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1.合成氨反应为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成氨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B.1 mol N2与过量H2充分反应放热92.4 kJC.合成氨实际生产中选择高压和低温D.将氨液化分离,可促进平衡正移及循环利用氮气和氢气2.有平衡体系:CO(g)+2H2(g)CH3OH(g) ΔH<0。工业上为了增加甲醇(CH3OH)的产量,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高温,高压B.适宜温度,高压,催化剂C.低温,低压D.高温,高压,催化剂3.某工业生产中发生反应:2A(g)+B(g)M(g) ΔH<0。下列有关该工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合成M时,一定采用高压条件,因为高压有利于M的生成B.若物质B廉价易得,工业上一般采用加入过量的B以提高A和B的转化率C.工业上一般采用较高温度合成M,因温度越高,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D.工业生产中常采用催化剂,因为生产中使用催化剂可提高M的日产量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调控措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硫酸工业中,为提高SO2的转化率,通入过量的空气B.工业上增加炼铁高炉的高度可以有效降低尾气中CO的含量C.合成氨工业中,从实际生产条件考虑,不能盲目增大反应压强D.合成氨工业中,为提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采用循环操作5.据报道,在300 ℃、70 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2CO2(g)+6H2(g)CH3CH2OH(g)+3H2O(g),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Cu-Zn-Fe催化剂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B.反应需在300 ℃下进行,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C.充入大量CO2气体可提高H2的转化率D.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CH3CH2OH和H2O可提高CO2和H2的利用率6.纳米钴常用作CO加氢反应的催化剂:CO(g)+3H2(g)CH4(g)+H2O(g) 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技术的应用,优化了催化剂的性能,提高了反应的转化率B.缩小容器容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的浓度增大C.从平衡体系中分离出H2O(g)能加快正反应速率D.工业生产中采用高温条件,其目的是提高CO的平衡转化率7.下列有关工业合成氮反应:N2(g)+3H2(g)2NH3(g) ΔH<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合成氨采取循环操作的目的是提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B.除原料气中CO的反应:[Cu(NH3)2]+(aq)+CO(g)+NH3(g)[Cu(NH3)3CO]+ ΔH<0,适宜采用低温、高压环境C.合成塔压强调控在10 MPa~30 MPa之间,是对生产设备条件和经济成本综合考虑的结果D.合成塔使用热交换控制体系温度在400~500 ℃,主要目的是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8.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催化剂对尾气中CO、NO转化的影响,将含NO和CO的尾气在不同温度下,以一定的流速通过两种不同的催化剂进行反应:2NO(g)+2CO(g)N2(g)+2CO2(g) ΔH<0,测量相同时间内逸出气体中NO的含量,从而确定尾气脱氮率(脱氮率即NO的转化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种催化剂均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ΔH均不变 ②相同条件下,改变压强对脱氮率没有影响 ③曲线Ⅱ中的催化剂的最适宜温度为450 ℃左右 ④a点的脱氮率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脱氮率 ⑤若低于200 ℃,图中曲线Ⅰ脱氮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的活性不高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③⑤9.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温室气体CO2催化氢化合成甲醇技术的工业化量产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CO2(g)+H2(g)H2O(g)+CO(g) ΔH1=+41.1 kJ·mol-1CO(g)+2H2(g)CH3OH(g) ΔH2=-90.0 kJ·mol-1写出CO2催化氢化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 。(2)为提高CH3OH(g)的产率,理论上应采用的条件是 (填字母)。a.高温高压 b.低温低压c.高温低压 d.低温高压(3)250 ℃时,在恒容密闭容器中由CO2(g)催化氢化合成CH3OH(g),如图为不同投料比时某反应物X的平衡转化率的变化曲线。反应物X是 (填“CO2”或“H2”)。(4)250 ℃时,在容积为2.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6 mol H2、2 mol CO2和催化剂,10 min时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CH3OH)=0.75 mol·L-1。①前10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v(H2)= mol·L-1·min-1。②化学平衡常数K= 。③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与反应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高度相关。控制相同投料比和相同反应时间,得到的四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实验编号 温度/K 催化剂 CO2的转化率% 甲醇的选择性/%A 543 Cu/ZnO纳米棒 12.3 42.3B 543 Cu/ZnO纳米片 11.9 72.7C 553 Cu/ZnO纳米棒 15.3 39.1D 553 Cu/ZnO纳米片 12.0 70.6根据上表所给数据,用CO2生产甲醇的最优条件为 (填实验编号)。10.CO2可用来生产燃料甲醇:CO2(g)+3H2(g)CH3OH(g)+H2O(g) ΔH=-49 kJ·mol-1。