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专题提优特训2 实验探究提升专练1.为了探究食物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学校项目化小组同学用已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瓶号 甲 乙 丙加入物质 20毫升灭菌肉汤 20毫升灭菌肉汤 20毫升灭菌肉汤瓶口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温度 25℃ 5℃ 25℃A.2组,温度、消毒棉球 B.2组,温度、细菌C.3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 D.2组,温度、空气2.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选择两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一只蚂蚁的触角,另一只蚂蚁不作任何处理,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地,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B.实验时应把剪掉触角的蚂蚁放在离蚁窝近的地方,另一只蚂蚁放在离蚁窝远的地方C.若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这个结果不符合本实验的假设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3.为比较苹果汁与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取2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①准备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②两只烧杯中的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③两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④两个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A.①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②和③4.小科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在一个长方形的盘子上,布置了如图所示的三个环境区域,蚯蚓可在三个区域之间自由活动。现在盘子中间区域放入10条蚯蚓,并用黑纸板将三个区域上方全部覆盖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蚯蚓喜欢明亮环境还是黑暗环境B.一边用潮湿的土壤一边用干燥的土壤是为了进行对照C.1min后发现三个区域都有蚯蚓,说明研究变量对蚯蚓分布无影响D.为了节约实验资源,可选用2条蚯蚓进行实验5.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为什么把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表面 2厘米深处 4厘米深处 6厘米深处干细沙的温度(℃) 26 24 22 20湿泥土的温度(℃) 24 23 22 21A.干细沙深度越深温度越低 B.干细沙随深度增加降温比湿泥土快C.湿泥土深度越深温度越低 D.干细沙的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6.小明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编号 环境条件1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2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3 低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4 低温(0℃),黑暗中,适量浇水5 室温(20℃),光照充足,不浇水A.比较1号和3号可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B.比较1号和2号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C.比较1号和5号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D.比较2号和5号可研究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7.李明同学为了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取来两只相同的鱼缸甲、乙,并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试选出最合理的一种( )A.取大小、活力相当的六条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中泵入空气,乙中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B.取一大一小活力相当的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用玻璃封闭,乙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C.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甲、乙两鱼缸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D.取大小、活力相当的六条鲫鱼,平均投放于甲、乙两鱼缸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8.有同学说柚子皮的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究竟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某兴趣小组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成熟樱桃番茄做了以下探究实验:组别 实验材料 浸泡溶液及时间 其他条件 保存时间 变质个数甲 樱桃番茄50个 2L蒸馏水,2小时 相同 10天 40个乙 樱桃番茄50个 ①,2小时 10天 8个(1)表格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2)该实验设计中,每组样品都选用50颗樱桃番茄,主要是为了 。(3)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9.小科常常看到妈妈将做菜后剩下的蛋壳倒扣在栽有吊兰的花盆中,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吊兰生长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首先选取发育情况相同的两株健壮的吊兰幼苗,分别栽入两个完全相同的花盆中,分别编号为甲、乙。