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1.下列仪器常用于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是( )2.某学生用碱式滴定管量取0.1 mol·L-1的NaOH溶液,开始时仰视液面读数为2.10 mL,取出部分溶液后,俯视液面,读数为12.10 mL,该同学在操作中实际取出的液体体积( )A.大于10.00 mL B.小于10.00 mLC.等于10.00 mL D.等于11.00 mL3.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用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润洗B.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加入一定体积的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C.若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则锥形瓶中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即达到滴定终点D.读数时,视线与滴定管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4.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的稀醋酸,测定稀醋酸的浓度。已知:醋酸钠溶液显碱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润洗滴定管的方法:从滴定管上口加入3~5 mL所要盛装的酸或碱,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全部滴定管内壁,然后将液体从滴定管上口放入预置的烧杯中B.赶出碱式滴定管乳胶管中气泡的方法如图所示C.该滴定实验可选用酚酞作指示剂D.当加入半滴NaOH溶液后,溶液变色,立即读数,可能导致测定结果偏小5.下列实验误差分析正确的是( )A.用润湿的pH试纸测稀碱溶液的pH,测定值偏大B.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盐酸时,若配制标准溶液称取的NaOH固体中含有NaCl杂质时,会引起结果偏高C.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将碱液缓慢倒入酸液中,所测温度值偏大D.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大6.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某H2SO4溶液的浓度,下表中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锥形瓶 中溶液 滴定管 中溶液 选用指 示剂 选用滴 定管A 碱 酸 石蕊 甲B 酸 碱 酚酞 甲C 碱 酸 甲基橙 乙D 酸 碱 酚酞 乙7.室温下,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0.1 mol·L-1盐酸,如达到滴定终点时不慎多加了1滴NaOH溶液(1滴溶液的体积约为0.05 mL),继续加水至50 mL,所得溶液的pH是( )A.4 B.7.2C.10 D.11.38.某同学想了解食用白醋(主要是醋酸的水溶液)的准确浓度,现从市场上买来一瓶某品牌食用白醋,用实验室标准NaOH溶液(浓度有0.100 0 mol·L-1和0.010 0 mol·L-1两种)对其进行滴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应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B.对装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读数,会使测定结果偏低C.用0.100 0 mol·L-1标准NaOH溶液滴定时误差更小D.滴定时,眼睛一直注视着刻度线,以防止液面下降到滴定管最大刻度以下9.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测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浓度,下列有关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取一锥形瓶,用NaOH待测液润洗两次;②用量筒准确量取20.00 mL NaOH待测液于锥形瓶中;③加入几滴石蕊试液作指示剂;④取一支酸式滴定管,查漏后用蒸馏水洗涤干净,注入标准酸溶液,调节起始读数;⑤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的玻璃活塞,右手不停摇动锥形瓶;⑥两眼注视滴定管内标准酸溶液液面的变化,直至滴定终点。A.1句 B.2句C.3句 D.4句10.化学反应常伴随热效应。某些反应(如中和反应)的热量变化,其数值Q可通过量热装置测量反应前后体系温度变化后计算获得。实验步骤Ⅰ:盐酸浓度的测定移取20.00 mL待测液,加入酚酞作指示剂,用0.5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溶液22.00 mL。(1)对于一支洁净的滴定管使用前两步操作为 、 。(2)用NaOH溶液进行滴定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写名称)。(3)判断滴定终点的操作及现象为 。(4)该盐酸浓度为 mol·L-1。实验步骤Ⅱ:热量的测定(5)取上述NaOH溶液和盐酸各50 mL进行反应,测得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值(℃)分别为T1、T2,则该酸碱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 kJ(近似认为稀溶液的比热容和密度与水相同,已知c水=4.2 J·g-1· ℃-1)。(6)若将盐酸换成等浓度的乙酸进行相同的热量测定实验,则测得的热量数据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1.为保障人民健康,我国制定了十分严格的SO2使用标准,规定含硫类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范围为0.01~0.4 g·kg-1(以SO2残留量计算)。某化学兴趣小组按照如下步骤测定去核大枣中SO2的残留量。ⅰ.准确称取10.00 g去核大枣装入500 mL圆底烧瓶中,将样品用硫酸酸化后加入300 mL水并通入氮气,将氮气流速调至0.2 mL·min-1并低于100 ℃加热,蒸出的SO2用双氧水吸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和加热装置已省略)。ⅱ.充分反应后,合并乙、丙中的吸收液于锥形瓶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ⅲ.滴加几滴酚酞作指示液,用0.01 mol·L-1的NaOH标准液滴定。重复实验四次,所得数据如表所示:序号 1 2 3 4标准液初始读数/mL 0.00 0.10 0.30 0.40标准液滴定终点读数/mL 8.80 8.95 10.15 9.15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ⅰ中持续通N2的作用是 ;双氧水吸收SO2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2)步骤ⅲ中盛装0.01 mol·L-1的NaOH标准液的仪器为 (填字母),该仪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的操作为 。(3)步骤ⅱ中煮沸的目的可能是 。(4)步骤ⅲ中滴定终点的现象为 ,下列操作会使测得的SO2含量偏小的是 (填字母)。a.滴定前尖嘴处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b.盛装0.01 mol·L-1的NaOH标准液的仪器未用标准液润洗c.