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咸祥等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一、判断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将相应的F涂黑。)1.(2024八上·鄞州期中)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在网络上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2.(2024八上·鄞州期中)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3.(2024八上·鄞州期中)文明有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4.(2024八上·鄞州期中)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5.(2024八上·鄞州期中)作为中学生要学会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要成为一名好市民,就要把自己融入社会,亲近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①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②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③积极改变社会习俗 ④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2024八上·鄞州期中)有的同学因成绩优秀而看不起学习差的同学;有的同学因自己长得矮而感到自卑。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为此我们应该( )①增强平等意识 ②平等对待他人③自尊并尊重他人 ④只和优秀的同学交朋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2024八上·鄞州期中)中华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表示谦虚、恭敬的礼貌用语。比如:请人批评说“指教”,请人帮助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这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 )A.乐善好施 B.文明有礼 C.换位思考 D.诚实守信8.(2024八上·鄞州期中)《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一致的是( )①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③敬人者,人恒敬之 ④以诚待人,以信交友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②③9.(2024八上·鄞州期中)兰兰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在电动车、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的伤亡人员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未佩戴安全头盔造成颅脑损伤的。针对不佩戴安全头盔的行为,下列劝告语可取的是( )①遵守规则需他律,自由被限真无趣②戴好头盔保安全,平安规则记心间③不戴头盔受刑罚,惩恶扬善全靠法④交通规则伴我行,遵法守法保太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2024八上·鄞州期中)中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下对应正确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会欣赏他人③“单则易折,众则难摧”——遵守社会规则④“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做到自尊和尊重他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1.(2024八上·鄞州期中)如图所示是几个同学对违法与犯罪关系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A. B.C. D.12.(2024八上·鄞州期中)某中学801班的学生在学习了“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后,分组进行了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违法不一定是犯罪,但是犯罪必定是违法②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③谎报险情、欠债不还等都是违法行为④明确了什么是违法行为,就能做到不违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3.(2024八上·鄞州期中)外卖骑手小杨为了赶时间送外卖,闯红灯被交警罚款100元;剐蹭小王的私家车赔偿800元;而私家车主小王把小杨打伤被判拘役3个月,罚金10000元,上述三个违法行为分别是( )A.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D.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14.(2024八上·鄞州期中)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下列属于使用诉讼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是( )A.陈某到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B.王某将刘某告到法院,状告其侵犯自己的著作权C.李某发现家中被盗,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D.法律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为张某代写民事起诉书三、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52分)15.(2024八上·鄞州期中)观察漫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漫画《“救我”》(1)材料中的漫画反映了网络有何消极影响?(2)作为中学生,如何合理使用网络?材料二 小明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抓娃娃》,看到搞笑之处,忍不住手舞足蹈,大声叫好,引起周围观众的不满。当别人制止他时,他却说:“我花钱买票了,如何看电影是我的权利和自由,关你们什么事。”(3)请你从“规则与自由”的关系角度,评析小明的言行。16.(2024八上·鄞州期中)解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某校八年级同学小明经常旷课逃学,沉迷于网络游戏,没钱就偷家里的钱,后来发展到偷别人的东西去卖,因此被处以行政拘留。但他不思悔改。15岁的一天,他参与持刀抢劫,将被害人刺成重伤。小明最终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000元。【法律链接】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材料中,小明的什么行为属于犯罪?谈谈你的理由。(2)小明所受的刑罚中,主刑是什么?附加刑是什么?(3)为预防走上与小明同样的道路,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自觉预防犯罪?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错误【知识点】合理利用网络【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网络具有虚拟性。但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故题文中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考查对合理利用网络的认识,网络有利有弊,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在网上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2.【答案】正确【知识点】自觉遵守规则【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更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故题文中的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对自觉遵守规则的认识,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我们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答案】错误【知识点】诚实守信的内涵【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所以题文观点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考查对诚信和文明有礼的认识,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4.【答案】正确【知识点】预防犯罪的做法【解析】【分析】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一个人如果违了法不防渐杜渐,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因此,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题干观点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对预防犯罪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5.【答案】C【知识点】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做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①②④说法正确;③错误,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但不是改变社会习俗。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认识,亲社会行为是指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行为。青少年正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6.【答案】A【知识点】尊重他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尊重。自己的某些劣势也不是自卑的理由。我们需要增强自身的平等意识、平等对待他人、做到自尊并尊重他人,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得正确态度,故①②③说法正确;④错误,“只和”说法过于绝对,我们可以和优秀的人交朋友。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尊重他人的认识,平等对待他人。