②甲组花盆中不放蛋壳,乙组花盆中放蛋壳,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③一段时间后,吊兰的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小科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组别 实验前质量/g 实验后质量/g 生长情况甲 41 51 植株弱小,叶色变黄乙 41 70 植株较健壮,叶色较绿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填“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2)小科提出的问题是 。(3)该实验过程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填“甲”或“乙”)组。(4)小科的实验还有不足之处,请提出改进建议: 。10.铺设水泥路时,有时要在水泥里面掺入少量纤维材料.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在水泥中掺入纤维材料是否会影响水泥路面的牢固程度,设计好方案,利用图中装置用落锤对样品进行连续撞击直至样品断裂,将数据记录在表中。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 组别 样品 厚度/cm 样品 面积/cm2 ▲ /cm 掺入纤 维种类 纤维 掺入量/% 撞击 次数1 4 100 50 无 无 202 4 100 50 A纤维 0.1 803 4 100 50 B纤维 0.1 90(1)样品的牢固程度可通过比较样品断裂时所承受的 来判断。(2)表中“▲”处填写的内容应为 。(3)为缩短检验上述规格样品的实验时间,需减少撞击次数,可采用的方法是 。11.为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因素,小科进行如图实验,步骤如下:①测量A、B、C三个烧杯的容积。②将A烧杯倒扣在点燃的等粗等长的蜡烛上方,立即用橡皮泥密封住烧杯尖嘴口。③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④换用B、C烧杯重复步骤②和③,实验结果如表。组别 烧杯容积 蜡烛燃烧的时间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时间A 240 16 18 14 160B 460 27 28 40C 1020 68 73 69 70.0(1)本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2)小科发现B组第三次实验时,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烧杯尖嘴口。为此,增做了第四次实验,测得蜡烛燃烧的时间为27秒。则B组蜡烛燃烧的平均时间为 秒。(3)小科想进一步探究蜡烛燃烧时间是否与蜡烛粗细有关,请简要阐述小科该如何继续实验 。12.“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共享环保低碳生活”。《宁波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本市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为基本分类标准。研究表明,废旧电池中的有害物质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和水源,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对人的神经、消化、泌尿、运动等多个系统也会造成严重损害。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废旧电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材料】大蒜、废旧电池等【实验步骤】①取一节废旧电池,将外壳锯开露出内容物;②在A、B两个培养皿中放入等量大蒜,加入等量清水没过大蒜底部;③在A培养皿中放入锯开的废旧电池,B培养皿不放电池;④将A、B培养皿放置在光照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地方培养一周,观察蒜苗的生长情况。【实验现象】培养皿 有无电池 生长情况A 有废旧电池 根部生长受到抑制,大蒜及蒜根腐烂、长势差B 无废旧电池 生长正常【交流讨论】(1)两组装置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目的是 。(2)比较A、B两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3)为了完成本次实验探究主题,你认为兴趣小组接下来的操作是: 。(4)【生活应用】根据该实验结果,你认为废旧电池应该投放到下图所示四个垃圾箱中的 。13.斑马身上的条纹非常醒目,如图甲所示。条纹有什么作用呢?科学家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防虫说——条纹能驱走虻蝇。猜想2:防猎杀说——条纹能混淆捕食者的视觉从而逃避天敌。猜想3:条形码说——斑马可以通过条纹识别出彼此。科学家进行了以下实验,挑选一批全白色的马,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分别在其躯干上套上材质相同的黑外套、白外套和条纹外套,如图乙所示。放养在同一环境中,分别记录30分钟内降落到各匹马外套上的虻蝇数量,并绘制图像如图丙所示。(1)该实验检验的猜想是 。(填“猜想1”“猜想2”或“猜想3”)(2)图丙的实验结果能否为该猜想提供证据?请说明理由 。(3)若猜想1是正确的,预测相同环境下,30分钟内降落到真实斑马组头部的虻蝇的数量范围可能为多少? 。(填“0~7只”“60只~80只”或“80只以上”)14.“鲜花如何保鲜”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延长鲜花保鲜时间的条件”,设计如下实验:①取两个等大的花瓶,分别标上A和B;②在A和B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然后往A中加入2颗维生素C,并搅拌使之溶解;③在A和B中各插上三枝生理状态接近的鲜花,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隔3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1)该小组设计这个实验想要检验的假设是 。(2)B组的作用是 。(3)如果上述假设成立,则实验观察到的结果是 。(4)根据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写出影响鲜花保鲜时间的其它一个条件: 。15.小明发现电脑是利用风扇来降温的,他想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可能与风扇的扇叶宽度、扇叶长度、扇叶倾斜角度都有关系。为此他制作了几个不同的小风扇,并用一个转速为300转/分的电动机分别带动这几个风扇转动(如图)。