在容积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2 mol H2,一定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测得CH3OH(g)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时间/min 0 3 5 10 15浓度/(mol·L-1) 0 0.3 0.45 0.5 0.5(1)下列措施中能使平衡体系中增大且不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填字母,下同)。A.升高温度B.充入He(g),使体系压强增大C.再充入1 mol H2D.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出去(2)要提高CO2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加入催化剂 B.增大CO2的浓度C.通入惰性气体 D.通入H2E.分离出甲醇(3)在使用不同催化剂时,相同时间内测得CO2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则催化效果最佳的是催化剂 (填“Ⅰ”“Ⅱ”或“Ⅲ”)。如果a点已经达到平衡状态,则b点的v正 (填“>”“<”或“=”)v逆,c点转化率比a点低的原因是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1.D 合成氨是放热且熵减的反应,根据ΔG=ΔH-TΔS<0能自发可知,该反应低温下能自发,A错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因此1 mol N2与过量H2充分反应放热小于92.4 kJ,B错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实际生产中选择高压(10 MPa~30 MPa)和高温(400~500 ℃),C错误;氨气易液化,液化分离后生成物减少,平衡正向移动,没有液化的H2和N2可以继续放入反应器中反应,循环利用,D正确。2.B 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为了增加甲醇的产量,需使平衡正向移动,理论上可采用低温、高压的方式,但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考虑反应速率、设备承受的压力及催化剂的活性等因素的影响。3.D 加入过量B只能提高A的转化率,B的转化率降低;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降低;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4.B 反应2SO2+O22SO3,通入过量的空气,反应正向进行,SO2的转化率提高,A项正确;高炉炼铁过程中发生反应:Fe2O3(s)+3CO(g)2Fe(s)+3CO2(g),达到平衡后,增加高炉的高度不能降低炼铁尾气中CO的含量,B项错误;工业合成氨中,从实际生产条件考虑,不能盲目增大反应压强,若压强过大,不仅会增加能源消耗,还会增大动力消耗,对设备的要求也高,C项正确;工业合成氨是可逆反应,原料不能完全转化为产物,采用氮气和氢气循环操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D项正确。5.B 6.B 催化剂的优化不影响平衡的移动,不能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A项错误;缩小容器容积即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即正向移动,体系中各组分浓度均增大,B项正确;减小c(H2O)时正反应速率瞬间不变,v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项错误;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O的平衡转化率降低,D项错误。7.D 合成塔使用热交换控制体系温度在400~500 ℃,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并且使催化剂铁触媒的活性达到最佳状态,D错误。8.D ①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反应的ΔH,正确;②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发生移动,则改变压强对脱氮率有影响,错误;③由图可知,曲线Ⅱ中450 ℃左右脱氮率最大,则曲线Ⅱ中的催化剂的最适宜温度为450 ℃左右,正确;④因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a点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脱氮率应大于450 ℃下的脱氮率,错误;⑤催化剂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则低于200 ℃ 时,图中曲线 Ⅰ 脱氮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的活性不高,正确。9.(1)3H2(g)+CO2(g)CH3OH(g)+H2O(g)ΔH=-48.9 kJ·mol-1(2)d (3)CO2 (4)①0.225 ② ③B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将题述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可得:3H2(g)+CO2(g)CH3OH(g)+H2O(g) ΔH=-48.9 kJ·mol-1。(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CH3OH(g)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也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故要想提高CH3OH(g)的产率,需要低温高压,d项合理。(3)图中的横坐标为,假设n(CO2)为定值,则CO2的平衡转化率随n(H2)的增大而增大,故反应物X为CO2。(4)①CH3OH(g) 的浓度变化量为0.75 mol·L-1,则: 3H2(g)+CO2(g)CH3OH(g)+H2O(g)起始浓度/(mol·L-1) 3 1 0 0转化浓度/(mol·L-1) 2.25 0.75 0.75 0.75平衡浓度/(mol·L-1) 0.75 0.25 0.75 0.75H2的浓度变化量为2.25 mol·L-1,则前10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v(H2)=0.225 mol·L-1·min-1。②K===。③选择性是指产物的专一性,在一个化学反应中若有多个产物,其中某一产物是目标产物,若这个物质的产率越高,说明该反应的选择性越好。观察四组数据,相比之下,B、D中甲醇的选择性好,虽然B中CO2的转化率比D中的稍低些,但是B中CH3OH(g)的选择性比D中的好,故B为最优条件。10.(1)C (2)DE (3)Ⅰ >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解析:(1)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减小,A不选;恒容状态下,充入He(g),体系压强增大,但反应体系中各组分浓度不变,化学平衡不移动,该比值不变,B不选;再充入1 mol氢气,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比值增大,C选;将水蒸气从体系中分离出来,化学反应速率减慢,D不选。