滴定前读数时俯视刻度线,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刻度线d.氮气流速过快(5)该去核大枣中SO2的残留量为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g·kg-1, (填“符合”或“不符合”)国家标准。第三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1.D A为容量瓶、B为分液漏斗、C为锥形瓶、D为碱式滴定管,可用于准确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为碱式滴定管,选D。2.A 开始时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时,看到的读数偏大,取出部分溶液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看到的读数偏小,所以实际取出的液体体积大于12.10 mL-2.10 mL=10.00 mL,选A。3.C 锥形瓶中盛装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由于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橙色),pH>4.4,甲基橙呈黄色,pH<3.1,甲基橙呈红色,故若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则锥形瓶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时,达到滴定终点,C错误。4.A 润洗滴定管的方法:从滴定管上口加入3~5 mL所要盛装的酸或碱,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全部滴定管内壁,然后将液体从滴定管下口放入烧杯中,A错误。5.B 润湿的pH试纸测稀碱溶液的pH,c(OH-)变小,则测定值偏小,A错误;若称取的NaOH固体中含NaCl,因NaCl不会消耗盐酸,所配NaOH浓度变小,滴定同样量的盐酸消耗的标准溶液要多,导致结果偏高,B正确;将碱液缓慢倒入酸液中,导致热量散失,所测温度值偏小,C错误;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小,D错误。6.D 酸碱中和滴定中一般不选用石蕊作为指示剂,A错误;应用乙(碱式滴定管)盛装碱溶液,B错误,D正确;应用甲(酸式滴定管)盛装酸溶液,C错误。7.C 所得溶液中c(OH-)==1×10-4 mol·L-1,c(H+)==1×10-10 mol·L-1,pH=10,C项正确。8.B A项,该实验滴定终点生成醋酸钠,醋酸钠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错误;B项,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读数,读取标准液体积偏小,会使测定结果偏低,正确;C项,由于白醋中醋酸浓度较小,用浓度较小的NaOH溶液滴定时误差较小,即用0.010 0 mol·L-1标准NaOH溶液滴定时误差更小,错误;D项,滴定时,眼睛要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错误。9.A ①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错误;②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只能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错误;③用石蕊试液作指示剂,变色不明显,不便于判断滴定终点,错误;④取一支酸式滴定管,查漏后用蒸馏水洗涤干净,然后需用标准液进行润洗,再注入标准酸溶液,调节起始读数,错误;⑤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的玻璃活塞,右手不停摇动锥形瓶,正确;⑥滴定过程中目光应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错误。10.(1)检查是否漏水 润洗 (2)锥形瓶、碱式滴定管(3)当加入最后半滴NaOH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复原 (4)0.550 0 (5)16.8(T2-T1) (6)变小解析:(1)使用滴定管前,先检查滴定管不漏液,之后需要用所盛放的溶液进行润洗。(2)碱式滴定管盛放NaOH溶液,待测液及指示剂放入锥形瓶。(3)当加入最后半滴NaOH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复原,则为滴定终点。(4)根据c(标)·V(标)=c(待)·V(待),0.500 0 mol·L-1×22.00×10-3 L=c(待)×20.00×10-3 L,c(待)=0.550 0 mol·L-1。(5)n(NaOH)=cV=0.500 0 mol·L-1×50×10-3 L=0.025 mol,根据Q=c水mΔT,则中和反应生成 1 mol 水时放出的热量为 kJ=16.8(T2-T1)kJ。(6)乙酸为弱电解质,其电离吸热,故放出的热量变小。11.(1)使生成的SO2完全被双氧水吸收 H2O2+SO2H2SO4(2)A 检查是否漏液(3)除去未和SO2反应的H2O2(4)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ad(5)0.28 符合解析:(1)步骤ⅰ中持续通N2的作用是使生成的SO2完全被双氧水吸收;双氧水和SO2反应生成H2SO4,化学方程式为H2O2+SO2H2SO4。(2)步骤ⅲ中盛装0.01 mol·L-1的NaOH标准液的仪器为碱式滴定管,选A;滴定管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的操作为检查是否漏液。(3)步骤ⅱ中煮沸的目的可能是除去未和SO2反应的H2O2。(4)滴定前锥形瓶中溶液无色,滴定完全后NaOH稍过量,溶液为浅红色,步骤ⅱ中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a.滴定前尖嘴处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会导致标准NaOH溶液的体积偏小,会使测得的SO2含量偏小;b.盛装0.01 mol·L-1的NaOH标准液的仪器未用标准液润洗,会导致标准液被稀释,导致标准NaOH溶液的体积偏大,会使测得的SO2含量偏大;c.滴定前读数时俯视刻度线,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刻度线,导致标准NaOH溶液的体积偏大,会使测得的SO2含量偏大;d.氮气流速过快会导致SO2吸收不充分,导致测得的SO2含量偏小;选a、d。(5)由表格数据可知,第三组实验数据误差较大,应该舍去,另外三组实验平均消耗标准NaOH溶液8.80 mL,则该去核大枣中SO2的残留量为 g=0.002 816 g,≈0.28 g·kg-1,因此符合国家标准。4 / 4第三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课程 标准 1.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和误差分析。 3.能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测定酸或碱的浓度,掌握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培养定量的意识分点突破(一) 酸碱中和滴定1.定义和原理(1)定义酸碱中和滴定是依据中和反应,用 的酸(或碱)来测定 的碱(或酸)的方法。(2)原理在中和反应中,酸提供的H+与碱提供的OH-之间的 相等,即:c(H+)·V酸= ,则c(H+)= 或c(OH-)= 。2.主要仪器使用(1)仪器: , , , , 。(2)图1是 滴定管,具有玻璃活塞结构,用于盛装 性或 性溶液,不能盛装 性溶液。(3)图2是 滴定管,具有由乳胶管、玻璃球组成的阀,用于盛装 性溶液,不能盛装 、 溶液。(4)滴定管的“0”刻度线在上方,尖嘴部分无刻度。读数可以精确到 mL。3.