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凭吊屈原诗歌(咏史诗)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三闾祠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注: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B.颔联诗人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充满了哲理,蕴涵了深广的社会意义。C.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屈原对楚地的风物人情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楚江有吊(宋)寇准①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②恨莫收。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③。霜凄极浦幽兰暮,波动寒沙宿雁愁。月落烟沉无处泊,数声猿叫楚山秋。【注释】①寇准:北宋名臣,一生四居相位,死后谥号“忠愍”。诗人年少及第却被分发到僻远的巴东做知县,本诗即作于上任途中。②灵均:屈原的字。③据《史记·屈原列传》,江边渔父曾告诫屈原:“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文本二:屈原(宋)张耒①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哺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注释】①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获罪后受到满朝文武的孤立,他因支持苏轼而屡遭贬谪。3.下列对文本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飒飒”两字写出秋风的凄厉,营造萧瑟的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B.诗人在独自凭吊时与屈原心意相通,真切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C.“幽兰”关联屈原吟咏香草的诗篇,屈原常以香草寄托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D.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昏暗的夜色、哀切的猿声等从多个角度来渲染客途之悲。4.两首诗借“渔父”的典故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陈与义①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咏楚词”透露了作者在端午节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门。B.“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表现作者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C.“戎葵”句中,用了拟物的手法,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表明自己身虽老却始终热爱祖国的思想。D.最后三句写了面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6.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楚宫①李商隐湘波如泪色漻漻②,楚厉③迷魂逐恨遥。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④山鬼语相邀。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注】①这首诗是政治失意的诗人由桂州返长安途经长沙时所作。②漻:通“辽”,水清且深的样子。③厉:古代迷信说法,鬼无所归则为“厉”。④女萝:一种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的植物。7.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它并未从屈原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而是紧紧围绕屈原的“迷魂”来写,并融进了对唐朝统治者含蓄委婉的批判。B.颔联写到湘江岸上的景物,用枫树、猿啼、女萝、山鬼等意象营造了夜晚湘江两岸阴森衰败的意境,使人读之如临其境、深受感染。C.颈联写人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会腐败,魂魄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之中,通过比较来感叹屈原的迷魂不易招回。D.尾联写只要楚人不灭绝,就会去祭祀屈原,即使用彩丝和棕叶包扎的食物被蛟龙吞食也在所不惜,情调一变,由前文的压抑悲伤转变为激越高昂。8.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屈原庙崔涂谗胜祸难防,沉冤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庙古碑无字,洲晴蕙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概述了屈原的悲剧命运,“信可伤”三个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屈原因小人谗言而蒙受冤屈的深切同情。B.颔联直言“不是怨怀王”,《离骚》中则说“怨灵修之浩荡兮”,“不怨”与“怨”都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C.尾联化用典故写诗人面对世人的不解仍豁达乐观,并通过问句的形式,表达对屈原精神在当时被淡忘的不满。D.本诗融议论、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凝练、意蕴丰富,作为咏史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极具现实意义。10.本诗颈联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案1.D 2.①开头诗人写景生发(或触景生情),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引出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或同情)。②尾联又回到景(或借景抒情),首尾呼应,想象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虚实结合,表达作者对屈原的崇敬怀念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错误,尾联意思是,兰蕙和白芷年年绿遍沅湘两岸,沁芳吐艳,屈原的灵魂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不是湘兰沅芷想见,而是作者能够想象得到,没有拟人。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此诗首联以写景兴起。“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地收回目光,却看到古老的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作者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故宫黍离之感,油然而生。颔联触景兴怀,作者自然地联想起诗人的平生遭际,屈原以光明正直存心国家民族的忠贞之士,竟至落入谗言的深海而尽忠无路报国无门,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可谓千古奇冤:“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意谓用不着嫌怨举国难觅知音。诗句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颈联是一个转换,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 尾联“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一个浪漫的美丽想像作结:“湘兰元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这首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颔联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涵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像作结。