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模块质量检测(二)(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寒冷的冬季,保暖贴已普遍使用。保暖贴是由原料层、明胶层、无纺布袋三部分组成的,原料层置于无纺布袋内,明胶层用于使暖贴粘附在衣服上。原料层是由铁粉、活性炭、无机盐、水等合成的聚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暖贴中发生的反应是由原电池原理引发的化学反应B.保暖贴中的反应是铁与氧气的反应,反应速率很慢C.保暖贴中的能量转化方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保暖贴中的活性炭是原电池的负极2.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Fe(SCN)3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后颜色变深B.压缩盛有NO2(g)的容器容积时,气体颜色变深C.对于合成氨的反应,较低温度有利于增大转化率D.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2H6(g)C2H4(g)+H2(g) ΔH>0,等压下通入稀有气体提高乙烷转化率3.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的电极反应为2Cl--2e-Cl2↑B.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O2+2H2O+4e-4OH-C.粗铜精炼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纯铜,电极反应为Cu-2e-Cu2+D.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负极反应:Fe-3e-Fe3+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工业上通常采用铁触媒、400~500 ℃和10 MPa~30 MPa的条件合成氨②等体积、等pH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醋酸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大③为了除去水垢中的CaSO4,可用Na2CO3溶液浸泡水垢,使之转化为疏松、易溶于酸的CaCO3,然后用酸除去④将AlCl3溶液加热蒸干并灼烧,所得产物是Al(OH)3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⑥医疗上使用BaSO4作“钡餐”,而不使用BaCO3,与沉淀溶解平衡无关⑦反应CaSO4(s)CaO(s)+SO3(g) ΔH>0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⑧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⑨通过压缩体积增大压强,可以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提高反应速率⑩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中,每组实验至少三次使用温度计A.3个 B.4个C.5个 D.6个5.某同学按图甲所示装置,探究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效应,测得烧杯中溶液温度随加入a溶液的体积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图甲烧杯中先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随着a溶液的滴入,烧杯中溶液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B.y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而x、z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均为两种C.利用该反应放热可以设计成原电池D.向x、z点对应溶液中分别加入铝粉,都会有气泡产生6.某反应的反应机理可以分成如下两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反应 机理 第一步反应 第二步反应2NO2NO3+NO (慢反应) NO3+CONO2+CO2 (快反应)A.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高于第二步反应的活化能B.该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NO+CO2NO2+COC.该反应的速率主要由第二步反应决定D.加入合适的催化剂既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又可以提高NO2的转化率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时,若测得HA溶液pH=a,取该溶液10.0 mL,加蒸馏水稀释至100.0 mL,测得pH=b,b-a<1,则HA是弱酸B.常温时,用pH=3和pH=2的醋酸溶液中和等量的NaOH溶液,所消耗的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a和Vb,则Va>10VbC.常温时,将pH=2的硫酸溶液和pH=2的醋酸溶液分别稀释成pH=5的溶液,加水的体积:前者>后者D.常温时,由水电离出来的c(H+)=10-13 mol·L-1的溶液中,K+、HC、N、I-可能大量共存8.氢能是最重要的新能源,储氢是氢能利用的关键技术,其中一种储氢的方法如下:(g)(g)+3H2(g) ΔH>0若该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图像正确的是( )9.如图所示,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燃料电池并探究氯碱工业原理和粗铜的精炼原理,其中乙装置中X为阳离子交换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4e-+2H2O4OH-B.乙装置中铁电极为阴极,电极反应为Fe-2e-Fe2+C.反应一段时间后,乙装置中在铁电极区生成氢氧化钠D.反应一段时间后,丙装置中硫酸铜溶液浓度保持不变10.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负极反应为Ag-e-+Cl-AgCl↓B.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C.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不变D.当电路中转移0.01 mol 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减少0.02 mol离子11.Ni可活化C2H6制得CH4,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活化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总反应的ΔH>0B.Ni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参与反应的过程C.总反应的速率由“中间体2→中间体3”决定D.该反应过程中分别有碳氢键、碳碳键的断裂和形成12.将废弃的线路板粉碎,经处理后可以得到粗铜(75% Cu、20% Al、4% Fe及少量Au、Pt),进一步制取胆矾,流程简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加快浸取废线路板的速率,可以选择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B.操作③也可以通过直接蒸干得到晶体C.操作②可以选择加入CuO固体调节pH,滤渣B的主要成分有Fe(OH)3和Al(OH)3D.可以用O2代替双氧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2+Cu+4H+Cu2++2H2O13.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电解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通电后,石墨(2)上发生氧化反应,Cu2(OH)2CO3逐渐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电解质溶液足量。