(2)加入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即CO2的平衡转化率不变,A不选;增大CO2的浓度,平衡虽然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CO2的转化率降低,B不选;恒容状态下,通入惰性气体,化学平衡不移动,即CO2的转化率不变,C不选;通入氢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2的转化率增大,D选;分离出甲醇,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2的转化率增大,E选。(3)根据题图可知,相同温度下,催化剂Ⅰ的催化效果最佳;a点达到平衡,加入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b点没有达到平衡,CO2转化率小于该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说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即v正>v逆;a点达到平衡,c点也是平衡点,但c点温度高于a点,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O2的转化率降低。4 / 4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课程 标准 1.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综合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历程,对调控化学反应速率具有重要作用分点突破(一) 合成氨反应的限度、速率1.合成氨反应的特点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12.原理分析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以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率、提高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应选择的反应条件如表所示:对合成氨反应的影响 影响因素浓度 温度 压强 催化剂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率 增大反应物浓度 升高温度 增大压强 使用催化剂提高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 增大反应物浓度 降低温度 增大压强 —3.数据分析根据课本表2-2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初始时N2和H2的体积比为1∶3),合成氨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氨的含量实验数据分析,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率的条件是 温度、 压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的条件是 温度、 压强。二者在 这一措施上是不一致的。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理论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1.可逆反应3H2(g)+N2(g)2NH3(g) ΔH<0,达到平衡后,为了使H2的转化率增大,下列选项中采用的三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减小压强,增加氮气B.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加入催化剂C.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增加氮气D.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分离出部分氨2.在合成氨反应中使用催化剂和施加高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都能提高反应速率,都对化学平衡无影响B.都对化学平衡有影响,但都不影响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C.都能缩短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只有施加高压对化学平衡有影响D.使用催化剂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而施加高压无此效果分点突破(二) 工业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1.合成氨的适宜条件(1)压强①适宜条件: 。②选择依据:压强越大,对材料的强度和设备的制造要求就越高,需要的动力也 。(2)温度①适宜条件: 。②选择依据:该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 ,反应速率比较快,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3)催化剂适宜条件:以 为主体的多成分催化剂,又称铁触媒。(4)浓度①适宜条件:N2和H2按物质的量之比1∶2.8混合,适时分离出 。②选择依据:适当提高 的浓度,来提高H2的转化率。(5)其他兼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为了提高原料的 ,未反应的N2和H2循环使用并及时补充N2和H2。2.化学反应的调控(1)含义:通过改变外界条件使一个可能发生的反应按照某一方向进行。(2)考虑因素①结合设备条件、安全操作、经济成本等情况;②综合考虑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寻找适宜的生产条件;③是否符合环境保护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在硫酸工业中,通过下列反应使SO2 转化为SO3:2SO2(g)+O2(g)2SO3(g) ΔH<0。下表列出了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温度 不同压强下SO2的转化率/%0.1 MPa 0.5 MPa 1 MPa 5 MPa 10 MPa450 ℃ 97.5 98.9 99.2 99.6 99.7550 ℃ 85.6 92.9 94.9 97.7 98.3【交流讨论】(1)从理论上分析,使SO2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转化为SO3,应选择的条件是什么?(2)在实际生产中,选定450 ℃,其原因是什么?(3)在实际生产中,采用的压强为常压,其原因是什么?(4)在实际生产中,通入过量的空气,其原因是什么?(5)尾气中的SO2必须回收,其原因是什么?选择化工生产适宜条件的分析角度分析角度 原则要求从化学反应速率分析 既不能过快,又不能太慢从化学平衡移动分析 既要注意外界条件对速率和平衡影响的一致性,又要注意二者影响的矛盾性从原料的利用率分析 增加易得廉价原料,提高难得高价原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从实际生产能力分析 如设备承受高温、高压能力等从催化剂的使用活性分析 注意催化剂的活性对温度的限制1.合成氨工业在20世纪初期形成,工艺日趋成熟。下列关于工业合成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合成氨工业温度选择为700 K左右,主要是为了提高NH3产率B.