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B卷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一、语言文字运用1. 下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复辟(bì) 警惕(tì) 不屈不挠(náo)B. 剥削(báo) 挣(zhèng)扎 懈怠(xiè)C. 勉强(qiǎng) 即(jì)使 挫(cuō)折D. 号召(zhāo) 侮辱(wú) 档(dàng)案2. 下列关于作者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B. 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婉约,代表作有《声声慢》C.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注重逻辑严密和语言的准确性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的民族将______________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大家庭,以______________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A. 从此 坚韧不拔B. 因此 不屈不挠C. 从此 不屈不挠D. 因此 坚韧不拔4.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毛泽东的演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B. 通过学习本文,使我们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 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未停止过。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我们的任务是: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B.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C. 会议讨论了国旗、国徽、国歌等重要议题。D. 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6. 下列对“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民在国际上获得了平等地位B. 中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C. 中国人民不再受到任何国家的威胁D. 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贫困7.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我们的民族将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B.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C.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D. 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8.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B.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一篇政论文C. 政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文本探究1.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会议开幕,强调会议的历史意义。第二部分:回顾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的斗争历程,明确会议的任务。第三部分:展望新中国的发展前景,表达______________的信念。2.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总结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的历史经验,宣告______________的成立,表达了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题目: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但是我们的敌人还没有完全消灭。残余的敌人尚在继续勾结帝国主义,破坏我们的革命事业。因此,我们决不能松懈自己的警惕性。我们的团结,是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党和人民,必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必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 文中“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的含义是什么?2. 作者为什么强调“我们决不能松懈自己的警惕性”?3. 分析“我们的团结,是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力量”这句话的作用。4.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作风的理解。四、课外阅读未惜头颅新故国——李大钊狱中自述节选(作者:李大钊)吾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忆昔少年时,见国势陵夷,外侮日迫,辄痛心疾首,誓以身许国。当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之际,吾曾奔走呼号,痛斥其非,虽屡遭危险,而志不少衰。后俄国革命成功,吾始知共产主义为人类解放之正道,遂投身其中,与同志诸君共图中国之改造。吾国今日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旧者已破,新者未立,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环伺,民不聊生,国将不国。然吾深信,黑暗之后必有光明,吾辈青年,当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自勉,为民众争人格,为国家争独立。或问吾:“革命艰苦,牺牲甚多,悔乎?”答曰:“不悔!为理想而死,死得其所。吾见青年们前仆后继,如星火燎原,必能燃尽旧世界之尘埃,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到那时,民众皆能挺直腰杆,堂堂正正做中国人,吾虽死,亦瞑目矣!”吾所期者,惟此而已。愿后世子孙,勿忘今日之艰难,勿负先辈之牺牲,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1. 李大钊“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原因是什么? 2. 文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 3. 李大钊为什么说“为理想而死,死得其所”? 4. 李大钊期盼的“新中国”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宣告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什么内在联系?B卷答案1. A(B项“剥”读bō,“挣”读zhēng;C项“即”读jí,“挫”读cuò;D项“号”读zhào,“侮”读wǔ)2. C(A项非开国大典讲话;B项风格豪放;D项1954年宪法)3. C(“从此”表时间起点,“不屈不挠”修饰斗争)4. B(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5. D(分号应为逗号)6. A(强调国际地位平等)7. D(均为象征手法)8. D(1954年通过宪法)文本探究1.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第二部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 第三部分:建设新中国、实现民族复兴2. 文章主旨:百年来反帝反封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开创未来课内阅读1. “站立起来了”并非指生理上的站立,而是象征中国人民摆脱了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的压迫与剥削,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不再受外来欺辱。 2. 作者认为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是“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3. 这句话肯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伟大、勇敢、勤劳),为下文阐述中国人民百年来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做铺垫,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从历史根源上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历史的必然。 4. 深层含义是:中国将以独立、平等的姿态融入世界民族之林,不再是被侮辱、被压迫的民族;同时,中国会以“爱好和平自由”的形象,为世界和平与自由贡献力量,体现了民族独立后国际地位的根本变化。课外阅读1. 原因是“见国势陵夷,外侮日迫”“民不聊生,国将不国”,即国家衰败、外患严重、民众苦难,他立志改变这一现状。 2. 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勇气,以及用思想和文字唤醒民众、改造社会的担当精神。 3. 因为他的理想是“为民众争人格,为国家争独立”,建立“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为这样的理想牺牲,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所以“死得其所”。 4. 李大钊期盼的“新中国”是“人人平等、自由幸福”“民众皆能挺直腰杆”的国家,这正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内核;李大钊等先辈的奋斗和牺牲,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二者是理想与现实的传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