滴定管的使用方法项目 具体操作查漏 检查滴定管活塞 润洗 加入溶液之前,滴定管要用所要盛装的溶液润洗 次装液 将溶液加入相应的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0”刻度线以上 mL处排气泡 滴定前排出尖嘴处的气泡调液面 调节活塞,使液面处于“0”刻度或“0”刻度以下的某刻度,并记录读取数值放出液体 根据实验需要从滴定管中逐滴放出液体4.实验操作步骤(1)滴定前的准备①滴定管:查漏→水洗→润洗→装液→排气泡→调液面→记录初始读数。(具体操作见滴定管使用方法)排气泡方法:如果滴定管内部有气泡,应快速放液以赶出气泡;赶出碱式滴定管乳胶管中气泡的方法如图所示。②锥形瓶:水洗→装液→加指示剂(2)滴定操作(3)滴定终点判断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时, ,即达到滴定终点。读数并记录。(4)数据处理为减少实验误差,滴定时,要求重复实验2~3次,计算每次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然后取平均值。但要注意某个数值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时,应该舍去。1.以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为例。(1)若用酚酞作指示剂,当 ,说明达到滴定终点。(2)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当 ,说明达到滴定终点。2.滴定管在装标准液之前,是否需要用标准液润洗?锥形瓶在装待测液前,是否需要用待测液润洗?3.用0.01 mol·L-1硫酸滴定0.01 mol·L-1 NaOH溶液,中和后加水至100 mL。若滴定时终点判断有误差:①多加了1滴硫酸;②少加了1滴硫酸(设1滴为0.05 mL)。则①和②中pH相差 。1.滴定终点的描述2.指示剂的选择依据滴定终点选择指示剂:当滴定终点为碱性时,选择酚酞;当滴定终点为酸性时,选择甲基橙;当滴定终点为中性时,酚酞、甲基橙都可以。一般不选择石蕊,变色现象不明显。3.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理论上,强酸强碱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应为7,滴定终点应选用pH=7时变色的指示剂;但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开始时由于被中和的酸(或碱)的浓度较大,加入少量的碱(或酸)对其pH影响不大,图中,当滴加NaOH溶液的体积从19.98 mL变为20.02 mL(只滴加1滴)时,pH从4.3 突变至9.7,因此只要选择变色范围在这一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就不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1.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量取氢氧化钠溶液前,应按图示方式排气泡B.酸式滴定管检漏、清洗后,直接注入标准盐酸溶液C.滴定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D.滴定过程中眼睛注视滴定管中液面的变化2.某学生欲用0.100 0 mol·L-1的盐酸来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选择酚酞作指示剂。请填写下列空白:(1)用标准的盐酸滴定待测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 。直到因加入半滴盐酸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并且 为止。(2)若滴定开始和结束时,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则起始读数为 mL,终点读数为 mL。(3)某学生根据三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下:滴定 次数 NaOH 溶液/mL 盐酸的体积/mL滴定前 滴定后 溶液体积第一次 25.00 0.00 26.11 26.11第二次 25.00 1.56 30.30 28.74第三次 25.00 0.22 26.31 26.09请选用其中合理的数据列式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NaOH)= 。分点突破(二) 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1.分析依据c待测·V待测=c标准·V标准 c待测=c标准、V待测均为定值,误差均体现在 的大小上。2.常见的误差分析以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氢氧化钠溶液为例:步骤 操作 V标准 c待测洗涤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碱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取液 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滴定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溶液颜色较浅时滴入酸液过快,停止滴定后再加一滴NaOH溶液无变化读数 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或前仰后俯)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读数(或前俯后仰) 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往往由于读数不规范导致较大的实验误差。下列有关实验中,会导致所配制(或所测定)溶液的浓度偏高还是偏低?(1)配制500 mL 1 mol·L-1稀硫酸实验中,用量筒量取18 mol·L-1浓硫酸时俯视读数。(2)配制100 mL 5 mol·L-1氯化钠溶液实验中,定容时仰视刻度线。(3)用标准盐酸滴定20.00 mL待测NaOH溶液实验中,使用碱式滴定管量取待测液时起始平视,后来俯视读数。滴定管读数误差分析 滴定管正确的读数方法是视线、刻度线、凹液面最低点在同一水平线上。下列图示读数对滴定结果的影响如下:(1)如图Ⅰ,开始仰视读数,滴定完毕俯视读数,滴定结果会偏小。(2)如图Ⅱ,开始俯视读数,滴定完毕仰视读数,滴定结果会偏大。1.中和滴定时,下列操作不会引起误差的是(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烘干就注入待测液B.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就直接注入标准溶液进行滴定C.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用待测液润洗后再加入待测液D.滴定管下端留有气泡,就开始滴定,滴定后气泡消失2.下列关于误差分析的判断正确的是( )A.酸碱中和滴定中,滴定终点读数时滴定管内有气泡,会使测得浓度偏大B.用托盘天平称取药品时,药品和砝码位置颠倒,药品质量一定偏小C.配制1 mol·L-1的NaOH溶液时,未恢复至室温就转移并定容,所得溶液浓度偏小D.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酸溶液的pH,测定值偏大1.准确量取25.00 mL溴水,可选用的仪器是( )A.500 mL量筒B.10 mL量筒C.50 mL酸式滴定管D.50 mL碱式滴定管2.下列关于用一定浓度的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操作错误的是( )A.滴定时眼睛注视滴定管读数B.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标准盐酸润洗C.滴定时要不断振荡锥形瓶D.要做3次平行实验求其平均值3.