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第三单元 歌咏自然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11 三 峡学习任务一:分组讨论,赏析特征活动 1 分组讨论:郦道元《三峡》一文描写的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自有何特点?将下面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小组内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预设:构建新知第二课时时令 景物特征夏 _______、_______春冬 _______、_______秋 _______、_______湍急迅猛清幽和缓萧瑟凄婉活动 2 请参照示例概括你认为最美的三峡景物的特点,并陈述理由。示例:我觉得三峡的山美,因为它高大巍峨,不信,请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预设:示例一:我觉得三峡的水美,因为它非常湍急,不信,请看“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示例二:我觉得三峡的水美,因为它特别幽静,不信,请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示例三:我觉得三峡的景色美,因为水清、树茂、山高、草盛,不信,请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示例四:我觉得三峡的秋季美,因为它美得凄婉,不信,请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学习任务二:探讨写法,分析妙处活动 1 你觉得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使得三峡之景如此美丽动人?请参照示例,可用上“多采用……,如‘……’”的句式,从色彩、用词、视角、感官、动静、句式特点等方面,举例概括。小组合作研讨交流。并 提并提也叫合叙、综说、列举分承等。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本来应该用两个短语或者句子表达的内容,合并为一个短语或句子。合并时把相同的成分放在一起,使短语或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一种分别相承的关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在并提的修辞手法下,“亭午”与“见曦”对应,“夜分”与“见月”对应,即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作者通过这种并提的方式,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在特定时间才能看到特定天体的现象,突出了三峡两岸山势高耸、遮天蔽日的特点。示例:多采用修辞手法,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采用夸张、并提的手法。预设:示例一:多采用色彩对比,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和绿色对比。示例二:多采用形象的动词,如“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中的“悬”和“飞”特别形象,可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示例三:多采用不同视角描写,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为远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仰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为俯瞰。 示例四:调动多种感官描写,如前三段主要采用视觉描写,第4段“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采用触觉和听觉描写。示例五:采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态,文气激烈紧张。先弛后张,前后节奏反差强烈,扣人心弦。“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中“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一起一伏,动静相间,其妙无穷。示例六: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字句,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活动 2 请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结合下面“学习支架”的知识,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侧面描写及其作用概念:侧面描写,又称为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描写方法。具体方法:可以置身广阔的场景,可以描写相依相伴的景物,可以动静相应,可以用颜色衬托,可以巧借声音传情……作用:它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不仅能填补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还能淋漓尽致地呈现描写对象难为人知之妙点、美点,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能大大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预设:示例一:“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描写,借“不见曦月”之景从侧面烘托出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的特点,突出了山的高峻。示例二:“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描写,借行船速度之快从侧面烘托出江水迅疾的特点。示例三:“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侧面描写,借忧伤的渔歌从侧面烘托出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活动 3 课文语言简洁洗练,形象性强,片言只语蕴含无穷意味。试举例分析。预设:示例一:如“隐天蔽日”的“隐”“蔽”,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绝 ”的“绝”字,写出山之陡峭。示例二:“素湍绿潭”中用“素”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点;用“绿”形容潭水,既写出潭水之深,又写出潭水之静。示例三:“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用“哀转久绝”写空谷传来的猿鸣,既符合生活实际,又撼人心魄。学习任务三:学以致用,描绘美景活动 迁移运用 请结合课文中作者描写三峡的手法,如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角度描绘家乡的一处自然景物。预设:黛色的夜幕,泛泛地垂着,布着满天繁星,缀着无尽宝石。星儿,闪闪;月儿,静静。星儿洒下一片彩光,月儿散下一片银辉。璀璨、耀眼的星星,在夜幕上熠熠生辉,却不乏清纯。月儿撒下的银辉,直泻入明净的湖中。湖面泛着淡淡的银光,与天上那轮玉盘相映衬,显得淡雅、清新,却不乏明丽。湖水轻轻拍打堤岸的声响,如同一首温柔的夜曲,回荡在宁静的夜晚。这幅空朗湖碧星月图,够清纯、淡雅。三峡,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珍贵礼物。不同季节的三峡有着不同的气象,给人的感受也迥然不同。夏天的三峡动人心魄,春冬的三峡沉静优美,秋天的三峡肃杀凄清,这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在感受三峡风景特点的同时,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板书设计第二课时1.完成第11课配套练习。2.课外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课外作业(共19张PPT)第三单元 歌咏自然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11 三 峡1.语言运用:能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能品味文中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语言特点。2.思维能力:能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能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三峡壮丽风光,理解作者因景而生的情感变化。3.审美创造:能借鉴课文的写作手法描写景物。4.文化自信:能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学习目标同学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观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自然界的景色美不胜收,总令人心驰神往。三峡的山水更是天下奇绝,魅力非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生花妙笔描绘三峡山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今天,让我们去欣赏郦道元笔下那独具特色的三峡风光,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吧!先行组织第一课时学习任务一:了解作家,解读作品活动 请你根据课前预习,简要介绍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以及三峡的地理位置。预设: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好读奇书,尤其喜爱儒家经典中有关地理学的著作。