使用催化剂和施加高压,都能提高反应速率,但对化学平衡状态无影响C.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将NH3液化分离,可提高N2、H2的转化率D.合成氨工业中为了提高氢气的利用率,可适当增加氢气浓度2.如图所示为工业合成氨的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①中“净化”可以防止催化剂“中毒”B.步骤②中“加压”既可以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又可以加快反应速率C.步骤③、④、⑤均有利于提高原料的平衡转化率D.为保持足够高的反应速率,应在反应达到一定转化率时及时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1.下列有关工业合成氨的说法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不断补充氮气和氢气B.选择10 MPa~30 MPa的高压C.及时液化分离氨气D.选择400~500 ℃高温的同时使用铁触媒作催化剂2.SO2催化氧化过程中,不符合工业生产实际的是( )A.采用热交换器循环利用能量B.压强控制为20 MPa~50 MPaC.反应温度控制在500 ℃左右D.使用V2O5作催化剂3.Ⅰ.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N2、H2及少量CO、NH3的混合气)在进入合成塔前常用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来吸收原料气中的CO,其反应是[Cu(NH3)2]Ac+CO+NH3[Cu(NH3)3]Ac·CO(ΔH<0)。(1)必须除去原料气中CO的原因为 。(2)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吸收CO的生产适宜条件应是 。(3)吸收CO后的溶液经过适当处理又可再生,恢复其吸收CO的能力以供循环使用。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再生的生产适宜条件应是 。Ⅱ.图1表示接触室中催化剂效率随温度的变化图像,图2表示SO2的转化率α(SO2)随温度T及压强p的变化图像。你认为接触室中最合适的温度和压强是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基础知识·准落实】分点突破(一)师生互动1.可逆 减小 < < < 能 3.升高 增大 降低 增大 温度自主练习1.D 要使氢气的转化率增大,需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需降低温度;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需增大压强;另外还可通过及时分离出部分氨,减小生成物浓度的方法,促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项正确。2.C 对于反应N2(g)+3H2(g)2NH3(g),使用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施加高压既能提高反应速率,使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缩短,也能使化学平衡向生成NH3的方向移动。分点突破(二)师生互动1.(1)①10 MPa~30 MPa ②越大 (2)①400~500 ℃②最大 (3)铁 (4)①氨气 ②N2 (5)利用率探究活动交流讨论 提示:(1)低温、高压。(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左移,SO2的转化率降低;此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最高。(3)0.1 MPa(常压)下SO2的转化率已经很高,若采用较大的压强,不仅SO2的转化率提高很少,且需要更大动力,对设备的要求更高,增加成本。(4)增大O2浓度,提高SO2的转化率。(5)SO2属于污染性气体,防止污染环境。自主练习1.C 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较高不利于提高NH3产率,主要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A错误;催化剂和高压能加快反应速率,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催化剂对平衡无影响,B错误;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将NH3液化分离,可提高N2、H2的转化率,C正确;增加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而本身转化率降低,所以合成氨工业中为了提高氢气的利用率,可适当增加氮气的浓度,D错误。2.C 催化剂只能提高反应速率,不能提高平衡转化率,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高温不利于平衡正向移动,而④液化分离出NH3和⑤N2、H2的再循环利用均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原料的平衡转化率,步骤③不能,C符合题意。【教学效果·勤检测】1.D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故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低越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所以选择高温条件也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D符合题意。2.B 制硫酸时使用热交换器,可充分利用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放出的能量, 实现能量循环使用,A不选;压强的增加引起SO2转化率的变化并不明显,所以工业上直接采用常压,不符合工业生产实际,B选;反应温度控制在500 ℃左右,催化剂活性最大,反应速率较大,C不选;催化氧化所使用的催化剂钒触媒(V2O5)能加快二氧化硫氧化速率,D不选。3.Ⅰ.(1)防止合成塔中的催化剂中毒 (2)低温、高压 (3)高温、低压Ⅱ.450 ℃(或400~500 ℃)、101 kPa解析:Ⅰ.(2)要适宜生产,即控制条件使反应正向进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气体分子数减少,故适宜条件为低温、高压。(3)要实现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再生,即使平衡逆向移动即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气体分子数减少,故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再生的适宜条件为高温、低压。Ⅱ.400~500 ℃、101 kPa时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已经很高,再增大压强,会增加成本,二氧化硫转化率提高不显著,该温度下反应速率较快、催化剂活性最好。4 / 4(共66张PPT)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课程 标准 1.