如图是用0.100 0 mol·L-1的盐酸滴定某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示意图和某次滴定前、后盛放盐酸的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 。(2)盐酸的体积读数:滴定前读数为 mL,滴定后读数为 mL。(3)某实验小组同学的三次实验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的待测NaOH溶液的平均浓度是 mol·L-1(保留四位有效数字)。实验编号 待测NaOH溶液的体积/mL 滴定前盐酸的体积读数/mL 滴定后盐酸的体积读数/mL1 20.00 1.20 23.222 20.00 1.21 29.213 20.00 1.50 23.48(4)对下列几种假定情况进行讨论:①取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②若滴定前锥形瓶未用待测液润洗,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③标准液读数时,若滴定前俯视,滴定后仰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第三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基础知识·准落实】分点突破(一)师生互动1.(1)已知浓度 未知浓度 (2)物质的量 c(OH-)·V碱 2.(1)滴定管 铁架台 滴定管夹 锥形瓶 烧杯 (2)酸式 酸 强氧化 碱 (3)碱式 碱 酸性 强氧化性 (4)0.01 3.是否漏水 2~3 2~3 4.(2)控制滴定管活塞 摇动锥形瓶 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3)指示剂变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探究活动1.提示:(1)滴入最后半滴NaOH溶液时,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2)滴入最后半滴NaOH溶液时,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黄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2.提示:滴定管在装标准液之前,需要用标准液润洗;锥形瓶在装待测液前,不能用待测液润洗。3.提示:①多加了1滴硫酸时,溶液呈酸性,则c(H+)==1×10-5 mol·L-1,pH=5;②少加了1滴硫酸时,NaOH剩余的量为0.05 mL硫酸未中和的部分,溶液呈碱性,c(OH-)==1×10-5 mol·L-1,c(H+)= mol·L-1=1×10-9 mol·L-1,pH=9,所以①和②中pH相差4。自主练习1.A 量取氢氧化钠溶液前,应按图示方式排气泡,A正确;酸式滴定管检漏、清洗后,需要用标准盐酸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B错误;锥形瓶不能用待装液润洗,C错误;滴定过程中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D错误。2.(1)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半分钟内不恢复红色(2)0.00 26.10 (3)0.104 4 mol·L-1解析:(1)滴定时眼睛要时刻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以便及时、准确判断终点。为防止过早或过晚判断终点,造成较大误差,必须半分钟内不恢复红色为止。(2)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水平相切,另外,滴定管的精确度可以达到0.01 mL,读数时要自上而下读出刻度,如最后的读数不能由下而上读为27.90,应读为26.10。(3)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要注意有效可用的数据相差不到0.20 mL,如第二次的测量结果,和其他两次差别较大,说明该次操作误差较大,该结果不可信,因此,计算时,酸溶液的体积应为第一、三次的平均值,而后代入计算即可得出c(NaOH)的值。分点突破(二)师生互动1.V标准 2.变大 偏高 变小 偏低 变大 偏高 不变 无影响 变小 偏低 变大 偏高 变小 偏低 变大 偏高 变大 偏高 变小 偏低 变大 偏高探究活动 提示:示意图如下:(1)俯视读数使得所量取液体体积小于所需的体积,使得所配制溶液浓度偏低。(2)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当液面已超过刻度线后才认为恰好与刻度线相切,使得所配制溶液浓度偏低。(3)使用碱式滴定管放出20.00 mL待测NaOH溶液于锥形瓶中,起始时平视读数正确,后来俯视使实际放出的液体偏多,消耗的盐酸偏多,所测待测液浓度偏高。自主练习1.A 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注入标准液进行滴定,使得标准液浓度偏低,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待测液浓度偏高,B错误;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用待测液润洗后再加入待测液,使得待测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高,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待测液浓度偏高,C错误;滴定管下端留有气泡,就开始滴定,滴定后气泡消失,使得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待测液浓度偏高,D错误。2.D 酸碱中和滴定中,滴定终点读数时滴定管内有气泡,则V(标准)偏小,根据c(待测)=分析可知会使测得浓度偏小,A错误;使用托盘天平时,若没有使用游码,药品和砝码位置颠倒后不影响称量结果,B错误;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未恢复至室温就转移并定容,则恢复到室温时溶液的体积偏小,则所得NaOH溶液浓度偏大,C错误;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酸溶液的pH,相当于酸溶液被稀释,稀释后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pH偏大,D正确。【教学效果·勤检测】1.C 准确量取25.00 mL液体,要用滴定管,而溴水具有强氧化性,应用酸式滴定管。2.A 滴定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根据溶液中颜色变化判断是否达到滴定终点,A错误。3.(1)酸式滴定管 (2)0.80 22.80 (3)0.110 0 (4)①偏低 ②无影响 ③偏高解析:(2)滴定管的刻度由上到下逐渐增大,精确度为0.01 mL,因此滴定前的读数为0.80 mL,滴定后的读数为22.80 mL。(3)第2组读数与其他两组差别较大,属异常值,应舍去,分别求出第1组、3组的c(NaOH),两组的平均值c(NaOH)=0.110 0 mol·L-1。(4)①会使V(HCl)偏小,c(NaOH)偏低;②对测定结果无影响;③会使V(HCl)偏大,c(NaOH)偏高。6 / 6(共78张PPT)第三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课程 标准 1.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定义和原理。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和误差分析。3.能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测定酸或碱的浓度,掌握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培养定量的意识目 录1、基础知识·准落实2、教学效果·勤检测3、学科素养·稳提升基础知识·准落实1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分点突破(一) 酸碱中和滴定1. 