所撰构建新知第一课时《水经注》四十卷,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水经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之作,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郦道元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日本地理学家米仓二郎曾评价郦道元是“中世纪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与湖北宜昌之间。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活动 1 听课文朗诵音频,划分朗读节奏。预设: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活动 2 请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把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翻译重要句子,准确疏通文意,并将下面学习任务单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预设:学习任务单(1)解释下面句中的通假字。略无阙处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阙缺空隙、缺口(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义。例句 古义 今义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 好略.无阙处 _______ 略微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转折,虽然或.王命急宣 _______ 或许甚,很完全连词,表假设,即使有时 (3)指出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字 例句 用法和意思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___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_绝 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绝. 多生怪柏 ___________介词,在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自己动词,隔断动词,停止(消失)副词,极字 例句 用法和意思清 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清.荣峻茂 __________________引 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___名词,清波形容词,清澈动词,延长动词,拉(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词的用法和意思。①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回清.倒影 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每至晴初霜.旦 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名词用作动词,下霜(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①不见曦.月 曦:__________________②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③飞漱.其间 漱:_______④至于夏水襄.陵 襄:___________⑤属.引凄异 属:_______日光,这里指太阳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冲荡冲上、漫上连接(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峰,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风飞行,也没有这么快。④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清树茂,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学习任务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活动 1 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预设:第一部分(1):总写三峡地貌特征,揭示山的特征——略无阙处、重岩叠嶂。第二部分(2~4):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写三峡四季景色。活动 2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预设: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从文章所描写的对象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全貌;水是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三 峡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板书设计第一课时水山(秋):林寒涧肃,猿鸣凄凉11 三 峡学习目标 1.语言运用:能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能品味文中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语言特点。 2.思维能力:能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能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三峡壮丽风光,理解作者因景而生的情感变化。 3.审美创造:能借鉴课文的写作手法描写景物。 4.文化自信:能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赏析文中优美语句,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三峡壮丽风光,理解作者因景而生的情感变化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早读手册中的第11课内容。要求学生课前了解作者郦道元和《水经注》的相关内容。准备教学课件、音频资料、学习任务单等教学资源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一、先行组织同学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观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自然界的景色美不胜收,总令人心驰神往。三峡的山水更是天下奇绝,魅力非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生花妙笔描绘三峡山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今天,让我们去欣赏郦道元笔下那独具特色的三峡风光,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吧! 二、构建新知学习任务一:了解作家,解读作品活动 请你根据课前预习,简要介绍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以及三峡的地理位置。预设: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好读奇书,尤其喜爱儒家经典中有关地理学的著作。所撰《水经注》四十卷,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水经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之作,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郦道元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日本地理学家米仓二郎曾评价郦道元是“中世纪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与湖北宜昌之间。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活动1 听课文朗诵音频,划分朗读节奏。预设: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活动2 请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把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翻译重要句子,准确疏通文意,并将下面学习任务单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预设:学习任务单(1)解释下面句中的通假字。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义。例句 古义 今义良多趣味 甚,很 好略无阙处 完全 略微虽乘奔御风 连词,表假设,即使 连词,表转折,虽然或王命急宣 有时 或许 (3)指出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字 例句 用法和意思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表假设,如果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代词,自己绝 沿溯阻绝 动词,隔断哀转久绝 动词,停止(消失)绝多生怪柏 副词,极清 回清倒影 名词,清波清荣峻茂 形容词,清澈引 属引凄异 动词,延长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动词,拉 (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词的用法和意思。①虽乘奔御风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②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③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①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②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③飞漱其间 漱:冲荡④至于夏水襄陵 襄:冲上、漫上⑤属引凄异 属:连接(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峰,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风飞行,也没有这么快。