对所有人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庭、身体、智能、性别等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7.【答案】B【知识点】以礼待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题文中的礼貌用语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文明有礼,B说法正确;ACD不符合题意,选项观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明有礼的认识,礼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8.【答案】C【知识点】诚实守信的内涵【解析】【分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常用在承诺之后,表示说话算数;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意思就是待人诚恳,交朋友要以守信用为根本,所以②④说法与题意相符;①错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不诚信的表现;③不符合题意,敬人者,人恒敬之体现了尊重是相互的,没有体现诚信的相关内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诚信的认识,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9.【答案】D【知识点】自觉遵守规则【解析】【分析】 佩戴安全头盔有利于保护自身安全,是珍爱生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表现,体现遵法守法,有利于保护安全,所以②④符合题意,正确;①错误,遵守规则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到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③错误,不戴头盔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惩恶扬善除了法律,还需要道德、纪律等。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自觉遵守规则的认识,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0.【答案】C【知识点】尊重他人【解析】【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启示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意思是对内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他人,要做到自尊和尊重他人,所以①②④说法正确;③错误,“单则易折,众则难摧”,表达的是要求团结,与遵守社会规则无直接关系。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尊重他人的认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11.【答案】B【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即违法包含犯罪,B说法正确;A错误,违法包含犯罪,犯罪属于违法行为;CD错误,违法包含犯罪,二者不是并列、交叉关系。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的认识,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12.【答案】A【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法律的产生和本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违法不一定是犯罪,但是犯罪一定是违法;谎报险情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欠债不还属于民事违法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故①③说法符合题意;②错误,只要违法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无论情节轻重;④错误,明确了什么是违法行为,有利于规范公民的行为,减少违法行为,就能说法绝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的认识,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13.【答案】D【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解析】【分析】小杨闯红灯被交警罚款100元,属于行政处罚,可知其行为违反了交通法律法规,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剐蹭小王的私家车赔偿800元,承担了民事责任,属于行民事法行为;私家车主小王把小杨打伤被判拘役3个月,罚金10000元,可知其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故D说法正确;ABC说法错误在,选项中的违法行为与题干材料中的情境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应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的认识,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d14.【答案】B【知识点】依法求助【解析】【分析】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王某将刘某告到法院,状告其侵犯自己的著作权,是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权,B说法正确;AD不符合题意,陈某到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法律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为张某代写民事起诉书,是通过法律服务机构维护合法权益;C不符合题意,李某发现家中被盗,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是通过国家的法律救济维护权益,但不是通过诉讼手段。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依法求助的认识,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如果受到非法侵害,通过非诉讼手段不能解决问题,就要通过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15.【答案】(1) 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严重影响身心健康。(2) 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不可沉迷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基本准则。(3) 小明的言行是错误的。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小明有看电影的权利和自由,但他也要遵守电影院的观影规则,不大声喧哗,不干扰他人。【知识点】网络的弊端;合理利用网络;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解析】【分析】(1)漫画①中小明认为玩网络游戏真过瘾,这说明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漫画②中小明喊“救我”,这说明沉迷于网络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据此组织答案。(2)根据所学,如何合理使用网络可以从要提高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等方面回答即可。(3)小明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手舞足蹈,大声叫好,引起周围观众的不满;小明认为如何看电影是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不关他人的事情,小明的言行是错误的,根据所学,理由可以从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小明有看电影的权利和自由,但他也要遵守电影院的观影规则,不大声喧哗,不干扰他人等方面具体分析回答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合理利用网络,网络的弊端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到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16.【答案】(1)持刀抢劫,将人刺成重伤。理由:他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2)主刑:有期徒刑10年;附加刑:罚金5000元。(3)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知识点】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预防犯罪的做法【解析】【分析】(1)小明参与持刀抢劫,将被害人刺成重伤是犯罪行为,理由可以结合犯罪的三大特征说明他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具体回答即可。(2)根据所学,判处有期徒刑10年属于主刑。并处罚金5000元,这属于附加刑。据此组织答案。(3)根据所学,如何预防犯罪可以从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 ,杜绝不良行为;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 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犯罪,刑罚,预防犯罪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1)小问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 需要运用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的有关知识,从认知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小明的犯罪行为→可链接参与持刀抢劫,将被害人刺成重伤。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小问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 需要运用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小明参与持刀抢劫,将被害人刺成重伤;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000元→可链接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 需要运用刑罚的种类的有关知识,从认知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判处有期徒刑10年→可链接主刑;关键词②:并处罚金5000元→可链接附加刑。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本题从中学生角度考查如何预防犯罪,结合教材知识组织答案。