定义和原理(1)定义酸碱中和滴定是依据中和反应,用 的酸(或碱)来测定 的碱(或酸)的方法。(2)原理在中和反应中,酸提供的H+与碱提供的OH-之间的 c(H+)· V酸=+)= 或c(OH-)= 。已知浓度 未知浓度 物质的量 相等,即:c(OH-)· V碱 ,则 c (H+)= 或 2. 主要仪器使用(1)仪器: , , , , 。滴定管 铁架台 滴定管夹 锥形瓶 烧杯 (2)图1是 滴定管,具有玻璃活塞结构,用于盛装 性或 性溶液,不能盛装 性溶液。(3)图2是 滴定管,具有由乳胶管、玻璃球组成的阀,用于盛装 性溶液,不能盛装 、 溶液。(4)滴定管的“0”刻度线在上方,尖嘴部分无刻度。读数可以精确到 mL。酸式 酸 强氧化 碱 碱式 碱 酸性 强氧化性 0.01 3. 滴定管的使用方法项目 具体操作查漏 检查滴定管活塞 润洗 加入溶液之前,滴定管要用所要盛装的溶液润洗 次装液 将溶液加入相应的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0”刻度线以上 mL处是否漏水 2~3 2~3 项目 具体操作排气泡 滴定前排出尖嘴处的气泡调液面 调节活塞,使液面处于“0”刻度或“0”刻度以下的某刻度,并记录读取数值放出液体 根据实验需要从滴定管中逐滴放出液体4. 实验操作步骤(1)滴定前的准备①滴定管:查漏→水洗→润洗→装液→排气泡→调液面→记录初始读数。(具体操作见滴定管使用方法)排气泡方法:如果滴定管内部有气泡,应快速放液以赶出气泡;赶出碱式滴定管乳胶管中气泡的方法如图所示。②锥形瓶:水洗→装液→加指示剂(2)滴定操作(3)滴定终点判断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时, ,即达到滴定终点。读数并记录。(4)数据处理为减少实验误差,滴定时,要求重复实验2~3次,计算每次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然后取平均值。但要注意某个数值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时,应该舍去。指示剂变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 1. 以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为例。(1)若用酚酞作指示剂,当 ,说明达到滴定终点。提示:滴入最后半滴NaOH溶液时,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2)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当 ,说明达到滴定终点。提示:滴入最后半滴NaOH溶液时,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黄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2. 滴定管在装标准液之前,是否需要用标准液润洗?锥形瓶在装待测液前,是否需要用待测液润洗?提示:滴定管在装标准液之前,需要用标准液润洗;锥形瓶在装待测液前,不能用待测液润洗。3. 用0.01 mol·L-1硫酸滴定0.01 mol·L-1 NaOH溶液,中和后加水至100mL。若滴定时终点判断有误差:①多加了1滴硫酸;②少加了1滴硫酸(设1滴为0.05 mL)。则①和②中pH相差 。提示:①多加了1滴硫酸时,溶液呈酸性,则 c (H+)==1×10-5 mol·L-1,pH=5;②少加了1滴硫酸时,NaOH剩余的量为0.05 mL硫酸未中和的部分,溶液呈碱性, c (OH-)= =1×10-5 mol·L-1,c (H+)= mol·L-1=1×10-9 mol·L-1,pH=9,所以①和②中pH相差4。1. 滴定终点的描述2. 指示剂的选择依据滴定终点选择指示剂:当滴定终点为碱性时,选择酚酞;当滴定终点为酸性时,选择甲基橙;当滴定终点为中性时,酚酞、甲基橙都可以。一般不选择石蕊,变色现象不明显。3.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理论上,强酸强碱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应为7,滴定终点应选用pH=7时变色的指示剂;但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开始时由于被中和的酸(或碱)的浓度较大,加入少量的碱(或酸)对其pH影响不大,图中,当滴加NaOH溶液的体积从19.98 mL变为20.02 mL(只滴加1滴)时,pH从4.3 突变至9.7,因此只要选择变色范围在这一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就不会造成很大的误差。1. 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量取氢氧化钠溶液前,应按图示方式排气泡B. 酸式滴定管检漏、清洗后,直接注入标准盐酸溶液C. 滴定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D. 滴定过程中眼睛注视滴定管中液面的变化解析: 量取氢氧化钠溶液前,应按图示方式排气泡,A正确;酸式滴定管检漏、清洗后,需要用标准盐酸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B错误;锥形瓶不能用待装液润洗,C错误;滴定过程中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D错误。2. 某学生欲用0.100 0 mol·L-1的盐酸来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选择酚酞作指示剂。请填写下列空白:(1)用标准的盐酸滴定待测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 。直到因加入半滴盐酸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并且 为止。解析:滴定时眼睛要时刻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以便及时、准确判断终点。为防止过早或过晚判断终点,造成较大误差,必须半分钟内不恢复红色为止。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半分钟内不恢复红色 (2)若滴定开始和结束时,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则起始读数为 mL,终点读数为 mL。解析: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水平相切,另外,滴定管的精确度可以达到0.01 mL,读数时要自上而下读出刻度,如最后的读数不能由下而上读为27.90,应读为26.10。0.00 26.10 (3)某学生根据三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下:滴定 次数 NaOH 溶液/mL 盐酸的体积/mL滴定前 滴定后 溶液体积第一次 25.00 0.00 26.11 26.11第二次 25.00 1.56 30.30 28.74第三次 25.00 0.22 26.31 26.09请选用其中合理的数据列式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c (NaOH)= 。0.104 4 mol·L-1 解析: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要注意有效可用的数据相差不到0.20 mL,如第二次的测量结果,和其他两次差别较大,说明该次操作误差较大,该结果不可信,因此,计算时,酸溶液的体积应为第一、三次的平均值,而后代入计算即可得出 c(NaOH)的值。分点突破(二) 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1. 分析依据c待测· V待测= c标准· V标准 c待测=c标准、 V待测均为定值,误差均体现在 的大小上。2. 