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讲《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教学设计【教材与考情分析】新高考命题趋势(近5年统计):1.自由落体:频次92%,常结合生活情境(如测反应时间、测高度)2.竖直上抛:频次78%,多考查对称性及多过程问题3.创新题型:体育情境(跳伞、蹦极)占比增长40%【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物理观念 理解自由落体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a=g);掌握竖直上抛的对称性规律(v =-v ,t上=t下)科学思维 通过逻辑推理证伪“质量影响下落快慢”(伽利略思想实验);构建分段/整体法模型解决上抛问题科学探究 设计数字实验(Phyphox)测量重力加速度;探究空气阻力对落体的影响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分析高空坠物危害(STS融合);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研究的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v=gt,h=,竖直上抛的运动分解:上升(匀减速)-下降(自由落体)2.难点突破策略:难点1:竖直上抛的“速度—时间对称性” → 动画演示+对称点标注法难点2:空气阻力不可忽略的场景(羽毛下落)→ 对比真空管实验五、教学过程设计(45分钟)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长导入:测反应时间 1. 演示“抓刻度尺”游戏 2. 提问:“尺子下落是什么运动?如何计算反应时间?” 参与游戏并记录刻度值;推导公式 从生活情境切入,激发兴趣,引出自由落体模型 3min概念辨析 活动1:播放牛顿管实验视频 活动2:对比纸片与纸团下落 问题链: 亚里士多德观点错在哪?自由落体的条件是什么? 分析实验现象;用伽利略逻辑推理反驳“质量影响快慢” 突破“空气阻力”认知误区,建立理想化模型思想 10min规律 探究 数字实验: 1. 用Phyphox测重力加速度(手机下落) 2. 展示数据拟合v-t图(线性特征) 板书:自由落体三公式 小组操作手机实验;绘制v-t图并计算g值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验证匀加速特性 12min竖直上抛 模型突破 动态演示:竖直上抛对称性动画标注对称点(v =-v ,t上=t下) 例题:气球吊篮脱落问题(h=175m,v =10m/s) 用分段法/整体法分别求解落地时间;对比效率 掌握对称性核心规律,体会整体法优势 12min高考真题 实战 母题改编 (2022全国乙卷T7): “蹦极者从跳台自由下落,弹性绳拉直前速度v ,反弹至最高点高度h..." 问题: 1. 求跳台高度 2. 分析绳长对h的影响 构建多过程模型(自由落体→竖直上抛) 强化高考解题能力,渗透能量观念 8min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第3讲 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运动(随堂测试)45分钟命题依据:2019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 新高考核心素养要求一、选择题1.【物理观念】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量大的物体下落更快B.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C. 加速度恒为g且方向竖直向下D. 在真空中羽毛比铁球下落慢2.【科学思维】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观点,关键推理是( )A. 测量了小球的质量B. 外推斜面倾角90°时小球仍匀加速下落C. 计算了空气阻力影响D. 使用了真空环境3.【模型建构】竖直上抛运动的v-t图像是( )A. 过原点的直线B. 平行t轴的直线C. 斜率为负的直线D. 开口向上的抛物线4.【STS应用】消防员练习滑竿下楼,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3s落地,落地速度12m/s。滑竿高度为( )A. 18m B. 36m C. 54m D. 72m5.【对称性应用】气球以10m/s匀速上升,距地面175m时吊篮脱落。吊篮从脱落到落地的时间为(g=10m/s )( )A. 5s B. 7s C. 10s D. 14s6.【创新情境】蹦极者从桥面自由下落,弹性绳原长20m。当绳长为15m时速度达最大值,此时蹦极者( )A. 加速度向上 B. 加速度为零C. 速度开始减小 D. 动能最小7.【图像分析】如图为某物体竖直上抛的v-t图,最高点高度为( )10m20m30m40m二、实验探究题1.分析篮球自由落体视频,截取下落过程数据如下:时间t(s) 0.00 0.20 0.40 0.60下落距离y(m) 0.00 0.20 0.78 1.76(1) 计算0.40s时刻的瞬时速度(保留2位小数)(5分)(2) 绘制y-t 图像并求重力加速度g(6分)(3) 若篮球质量0.6kg,估算0.60s时重力功率(4分)三、计算题1.跳水运动员从10m跳台以5m/s初速度竖直向上起跳:(1) 求到达最高点的时间和高度(5分)计算从起跳到入水的总时间(5分)(3) 入水时速度大小(5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0分)C(自由落体加速度恒定)B(理想斜面外推)C(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为直线)B(h= vt= ×12×6=36m)B(分段法:上升1s+下落6s)B(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B(h= ×20×2=20m)二、实验探究题(30分)(1)3.90 m/s(5分)(2) 数据转换:| t (s ) | 0.00 | 0.04 | 0.16 | 0.36 || y(m) | 0.00 | 0.20 | 0.78 | 1.76 |斜率k = 1.76/0.36 ≈ 4.89,由y=得 g=2k=9.78 m/s (6分)v=gt=9.78×0.60≈5.87三、计算题(共2小题,共30分)1.(1)0.5 s 11.25m(2)2s(3)15m/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