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王十朋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王十朋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王十朋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萧山酒醒梦觉月色满船感而有作
王十朋①
候届星虚午夜凉,更堪停棹水中央。
短篷破处漏明月,归梦断时思故乡。
客里未忘诗酒趣,老来厌逐利名场。
明朝又向钱塘②去,十里西风桂子香。注:①王十朋,南宋爱国名臣。②钱塘,即南宋都城临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泊舟萧山水面,午夜酒醒渐感天气寒凉,面对着星辰和月色,感慨万千。
B.颔联用词精当,如“短”“破”“漏”等词语形象传神,暗合诗人此时的心境。
C.颈联两句互文见义,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写出诗人境况,使诗歌意蕴丰厚。
D.尾联“桂子香”实写临安桂花处处盛开的美景,体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2.本诗题目明确表示“有感而作”,请简要分析诗人有哪些感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卧龙山有武侯新祠再用前韵
王十朋
山藏古寺柏青青,地重端因蜀相登。
沙上不闻江转石,人间几见谷为陵。
龙蛇树影摇千尺,玉雪花枝吐万层。
堪叹草庐谁复顾,凄然香火却依僧。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展现了一幅幽静古朴的画面,为全诗铺设了缅怀历史古人的庄重基调。
B.“地重端因蜀相登”一句,强调了卧龙山的地位因诸葛亮登临而显得更加重要。
C.颈联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树木的高大与摇曳之姿以及花朵的繁茂。
D.诗人结尾“堪叹草庐谁复顾”,表达对诸葛亮故居草庐无人问津的愤慨与不满。
4.同样是怀古,这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的主题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潘先生暮春感怀见寄
王十朋
缅想长安觉夜长,先生投老困文场。
几吟白雪眠萧寺①,谁荐凌云达未央②。
鼠目獐头多富贵,兔葵燕麦自悲伤。
感春情思如云乱,排闷题诗寄草堂。
【注】①萧寺:佛寺。②凌云:指《大人赋》。据史料记载,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大人赋》,飘飘然有凌云之气,而司马相如之所以能被汉武帝知晓是因为相如的老乡杨得意的推荐。未央:汉朝的宫殿名。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夜长”表明诗人既感伤于自身的仕途不顺,又为先生的人生际遇而感到不平。
B.颈联采用对比手法,“鼠目”句表达了作者对猥琐鄙俗之人却地位显贵的愤慨之情。
C.尾联回扣诗题“暮春感怀”,诗人以诗排遣郁闷,“寄草堂”暗含持守士人节操之意。
D.这首诗跟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同为南宋诗人的感春之作,表达的主旨基本一致。
6.王十朋在《祭潘先生文》中认为他的老师“才之丰而命之啬”(命之啬:命途不顺),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柳
王十朋
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
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
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
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满怀喜悦地写出了春神降临人间,柳树发出新芽,村村如画的初春旖旎风光。
B.“向我”一句作者写自我的主观感受,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却写出了杨柳动人的韵致,令人心神摇荡。
C.“青眼”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虽然并非故交,但多情的杨柳仍以青眼相待,传神地写出柳树温柔的心性。
D.古人往往在分别之际,折柳赠送行人,借如垂丝般的长长柳条,以示永不相忘,也传递绵延不绝的离愁别绪。
8.与贺知章的《咏柳》相比,本诗对柳树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分析。
夜雨述怀
王十朋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注】①王十朋,南宋政治家,诗人,曾因批评朝政遭压制。②“竹叶”指竹叶青酒,“银釭”指银灯,结灯花为报喜之兆。
9.对这首诗中“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夜深风雨交加,天气突变,难以入眠而感到愁苦。
B.因梦醒身体虚弱,有些恍惚,没有痊愈而感到烦恼。
C.因受当权者压制,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感到苦闷。