A.在石墨(1)上方放一块湿润的淀粉-KI试纸,试纸变蓝B.石墨(2)上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C.电解过程中,n(K2SO4)增大D.当0.01 mol Cu2(OH)2CO3完全溶解时,石墨(1)上有0.04 mol离子参与反应14.常温下,向某浓度的H2A溶液中逐滴加入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若pc表示溶液中溶质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则所得溶液中pc(H2A)、pc(HA-)、pc(A2-)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H2AHA-+H+ Ka1;HA-A2-+H+ Ka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pH=3时,溶液中c(HA-)<c(A2-)=c(H2A)B.常温下,Ka2的数量级为10-5C.常温下,NaHA溶液呈碱性D.常温下随着pH的增大,的值不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15.(12分)全球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碳及其化合物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25 ℃时,大气中的CO2溶于水存在以下过程:①CO2(g)CO2(aq) ②CO2(aq)+H2O(l)H+(aq)+HC(aq) K过程①的ΔH (填“>”“<”或“=”)0。②溶液中CO2的浓度与其在大气中的分压(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成正比,比例系数为y mol·L-1·kPa-1。当大气压强为p kPa,大气中CO2(g)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时,溶液中H+的浓度(忽略HC和水的电离)为 (用代数式表示)mol·L-1。(2)二氧化碳甲烷化技术可有效实现二氧化碳的循环再利用,制取CH4的装置如图。温度控制在10 ℃左右,持续通入二氧化碳,电解时电解质溶液中KHCO3物质的量基本不变,阴极反应为 。16.(15分)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可发展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开发CO2加氢制甲醇技术既能解决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又能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回答下列问题:(1)CO2加氢分别生成甲醇和CO是最重要的两个基本反应,其反应如下:CO2(g)+3H2(g)CH3OH(g)+H2O(g) ΔH1=-49.6 kJ·mol-1①CO2(g)+H2(g)CO(g)+H2O(g)ΔH2=+41.2 kJ·mol-1②CO(g)+2H2(g)CH3OH(g) ΔH3③则反应③的ΔH3= kJ·mol-1。(2)CO2加氢生成甲醇适宜在 (填“低温”“高温”“高压”“低压”,可多选)条件下进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会在原料气里掺一些CO,请从平衡移动角度分析原因: 。(3)在一恒温、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与3 mol H2发生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CO2在温度T下的平衡转化率与总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M点时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为Kp= (atm)-2(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17.(15分)从铜电解液中分离得到的粗硫酸镍晶体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元素(Cu、Fe、As、Ca、Zn等),我国科学家对粗硫酸镍进行精制提纯,其工艺流程如下。已知:ⅰ.含镍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有:Ni2+、S、Cu2+、Fe2+、As、Ca2+和Zn2+ⅱ.饱和H2S溶液中,c(H2S)≈0.1 mol·L-1ⅲ.部分物质的电离常数和溶度积常数如下表物质 电离常数 物质 溶度积常数 物质 溶度积常数H2S Ka1= 1.1×10-7 Ka2= 1.3×10-13 CuS 6.3× 10-36 FeS 6.3× 10-18NiS 3.2× 10-19 Ni(OH)2 5.5× 10-16- - CaF2 4× 10-11 Fe(OH)3 2.8× 10-39(1)H2S是弱电解质,Ka1×Ka2= =1.43×10-20[用c(H2S)、c(H+)和c(S2-)表示]。(2)滤渣1中含有As2S3和S,写出生成As2S3和S的离子方程式 。(3)解释“氧化除杂”中析出Fe(OH)3的原因 。(4)“氟化除杂”中试剂a为 。(5)理论上“硫化除杂”之后,溶液中c(Cu2+)= mol·L-1[计算时c(H2S)取0.1 mol·L-1,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8.(16分)Ⅰ.探究实验。(1)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H+对MnO2与H2O2反应速率的影响:取等量MnO2和表中有关物质,在相同温度下进行4组实验,分别记录收集20.0 mL O2所需时间。实验编号 1 2 3 410% H2O2的体积/mL 10.0 10.0 10.0 V220%硫酸的体积/mL 0 0.5 1.0 1.5水的体积/mL 15.0 14.5 V1 13.5所需时间t/s t1 t2 t3 t4已知酸性条件下:MnO2+H2O2+2H+Mn2++O2↑+2H2O。①表中V1= 。②实验测得t2>t3>t4,则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g)+2H2(g)N2(g)+2H2O(g),v(正)=k正·c2(NO)·c2(H2),v(逆)=k逆·c2(H2O)·c(N2)(k正、k逆为速率常数)。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用k正、k逆表示)。Ⅱ.常温下,几种物质的溶度积常数如表:物质 Cu(OH)2 Fe(OH)3 CuCl CuIKsp 2.2×10-20 2.8×10-39 1.7×10-7 1.3×10-12(3)某酸性CuCl2溶液中含少量的FeCl3,为制得纯净CuCl2溶液,宜加入 调至溶液pH=4,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此时溶液中c(Fe3+)= 。(4)过滤后,将所得滤液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可得到CuCl2·2H2O晶体。由CuCl2·2H2O晶体得到纯的无水CuCl2,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Ⅲ.加热NaHCO3饱和溶液,测得该溶液的pH变化如表所示:温度(℃) 10 20 30 加热煮沸后冷却到50 ℃pH 8.3 8.4 8.5 8.8(5)甲同学认为,该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HC的水解程度增大,故碱性增强。而乙同学认为,该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了Na2CO3,并推断Na2CO3的水解程度 (填“大于”或“小于”)NaHCO3的。(6)丙同学认为甲、乙的判断都不充分。丙同学认为:将加热煮沸后的溶液冷却到10 ℃,若溶液的pH>8.3,则 (填“甲”或“乙”)同学判断正确。