1 /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咸祥等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一、判断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将相应的F涂黑。)1.(2024八上·鄞州期中)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在网络上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答案】错误【知识点】合理利用网络【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网络具有虚拟性。但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故题文中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考查对合理利用网络的认识,网络有利有弊,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在网上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2.(2024八上·鄞州期中)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答案】正确【知识点】自觉遵守规则【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更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故题文中的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对自觉遵守规则的认识,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我们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2024八上·鄞州期中)文明有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答案】错误【知识点】诚实守信的内涵【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所以题文观点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考查对诚信和文明有礼的认识,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4.(2024八上·鄞州期中)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答案】正确【知识点】预防犯罪的做法【解析】【分析】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一个人如果违了法不防渐杜渐,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因此,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题干观点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对预防犯罪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5.(2024八上·鄞州期中)作为中学生要学会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要成为一名好市民,就要把自己融入社会,亲近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①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②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③积极改变社会习俗 ④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做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①②④说法正确;③错误,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但不是改变社会习俗。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认识,亲社会行为是指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行为。青少年正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6.(2024八上·鄞州期中)有的同学因成绩优秀而看不起学习差的同学;有的同学因自己长得矮而感到自卑。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为此我们应该( )①增强平等意识 ②平等对待他人③自尊并尊重他人 ④只和优秀的同学交朋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识点】尊重他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尊重。自己的某些劣势也不是自卑的理由。我们需要增强自身的平等意识、平等对待他人、做到自尊并尊重他人,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得正确态度,故①②③说法正确;④错误,“只和”说法过于绝对,我们可以和优秀的人交朋友。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尊重他人的认识,平等对待他人。对所有人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庭、身体、智能、性别等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7.(2024八上·鄞州期中)中华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表示谦虚、恭敬的礼貌用语。比如:请人批评说“指教”,请人帮助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这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 )A.乐善好施 B.文明有礼 C.换位思考 D.诚实守信【答案】B【知识点】以礼待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题文中的礼貌用语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文明有礼,B说法正确;ACD不符合题意,选项观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明有礼的认识,礼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8.(2024八上·鄞州期中)《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一致的是( )①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③敬人者,人恒敬之 ④以诚待人,以信交友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C【知识点】诚实守信的内涵【解析】【分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常用在承诺之后,表示说话算数;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意思就是待人诚恳,交朋友要以守信用为根本,所以②④说法与题意相符;①错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不诚信的表现;③不符合题意,敬人者,人恒敬之体现了尊重是相互的,没有体现诚信的相关内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诚信的认识,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9.(2024八上·鄞州期中)兰兰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在电动车、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的伤亡人员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未佩戴安全头盔造成颅脑损伤的。针对不佩戴安全头盔的行为,下列劝告语可取的是( )①遵守规则需他律,自由被限真无趣②戴好头盔保安全,平安规则记心间③不戴头盔受刑罚,惩恶扬善全靠法④交通规则伴我行,遵法守法保太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知识点】自觉遵守规则【解析】【分析】 佩戴安全头盔有利于保护自身安全,是珍爱生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表现,体现遵法守法,有利于保护安全,所以②④符合题意,正确;①错误,遵守规则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到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③错误,不戴头盔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惩恶扬善除了法律,还需要道德、纪律等。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自觉遵守规则的认识,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0.(2024八上·鄞州期中)中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下对应正确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会欣赏他人③“单则易折,众则难摧”——遵守社会规则④“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做到自尊和尊重他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尊重他人【解析】【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启示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意思是对内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他人,要做到自尊和尊重他人,所以①②④说法正确;③错误,“单则易折,众则难摧”,表达的是要求团结,与遵守社会规则无直接关系。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尊重他人的认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11.(2024八上·鄞州期中)如图所示是几个同学对违法与犯罪关系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即违法包含犯罪,B说法正确;A错误,违法包含犯罪,犯罪属于违法行为;CD错误,违法包含犯罪,二者不是并列、交叉关系。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的认识,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12.