下表为实验记录的数据:序号 扇叶 宽度/cm 扇叶 长度/cm 扇叶倾斜 角度θ 纸片被吹起 的角度α1 3 7 30° 30°2 2 7 30° 20°3 3 4 30° 20°4 3 7 45° 40°(1)实验中,小科是通过观察 来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的;(2)他在分析空气流动强度与扇叶宽度的关系时,应选用序号为 的两次实验数据;(3)根据序号1、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结论是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 有关;(4)小明的父亲对他说:“生活中电风扇转动的速度都比较快,因此空气流动强度应与风扇的转动速度有关。”针对这个猜想,请你帮助小科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16.小安站在窗前看到对面人字形屋面上雨水在不停地流淌。她想:雨水在屋面流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提出了两种猜想:①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雨水的质量有关;②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屋面的倾角有关。猜想是否正确呢?为此,她设计了一个如图1的装置(斜面光滑且较长,倾角a可调),用小球模拟雨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1)保持斜面的倾角α不变,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让它们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小球下滑的时间如表一。小安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表一质量m(g) 3 6 7 12 20时间t(s) 1.7 1.7 1.7 1.7 1.7表二倾角α 15° 30° 45° 60° 75°时间t(s) 1.9 1.6 1.2 1.6 1.9(2)不改变底边的长度,多次改变倾角。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如图2),测出每次下滑的时间如表二。小安对上述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3)根据实验可知,为了减少雨水在屋面上流淌的时间。在建造人字形屋面时,屋面的倾角应该以 为宜。17.夏季的蚊子惹人厌烦,不仅影响休息,还会传播疾病。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发现,不同人对蚊子的吸引力不同。有的同学认为与衣服颜色有关,也有的同学认为与汗液的气味有关。为了探究衣服颜色和汗液气味对蚊子吸引力的影响,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分析回答:【实验步骤】①准备3种不同颜色、大小相同的同种纸板各2张,在各种颜色的纸板上分别涂抹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和汗液(来自同一人)。②将6张纸板分开随机放置在草地上,用摄像机拍摄,并如实记录每分钟内各纸板上蚊子的停留次数。③随机交换纸板位置,重复①和②步骤2次。【实验结果】颜色、蚊子停留次数 及涂抹物 浅色 较深色 深色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生理盐水 2 1 2 5 3 3 8 7 6汗液 20 21 18 22 24 23 28 25 29(1)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纸板颜色加深,蚊子停留次数 (选填“增加”或“减少”);(2)通过涂抹物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深入探究:小科同学发现,不同颜色的纸板在户外吸热能力是不同的。他提出疑问: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是否会发生变化?为探究这一问题,他将一定数量活力相同的同种雌蚊子放入如图密闭装置中。实验分组如表:组别 1 2 3纸板温度 25℃ 30℃ 35℃每5分钟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 X Y Z(3)若实验结果的大小关系为X<Y<Z,那么实验结论为 。18.研究显示:烟草中的烟焦油和尼古丁都可以增加心跳速度,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为了探究烟草对心率的影响,小科进行如下实验:【材料选择】塑料瓶、注射器、香烟等。【对象选取】①爬岩鳅(灰褐色,腹部皮肤透明,心脏为卵圆形,心率稳定在100次/分钟);②金鱼(白色,头大,腹圆,四开大尾,尾鳍透明薄如蝉翼)。【实验步骤】I:取4个塑料瓶,分别标记①、②、③、④。往瓶中各加入100ml蒸馏水,再分别通入100ml、200ml、300ml、400ml烟草烟雾。充分振荡,静置1小时后获得烟雾溶解液:Ⅱ:选取1条健康状况良好的爬岩鳅,放入①号瓶中,记录爬岩鳅1分钟的心跳数;Ⅲ:将爬岩鳅从①号瓶取出,放入清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将其放入②号瓶中,记录爬岩鳅1分钟的心跳数;Ⅳ:依次将爬岩鳅放入③、④号瓶中,重复上述实验。V:将测量的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如图3)。(1)小衢同学选取爬岩鳅作为实验对象的理由是 。(2)步骤Ⅲ中,将爬岩鳅从香烟溶解液中取出后需要“放入清水中一段时间”,实验中“一段时间”需要满足的要求是 。(3)分析图3请用科学语言表述烟草对心率的影响: 。(4)结合研究结果你对吸烟人士有何建议: 。19.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为探究微塑料对生物的影响,研究人员用小鼠进行相关研究,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回答。组别 小鼠数量(只)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增长值(g/只)甲 30 每日饲喂______,8g/只, 连续30天 数量多 且排列整齐 7.1乙 30 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的普通 饲料,8g/只,连续30天 数量少 且排列散乱 1.2丙 30 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基本消失 ?(1)实验中选取的小鼠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的幼年小鼠(写出2点)。(2)实验过程中,选取30只小鼠的目的是: 。(3)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补全其饲喂方式 。(4)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 (选填“小于”或“大于”)1.2g/只。(5)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A.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 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C.