模块质量检测(二)1.A 由铁粉、活性炭、无机盐、水等合成聚合物,则铁粉为负极,失电子产生Fe2+,活性炭为正极,正极上氧气得电子产生OH-,D错误;原电池引发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很快,B错误;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则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错误。2.B 反应2NO2(g)N2O4(g)过程中,压缩盛有NO2(g)的容器容积时,气体颜色变深是NO2的浓度增大导致的,与勒夏特列原理无关,选B。3.A 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O2+2H2O+4e-4OH-,酸性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为O2+4H++4e-2H2O,B错误;粗铜精炼时,粗铜连接电源正极,纯铜连接电源负极,阳极上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C错误;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铁作负极,电极反应为Fe-2e-Fe2+,D错误。4.D ④氯化铝溶液受热完全水解产生Al(OH)3,Al(OH)3受热分解为氧化铝,说法错误;⑥BaSO4在溶液中存在BaSO4(s)Ba2+(aq)+S(aq),加入H+不会影响该平衡,BaCO3悬浊液中存在BaCO3(s)Ba2+(aq)+C(aq),加入H+促进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Ba2+浓度增大,使人中毒,因此“钡餐”常用BaSO4,不用BaCO3,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说法错误;⑧HCl与NaHCO3反应:HCl+NaHCO3NaCl+CO2↑+H2O,因溶解CO2使溶液显酸性,需要的指示剂为甲基橙,说法错误;⑨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个数,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说法错误;①②③⑤⑦⑩说法正确,有6个正确。5.C 根据题意可知,b是NaOH溶液,随着盐酸的滴入,烧杯中溶液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A正确;y点温度最高,则此时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溶质只有NaCl,则x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过量,溶质有NaOH、NaCl,z点对应溶液中盐酸过量,溶质有NaCl、HCl,B正确;该反应为放热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因为没有电子转移,故不能设计成原电池,C不正确;无论是NaOH溶液过量还是盐酸过量,加入铝粉都会有气泡产生,D正确。6.A 慢反应的活化能高,故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高于第二步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第一步反应与第二步反应加和得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2+CONO+CO2,B错误;总反应速率由慢反应决定,C错误;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可以改变反应限度,D错误。7.B A项,25 ℃时,若测得HA溶液pH=a,稀释10倍,测得pH=b,b-a<1,HA可能是弱酸,假设HA为强酸,a=6,稀释10倍,pH仍小于7,故HA可能是弱酸,也可能是强酸,错误;B项,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则pH=3和pH=2的醋酸相比,后者浓度大于前者的10倍,则中和等量的NaOH溶液,所消耗的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a和Vb,则Va>10Vb,正确;C项,相同条件下,将pH=2的硫酸溶液和醋酸溶液分别稀释成pH=5的溶液,强酸稀释pH变化大,则醋酸加水多,加水的体积:前者小于后者,错误;D项,由水电离出的c(H+)=1×10-13 mol·L-1的溶液呈酸性或碱性,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HC都不能大量存在,另外酸性条件下,碘离子可以被硝酸根离子氧化,不能大量存在,错误。8.D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平衡常数增大,A错误;增大环己烷的物质的量,平衡正向移动,但是环己烷自身的转化率应降低,B错误;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知p1>p2,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苯的体积分数应减小,C错误;t1时使用催化剂,该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同等倍数增大,D正确。9.C 甲装置为燃料电池,通氧气的一极为正极,电解质为KOH,电极反应为O2+4e-+2H2O4OH-,A错误;通甲醚的一极为负极,即Fe电极为阴极,电极反应为2H2O+2e-H2↑+2OH-,B错误;根据B选项的分析,及X为阳离子交换膜,允许Na+通过知,反应一段时间后,乙装置中铁电极区生成NaOH,C正确;根据上述分析,精铜作阴极,电极反应为Cu2++2e-Cu,粗铜作阳极,电极反应为Cu-2e-Cu2+,但粗铜中含有比Cu活泼的金属,这些金属先失去电子,使CuSO4溶液的浓度减小,D错误。10.B 根据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可知,单质银失电子作负极,负极反应为Ag-e-+Cl-AgCl↓,氯气在正极上得电子生成氯离子,A正确;放电时,在交换膜左侧生成大量白色沉淀,B错误;该原电池中氢离子不参与反应,则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电池总反应不变,C正确;当电路中转移0.01 mol e-时,交换膜左侧消耗0.01 mol Cl-,同时有0.01 mol H+通过交换膜进入右侧,左侧溶液中共减少0.02 mol离子,D正确。11.C 由图可知,总反应为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放热反应,ΔH<0,A错误;反应的生成物为NiCH2和甲烷,则镍是反应的反应物,不是催化剂,B错误;中间体2→中间体3的活化能最大,反应速率最慢,则总反应的速率由中间体2→中间体3的反应速率决定,C正确;反应过程中有碳氢键、碳碳键的断裂,有碳氢键的形成,但没有碳碳键的形成,D错误。12.C A项,加入硫酸的目的是直接溶解金属Al和Fe,提供酸性环境使金属铜被氧化,如果使用98%的浓硫酸,常温下其与金属Al和Fe发生钝化,并产生SO2气体污染环境,错误;B项,硫酸铜溶液经直接蒸干会损失部分结晶水,从而无法得到CuSO4·5H2O晶体,错误;C项,操作②可以选择加入CuO固体调节pH,滤渣B的主要成分有Fe(OH)3和Al(OH)3,正确;D项,用O2代替双氧水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为O2+2Cu+4H+2Cu2++2H2O,错误。13.D 石墨(1)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Fe3++e-Fe2+,不产生氯气,A错误;石墨(2)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4e-4H++O2↑,B错误;电解过程中,硫酸钾溶液中水失电子生成氧气,不消耗硫酸钾,故n(K2SO4)不变,C错误;阳极产生的H+通过质子交换膜与Cu2(OH)2CO3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OH)2CO3+4H+2Cu2++3H2O+CO2↑,0.01 mol Cu2(OH)2CO3完全溶解时,消耗0.04 mol H+,则转移0.04 mol e-,石墨(1)的电极反应式为Fe3++e-Fe2+,有0.04 mol铁离子参与反应,D正确。14.D 向H2A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随pH增大,H2A浓度逐渐减小、HA-的浓度先增大后减小,A2-的浓度增大,故曲线Ⅱ为pc(H2A),曲线Ⅰ为pc(HA-)、曲线Ⅲ为pc(A2-)。