常见的误差分析以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氢氧化钠溶液为例:V标准 步骤 操作 V标准 c待测洗涤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碱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取液 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变大 偏高 变小 偏低 变大 偏高 不变 无影响 变小 偏低 步骤 操作 V标准 c待测滴定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 溶液颜色较浅时滴入酸液过快,停止滴定后再加一滴NaOH溶液无变化 变大 偏高 变小 偏低 变大 偏高 变大 偏高 步骤 操作 V标准 c待测读数 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或前仰后俯) 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读数(或前俯后仰) 变小 偏低 变大 偏高 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往往由于读数不规范导致较大的实验误差。下列有关实验中,会导致所配制(或所测定)溶液的浓度偏高还是偏低?(1)配制500 mL 1 mol·L-1稀硫酸实验中,用量筒量取18 mol·L-1浓硫酸时俯视读数。提示:示意图如下:俯视读数使得所量取液体体积小于所需的体积,使得所配制溶液浓度偏低。(2)配制100 mL 5 mol·L-1氯化钠溶液实验中,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提示: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当液面已超过刻度线后才认为恰好与刻度线相切,使得所配制溶液浓度偏低。(3)用标准盐酸滴定20.00 mL待测NaOH溶液实验中,使用碱式滴定管量取待测液时起始平视,后来俯视读数。提示:使用碱式滴定管放出20.00 mL待测NaOH溶液于锥形瓶中,起始时平视读数正确,后来俯视使实际放出的液体偏多,消耗的盐酸偏多,所测待测液浓度偏高。滴定管读数误差分析 滴定管正确的读数方法是视线、刻度线、凹液面最低点在同一水平线上。下列图示读数对滴定结果的影响如下:滴定管读数误差分析 滴定管正确的读数方法是视线、刻度线、凹液面最低点在同一水平线上。下列图示读数对滴定结果的影响如下:(1)如图Ⅰ,开始仰视读数,滴定完毕俯视读数,滴定结果会偏小。(2)如图Ⅱ,开始俯视读数,滴定完毕仰视读数,滴定结果会偏大。1. 中和滴定时,下列操作不会引起误差的是( )A.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烘干就注入待测液B. 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就直接注入标准溶液进行滴定C.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用待测液润洗后再加入待测液D. 滴定管下端留有气泡,就开始滴定,滴定后气泡消失解析: 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注入标准液进行滴定,使得标准液浓度偏低,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待测液浓度偏高,B错误;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用待测液润洗后再加入待测液,使得待测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高,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待测液浓度偏高,C错误;滴定管下端留有气泡,就开始滴定,滴定后气泡消失,使得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待测液浓度偏高,D错误。2. 下列关于误差分析的判断正确的是( )A. 酸碱中和滴定中,滴定终点读数时滴定管内有气泡,会使测得浓度偏大B. 用托盘天平称取药品时,药品和砝码位置颠倒,药品质量一定偏小C. 配制1 mol·L-1的NaOH溶液时,未恢复至室温就转移并定容,所得溶液浓度偏小D. 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酸溶液的pH,测定值偏大解析: 酸碱中和滴定中,滴定终点读数时滴定管内有气泡,则V (标准)偏小,根据 c (待测)= 分析可知会使测得浓度偏小,A错误;使用托盘天平时,若没有使用游码,药品和砝码位置颠倒后不影响称量结果,B错误;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未恢复至室温就转移并定容,则恢复到室温时溶液的体积偏小,则所得NaOH溶液浓度偏大,C错误;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酸溶液的pH,相当于酸溶液被稀释,稀释后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pH偏大,D正确。教学效果·勤检测2强化技能 查缺补漏1. 准确量取25.00 mL溴水,可选用的仪器是( )A. 500 mL量筒B. 10 mL量筒C. 50 mL酸式滴定管D. 50 mL碱式滴定管解析: 准确量取25.00 mL液体,要用滴定管,而溴水具有强氧化性,应用酸式滴定管。2. 下列关于用一定浓度的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操作错误的是( )A. 滴定时眼睛注视滴定管读数B. 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标准盐酸润洗C. 滴定时要不断振荡锥形瓶D. 要做3次平行实验求其平均值解析: 滴定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根据溶液中颜色变化判断是否达到滴定终点,A错误。3. 如图是用0.100 0 mol·L-1的盐酸滴定某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示意图和某次滴定前、后盛放盐酸的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 。酸式滴定管 (2)盐酸的体积读数:滴定前读数为 mL,滴定后读数为 mL。解析:滴定管的刻度由上到下逐渐增大,精确度为0.01 mL,因此滴定前的读数为0.80 mL,滴定后的读数为22.80 mL。0.80 22.80 (3)某实验小组同学的三次实验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的待测NaOH溶液的平均浓度是 mol·L-1(保留四位有效数字)。实验 编号 待测NaOH溶液的体积/mL 滴定前盐酸的体积读数/mL 滴定后盐酸的体积读数/mL1 20.00 1.20 23.222 20.00 1.21 29.213 20.00 1.50 23.480.110 0 解析:第2组读数与其他两组差别较大,属异常值,应舍去,分别求出第1组、3组的 c (NaOH),两组的平均值 c (NaOH)=0.110 0 mol·L-1。(4)对下列几种假定情况进行讨论:①取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②若滴定前锥形瓶未用待测液润洗,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③标准液读数时,若滴定前俯视,滴定后仰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解析:①会使 V (HCl)偏小, c (NaOH)偏低;②对测定结果无影响;③会使 V (HCl)偏大, c (NaOH)偏高。偏低 无影响 偏高 学科素养·稳提升3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1. 下列仪器常用于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是( )解析: A为容量瓶、B为分液漏斗、C为锥形瓶、D为碱式滴定管,可用于准确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为碱式滴定管,选D。