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D.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20.生活中常用的消毒液能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有人认为消毒液的浓度越高越好,实际情况是否如此?科学兴趣小组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用水将A品牌消毒液进行稀释,配制出5种不同浓度的消毒液,分别对七年级5个班的教室进行消毒,并测定杀菌率,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注:图甲中浓度“1/100”表示消毒液与水的体积比为1:100)(1)科学兴趣小组在测定杀菌率时,需要在每间教室的不同位置取样检测,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2)该实验的变量是 ,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消毒液浓度的增加,杀菌率逐渐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3)有同学提出消毒液能杀菌,是不是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呢?科学兴趣小组又对A品牌消毒液的成分进行了资料查询,查询结果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查询结果,他们建议教室消毒液浓度选择为最佳,原因是 。21.“青蒿素就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这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的感言。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品,历经“药方筛选→药效试验→毒性实验→人体试服→临床试用”等研发过程。【药方筛选】为了攻克“疟疾”,课题组筛选众多的药物,研究了大量中医药方,发现多种药方中都有“青蒿”这味草药。在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就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据此推测,“青蒿”中的药效成分需要在 (填“高温“或者”低温”)下提取。【药效试验】按中医药原理,青蒿以水煎取汁。但课题组药效试验中发现疗效不佳。后团队大胆创新,改变“水煎取汁”提取方式,终于获得了成功。编号 药材 提取方式 疟原虫抑制率1 新鲜青蒿 水 20%2 新鲜青蒿 水+乙醇 40%3 新鲜青蒿 水+乙醇+乙醚 77%4 新鲜青蒿 乙醚 100%上述提取方式的改变,基于的假设(猜想)是: 。【毒性实验】限于当时条件,课题组以十只健康狗为动物模型,随机编号按下表喂青蒿药,十天后,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解剖比较。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给药量 - ++ - ++ + + - + - +-:不喂药;+:正常剂量;++:剂量加倍【安全评估】若4、5号等实验组狗与对照组狗 均无明显差异,则表明青蒿药无毒性或毒性弱,即可以进入人体试服环节。【交流讨论】除了温度和所使用的溶剂以外,在青蒿素提取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 等因素的影响。(填一个即可)22.水滴落在荷叶上会顺着荷叶表面滚落,这一现象称为荷叶“自洁效应”。同学们收集资料并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究荷叶“自洁效应”的原因。(1)任务一:探究荷叶表面物质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查阅资料]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A、B两个区域,处理方法及结果如下表所示。B区域起 作用。A区域 B区域物质甲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处理方法 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实验结果 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 水凝聚成球状水滴(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3)任务二:进一步探究荷叶表皮结构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收集资料]触摸荷叶表面,略感粗糙。进一步制作荷叶横切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荷叶上表皮有凸起,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为A、B两个区域,A区域用刀片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B区域表面不做处理。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4)任务三:寻找身边的“自洁效应”。[启示应用]基于仿生学,荷叶“自洁效应”在生产、生活多领域广泛应用。根据上图分析防油不粘锅是如何模拟荷叶“自洁效应”的: (写出一条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专题提优特训2 实验探究提升专练1.为了探究食物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学校项目化小组同学用已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瓶号 甲 乙 丙加入物质 20毫升灭菌肉汤 20毫升灭菌肉汤 20毫升灭菌肉汤瓶口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温度 25℃ 5℃ 25℃A.2组,温度、消毒棉球 B.2组,温度、细菌C.3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 D.2组,温度、空气【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详解】甲瓶用消毒棉球塞住,肉汤中几乎没有细菌,丙瓶不作处理,肉汤中会进入细菌,甲和丙对照,变量是细菌;丙瓶温度为25℃,乙瓶温度为5℃,其他条件相同,丙和乙对照,变量是温度,ACD错误,B正确。故选B。2.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选择两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一只蚂蚁的触角,另一只蚂蚁不作任何处理,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地,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B.实验时应把剪掉触角的蚂蚁放在离蚁窝近的地方,另一只蚂蚁放在离蚁窝远的地方C.