D.因常年羁旅在外,子规啼之,触动乡思而感到悲愁。
10.结合全诗,赏析画线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诸葛武侯祠
王十朋①
八阵图旁丞相祠,风云惨淡会当时。
功成岂止三分汉,才大非惟十倍丕②。
渭上忽传司马走③,蜀中长起卧龙思。
我来再拜瞻遗像,泪满襟如老杜诗④。
【注】①王十朋:南宋学者,每以诸葛亮、寇准等人自勉,屡次建议整顿朝政,力图恢复。本诗题于白帝城武侯祠,诗人时任夔州知府。②丕:魏文帝曹丕。③司马走: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时病死军中。司马懿闻讯领兵追赶,被诸葛亮临终遗计吓退。④老杜诗:指《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句。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风云惨淡”渲染历史氛围,暗含了对诸葛亮所处时代局势的深沉慨叹。
B.颔联“岂止三分汉”与“非惟十倍丕”构成对比,突出诸葛亮的功劳之大和才能之高。
C.颈联“忽传司马走”巧用典故,既叙写史实,又暗含对诸葛亮智谋的由衷赞叹。
D.第七句由追思转回现实,“再拜”“瞻”的动作写出诗人对诸葛武侯的虔敬。
12.本诗的尾句为什么要提“老杜诗”?请联系本诗和杜甫《蜀相》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午夜凉气袭人,诗人泊舟水面,倍感孤独凄凉;
②舟船梦醒,思念家乡;
③诗人身处“客里”,年届“老来”,依然追求诗酒雅趣,厌弃名利;
④想到明朝将赴都城,心情转好,内心充满使命感;
⑤想象“桂子香”的钱塘美景,对未来抱有期待与憧憬。
【导语】王十朋的《夜泊萧山酒醒梦觉月色满船感而有作》以细腻笔触描绘午夜泊舟之景,通过“短篷破处漏明月”等意象,巧妙传达思乡之情与对名利的厌倦,尾联“桂子香”则寄寓对未来的期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表达技巧能力。
D.“实写临安桂花处处盛开的美景”错误。本诗尾联“明朝又向钱塘去,十里西风桂子香”,根据“明朝又向钱塘去”可知,诗人第二天要前往钱塘,“十里西风桂子香”是诗人想象前往钱塘途中的情景,属于虚写。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情感的分析的能力。
①“候届星虚午夜凉,更堪停棹水中央”,诗人在午夜时分,停船于水中央,此时凉气袭人,四周空旷寂静,这种环境氛围让诗人倍感孤独凄凉,寒凉的不仅是天气,更是诗人内心的孤寂。
②“短篷破处漏明月,归梦断时思故乡”,明月从破漏的短篷处照进来,惊醒了诗人的归乡梦,梦断时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可见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③“客里未忘诗酒趣,老来厌逐利名场”,诗人即使身处客居他乡的境地,也没有忘记诗酒带来的雅趣,表明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老来厌逐利名场”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年事已高,对追逐名利的官场生活感到厌倦,体现出诗人对淡泊生活的向往。
④诗人作为南宋爱国名臣,“明朝又向钱塘去”,钱塘是南宋都城临安,诗人前往都城,可能是为了国家大事,为了尽自己的一份爱国之责,所以心情转好,内心充满使命感,想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⑤“十里西风桂子香”,诗人想象着明朝前往钱塘时,十里西风中飘来桂子的香气,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面,展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对即将到达的都城充满了美好的想象,或许期待在那里能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抱负。
3.D 4.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感慨。
异:辛弃疾的词更侧重于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英雄时代的向往,而王十朋的诗则更侧重于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怀念。
【导语】这首诗描绘卧龙山与武侯祠的幽静景象,借景抒情,表现对诸葛亮的景仰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首联展现山寺景色,为全诗奠定缅怀基调。颔联反映历史的沧桑,侧面衬托诸葛亮过人的声名。颈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自然的伟丽。尾联借无人问津的草庐,抒发对世人不识英才的感慨。诗意深邃,以景寓情,给人以无尽的思索和联想。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表达对诸葛亮故居草庐无人问津的愤慨与不满”错误,尾联“堪叹草庐谁复顾,凄然香火却依僧”,诗人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对诸葛亮草庐的怀念与感慨,以及对后人对诸葛亮精神的传承与敬仰。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卧龙山有武侯新祠再用前韵》中“沙上不闻江转石,人间几见谷为陵”体现了对时光流逝和自然、人事变化的感叹。诗人看到山川依旧,但往昔的情景已不再,世事变迁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也是在感慨历史的变迁,曾经的英雄人物和繁华景象都随着时间消逝,只留下一片荒芜,体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可见,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感慨。
