常惬意……完成了由低沉到高昂的情感转变”错误,诗人白发苍苍,一事无成,只有对人生不如意的感慨,没有“惬意”;最后是一种人生无奈。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一年佳节又虚逢”,意思是又是一年中秋佳节,但是我又虚度了一年。凄风冷雨、虚度佳节的孤寂。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独自惆怅,“又虚逢”流露出无限苦闷。“恼杀江湖白发翁”,意思是虚度光阴让我这个我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徒生苦恼。表达了诗人时光飞逝、漂泊江湖、人到暮年的感伤。白发已生却居无定所,只能漂泊辗转江湖,诗人为此感到苦恼。“阴晴明晦天无准,离合悲欢态不同”,意思是自然界的阴晴圆缺难以捉摸,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是难以预料,诗人感叹世事难料、变幻无常。诗人感慨人世的变幻令人捉摸不透,悲欢离合无法预料。【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5.D 6.颔联运用比喻,把纺车转动声比作轻雷,把弹棉花的弓比作半月,把棉花比作雪和云,生动形象;从听觉和视觉角度,“车转轻雷”是听觉,“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是视觉,描绘出劳动场景;通过描写夜晚纺棉弹棉,体现劳动人民的勤劳,富有生活韵致。【导语】这首《木棉》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宋代棉纺织劳动场景,通过“车转轻雷”“弓弯半月”等意象,将纺纱、弹棉的工序诗化为自然韵律。诗人以“野人芹”自谦,在歌颂织妇勤劳的同时,巧妙呼应朝廷节俭政策,展现了劳动美学与政治寓意的融合,体现了宋诗“以俗为雅”的创作特点。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错误,本诗主要表达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及对朝廷节俭政策的响应,并非侧重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运用比喻:颔联“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 ,将纺车转动的声音比作“轻雷”,既写出纺车飞速旋转的动态,又以“雷”的轰鸣感传递劳动的节奏感;把弹棉花的弓比作“半月”,用弯月的弧线勾勒工具的形态,形象贴切。把纺出的棉花比作“雪”,以雪的洁白、轻盈喻棉花的纯净;将弹松的棉絮比作“云”,用云的蓬松感展现棉花的柔软。听觉和视觉:“车转轻雷”是听觉描写,轰鸣的纺车声仿佛在耳边回响;“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则是视觉描写,雪白的棉花、弯月般的弓、如云的棉絮,构成一幅明暗交织的画面。两者结合,让劳动场景从平面化的文字变为立体的生活图景。“秋纺雪”“夜弹云”等表述,将劳动场景诗化,“雪”“云”的意象赋予画面美感,使辛苦的劳作带上一层浪漫色彩,避免了单纯写实的枯燥,体现“韵致”。7.B 8.①诗人眺望北方,表现了对沦陷区的牵挂,对国家失地未收的沉痛与悲哀。②诗人用弥漫的暮云传达低徊惆怅的内在情绪,用敌人的角声表达失地未能回归的残酷现实。这就让人感觉诗人的痛苦更加深沉蕴藉。【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颔联借燕子归巷、白鹭点洲两个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高洁情怀”错误。景象的概括和情感的分析与全诗的抒情格调不吻合,“秋缥缈”“雪分明”描写了苍凉、旷远之景,表达诗人悠远而深沉的情思。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目断青峰是何处,单于吹角莫云横”意思是:傍晚时分,诗人眺望北方,触目所及的地方是一片青峰,不知归属何方?暮云低垂,只有敌人苍凉的号角声在低回飘荡。“目断青峰是何处”,“目断青峰”,青峰遮挡了诗人眺望的视线,北方敌占区无法看见,一句“是何处”,表现了对沦陷区的牵挂,对国家失地未收的沉痛与悲哀。“单于吹角莫云横”,暗含回答“是何处”,“莫云横”以景衬情,弥漫的暮云传达低徊惆怅的内在情绪;“单于吹角”,用敌人的角声表达失地未能回归的残酷现实。这就让人感觉诗人的痛苦更加深沉蕴藉。9.D 10.同:两句中的“菊”在意义上都指向隐居。异:①《归去来兮辞》通过描写小院中依旧保持原来风貌的菊花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抒发了自己抵家归隐时的欣喜;②本诗则通过“东篱菊”表现了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错,借此诗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以及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的能力。本诗“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日日看”意思是,岁寒时节只有菊花盛放,让人日日欣赏留连。“东篱菊”典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代指隐居;结合作者生平思想和“投簪”“借代弃官”来理解,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借“东篱菊”表现了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随世俗的精神情操。“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代指隐士所居。“松菊”象征着正直与高洁,是陶渊明正直、高洁形象的代表;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诗人借“松菊犹存”表达自己坚贞的节操,抒发了归家时的喜悦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