若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这个结果不符合本实验的假设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蚂蚁触角与辨别食物方向有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要给蚂蚁提供触角的有无两种环境,一组剪去触角,另一组不做处理,实验组是一组,对照组是另一组。【详解】A.由于本实验是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寻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A正确。B.两只蚂蚁到窝的距离远近不同,变量不唯一,B错误。C.如果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说明蚂蚁不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故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C正确。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着偶然性,应增加蚂蚁数量,D正确。故选B。3.为比较苹果汁与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取2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①准备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两只烧杯中的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③两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两个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A.①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②和③【答案】D【详解】控制变量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实验中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同种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蓝色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2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实验的变量是苹果汁和橘子汁的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如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而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多少对此实验没有影响,小烧杯的大小无影响,故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②③;故选D。4.小科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在一个长方形的盘子上,布置了如图所示的三个环境区域,蚯蚓可在三个区域之间自由活动。现在盘子中间区域放入10条蚯蚓,并用黑纸板将三个区域上方全部覆盖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蚯蚓喜欢明亮环境还是黑暗环境B.一边用潮湿的土壤一边用干燥的土壤是为了进行对照C.1min后发现三个区域都有蚯蚓,说明研究变量对蚯蚓分布无影响D.为了节约实验资源,可选用2条蚯蚓进行实验【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详解】A.用黑纸板覆盖住三个区域,是为了排除光照的影响,这个实验不是为了探究蚯蚓喜欢明亮还是黑暗环境,而是研究其对湿度的反应,A错误。B.使用潮湿和干燥的土壤是为了进行对照实验,以观察蚯蚓对不同湿度环境的偏好,B正确。C.若各个区域都存在蚯蚓,需要延长时间观察,1分钟时间太短;或说明变量对蚯蚓分布的影响不明显,但不能直接说明无影响,C错误。D.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使用更多的蚯蚓样本,2条蚯蚓不足以得出可靠结论,D错误。故选B。5.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为什么把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表面 2厘米深处 4厘米深处 6厘米深处干细沙的温度(℃) 26 24 22 20湿泥土的温度(℃) 24 23 22 21A.干细沙深度越深温度越低B.干细沙随深度增加降温比湿泥土快C.湿泥土深度越深温度越低D.干细沙的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答案】D【详解】A.由图表数据分析知道,干细沙子表面温度高,越往深处,温度越低,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干细沙子表面温度26℃,6厘米深处20℃,而湿泥土6厘米处温度21℃,所以干细沙随深度降温比湿土快,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湿泥土表面24℃,6厘米深处21℃,说明湿泥土深度越深温度越低,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干细沙子6厘米深处20℃,而湿泥土6厘米处温度21℃,干细沙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说法错误,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6.小明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编号 环境条件1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2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3 低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4 低温(0℃),黑暗中,适量浇水5 室温(20℃),光照充足,不浇水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比较1号和3号可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B.比较1号和2号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C.比较1号和5号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D.