根据图示,当pH=3时,c(HA-)>c(A2-)=c(H2A),A错误;常温下由HA-A2-+H+,Ka2=,当c(HA-)=c(A2-)时,pH=5.3,则Ka2=c(H+)=10-5.3,数量级为10-6,B错误;当c(HA-)=c(H2A)时,pH=0.8,则Ka1=c(H+)=10-0.8,HA-的电离常数为10-5.3,HA-的水解常数===10-13.2,因为HA-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所以NaHA溶液呈酸性,C错误;==,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则的值不变,D正确。15.(1)①< ②(2)9CO2+8e-+6H2OCH4+8HC解析:(1)①二氧化碳溶于水需要放热,故ΔH<0;②大气中CO2(g)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时,溶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y mol·L-1·kPa-1×p kPa×x=pxy mol·L-1,根据反应②,其平衡常数K=,因c(H+)=c(HC),故c(H+)=c(HC)= mol·L-1。(2)该装置为电解池装置,右侧二氧化碳通入,故制备CH4在右侧,为阴极,电解时电解质溶液中KHCO3物质的量基本不变,故在阴极会同时产生碳酸氢根离子,发生的电极反应为9CO2+8e-+6H2OCH4+8HC。16.(1)-90.8(2)低温、高压 加入一定量CO,使反应CO2(g)+H2(g)CO(g)+H2O(g)逆向进行,提高生成CH3OH的选择性(3)16.7% 5.33×10-4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③=反应①-反应②,ΔH3=ΔH1-ΔH2=-90.8 kJ·mol-1。(2)CO2加氢生成甲醇的反应是一个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放热反应,因此,从热力学角度上分析,CO2加氢生成甲醇的反应适宜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会在原料气里掺一些CO,使反应CO2(g)+H2(g)CO(g)+H2O(g)逆向进行,提高生成CH3OH的选择性。(3)根据图中M点CO2的平衡转化率为50%,得: CO2(g)+3H2(g)CH3OH(g)+H2O(g)起始量/mol 1 3 0 0变化量/mol 0.5 1.5 0.5 0.5平衡量/mol 0.5 1.5 0.5 0.5所以平衡时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00%≈16.7%。Kp=≈5.33×10-4(atm)-2。17.(1)(2)2As+5H2S+6H+As2S3↓+2S↓+8H2O(3)Cl2将Fe2+氧化为Fe3+,Fe3++3H2O3H++Fe(OH)3,加入的Ni(OH)2和H+反应,Fe3+的水解平衡正移,生成Fe(OH)3(4)NiF2或HF(5)4.4×10-16解析:(1)H2S是弱电解质,分两步电离,H2SHS-+H+、HS-S2-+H+,Ka1=、Ka2=,所以Ka1·Ka2=。(2)含镍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有As,滤渣1中含有As2S3和S,由流程可知,As和通入的硫化氢气体在酸性环境中反应生成As2S3和S,离子方程式为2As+5H2S+6H+As2S3↓+2S↓+8H2O。(3)Cl2具有氧化性,会将Fe2+氧化为Fe3+,铁离子发生水解反应:Fe3++3H2O3H++Fe(OH)3,加入的Ni(OH)2和溶液中H+反应导致溶液pH增大碱性增强,Fe3+的水解平衡正移生成Fe(OH)3。(4)流程对粗硫酸镍进行精制提纯,“氟化除杂”中要加入氟元素除去钙离子且不能引入杂质阳离子,故加入试剂a为NiF2或HF。(5)已知:饱和H2S溶液中,c(H2S)≈0.1 mol·L-1;由(1)可知H2SS2-+2H+,K=Ka1×Ka2==1.43×10-20;由流程可知,此时pH=0.5,则c(H+)=10-0.5mol·L-1,则=1.43×10-20,c(S2-)=1.43×10-20 mol·L-1;Ksp(CuS)=6.3×10-36=c(S2-)·c(Cu2+),c(Cu2+)= mol·L-1≈4.4×10-16 mol·L-1。18.Ⅰ.(1)①14.0 ②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H+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Ⅱ.(3)CuO或Cu(OH)2或Cu2(OH)2CO3 2.8×10-9 mol·L-1(4)在HCl气氛中加热 (5)大于 (6)乙解析:Ⅰ.(1)①该实验探究H+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H+是单一变量,故其他条件相同,10%H2O2的体积不变,V2=10.0,混合溶液的总体积不变,所以10.0+1.0+V1=10.0+1.5+13.5,V1=14.0。②由表格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下,酸用量越多,酸的浓度越大,所需时间越短,反应速率越快,则可得出的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H+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2)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Ⅱ.(3)为得到纯净的CuCl2·2H2O晶体要除去氯化铁,则需使溶液中的Fe3+转化为Fe(OH)3沉淀[Fe3++3H2OFe(OH)3+3H+],加入的物质能与H+反应且不引入新的杂质,可以加入氧化铜、氢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溶液的pH=4,所以溶液中c(H+)=10-4 mol·L-1,则c(OH-)=10-10 mol·L-1,c(Fe3+)== mol·L-1=2.8×10-9 mol·L-1。(4)由于CuCl2在加热过程中水解被促进,且生成的HCl又易挥发而脱离体系,最后得不到CuCl2;因此,要得到纯的无水CuCl2,可在干燥的HCl气流中加热脱水,抑制铜离子的水解。(5)由表格数据知温度升高pH增大,如果溶液pH升高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了Na2CO3导致的,可推断Na2CO3的水解程度>NaHCO3的水解程度。(6)丙同学认为:将加热煮沸后的溶液冷却到10 ℃,若溶液的pH等于8.3,则说明没有分解,则甲同学的判断正确;若溶液的pH>8.3,则乙同学的判断正确。3 / 7(共66张PPT)模块质量检测(二)(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寒冷的冬季,保暖贴已普遍使用。保暖贴是由原料层、明胶层、无纺布袋三部分组成的,原料层置于无纺布袋内,明胶层用于使暖贴粘附在衣服上。原料层是由铁粉、活性炭、无机盐、水等合成的聚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保暖贴中发生的反应是由原电池原理引发的化学反应B. 保暖贴中的反应是铁与氧气的反应,反应速率很慢C. 保暖贴中的能量转化方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 保暖贴中的活性炭是原电池的负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由铁粉、活性炭、无机盐、水等合成聚合物,则铁粉为负极,失电子产生Fe2+,活性炭为正极,正极上氧气得电子产生OH-,D错误;原电池引发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很快,B错误;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则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Fe(SCN)3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后颜色变深B. 压缩盛有NO2(g)的容器容积时,气体颜色变深C. 