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综合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知道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历程,对调控化学反应速率具有重要作用目 录1、基础知识·准落实3、教学效果·勤检测4、学科素养·稳提升基础知识·准落实1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分点突破(一) 合成氨反应的限度、速率1. 合成氨反应的特点N2(g)+3H2(g) 2NH3(g) Δ H =-92.4 kJ·mol-12. 原理分析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以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率、提高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应选择的反应条件如表所示:对合成氨反 应的影响 影响因素 浓度 温度 压强 催化剂增大合成氨 的反应速率 增大反应 物浓度 升高 温度 增大 压强 使用催化剂提高平衡混合 物中氨的含量 增大反应 物浓度 降低 温度 增大 压强 —3. 数据分析根据课本表2-2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初始时N2和H2的体积比为1∶3),合成氨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氨的含量实验数据分析,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率的条件是 温度、 压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的条件是 温度、 压强。二者在 这一措施上是不一致的。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理论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升高 增大 降低 增大 温度 1. 可逆反应3H2(g)+N2(g) 2NH3(g) Δ H <0,达到平衡后,为了使H2的转化率增大,下列选项中采用的三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减小压强,增加氮气B. 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加入催化剂C. 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增加氮气D. 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分离出部分氨解析: 要使氢气的转化率增大,需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需降低温度;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需增大压强;另外还可通过及时分离出部分氨,减小生成物浓度的方法,促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项正确。2. 在合成氨反应中使用催化剂和施加高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都能提高反应速率,都对化学平衡无影响B. 都对化学平衡有影响,但都不影响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C. 都能缩短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只有施加高压对化学平衡有影响D. 使用催化剂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而施加高压无此效果解析: 对于反应N2(g)+3H2(g) 2NH3(g),使用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施加高压既能提高反应速率,使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缩短,也能使化学平衡向生成NH3的方向移动。分点突破(二) 工业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1. 合成氨的适宜条件(1)压强①适宜条件: 。②选择依据:压强越大,对材料的强度和设备的制造要求就越高,需要的动力也 。10 MPa~30 MPa 越大 (2)温度①适宜条件: 。②选择依据:该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 ,反应速率比较快,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400~500 ℃ 最大 (3)催化剂适宜条件:以 为主体的多成分催化剂,又称铁触媒。(4)浓度①适宜条件:N2和H2按物质的量之比1∶2.8混合,适时分离出 。②选择依据:适当提高 的浓度,来提高H2的转化率。铁 氨气 N2 (5)其他兼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为了提高原料的 ,未反应的N2和H2循环使用并及时补充N2和H2。2. 化学反应的调控(1)含义:通过改变外界条件使一个可能发生的反应按照某一方向进行。利用率 ②综合考虑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寻找适宜的生产条件;③是否符合环境保护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2)考虑因素①结合设备条件、安全操作、经济成本等情况; 在硫酸工业中,通过下列反应使SO2 转化为SO3:2SO2(g)+O2(g) 2SO3(g) Δ H <0。下表列出了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温度 不同压强下SO2的转化率/% 0.1 MPa 0.5 MPa 1 MPa 5 MPa 10 MPa450 ℃ 97.5 98.9 99.2 99.6 99.7550 ℃ 85.6 92.9 94.9 97.7 98.3【交流讨论】(1)从理论上分析,使SO2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转化为SO3,应选择的条件是什么?提示:低温、高压。(2)在实际生产中,选定450 ℃,其原因是什么?提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左移,SO2的转化率降低;此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最高。(3)在实际生产中,采用的压强为常压,其原因是什么?提示:0.1 MPa(常压)下SO2的转化率已经很高,若采用较大的压强,不仅SO2的转化率提高很少,且需要更大动力,对设备的要求更高,增加成本。(4)在实际生产中,通入过量的空气,其原因是什么?提示:增大O2浓度,提高SO2的转化率。(5)尾气中的SO2必须回收,其原因是什么?提示:SO2属于污染性气体,防止污染环境。选择化工生产适宜条件的分析角度分析角度 原则要求从化学反应速率分析 既不能过快,又不能太慢从化学平衡移动分析 既要注意外界条件对速率和平衡影响的一致性,又要注意二者影响的矛盾性分析角度 原则要求从原料的利用率分析 增加易得廉价原料,提高难得高价原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从实际生产能力分析 如设备承受高温、高压能力等从催化剂的使用活性分析 注意催化剂的活性对温度的限制1. 合成氨工业在20世纪初期形成,工艺日趋成熟。下列关于工业合成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合成氨工业温度选择为700 K左右,主要是为了提高NH3产率B. 