比较2号和5号可研究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答案】D【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解题时从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等方面切入。【详解】A、1号与3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探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A正确;B、1号与2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光照,探究光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B正确;C、1号与5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水分,探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C正确;D、2号和5号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因为实验有光照和水分两个变量,不符合探究实验单一变量原则,D错误。【点睛】理解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及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7.李明同学为了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取来两只相同的鱼缸甲、乙,并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试选出最合理的一种( )A.取大小、活力相当的六条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中泵入空气,乙中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B.取一大一小活力相当的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用玻璃封闭,乙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C.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甲、乙两鱼缸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D.取大小、活力相当的六条鲫鱼,平均投放于甲、乙两鱼缸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答案】D【详解】本题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题目有唯一变量:水中的含氧量。故一个中加适量河水,另一个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除去水中的氧气),同时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我们不能取得鱼数量过少,且鱼的大小、活力要相当,ABC选项鱼的数量过少,不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8.有同学说柚子皮的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究竟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某兴趣小组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成熟樱桃番茄做了以下探究实验:组别 实验材料 浸泡溶液及时间 其他条件 保存时间 变质个数甲 樱桃番茄50个 2L蒸馏水,2小时 相同 10天 40个乙 樱桃番茄50个 ①,2小时 10天 8个(1)表格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2)该实验设计中,每组样品都选用50颗樱桃番茄,主要是为了 。(3)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2L柚子皮提取液 避免偶然性 柚子皮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分析】对照试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详解】(1)探究实验要求,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本实验探究能否利用柚子皮的提取液来延长水果保鲜的时间,所以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2L柚子皮提取液。(2)用50个樱桃番茄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增加实验可信度。(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用柚子皮的提取液浸泡后的樱桃番茄变质个数少,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柚子皮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9.小科常常看到妈妈将做菜后剩下的蛋壳倒扣在栽有吊兰的花盆中,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吊兰生长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首先选取发育情况相同的两株健壮的吊兰幼苗,分别栽入两个完全相同的花盆中,分别编号为甲、乙。②甲组花盆中不放蛋壳,乙组花盆中放蛋壳,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③一段时间后,吊兰的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小科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组别 实验前质量/g 实验后质量/g 生长情况甲 41 51 植株弱小,叶色变黄乙 41 70 植株较健壮,叶色较绿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填“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2)小科提出的问题是 。(3)该实验过程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填“甲”或“乙”)组。(4)小科的实验还有不足之处,请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1)作出假设(2)蛋壳能否促进吊兰生长(3)甲(4)吊兰幼苗的数量太少,应各取5株健壮的吊兰幼苗分别作为甲、乙两组【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详解】(1)“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是在对事实进行推测和假设,因此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作出假设。