对于合成氨的反应,较低温度有利于增大转化率解析: 反应2NO2(g) N2O4(g)过程中,压缩盛有NO2(g)的容器容积时,气体颜色变深是NO2的浓度增大导致的,与勒夏特列原理无关,选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O2+2H2O+4e-4OH-,酸性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为O2+4H++4e-2H2O,B错误;粗铜精炼时,粗铜连接电源正极,纯铜连接电源负极,阳极上电极反应式为Cu-2e- Cu2+,C错误;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铁作负极,电极反应为Fe-2e- Fe2+,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工业上通常采用铁触媒、400~500 ℃和10 MPa~30 MPa的条件合成氨②等体积、等pH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醋酸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大③为了除去水垢中的CaSO4,可用Na2CO3溶液浸泡水垢,使之转化为疏松、易溶于酸的CaCO3,然后用酸除去④将AlCl3溶液加热蒸干并灼烧,所得产物是Al(OH)3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⑥医疗上使用BaSO4作“钡餐”,而不使用BaCO3,与沉淀溶解平衡无关⑦反应CaSO4(s) CaO(s)+SO3(g) Δ H >0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⑧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⑨通过压缩体积增大压强,可以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提高反应速率⑩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中,每组实验至少三次使用温度计A. 3个 B. 4个C. 5个 D. 6个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④氯化铝溶液受热完全水解产生Al(OH)3,Al(OH)3受热分解为氧化铝,说法错误;⑥BaSO4在溶液中存在BaSO4(s)Ba2+(aq)+S (aq),加入H+不会影响该平衡,BaCO3悬浊液中存在BaCO3(s) Ba2+(aq)+C (aq),加入H+促进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Ba2+浓度增大,使人中毒,因此“钡餐”常用BaSO4,不用BaCO3,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说法错误;⑧HCl与NaHCO3反应:HCl+NaHCO3 NaCl+CO2↑+H2O,因溶解CO2使溶液显酸性,需要的指示剂为甲基橙,说法错误;⑨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个数,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说法错误;①②③⑤⑦⑩说法正确,有6个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 某同学按图甲所示装置,探究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效应,测得烧杯中溶液温度随加入a溶液的体积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图甲烧杯中先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随着a溶液的滴入,烧杯中溶液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B. y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而x、z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均为两种C. 利用该反应放热可以设计成原电池D. 向x、z点对应溶液中分别加入铝粉,都会有气泡产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b是NaOH溶液,随着盐酸的滴入,烧杯中溶液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A正确;y点温度最高,则此时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溶质只有NaCl,则x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过量,溶质有NaOH、NaCl,z点对应溶液中盐酸过量,溶质有NaCl、HCl,B正确;该反应为放热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因为没有电子转移,故不能设计成原电池,C不正确;无论是NaOH溶液过量还是盐酸过量,加入铝粉都会有气泡产生,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6. 某反应的反应机理可以分成如下两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反应 机理 第一步反应 第二步反应A. 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高于第二步反应的活化能C. 该反应的速率主要由第二步反应决定D. 加入合适的催化剂既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又可以提高NO2的转化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慢反应的活化能高,故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高于第二步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第一步反应与第二步反应加和得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2+CO NO+CO2,B错误;总反应速率由慢反应决定,C错误;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可以改变反应限度,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时,若测得HA溶液pH= a ,取该溶液10.0 mL,加蒸馏水稀释至100.0 mL,测得pH= b , b - a <1,则HA是弱酸B. 常温时,用pH=3和pH=2的醋酸溶液中和等量的NaOH溶液,所消耗的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 Va和 Vb,则 Va>10 VbC. 常温时,将pH=2的硫酸溶液和pH=2的醋酸溶液分别稀释成pH=5的溶液,加水的体积:前者>后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A项,25 ℃时,若测得HA溶液pH= a ,稀释10倍,测得pH= b , b - a <1,HA可能是弱酸,假设HA为强酸, a =6,稀释10倍,pH仍小于7,故HA可能是弱酸,也可能是强酸,错误;B项,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则pH=3和pH=2的醋酸相比,后者浓度大于前者的10倍,则中和等量的NaOH溶液,所消耗的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 Va和 Vb,则 Va>10 Vb,正确;C项,相同条件下,将pH=2的硫酸溶液和醋酸溶液分别稀释成pH=5的溶液,强酸稀释pH变化大,则醋酸加水多,加水的体积:前者小于后者,错误;D项,由水电离出的 c (H+)=1×10-13 mol·L-1的溶液呈酸性或碱性,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HC 都不能大量存在,另外酸性条件下,碘离子可以被硝酸根离子氧化,不能大量存在,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8. 