使用催化剂和施加高压,都能提高反应速率,但对化学平衡状态无影响C. 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将NH3液化分离,可提高N2、H2的转化率D. 合成氨工业中为了提高氢气的利用率,可适当增加氢气浓度解析: 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较高不利于提高NH3产率,主要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A错误;催化剂和高压能加快反应速率,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催化剂对平衡无影响,B错误;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将NH3液化分离,可提高N2、H2的转化率,C正确;增加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而本身转化率降低,所以合成氨工业中为了提高氢气的利用率,可适当增加氮气的浓度,D错误。2. 如图所示为工业合成氨的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步骤①中“净化”可以防止催化剂“中毒”B. 步骤②中“加压”既可以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又可以加快反应速率C. 步骤③、④、⑤均有利于提高原料的平衡转化率D. 为保持足够高的反应速率,应在反应达到一定转化率时及时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解析: 催化剂只能提高反应速率,不能提高平衡转化率,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高温不利于平衡正向移动,而④液化分离出NH3和⑤N2、H2的再循环利用均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原料的平衡转化率,步骤③不能,C符合题意。教学效果·勤检测2强化技能 查缺补漏1. 下列有关工业合成氨的说法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 不断补充氮气和氢气B. 选择10 MPa~30 MPa的高压C. 及时液化分离氨气D. 选择400~500 ℃高温的同时使用铁触媒作催化剂解析: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故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低越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所以选择高温条件也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D符合题意。2. SO2催化氧化过程中,不符合工业生产实际的是( )A. 采用热交换器循环利用能量B. 压强控制为20 MPa~50 MPaC. 反应温度控制在500 ℃左右D. 使用V2O5作催化剂解析: 制硫酸时使用热交换器,可充分利用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放出的能量, 实现能量循环使用,A不选;压强的增加引起SO2转化率的变化并不明显,所以工业上直接采用常压,不符合工业生产实际,B选;反应温度控制在500 ℃左右,催化剂活性最大,反应速率较大,C不选;催化氧化所使用的催化剂钒触媒(V2O5)能加快二氧化硫氧化速率,D不选。3. Ⅰ.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N2、H2及少量CO、NH3的混合气)在进入合成塔前常用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来吸收原料气中的CO,其反应是[Cu(NH3)2]Ac+CO+NH3 [Cu(NH3)3]Ac·CO(Δ H<0)。(1)必须除去原料气中CO的原因为 。防止合成塔中的催化剂中毒(2)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吸收CO的生产适宜条件应是 。解析:要适宜生产,即控制条件使反应正向进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气体分子数减少,故适宜条件为低温、高压。低温、高压 (3)吸收CO后的溶液经过适当处理又可再生,恢复其吸收CO的能力以供循环使用。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再生的生产适宜条件应是 。高温、低压 解析:要实现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再生,即使平衡逆向移动即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气体分子数减少,故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再生的适宜条件为高温、低压。Ⅱ.图1表示接触室中催化剂效率随温度的变化图像,图2表示SO2的转化率α(SO2)随温度 T 及压强 p 的变化图像。你认为接触室中最合适的温度和压强是 。450 ℃(或400~500 ℃)、101 kPa 解析:~500 ℃、101 kPa时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已经很高,再增大压强,会增加成本,二氧化硫转化率提高不显著,该温度下反应速率较快、催化剂活性最好。学科素养·稳提升3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1. 合成氨反应为N2(g)+3H2(g) 2NH3(g) Δ H =-92.4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合成氨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B. 1 mol N2与过量H2充分反应放热92.4 kJC. 合成氨实际生产中选择高压和低温D. 将氨液化分离,可促进平衡正移及循环利用氮气和氢气12345678910解析: 合成氨是放热且熵减的反应,根据Δ G =Δ H - T Δ S <0能自发可知,该反应低温下能自发,A错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因此1 mol N2与过量H2充分反应放热小于92.4 kJ,B错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实际生产中选择高压(10 MPa~30MPa)和高温(400~500 ℃),C错误;氨气易液化,液化分离后生成物减少,平衡正向移动,没有液化的H2和N2可以继续放入反应器中反应,循环利用,D正确。123456789102. 有平衡体系:CO(g)+2H2(g) CH3OH(g) Δ H <0。工业上为了增加甲醇(CH3OH)的产量,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 高温,高压 B. 适宜温度,高压,催化剂C. 低温,低压 D. 高温,高压,催化剂解析: 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为了增加甲醇的产量,需使平衡正向移动,理论上可采用低温、高压的方式,但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考虑反应速率、设备承受的压力及催化剂的活性等因素的影响。123456789103. 