12345678910112. 某学生用碱式滴定管量取0.1 mol·L-1的NaOH溶液,开始时仰视液面读数为2.10 mL,取出部分溶液后,俯视液面,读数为12.10 mL,该同学在操作中实际取出的液体体积( )A. 大于10.00 mL B. 小于10.00 mLC. 等于10.00 mL D. 等于11.00 mL解析: 开始时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时,看到的读数偏大,取出部分溶液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看到的读数偏小,所以实际取出的液体体积大于12.10 mL-2.10 mL=10.00 mL,选A。12345678910113. 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 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用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润洗B.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加入一定体积的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C. 若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则锥形瓶中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即达到滴定终点D. 读数时,视线与滴定管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1234567891011解析: 锥形瓶中盛装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由于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橙色),pH>4.4,甲基橙呈黄色,pH<3.1,甲基橙呈红色,故若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则锥形瓶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时,达到滴定终点,C错误。12345678910114. 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的稀醋酸,测定稀醋酸的浓度。已知:醋酸钠溶液显碱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润洗滴定管的方法:从滴定管上口加入3~5 mL所要盛装的酸或碱,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全部滴定管内壁,然后将液体从滴定管上口放入预置的烧杯中B. 赶出碱式滴定管乳胶管中气泡的方法如图所示C. 该滴定实验可选用酚酞作指示剂D. 当加入半滴NaOH溶液后,溶液变色,立即读数,可能导致测定结果偏小1234567891011解析: 润洗滴定管的方法:从滴定管上口加入3~5 mL所要盛装的酸或碱,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全部滴定管内壁,然后将液体从滴定管下口放入烧杯中,A错误。12345678910115. 下列实验误差分析正确的是( )A. 用润湿的pH试纸测稀碱溶液的pH,测定值偏大B. 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盐酸时,若配制标准溶液称取的NaOH固体中含有NaCl杂质时,会引起结果偏高C.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将碱液缓慢倒入酸液中,所测温度值偏大D. 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大1234567891011解析: 润湿的pH试纸测稀碱溶液的pH, c (OH-)变小,则测定值偏小,A错误;若称取的NaOH固体中含NaCl,因NaCl不会消耗盐酸,所配NaOH浓度变小,滴定同样量的盐酸消耗的标准溶液要多,导致结果偏高,B正确;将碱液缓慢倒入酸液中,导致热量散失,所测温度值偏小,C错误;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小,D错误。12345678910116. 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某H2SO4溶液的浓度,下表中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 锥形瓶中溶液 滴定管中溶液 选用指示剂 选用滴定管A 碱 酸 石蕊 甲B 酸 碱 酚酞 甲C 碱 酸 甲基橙 乙D 酸 碱 酚酞 乙1234567891011解析: 酸碱中和滴定中一般不选用石蕊作为指示剂,A错误;应用乙(碱式滴定管)盛装碱溶液,B错误,D正确;应用甲(酸式滴定管)盛装酸溶液,C错误。12345678910117. 室温下,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0.1 mol·L-1盐酸,如达到滴定终点时不慎多加了1滴NaOH溶液(1滴溶液的体积约为0.05mL),继续加水至50 mL,所得溶液的pH是( )A. 4 B. 7.2C. 10 D. 11.3解析: 所得溶液中 c (OH-)= =1×10-4 mol·L-1, c (H+)= =1×10-10 mol·L-1,pH=10,C项正确。12345678910118. 某同学想了解食用白醋(主要是醋酸的水溶液)的准确浓度,现从市场上买来一瓶某品牌食用白醋,用实验室标准NaOH溶液(浓度有0.100 0 mol·L-1和0.010 0 mol·L-1两种)对其进行滴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应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B. 对装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读数,会使测定结果偏低C. 用0.100 0 mol·L-1标准NaOH溶液滴定时误差更小D. 滴定时,眼睛一直注视着刻度线,以防止液面下降到滴定管最大刻度以下1234567891011解析: A项,该实验滴定终点生成醋酸钠,醋酸钠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错误;B项,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读数,读取标准液体积偏小,会使测定结果偏低,正确;C项,由于白醋中醋酸浓度较小,用浓度较小的NaOH溶液滴定时误差较小,即用0.010 0 mol·L-1标准NaOH溶液滴定时误差更小,错误;D项,滴定时,眼睛要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错误。12345678910119. 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测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浓度,下列有关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取一锥形瓶,用NaOH待测液润洗两次;②用量筒准确量取20.00 mL NaOH待测液于锥形瓶中;③加入几滴石蕊试液作指示剂;④取一支酸式滴定管,查漏后用蒸馏水洗涤干净,注入标准酸溶液,调节起始读数;⑤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的玻璃活塞,右手不停摇动锥形瓶;⑥两眼注视滴定管内标准酸溶液液面的变化,直至滴定终点。