氢能是最重要的新能源,储氢是氢能利用的关键技术,其中一种储氢的方法如下:(g) (g)+3H2(g) Δ H >0若该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图像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平衡常数增大,A错误;增大环己烷的物质的量,平衡正向移动,但是环己烷自身的转化率应降低,B错误;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知 p1> p2,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苯的体积分数应减小,C错误; t1时使用催化剂,该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同等倍数增大,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9. 如图所示,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燃料电池并探究氯碱工业原理和粗铜的精炼原理,其中乙装置中X为阳离子交换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反应一段时间后,乙装置中在铁电极区生成氢氧化钠D. 反应一段时间后,丙装置中硫酸铜溶液浓度保持不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甲装置为燃料电池,通氧气的一极为正极,电解质为KOH,电极反应为O2+4e-+2H2O 4OH-,A错误;通甲醚的一极为负极,即Fe电极为阴极,电极反应为2H2O+2e-H2↑+2OH-,B错误;根据B选项的分析,及X为阳离子交换膜,允许Na+通过知,反应一段时间后,乙装置中铁电极区生成NaOH,C正确;根据上述分析,精铜作阴极,电极反应为Cu2++2e- Cu,粗铜作阳极,电极反应为Cu-2e- Cu2+,但粗铜中含有比Cu活泼的金属,这些金属先失去电子,使CuSO4溶液的浓度减小,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0. 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 2AgC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C. 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不变D. 当电路中转移0.01 mol 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减少0.02 mol离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根据电池总反应为2Ag+Cl2 2AgCl可知,单质银失电子作负极,负极反应为Ag-e-+Cl- AgCl↓,氯气在正极上得电子生成氯离子,A正确;放电时,在交换膜左侧生成大量白色沉淀,B错误;该原电池中氢离子不参与反应,则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电池总反应不变,C正确;当电路中转移0.01 mol e-时,交换膜左侧消耗0.01 mol Cl-,同时有0.01 mol H+通过交换膜进入右侧,左侧溶液中共减少0.02 mol离子,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1. Ni可活化C2H6制得CH4,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活化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总反应的Δ H >0B. Ni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参与反应的过程C. 总反应的速率由“中间体2→中间体3”决定D. 该反应过程中分别有碳氢键、碳碳键的断裂和形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由图可知,总反应为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放热反应,Δ H <0,A错误;反应的生成物为NiCH2和甲烷,则镍是反应的反应物,不是催化剂,B错误;中间体2→中间体3的活化能最大,反应速率最慢,则总反应的速率由中间体2→中间体3的反应速率决定,C正确;反应过程中有碳氢键、碳碳键的断裂,有碳氢键的形成,但没有碳碳键的形成,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 将废弃的线路板粉碎,经处理后可以得到粗铜(75% Cu、20%Al、4% Fe及少量Au、Pt),进一步制取胆矾,流程简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为了加快浸取废线路板的速率,可以选择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B. 操作③也可以通过直接蒸干得到晶体C. 操作②可以选择加入CuO固体调节pH,滤渣B的主要成分有Fe(OH)3和Al(OH)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A项,加入硫酸的目的是直接溶解金属Al和Fe,提供酸性环境使金属铜被氧化,如果使用98%的浓硫酸,常温下其与金属Al和Fe发生钝化,并产生SO2气体污染环境,错误;B项,硫酸铜溶液经直接蒸干会损失部分结晶水,从而无法得到CuSO4·5H2O晶体,错误;C项,操作②可以选择加入CuO固体调节pH,滤渣B的主要成分有Fe(OH)3和Al(OH)3,正确;D项,用O2代替双氧水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为O2+2Cu+4H+ 2Cu2++2H2O,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3.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电解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通电后,石墨(2)上发生氧化反应,Cu2(OH)2CO3逐渐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电解质溶液足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在石墨(1)上方放一块湿润的淀粉-KI试纸,试纸变蓝C. 电解过程中, n (K2SO4)增大D. 当0.01 mol Cu2(OH)2CO3完全溶解时,石墨(1)上有0.04 mol离子参与反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石墨(1)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Fe3++e- Fe2+,不产生氯气,A错误;石墨(2)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4e- 4H++O2↑,B错误;电解过程中,硫酸钾溶液中水失电子生成氧气,不消耗硫酸钾,故 n (K2SO4)不变,C错误;阳极产生的H+通过质子交换膜与Cu2(OH)2CO3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OH)2CO3+4H+ 2Cu2++3H2O+CO2↑,0.01 molCu2(OH)2CO3完全溶解时,消耗0.04 mol H+,则转移0.04 mol e-,石墨(1)的电极反应式为Fe3++e- Fe2+,有0.04 mol铁离子参与反应,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4. 常温下,向某浓度的H2A溶液中逐滴加入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若p c 表示溶液中溶质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则所得溶液中p c (H2A)、p c (HA-)、p c (A2-)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H2A HA-+H+ Ka1;HA- A2-+H+ Ka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当pH=3时,溶液中 c (HA-)< c (A2-)= c (H2A)B. 常温下, Ka2的数量级为10-5C. 常温下,NaHA溶液呈碱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向H2A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随pH增大,H2A浓度逐渐减小、HA-的浓度先增大后减小,A2-的浓度增大,故曲线Ⅱ为p c (H2A),曲线Ⅰ为p c (HA-)、曲线Ⅲ为p c (A2-)。