(2)小科的实验意在验证蛋壳对吊兰生长的影响,因此他提出的问题应围绕“蛋壳是否能促进吊兰的生长”展开。(3)在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一组不改变的对照组用于比较,以便测量实验变量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甲组花盆中不放蛋壳,作为对照组,用于比较乙组加蛋壳后吊兰的生长情况。(4)实验中为了减少个体差异带来的偶然性,通常需要增加样本数量,多选几株吊兰来得到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例如各取5株健壮的吊兰幼苗分别作为甲、乙两组。10.铺设水泥路时,有时要在水泥里面掺入少量纤维材料.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在水泥中掺入纤维材料是否会影响水泥路面的牢固程度,设计好方案,利用图中装置用落锤对样品进行连续撞击直至样品断裂,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实验组别 样品厚度/cm 样品面积/cm2 ▲ /cm 掺入纤维种类 纤维掺入量/% 撞击次数1 4 100 50 无 无 202 4 100 50 A纤维 0.1 803 4 100 50 B纤维 0.1 90请回答下列问题:(1)样品的牢固程度可通过比较样品断裂时所承受的 来判断。(2)表中“▲”处填写的内容应为 。(3)为缩短检验上述规格样品的实验时间,需减少撞击次数,可采用的方法是 。【答案】 撞击次数 落锤下落的高度 提高落锤下落时的高度或增大落锤的质量【分析】(1)实验中通过比较样品断裂时所承受的撞击次数来判断样品的牢固程度;(2)根据表格中的单位确定相应的物理量;(3)要减少撞击次数,可增大落锤的重力势能,根据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分析即可.【详解】(1)由表格中数据知,样品的牢固程度是通过比较样品断裂时所承受的撞击次数来判断的;(2)表中空格后的单位是cm,cm是长度单位,而落锤的撞击力应该与落锤下落的高度有关系,所以表中“ ”处填写的内容应为落锤下落的高度;(3)为缩短检验上述规格样品的实验时间,需减少撞击次数,应增大落锤的重力势能,可增大落锤下落时的高度,或增大落锤的质量。11.为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因素,小科进行如图实验,步骤如下:①测量A、B、C三个烧杯的容积。②将A烧杯倒扣在点燃的等粗等长的蜡烛上方,立即用橡皮泥密封住烧杯尖嘴口。③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④换用B、C烧杯重复步骤②和③,实验结果如表。组别 烧杯容积 蜡烛燃烧的时间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时间A 240 16 18 14 160B 460 27 28 40C 1020 68 73 69 70.0(1)本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2)小科发现B组第三次实验时,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烧杯尖嘴口。为此,增做了第四次实验,测得蜡烛燃烧的时间为27秒。则B组蜡烛燃烧的平均时间为 秒。(3)小科想进一步探究蜡烛燃烧时间是否与蜡烛粗细有关,请简要阐述小科该如何继续实验 。【答案】(1)蜡烛燃烧时间长短可能与空气体积(空气多少、氧气体积、氧气多少等)有关(2)27.33(3)控制烧杯容积、蜡烛长度相同,改变蜡烛粗细,测量蜡烛燃烧平均时间(合理即可)【详解】(1)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时间长短可能与空气体积(空气多少、氧气体积、氧气多少等)有关;(2)小明发现B组第三次实验时,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烧杯尖嘴口。为此,增做了第四次实验,测得蜡烛燃烧物时间为27秒,则B组蜡烛燃烧的平均时间为(27秒+28秒+27秒)÷3=27.33秒;(3)对照实验要保持单一变量,除蜡烛粗细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控制烧杯容积、蜡烛长度相同,改变蜡烛粗细,测量蜡烛燃烧平均时间。12.“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共享环保低碳生活”。《宁波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本市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为基本分类标准。研究表明,废旧电池中的有害物质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和水源,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对人的神经、消化、泌尿、运动等多个系统也会造成严重损害。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废旧电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材料】大蒜、废旧电池等【实验步骤】①取一节废旧电池,将外壳锯开露出内容物;②在A、B两个培养皿中放入等量大蒜,加入等量清水没过大蒜底部;③在A培养皿中放入锯开的废旧电池,B培养皿不放电池;④将A、B培养皿放置在光照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地方培养一周,观察蒜苗的生长情况。【实验现象】培养皿 有无电池 生长情况A 有废旧电池 根部生长受到抑制,大蒜及蒜根腐烂、长势差B 无废旧电池 生长正常【交流讨论】(1)两组装置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目的是 。(2)比较A、B两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3)为了完成本次实验探究主题,你认为兴趣小组接下来的操作是: 。(4)【生活应用】根据该实验结果,你认为废旧电池应该投放到下图所示四个垃圾箱中的 。【答案】 控制(单一)变量 废旧电池浸出液会影响大蒜的生长 再用其他植物进行多次实验 丙【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详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是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了自变量,其他因素要相同。所以两组装置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2)比较A、B两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废旧电池浸出液会影响大蒜的生长。(3)为了完成本次实验探究主题,你认为兴趣小组接下来的操作是:再用其他植物进行多次实验。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4)比较A、B两组实验结果,说明废旧电池浸出液会影响大蒜的生长。废旧电池应该投放到有害垃圾箱中,故丙符合题意。13.斑马身上的条纹非常醒目,如图甲所示。条纹有什么作用呢?