④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茂,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⑤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学习任务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活动1 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预设:第一部分(1):总写三峡地貌特征,揭示山的特征——略无阙处、重岩叠嶂。第二部分(2~4):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写三峡四季景色。活动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预设: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从文章所描写的对象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全貌;水是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三、板书设计三 峡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水 山(秋):林寒涧肃,猿鸣凄凉第二课时 一、构建新知学习任务一:分组讨论,赏析特征活动1分组讨论:郦道元《三峡》一文描写的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自有何特点?将下面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小组内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预设:时令 景物特征夏 湍急、迅猛春冬 清幽、和缓秋 萧瑟、凄婉 活动2请参照示例概括你认为最美的三峡景物的特点,并陈述理由。示例:我觉得三峡的山美,因为它高大巍峨,不信,请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预设:示例一:我觉得三峡的水美,因为它非常湍急,不信,请看“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示例二:我觉得三峡的水美,因为它特别幽静,不信,请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示例三:我觉得三峡的景色美,因为水清、树茂、山高、草盛,不信,请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示例四:我觉得三峡的秋季美,因为它美得凄婉,不信,请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学习任务二:探讨写法,分析妙处活动1 你觉得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使得三峡之景如此美丽动人?请参照示例,可用上“多采用……,如‘……’”的句式,从色彩、用词、视角、感官、动静、句式特点等方面,举例概括。小组合作研讨交流。并 提并提也叫合叙、综说、列举分承等。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本来应该用两个短语或者句子表达的内容,合并为一个短语或句子。合并时把相同的成分放在一起,使短语或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一种分别相承的关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在并提的修辞手法下,“亭午”与“见曦”对应,“夜分”与“见月”对应,即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作者通过这种并提的方式,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在特定时间才能看到特定天体的现象,突出了三峡两岸山势高耸、遮天蔽日的特点。示例:多采用修辞手法,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采用夸张、并提的手法。预设:示例一:多采用色彩对比,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和绿色对比。示例二:多采用形象的动词,如“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中的“悬”和“飞”特别形象,可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示例三:多采用不同视角描写,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为远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仰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为俯瞰。 示例四:调动多种感官描写,如前三段主要采用视觉描写,第4段“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采用触觉和听觉描写。示例五:采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态,文气激烈紧张。先弛后张,前后节奏反差强烈,扣人心弦。“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中“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一起一伏,动静相间,其妙无穷。示例六: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字句,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活动2 请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结合下面“学习支架”的知识,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侧面描写及其作用概念:侧面描写,又称为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描写方法。具体方法:可以置身广阔的场景,可以描写相依相伴的景物,可以动静相应,可以用颜色衬托,可以巧借声音传情……作用:它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不仅能填补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还能淋漓尽致地呈现描写对象难为人知之妙点、美点,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能大大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预设:示例一:“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描写,借“不见曦月”之景从侧面烘托出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的特点,突出了山的高峻。示例二:“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描写,借行船速度之快从侧面烘托出江水迅疾的特点。示例三:“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侧面描写,借忧伤的渔歌从侧面烘托出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活动3 课文语言简洁洗练,形象性强,片言只语蕴含无穷意味。试举例分析。预设:示例一:如“隐天蔽日”的“隐”“蔽”,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绝”的“绝”字,写出山之陡峭。示例二:“素湍绿潭”中用“素”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点;用“绿”形容潭水,既写出潭水之深,又写出潭水之静。示例三:“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用“哀转久绝”写空谷传来的猿鸣,既符合生活实际,又撼人心魄。学习任务三:学以致用,描绘美景活动 请结合课 文中作者描写三峡的手法,如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角度描绘家乡的一处自然景物。预设:黛色的夜幕,泛泛地垂着,布着满天繁星,缀着无尽宝石。星儿,闪闪;月儿,静静。星儿洒下一片彩光,月儿散下一片银辉。璀璨、耀眼的星星,在夜幕上熠熠生辉,却不乏清纯。月儿撒下的银辉,直泻入明净的湖中。湖面泛着淡淡的银光,与天上那轮玉盘相映衬,显得淡雅、清新,却不乏明丽。湖水轻轻拍打堤岸的声响,如同一首温柔的夜曲,回荡在宁静的夜晚。这幅空朗湖碧星月图,够清纯、淡雅。 二、课堂小结三峡,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珍贵礼物。不同季节的三峡有着不同的气象,给人的感受也迥然不同。夏天的三峡动人心魄,春冬的三峡沉静优美,秋天的三峡肃杀凄清,这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在感受三峡风景特点的同时,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 三、板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1.完成第11课配套练习。2.课外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教学设计反思优点:赏析品读语段的引导扎实有效;对动静结合、正侧结合、骈散结合的运用领会比较到位;设置的小组合作探究不同季节的三峡风光,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不足:教学时间紧张,在诵读上花费的时间较少,对文中寄寓的情感分析得不够深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 《三 峡》第一课时.pptx 11 三峡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2 《三 峡》第二课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