根据图示,当pH=3时, c (HA-)> c (A2-)= c (H2A),A错误;常温下由HA- A2-+H+, Ka2= ,当 c(HA-)= c (A2-)时,pH=5.3,则 Ka2= c (H+)=10-5.3,数量级为10-6,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当 c (HA-)= c (H2A)时,pH=0.8,则 Ka1= c (H+)=10-0.8,HA-的电离常数为10-5.3,HA-的水解常数= = =10-13.2,因为HA-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所以NaHA溶液呈酸性,C错误;= =的值不变,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15. (12分)全球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碳及其化合物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25 ℃时,大气中的CO2溶于水存在以下过程:①CO2(g) CO2(aq) ②CO2(aq)+H2O(l) H+(aq)+HC (aq) K过程①的Δ H (填“>”“<”或“=”)0。<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②溶液中CO2的浓度与其在大气中的分压(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成正比,比例系数为 y mol·L-1·kPa-1。当大气压强为 p kPa,大气中CO2(g)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x 时,溶液中H+的浓度(忽略HC 和水的电离)为 (用代数式表示)mol·L-1。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①二氧化碳溶于水需要放热,故Δ H <0;②大气中CO2(g)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x 时,溶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y mol·L-1·kPa-1× p kPa× x = pxy mol·L-1,根据反应②,其平衡常数 K = ,因 c (H+)= c (HC),故 c (H+)= c (HC )= mol·L-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9CO2+8e-+6H2O CH4+8HC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该装置为电解池装置,右侧二氧化碳通入,故制备CH4在右侧,为阴极,电解时电解质溶液中KHCO3物质的量基本不变,故在阴极会同时产生碳酸氢根离子,发生的电极反应为9CO2+8e-+6H2O CH4+8HC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6. (15分)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可发展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开发CO2加氢制甲醇技术既能解决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又能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回答下列问题:(1)CO2加氢分别生成甲醇和CO是最重要的两个基本反应,其反应如下:CO2(g)+3H2(g) CH3OH(g)+H2O(g) Δ H1=-49.6 kJ·mol-1①CO2(g)+H2(g) CO(g)+H2O(g)Δ H2=+41.2 kJ·mol-1②CO(g)+2H2(g) CH3OH(g) Δ H3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则反应③的Δ H3= kJ·mol-1。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③=反应①-反应②,Δ H3=Δ H1-Δ H2=-90.8 kJ·mol-1。-90.8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CO2加氢生成甲醇适宜在 (填“低温”“高温”“高压”“低压”,可多选)条件下进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会在原料气里掺一些CO,请从平衡移动角度分析原因: 。低温、高压 加入一定量CO,使反应CO2(g)+H2(g) CO(g)+H2O(g)逆向进行,提高生成CH3OH的选择性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CO2加氢生成甲醇的反应是一个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放热反应,因此,从热力学角度上分析,CO2加氢生成甲醇的反应适宜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会在原料气里掺一些CO,使反应CO2(g)+H2(g) CO(g)+H2O(g)逆向进行,提高生成CH3OH的选择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在一恒温、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与3 mol H2发生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CO2在温度 T 下的平衡转化率与总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M点时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为 Kp= (atm)-2(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16.7% 5.33×10-4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根据图中M点CO2的平衡转化率为50%,得: CO2(g)+3H2(g) CH3OH(g)+H2O(g)起始量/ mol 1 3 0 0变化量/ mol 0.5 1.5 0.5 0.5平衡量/ mol 0.5 1.5 0.5 0.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所以平衡时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100%≈16.7%。 Kp= ≈5.33×10-4(atm)-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7. (15分)从铜电解液中分离得到的粗硫酸镍晶体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元素(Cu、Fe、As、Ca、Zn等),我国科学家对粗硫酸镍进行精制提纯,其工艺流程如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已知:ⅰ.含镍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有:Ni2+、S 、Cu2+、Fe2+、As 、Ca2+和Zn2+ⅱ.饱和H2S溶液中, c (H2S)≈0.1 mol·L-1ⅲ.部分物质的电离常数和溶度积常数如下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物质 电离常数 物质 溶度积 常数 物质 溶度积常数H2S Ka1= 1.1×10-7 Ka2= 1.3×10-13 CuS 6.3× 10-36 FeS 6.3×10-18NiS 3.2× 10-19 Ni(OH)2 5.5×10-16- - CaF2 4× 10-11 Fe(OH)3 2.8×10-3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H2S是弱电解质, Ka1× Ka2= =1.43×10-20[用 c (H2S)、 c (H+)和 c (S2-)表示]。