不同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侧重于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英雄时代的向往。词人缅怀古代英雄人物的业绩,是为了和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怯懦无能形成对比。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草率北伐导致失败的典故,讽刺了当时韩侂胄等人贸然出兵北伐的行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则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主题更能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英雄时代的向往。《卧龙山有武侯新祠再用前韵》重点在于对诸葛亮这位英雄人物的敬仰与怀念。诗的结尾“堪叹草庐谁复顾,凄然香火却依僧”,表达了对诸葛亮故居(草庐)的怀念与感慨,以及对后人对诸葛亮精神的传承与敬仰。
5.D 6.才之丰:
①“白雪”表明了先生传授的是那些高雅的经典作品,说明了先生的学问学养之深。
②“凌云”表明了先生的才华可以跟司马相如媲美。
命之啬:
①“先生”句表明先生人生暮年却仍然困顿于科举考场,无法入仕。
②“谁荐”句表明先生的才华得不到他人赏识和推荐,没有知音真正了解先生的才华。
③“兔葵”句表明先生的命运就像杂草一样荒凉悲寂。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暮春时节的感怀,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及潘先生仕途坎坷的感伤和不平。诗作采用对比手法,讽刺市侩小人。通过排遣郁闷寄托于诗,展现了诗人坚持士人节操的高尚情怀与傲骨。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表达的主旨基本一致”错,《临安春雨初霁》表达的是诗人对官场仕途生活的厌倦与苦闷,对家乡的思念;而本诗表达的是诗人和他老师无法进入官场、无法步入仕途的无奈和愤懑,对他老师命运的同情。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才之丰:
①在诗中,“白雪”意指高雅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与“阳春白雪”一词的传统意涵相似。先生的阅读和吟诵“白雪”之作,说明他所涉猎和传授的知识十分高雅,非寻常俗流所能企及。这一意象不仅体现了先生高超的文学修养和学问深度,也暗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通与热爱。此外,通过“白雪”这一意象,诗人还巧妙地表达了对先生在文学上的才华与品味的敬佩,强调了他“才之丰”的一面,而不为时流所动,坚守学术与艺术的高地。
②诗中提到“凌云”,这是在引用司马相如创作的《大人赋》,司马相如因才华横溢、赋作出众而闻名,因此“凌云”在此暗示诗中提到的潘先生具有与司马相如相媲美的才华。尽管具备如此高的造诣和才华,但他依然处于求知而不得的状态,显示了他才华的超群脱俗。
命之啬:
①诗句中的“投老”指出潘先生年事已高,“困文场”则形象描绘了他对于科举考场的无奈挣扎。尽管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却因未能入仕而感到无奈,这使得随着岁月的流逝,依然在仕途的迷雾中无所适从。这种命运的不济,使得他的壮志未酬,显得愈加可悲,从而反映出其命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无奈。
②“谁荐”句通过与汉代司马相如的类比,表达了先生才华出众却无人举荐的遗憾与困顿。司马相如因老乡举荐得以扬名,而诗中的先生虽有出类拔萃的才华,却没有贵人相助,使其才智无法被上达朝廷的君主所知,悲叹“达未央”更衬先生怀才不遇的处境。从这一角度来看,此句不仅描写了先生命途多舛的事实,也寄托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深切感慨,对真正才德之士不得重用的深深惋惜。
③诗中“兔葵燕麦自悲伤”一句,以兔葵、燕麦这些生命力顽强却常被忽视的野草喻指学识渊博却命途多舛的先生,表现了他的才华未能充分施展,命运如同荒野上的杂草般孤寂无依。这一形象将先生身处社会底层、心灵孤苦、境遇冷落的境况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感受到诗人对先生命运的深切同情与惋惜,诗人以此表达了对理解与知音的渴求。