全诗沉郁而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3.B 4.①寇诗借“渔父”的典故,反用其意,表达了对屈原正道直行、不随波逐流高洁品质的赞扬。②张诗借“渔父”的典故,对像“渔父”一类的“从流俗”之人进行了批判。【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真切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错误。“独吊灵均恨莫收”是说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想到屈原令人悲愤的遭遇,内心的恨意难受,并非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意思是:高耸的江岸自然随着世事变迁,但屈原的遗魂定不会随波逐流。寇诗借“渔父”的“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典故,反用其意,表达了对屈原正道直行、不随波逐流高洁品质的赞扬。“哺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意思是:那些吃着酒糟的人更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渔父之类的人,从来都没有仁义。张诗借“渔父”的典故,对像“渔父”一类的“从流俗”之人进行了批判。5.C 6.同: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异:①陈词有对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②辛词表示自己并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C.“拟物”错误,“戎葵凝笑墙东”意思是“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用“笑”来写“戎葵”,应为拟人。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万事一身伤老矣”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叹,包含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感慨自己年华老去,却功业无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故两句是在情感的表达上有共同点: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不同点是:陈词中“老矣”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7.B 8.①对屈原的哀悼及同情。前两联以景写情,首联清深如泪的湘波、颔联阴森凄楚的江岸景象,都蕴含着对屈原的哀悼和对其遭遇的同情。②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尾联写楚人不忘纪念屈原,流露出诗人对屈原身后能得到尊崇纪念的欣慰。③对屈原的怀念和对自己的怜伤之情。诗人怀念屈原,以屈原自比,借写屈原的不幸遭遇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④对唐朝统治者昏庸的批判。首联中“恨”“泪”两字,悲痛地哀悼屈原,含蓄地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加以谴责,诗人也是借此批判唐朝的统治者。【解析】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B项,从“枫树”“女萝”来看,意境并非“衰败”,而是“凄迷”。故选B。8.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情感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赏析诗歌中某句的精妙,要从分析该联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着手,即结合诗句内容、从手法着手来分析诗人的心境。这首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文,它并未从屈原的人品才能和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通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住屈原的“迷魂”来写:首联写迷魂逐波而去,含恨无穷;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凄凉无限;颈联叹迷魂之不易招;末联赞迷魂终有慰藉。首联,写诗人对着湘江,想起屈原的不幸遭遇,悼念不已。“逐恨遥”写迷魂含着满腔悲愤,随波远去,湘江流水无穷尽,屈原迷魂亦终古追逐不已,其恨亦永无绝期。“恨”字和“泪”字,融入诗人的强烈感情,既是对屈原的悲痛哀悼,也是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的强烈谴责。颔联,用湘江岸上的景物烘托。“枫树夜猿”是说经霜的枫树和哀鸣的愁猿,构成一幅凄楚的秋夜图。“愁”既是猿愁,也是迷魂之愁,而猿愁又更加重迷魂之愁。下句“女萝山鬼”即以女萝为带的山鬼。“语相邀”既指山鬼间互相呼唤,同时也指山鬼们呼唤屈原的迷魂,境界阴森。长夜漫漫,枫影阴森,迷魂无依,唯夜猿山鬼为伴。此联描写阴森凄楚的江岸景象,蕴含着诗人对屈原的哀悼和对其遭遇的同情。颈联,意思是即使屈原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也会归于腐败,魂也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龟鳖之中,他的迷魂就更难招回了。以上三联,都是感伤悲叹,末联情调一变,由凄楚婉转变为激越高昂,以热情歌颂屈原的忠魂作结。这一联糅合了《项羽本纪》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和《续齐谐记》楚人祭祀屈原的传说,意思是说:只要楚人不灭绝,他们就一定会用彩丝棕箬包扎食物来祭祀屈原,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伟大诗人。此联写楚人不忘纪念屈原,既表明诗人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又流露出诗人对屈原身后能得到尊崇纪念的欣慰。最后结合时候注释“这首诗是政治失意的诗人由桂州返长安途经长沙时所作”分析,诗人怀念屈原,以屈原自比,借写屈原的不幸遭遇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所以,此时既有对屈原的怀念,也有对自怜之情。综上分析,该题从“对屈原的哀悼及同情”“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对屈原的怀念和对自己的怜伤之情”“对唐朝统治者昏庸的批判”等角度分点回答情感即可。【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9.C 10.①视觉和嗅觉相结合:诗人在屈原庙看到字迹磨灭的石碑,嗅到蕙草的清香。②在晴日里散发芳香的蕙草,象征着屈原的高洁品德;“蕙有香”和“碑无字”形成强烈对比,写出虽然碑文磨灭,但屈原精神永存。③表达了诗人对屈原高尚品质的赞美。【导语】这首《屈原庙》以凝练笔触勾勒屈原的悲剧命运与精神品格。首联直指谗言之祸,颔联辩证“不怨”中的家国情怀,颈联“碑无字”“蕙有香”以空寂之境反衬精神不朽,尾联“独醒人”用典精妙,在诘问中完成对现实的观照。全诗将历史沉思与现实感怀熔铸于简净意象,展现唐人咏史的高度艺术自觉。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豁达乐观”“不满”错误。尾联“独醒人尚笑”化用“众人皆醉我独醒”,写世人嘲笑屈原的“独醒”,体现的是诗人的悲愤与无奈,而非“豁达乐观”;问句“谁与奠椒浆”是感慨无人祭奠屈原,暗含对其精神被淡忘的痛惜,而非“不满”,情感与态度解读错误。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①“碑无字”是诗人在屈原庙看到的字迹磨灭的石碑,属于视觉描写;“蕙有香”是诗人在晴天洲渚上嗅到蕙草的清香,属于嗅觉描写。颈联运用了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的手法。②“碑无字”,象征屈原事迹虽流传,却未被充分铭记。“蕙有香”用散发芳香的蕙草象征着屈原的高洁品德。二者形成对比,写出虽然碑文磨灭,但屈原精神永存。③颈联通过“古庙”“无字碑”“蕙香”等意象,将对屈原的缅怀、对其精神的敬仰,以及对世人漠视的感慨融入景物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屈原高尚品质的赞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