A. 1句 B. 2句C. 3句 D. 4句1234567891011解析: ①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错误;②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只能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错误;③用石蕊试液作指示剂,变色不明显,不便于判断滴定终点,错误;④取一支酸式滴定管,查漏后用蒸馏水洗涤干净,然后需用标准液进行润洗,再注入标准酸溶液,调节起始读数,错误;⑤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的玻璃活塞,右手不停摇动锥形瓶,正确;⑥滴定过程中目光应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错误。123456789101110. 化学反应常伴随热效应。某些反应(如中和反应)的热量变化,其数值 Q 可通过量热装置测量反应前后体系温度变化后计算获得。实验步骤Ⅰ:盐酸浓度的测定移取20.00 mL待测液,加入酚酞作指示剂,用0.500 0 mol·L-1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溶液22.00 mL。1234567891011(1)对于一支洁净的滴定管使用前两步操作为 、 。解析:使用滴定管前,先检查滴定管不漏液,之后需要用所盛放的溶液进行润洗。(2)用NaOH溶液进行滴定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写名称)。解析:碱式滴定管盛放NaOH溶液,待测液及指示剂放入锥形瓶。检查是否漏水 润洗 锥形瓶、碱式滴定管 1234567891011(3)判断滴定终点的操作及现象为 。解析:当加入最后半滴NaOH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复原,则为滴定终点。当加入最后半滴NaOH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复原 1234567891011(4)该盐酸浓度为 mol·L-1。实验步骤Ⅱ:热量的测定解析:根据 c (标)· V (标)= c (待)· V (待),0.500 0mol·L-1×22.00×10-3 L= c (待)×20.00×10-3 L, c (待)=0.550 0 mol·L-1。0.550 0 1234567891011(5)取上述NaOH溶液和盐酸各50 mL进行反应,测得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值(℃)分别为 T1、 T2,则该酸碱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 kJ(近似认为稀溶液的比热容和密度与水相同,已知 c水=4.2 J·g-1· ℃-1)。解析: n (NaOH)= cV =0.500 0 mol·L-1×50×10-3 L=0.025mol,根据 Q = c水 m Δ T ,则中和反应生成 1 mol 水时放出的热量为 kJ=16.8( T2- T1)kJ。16.8( T2- T1) 1234567891011(6)若将盐酸换成等浓度的乙酸进行相同的热量测定实验,则测得的热量数据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析:乙酸为弱电解质,其电离吸热,故放出的热量变小。变小 123456789101111. 为保障人民健康,我国制定了十分严格的SO2使用标准,规定含硫类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范围为0.01~0.4 g·kg-1(以SO2残留量计算)。某化学兴趣小组按照如下步骤测定去核大枣中SO2的残留量。1234567891011ⅰ.准确称取10.00 g去核大枣装入500 mL圆底烧瓶中,将样品用硫酸酸化后加入300 mL水并通入氮气,将氮气流速调至0.2 mL·min-1并低于100 ℃加热,蒸出的SO2用双氧水吸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和加热装置已省略)。1234567891011ⅱ.充分反应后,合并乙、丙中的吸收液于锥形瓶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ⅲ.滴加几滴酚酞作指示液,用0.01 mol·L-1的NaOH标准液滴定。重复实验四次,所得数据如表所示:序号 1 2 3 4标准液初始读数/mL 0.00 0.10 0.30 0.40标准液滴定终点读数/mL 8.80 8.95 10.15 9.15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步骤ⅰ中持续通N2的作用是 ;双氧水吸收SO2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步骤ⅰ中持续通N2的作用是使生成的SO2完全被双氧水吸收;双氧水和SO2反应生成H2SO4,化学方程式为H2O2+SO2 H2SO4。使生成的SO2完全被双氧水吸收 H2O2+SO2H2SO4 1234567891011(2)步骤ⅲ中盛装0.01 mol·L-1的NaOH标准液的仪器为 (填字母),该仪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的操作为 。解析:步骤ⅲ中盛装0.01 mol·L-1的NaOH标准液的仪器为碱式滴定管,选A;滴定管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的操作为检查是否漏液。A 检查是否漏液 1234567891011(3)步骤ⅱ中煮沸的目的可能是 。解析:步骤ⅱ中煮沸的目的可能是除去未和SO2反应的H2O2。除去未和SO2反应的H2O2 1234567891011(4)步骤ⅲ中滴定终点的现象为 ,下列操作会使测得的SO2含量偏小的是 (填字母)。a.滴定前尖嘴处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b.盛装0.01 mol·L-1的NaOH标准液的仪器未用标准液润洗c.滴定前读数时俯视刻度线,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刻度线d.氮气流速过快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ad 1234567891011解析:滴定前锥形瓶中溶液无色,滴定完全后NaOH稍过量,溶液为浅红色,步骤ⅱ中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a.滴定前尖嘴处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会导致标准NaOH溶液的体积偏小,会使测得的SO2含量偏小;b.盛装0.01 mol·L-1的NaOH标准液的仪器未用标准液润洗,会导致标准液被稀释,导致标准NaOH溶液的体积偏大,会使测得的SO2含量偏大;c.滴定前读数时俯视刻度线,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刻度线,导致标准NaOH溶液的体积偏大,会使测得的SO2含量偏大;d.氮气流速过快会导致SO2吸收不充分,导致测得的SO2含量偏小;选a、d。1234567891011(5)该去核大枣中SO2的残留量为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g·kg-1, (填“符合”或“不符合”)国家标准。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第三组实验数据误差较大,应该舍去,另外三组实验平均消耗标准NaOH溶液8.80 mL,则该去核大枣中SO2的残留量为 g=0.002 816 g,≈0.28 g·kg-1,因此符合国家标准。0.28 符合 1234567891011感谢欣赏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节 第三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练习,含解析).docx 第二节 第三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docx 第二节 第三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