7.B 8.贺诗运用比喻手法,只是抓住柳树枝条的柔绿、高、垂和叶子的细节进行描写;而本诗写柳树则更为全面,写了柳芽柳叶柳丝柳絮柳荫甚至还有柳树上的黄鹂鸟;并且运用拟人、典故等手法,赋予了柳树生命,将其所含特点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错,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千万丝杨柳一起吐翠舒眉,含情展黛,她们无言却饶有动人的韵致。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贺知章的《咏柳》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抓住柳树枝条的柔绿、高、垂和叶子的细节进行描写,句句有特点。
本诗则写了柳芽、柳叶、柳丝、柳絮、柳荫和柳树上的黄鹂鸟。写柳眉和柳眼“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人们习惯地把柳叶和翠眉相比,写出柳叶的形状和颜色;第五六句写柳丝和柳絮“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古人重视离别之情,往往在分手的时候,折柳赠送行人,借柳条垂丝之长,萦牵离愁别绪,以示永不相忘。在春天将去的时候,柳老花飞,漫空飞絮,这纷飞的柳絮,仿佛送尽了春光,也恋恋不舍地送着行人在话别的长亭飞舞。结尾两句写柳荫和黄鹂鸟“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由此可见,王诗内容更丰富更全面。
技巧方面,贺诗运用比喻,“碧玉妆成一树高”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万条垂下绿丝绦”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突出柳条柔软而轻盈的特色。
而本诗运用拟人、用典,赋予了柳树生命。“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杨柳是多情的,尽管不是故交,她也还是以青眼相待,从来不用冷眼白眼看人,经常保持温柔的心性。“青眼”是用阮籍能用青白眼的典故。传神地表达了柳树的特点。
9.D 10.诗句借景抒怀、以声衬静。深夜寂寂,风雨凄凄,撼动着庭中清冷的芭蕉,营造了凄凉萧瑟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秋的感情基调。既照应了题目,又为下文诗人抒发自己的身世感怀和无限愁绪作铺垫。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
D项,“因常年羁旅在外,子规啼之,触动乡思而感到悲愁”理解有误,从诗歌尾联“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可知,作者此时身在故乡,并非旅居在外。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鉴赏能力。
“夜深风雨撼庭芭”,这是诗歌首句,诗句中提到时间、天气、环境。“夜深风雨”扣住诗歌标题中的“夜雨”,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冷的氛围。庭中芭蕉本显清冷,在风雨撼动下,更是凄凉萧瑟。这声音萧萧瑟瑟,唤起了诗人纷乱的新愁。深夜诗人听到风雨敲打芭蕉的声音,致使他是在梦中惊醒的,以动衬静,以声音衬托出清冷的环境,写出了诗人的忧郁的愁思,使他有心绪如麻之感,为全诗营造了悲秋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写因梦醒身体虚弱,有些恍惚,没有痊愈而感到烦恼,因受当权者压制,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感到苦闷做出了铺垫。
11.B 12.①情感共鸣。与杜甫同抒对诸葛亮的敬仰、痛惜之情,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
②精神自况。以杜诗为镜,映射自身忧国之情,彰显报国济世精神的传承。
③诗意延续。延续杜诗“泪满襟”的诗意,增强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导语】本诗是南宋王十朋拜谒武侯祠的感怀之作。诗人以“风云惨淡”开篇,通过对比、用典等手法,既赞颂了诸葛亮“三分汉”“十倍丕”的功业才能,又暗含对时局的忧思。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将个人凭吊之情与历史沧桑感融为一体。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构成对比”错误。颔联“岂止三分汉”与“非惟十倍丕”并非对比关系,而是从“功劳”与“才能”两方面,共同强调突出诸葛亮的非凡地位,而非将二者对立对比。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情感共鸣。杜甫《蜀相》以“长使英雄泪满襟”写对诸葛亮“出师未捷”的痛惜,王十朋拜谒武侯祠时,因追慕诸葛亮功业未成,同样“泪满襟”。两人借“泪”的意象,在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悲怆中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
②精神自况。王十朋以杜甫笔下“英雄”自比,借杜诗暗表自己如诸葛亮般“鞠躬尽瘁”的报国之志。南宋偏安局势与杜甫所处的动荡时代相似,诗人以杜诗为镜,彰显忧国忧民、力主恢复的精神传承。
③诗意延续。杜甫《蜀相》以“泪满襟”收束凭吊之情,王十朋化用此句,让“祠堂——泪襟”的意象链条形成呼应,既延续了杜诗的感伤意境,又借杜甫的文学影响力,增强了自身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