某工业生产中发生反应:2A(g)+B(g) M(g) Δ H <0。下列有关该工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工业上合成M时,一定采用高压条件,因为高压有利于M的生成B. 若物质B廉价易得,工业上一般采用加入过量的B以提高A和B的转化率C. 工业上一般采用较高温度合成M,因温度越高,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D. 工业生产中常采用催化剂,因为生产中使用催化剂可提高M的日产量12345678910解析: 加入过量B只能提高A的转化率,B的转化率降低;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降低;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123456789104.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调控措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硫酸工业中,为提高SO2的转化率,通入过量的空气B. 工业上增加炼铁高炉的高度可以有效降低尾气中CO的含量C. 合成氨工业中,从实际生产条件考虑,不能盲目增大反应压强D. 合成氨工业中,为提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采用循环操作12345678910解析: 反应2SO2+O2 2SO3,通入过量的空气,反应正向进行,SO2的转化率提高,A项正确;高炉炼铁过程中发生反应:Fe2O3(s)+3CO(g) 2Fe(s)+3CO2(g),达到平衡后,增加高炉的高度不能降低炼铁尾气中CO的含量,B项错误;工业合成氨中,从实际生产条件考虑,不能盲目增大反应压强,若压强过大,不仅会增加能源消耗,还会增大动力消耗,对设备的要求也高,C项正确;工业合成氨是可逆反应,原料不能完全转化为产物,采用氮气和氢气循环操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D项正确。123456789105. 据报道,在300 ℃、70 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2CO2(g)+6H2(g) CH3CH2OH(g)+3H2O(g),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使用Cu-Zn-Fe催化剂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B. 反应需在300 ℃下进行,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C. 充入大量CO2气体可提高H2的转化率D. 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CH3CH2OH和H2O可提高CO2和H2的利用率123456789106. 纳米钴常用作CO加氢反应的催化剂:CO(g)+3H2(g) CH4(g)+H2O(g) Δ H <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纳米技术的应用,优化了催化剂的性能,提高了反应的转化率B. 缩小容器容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的浓度增大C. 从平衡体系中分离出H2O(g)能加快正反应速率D. 工业生产中采用高温条件,其目的是提高CO的平衡转化率12345678910解析: 催化剂的优化不影响平衡的移动,不能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A项错误;缩小容器容积即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即正向移动,体系中各组分浓度均增大,B项正确;减小 c(H2O)时正反应速率瞬间不变, v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项错误;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O的平衡转化率降低,D项错误。123456789107. 下列有关工业合成氮反应:N2(g)+3H2(g) 2NH3(g) Δ H<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合成氨采取循环操作的目的是提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C. 合成塔压强调控在10 MPa~30 MPa之间,是对生产设备条件和经济成本综合考虑的结果D. 合成塔使用热交换控制体系温度在400~500 ℃,主要目的是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12345678910解析: 合成塔使用热交换控制体系温度在400~500 ℃,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并且使催化剂铁触媒的活性达到最佳状态,D错误。123456789108. 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催化剂对尾气中CO、NO转化的影响,将含NO和CO的尾气在不同温度下,以一定的流速通过两种不同的催化剂进行反应:2NO(g)+2CO(g) N2(g)+2CO2(g) Δ H <0,测量相同时间内逸出气体中NO的含量,从而确定尾气脱氮率(脱氮率即NO的转化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2345678910①两种催化剂均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Δ H 均不变 ②相同条件下,改变压强对脱氮率没有影响 ③曲线Ⅱ中的催化剂的最适宜温度为450 ℃左右 ④a点的脱氮率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脱氮率 ⑤若低于200 ℃,图中曲线Ⅰ脱氮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的活性不高A. ①②③ B. ①③④C. ②③④ D. ①③⑤12345678910解析: ①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反应的Δ H ,正确;②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发生移动,则改变压强对脱氮率有影响,错误;③由图可知,曲线Ⅱ中450 ℃左右脱氮率最大,则曲线Ⅱ中的催化剂的最适宜温度为450 ℃左右,正确;④因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a点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脱氮率应大于450 ℃下的脱氮率,错误;⑤催化剂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则低于200 ℃ 时,图中曲线 Ⅰ 脱氮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的活性不高,正确。123456789109. 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温室气体CO2催化氢化合成甲醇技术的工业化量产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CO2(g)+H2(g) H2O(g)+CO(g) Δ H1=+41.1 kJ·mol-1CO(g)+2H2(g) CH3OH(g) Δ H2=-90.0 kJ·mol-1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将题述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可得:3H2(g)+CO2(g) CH3OH(g)+H2O(g) Δ H =-48.9 kJ·mol-1。