解析: H2S是弱电解质,分两步电离,H2S HS-+H+、HS- S2-+H+, Ka1= 、 Ka2=,所以 Ka1· Ka2=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滤渣1中含有As2S3和S,写出生成As2S3和S的离子方程式 。解析:含镍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有As ,滤渣1中含有As2S3和S,由流程可知,As 和通入的硫化氢气体在酸性环境中反应生成As2S3和S,离子方程式为2As +5H2S+6H+ As2S3↓+2S↓+8H2O。2As+5H2S+6H+ As2S3↓+2S↓+8H2O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解释“氧化除杂”中析出Fe(OH)3的原因 。解析:Cl2具有氧化性,会将Fe2+氧化为Fe3+,铁离子发生水解反应:Fe3++3H2O 3H++Fe(OH)3,加入的Ni(OH)2和溶液中H+反应导致溶液pH增大碱性增强,Fe3+的水解平衡正移生成Fe(OH)3。Cl2将Fe2+氧化为Fe3+,Fe3++3H2O 3H++Fe(OH)3,加入的Ni(OH)2和H+反应,Fe3+的水解平衡正移,生成Fe(OH)3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氟化除杂”中试剂a为 。解析:流程对粗硫酸镍进行精制提纯,“氟化除杂”中要加入氟元素除去钙离子且不能引入杂质阳离子,故加入试剂a为NiF2或HF。NiF2或HF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理论上“硫化除杂”之后,溶液中 c (Cu2+)= mol·L-1[计算时 c (H2S)取0.1 mol·L-1,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4×10-16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已知:饱和H2S溶液中, c (H2S)≈0.1 mol·L-1;由(1)可知H2S S2-+2H+, K = Ka1× Ka2==1.43×10-20;由流程可知,此时pH=0.5,则 c (H+)=10-0.5mol·L-1,则=1.43×10-20, c (S2-)=1.43×10-20 mol·L-1; Ksp(CuS)=6.3×10-36= c (S2-)· c (Cu2+), c (Cu2+)= mol·L-1≈4.4×10-16 mol·L-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8. (16分)Ⅰ.探究实验。(1)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H+对MnO2与H2O2反应速率的影响:取等量MnO2和表中有关物质,在相同温度下进行4组实验,分别记录收集20.0 mL O2所需时间。实验编号 1 2 3 410% H2O2的体积/mL 10.0 10.0 10.0 V220%硫酸的体积/mL 0 0.5 1.0 1.5水的体积/mL 15.0 14.5 V1 13.5所需时间 t /s t1 t2 t3 t4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已知酸性条件下:MnO2+H2O2+2H+ Mn2++O2↑+2H2O。①表中 V1= 。②实验测得 t2> t3> t4,则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14.0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H+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①该实验探究H+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H+是单一变量,故其他条件相同,10%H2O2的体积不变, V2=10.0,混合溶液的总体积不变,所以10.0+1.0+ V1=10.0+1.5+13.5, V1=14.0。②由表格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下,酸用量越多,酸的浓度越大,所需时间越短,反应速率越快,则可得出的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H+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g)+2H2(g)N2(g)+2H2O(g), v (正)= k正· c2(NO)· c2(H2), v (逆)= k逆· c2(H2O)· c (N2)( k正、 k逆为速率常数)。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用 k正、 k逆表示)。解析: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 =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Ⅱ.常温下,几种物质的溶度积常数如表:物质 Cu(OH)2 Fe(OH)3 CuCl CuIKsp 2.2×10-20 2.8×10-39 1.7×10-7 1.3×10-12(3)某酸性CuCl2溶液中含少量的FeCl3,为制得纯净CuCl2溶液,宜加入 调至溶液pH=4,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此时溶液中 c (Fe3+)= 。CuO或Cu(OH)2或Cu2(OH)2CO3 2.8×10-9 mol·L-1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为得到纯净的CuCl2·2H2O晶体要除去氯化铁,则需使溶液中的Fe3+转化为Fe(OH)3沉淀[Fe3++3H2O Fe(OH)3+3H+],加入的物质能与H+反应且不引入新的杂质,可以加入氧化铜、氢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溶液的pH=4,所以溶液中 c(H+)=10-4 mol·L-1,则 c (OH-)=10-10 mol·L-1, c(Fe3+)= = mol·L-1=2.8×10-9mol·L-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过滤后,将所得滤液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可得到CuCl2·2H2O晶体。由CuCl2·2H2O晶体得到纯的无水CuCl2,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解析:由于CuCl2在加热过程中水解被促进,且生成的HCl又易挥发而脱离体系,最后得不到CuCl2;因此,要得到纯的无水CuCl2,可在干燥的HCl气流中加热脱水,抑制铜离子的水解。在HCl气氛中加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Ⅲ.加热NaHCO3饱和溶液,测得该溶液的pH变化如表所示:温度(℃) 10 20 30 加热煮沸后冷却到50 ℃pH 8.3 8.4 8.5 8.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甲同学认为,该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HC 的水解程度增大,故碱性增强。而乙同学认为,该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了Na2CO3,并推断Na2CO3的水解程度 (填“大于”或“小于”)NaHCO3的。解析:由表格数据知温度升高pH增大,如果溶液pH升高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了Na2CO3导致的,可推断Na2CO3的水解程度>Na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6)丙同学认为甲、乙的判断都不充分。丙同学认为:将加热煮沸后的溶液冷却到10 ℃,若溶液的pH>8.3,则 (填“甲”或“乙”)同学判断正确。解析:丙同学认为:将加热煮沸后的溶液冷却到10 ℃,若溶液的pH等于8.3,则说明没有分解,则甲同学的判断正确;若溶液的pH>8.3,则乙同学的判断正确。乙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感谢欣赏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模块质量检测(二).docx 模块质量检测(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