(2024八上·鄞州期中)某中学801班的学生在学习了“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后,分组进行了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违法不一定是犯罪,但是犯罪必定是违法②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③谎报险情、欠债不还等都是违法行为④明确了什么是违法行为,就能做到不违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A【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法律的产生和本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违法不一定是犯罪,但是犯罪一定是违法;谎报险情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欠债不还属于民事违法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故①③说法符合题意;②错误,只要违法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无论情节轻重;④错误,明确了什么是违法行为,有利于规范公民的行为,减少违法行为,就能说法绝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的认识,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13.(2024八上·鄞州期中)外卖骑手小杨为了赶时间送外卖,闯红灯被交警罚款100元;剐蹭小王的私家车赔偿800元;而私家车主小王把小杨打伤被判拘役3个月,罚金10000元,上述三个违法行为分别是( )A.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D.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答案】D【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解析】【分析】小杨闯红灯被交警罚款100元,属于行政处罚,可知其行为违反了交通法律法规,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剐蹭小王的私家车赔偿800元,承担了民事责任,属于行民事法行为;私家车主小王把小杨打伤被判拘役3个月,罚金10000元,可知其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故D说法正确;ABC说法错误在,选项中的违法行为与题干材料中的情境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应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的认识,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d14.(2024八上·鄞州期中)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下列属于使用诉讼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是( )A.陈某到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B.王某将刘某告到法院,状告其侵犯自己的著作权C.李某发现家中被盗,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D.法律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为张某代写民事起诉书【答案】B【知识点】依法求助【解析】【分析】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王某将刘某告到法院,状告其侵犯自己的著作权,是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权,B说法正确;AD不符合题意,陈某到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法律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为张某代写民事起诉书,是通过法律服务机构维护合法权益;C不符合题意,李某发现家中被盗,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是通过国家的法律救济维护权益,但不是通过诉讼手段。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依法求助的认识,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如果受到非法侵害,通过非诉讼手段不能解决问题,就要通过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三、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52分)15.(2024八上·鄞州期中)观察漫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漫画《“救我”》(1)材料中的漫画反映了网络有何消极影响?(2)作为中学生,如何合理使用网络?材料二 小明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抓娃娃》,看到搞笑之处,忍不住手舞足蹈,大声叫好,引起周围观众的不满。当别人制止他时,他却说:“我花钱买票了,如何看电影是我的权利和自由,关你们什么事。”(3)请你从“规则与自由”的关系角度,评析小明的言行。【答案】(1) 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严重影响身心健康。(2) 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不可沉迷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基本准则。(3) 小明的言行是错误的。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小明有看电影的权利和自由,但他也要遵守电影院的观影规则,不大声喧哗,不干扰他人。【知识点】网络的弊端;合理利用网络;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解析】【分析】(1)漫画①中小明认为玩网络游戏真过瘾,这说明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漫画②中小明喊“救我”,这说明沉迷于网络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据此组织答案。(2)根据所学,如何合理使用网络可以从要提高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等方面回答即可。(3)小明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手舞足蹈,大声叫好,引起周围观众的不满;小明认为如何看电影是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不关他人的事情,小明的言行是错误的,根据所学,理由可以从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小明有看电影的权利和自由,但他也要遵守电影院的观影规则,不大声喧哗,不干扰他人等方面具体分析回答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合理利用网络,网络的弊端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到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16.(2024八上·鄞州期中)解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某校八年级同学小明经常旷课逃学,沉迷于网络游戏,没钱就偷家里的钱,后来发展到偷别人的东西去卖,因此被处以行政拘留。但他不思悔改。15岁的一天,他参与持刀抢劫,将被害人刺成重伤。小明最终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000元。【法律链接】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材料中,小明的什么行为属于犯罪?谈谈你的理由。(2)小明所受的刑罚中,主刑是什么?附加刑是什么?(3)为预防走上与小明同样的道路,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自觉预防犯罪?【答案】(1)持刀抢劫,将人刺成重伤。理由:他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2)主刑:有期徒刑10年;附加刑:罚金5000元。(3)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知识点】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预防犯罪的做法【解析】【分析】(1)小明参与持刀抢劫,将被害人刺成重伤是犯罪行为,理由可以结合犯罪的三大特征说明他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具体回答即可。(2)根据所学,判处有期徒刑10年属于主刑。并处罚金5000元,这属于附加刑。据此组织答案。(3)根据所学,如何预防犯罪可以从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 ,杜绝不良行为;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 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犯罪,刑罚,预防犯罪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1)小问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 需要运用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的有关知识,从认知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小明的犯罪行为→可链接参与持刀抢劫,将被害人刺成重伤。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小问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 需要运用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小明参与持刀抢劫,将被害人刺成重伤;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000元→可链接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 需要运用刑罚的种类的有关知识,从认知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判处有期徒刑10年→可链接主刑;关键词②:并处罚金5000元→可链接附加刑。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本题从中学生角度考查如何预防犯罪,结合教材知识组织答案。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咸祥等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咸祥等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