3H2(g)+CO2(g) CH3OH(g)+H2O(g) Δ H =-48.9 kJ·mol-1 12345678910(2)为提高CH3OH(g)的产率,理论上应采用的条件是 (填字母)。a.高温高压 b.低温低压c.高温低压 d.低温高压解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CH3OH(g)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也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故要想提高CH3OH(g)的产率,需要低温高压,d项合理。d 12345678910(3)250 ℃时,在恒容密闭容器中由CO2(g)催化氢化合成CH3OH(g),如图为不同投料比 时某反应物X的平衡转化率的变化曲线。反应物X是 (填“CO2”或“H2”)。CO2 12345678910解析:图中的横坐标为 ,假设 n (CO2)为定值,则CO2的平衡转化率随 n (H2)的增大而增大,故反应物X为CO2。12345678910(4)250 ℃时,在容积为2.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6 mol H2、2 molCO2和催化剂,10 min时反应达到平衡,测得 c (CH3OH)=0.75 mol·L-1。①前10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 v (H2)= mol·L-1·min-1。 ③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与反应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高度相关。控制相同投料比和相同反应时间,得到的四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0.225 12345678910实验 编号 温度/K 催化剂 CO2的 转化率% 甲醇的选择性/%A 543 Cu/ZnO纳米棒 12.3 42.3B 543 Cu/ZnO纳米片 11.9 72.7C 553 Cu/ZnO纳米棒 15.3 39.1D 553 Cu/ZnO纳米片 12.0 70.6根据上表所给数据,用CO2生产甲醇的最优条件为 (填实验编号)。B 12345678910解析:①CH3OH(g) 的浓度变化量为0.75 mol·L-1,则: 3H2(g)+CO2(g) CH3OH(g)+H2O(g)起始浓度/(mol·L-1) 3 1 0 0转化浓度/(mol·L-1) 2.25 0.75 0.75 0.75平衡浓度/(mol·L-1) 0.75 0.25 0.75 0.7512345678910H2的浓度变化量为2.25 mol·L-1,则前10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 v (H2)=0.225 mol·L-1·min-1。② K == = 。③选择性是指产物的专一性,在一个化学反应中若有多个产物,其中某一产物是目标产物,若这个物质的产率越高,说明该反应的选择性越好。观察四组数据,相比之下,B、D中甲醇的选择性好,虽然B中CO2的转化率比D中的稍低些,但是B中CH3OH(g)的选择性比D中的好,故B为最优条件。1234567891010. CO2可用来生产燃料甲醇:CO2(g)+3H2(g) CH3OH(g)+H2O(g) Δ H =-49 kJ·mol-1。在容积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2 mol H2,一定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测得CH3OH(g)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时间/min 0 3 5 10 15浓度/(mol·L-1) 0 0.3 0.45 0.5 0.512345678910(1)下列措施中能使平衡体系中 增大且不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填字母,下同)。A. 升高温度B. 充入He(g),使体系压强增大C. 再充入1 mol H2D. 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出去C 12345678910解析: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A不选;恒容状态下,充入He(g),体系压强增大,但反应体系中各组分浓度不变,化学平衡不移动,该比值不变,B不选;再充入1 mol氢气,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比值增大,C选;将水蒸气从体系中分离出来,化学反应速率减慢,D不选。12345678910(2)要提高CO2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入催化剂 B. 增大CO2的浓度C. 通入惰性气体 D. 通入H2E. 分离出甲醇DE 12345678910解析:加入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即CO2的平衡转化率不变,A不选;增大CO2的浓度,平衡虽然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CO2的转化率降低,B不选;恒容状态下,通入惰性气体,化学平衡不移动,即CO2的转化率不变,C不选;通入氢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2的转化率增大,D选;分离出甲醇,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2的转化率增大,E选。12345678910(3)在使用不同催化剂时,相同时间内测得CO2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12345678910则催化效果最佳的是催化剂 (填“Ⅰ”“Ⅱ”或“Ⅲ”)。如果a点已经达到平衡状态,则b点的 v正 (填“>”“<”或“=”) v逆,c点转化率比a点低的原因是 。Ⅰ >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12345678910解析:根据题图可知,相同温度下,催化剂Ⅰ的催化效果最佳;a点达到平衡,加入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b点没有达到平衡,CO2转化率小于该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说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即 v正> v逆;a点达到平衡,c点也是平衡点,但c点温度高于a点,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O2的转化率降低。12345678910感谢欣赏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docx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pptx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