科学家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防虫说——条纹能驱走虻蝇。猜想2:防猎杀说——条纹能混淆捕食者的视觉从而逃避天敌。猜想3:条形码说——斑马可以通过条纹识别出彼此。科学家进行了以下实验,挑选一批全白色的马,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分别在其躯干上套上材质相同的黑外套、白外套和条纹外套,如图乙所示。放养在同一环境中,分别记录30分钟内降落到各匹马外套上的虻蝇数量,并绘制图像如图丙所示。(1)该实验检验的猜想是 。(填“猜想1”“猜想2”或“猜想3”)(2)图丙的实验结果能否为该猜想提供证据?请说明理由 。(3)若猜想1是正确的,预测相同环境下,30分钟内降落到真实斑马组头部的虻蝇的数量范围可能为多少? 。(填“0~7只”“60只~80只”或“80只以上”)【答案】(1)猜想1(2)能,因为降落到条形外套马上的虻蝇数量少于其他组(3)0~7只【详解】(1)图丙分别记录了放养在同一环境中,30分钟内降落到各匹马外套上的虻蝇数量,条纹外套马身上的虻蝇数量最少,根据丙图的实验数据可知:该实验检验的是猜想1:防虫说——条纹能驱走虻蝇。(2)丙的实验结果能为该猜想提供证据,因为丙图的数据显示,降落到条形外套马上的虻蝇数量少于其他组。(3)根据题干中实验数据,若猜想1是正确的,预测降落到真实斑马组头部的虻蝇的数量范围可能为0~ 7只。14.“鲜花如何保鲜”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延长鲜花保鲜时间的条件”,设计如下实验:①取两个等大的花瓶,分别标上A和B;②在A和B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然后往A中加入2颗维生素C,并搅拌使之溶解;③在A和B中各插上三枝生理状态接近的鲜花,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隔3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1)该小组设计这个实验想要检验的假设是 。(2)B组的作用是 。(3)如果上述假设成立,则实验观察到的结果是 。(4)根据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写出影响鲜花保鲜时间的其它一个条件: 。【答案】(1)维生素C可能能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2)对照(3)A组鲜花的保鲜时间长于B组(4)温度;湿度;浇水频率;浇水量;定期更换花瓶内的水【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2.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详解】(1)实验中,A花瓶加入了维生素C,B花瓶没有加,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该小组设计这个实验想要检验的假设是:维生素C可能能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通过对比两组鲜花的保鲜情况来验证这一假设。(2)在这个实验中,B组没有添加维生素C,它的作用是作为对照。对照实验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实验变量(维生素C)对实验结果(鲜花保鲜时间)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3)如果上述假设成立,即维生素C确实能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那么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应该是:加入了维生素C的A组鲜花的保鲜时间长于B组(没有加入维生素C)。(4)除了维生素C外,影响鲜花保鲜时间的条件还有很多。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知道温度、湿度、浇水频率、浇水量以及定期更换花瓶内的水等都是影响鲜花保鲜时间的重要因素。比如温度,适宜的低温环境可以减缓鲜花的呼吸作用和水分蒸发,延长保鲜时间;湿度,合适的空气湿度能减少鲜花水分散失,防止花朵枯萎;浇水频率和浇水量也很关键,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可能影响鲜花生长;定期更换花瓶内的水,能保持水的清洁,减少细菌滋生,有利于鲜花保鲜。15.小明发现电脑是利用风扇来降温的,他想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可能与风扇的扇叶宽度、扇叶长度、扇叶倾斜角度都有关系。为此他制作了几个不同的小风扇,并用一个转速为300转/分的电动机分别带动这几个风扇转动(如图所示)。下表为实验记录的数据:序号 扇叶宽度/cm 扇叶长度/cm 扇叶倾斜角度θ 纸片被吹起 的角度α1 3 7 30° 30°2 2 7 30° 20°3 3 4 30° 20°4 3 7 45° 40°(1)实验中,小科是通过观察 来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的;(2)他在分析空气流动强度与扇叶宽度的关系时,应选用序号为 的两次实验数据;(3)根据序号为1、3的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 有关;(4)小明的父亲对他说:“生活中电风扇转动的速度都比较快,因此空气流动强度应与风扇的转动速度有关。”针对这个猜想,请你帮助小科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 【答案】 纸片被吹起的角度 1、2 扇叶长度 利用同一个扇叶,让几次转动的速度不同,观察纸片被吹起的角度是否相同与转动的速度有关【详解】(1)[1]实验中,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是用纸片被吹起的角度大小来判断,纸片被吹起的角度越大,说明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越大。(2)[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分析空气流动强度与扇叶宽度的关系时,保持扇叶长度和扇叶倾斜角度相同,扇叶宽度不同,所以选择1、2。(3)[3]根据1、3两次实验数据,保持扇叶宽度和扇叶倾斜角度相同,而改变扇叶的长度,说明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扇叶长度有关。(4)[4]探究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还与转动的速度有关,需要利用同一个扇叶,让几次转动的速度不同,观察纸片被吹起的角度是否相同。16.小安站在窗前看到对面人字形屋面上雨水在不停地流淌。她想:雨水在屋面流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提出了两种猜想:①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雨水的质量有关;②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屋面的倾角有关。猜想是否正确呢?为此,她设计了一个如图1的装置(斜面光滑且较长,倾角a可调),用小球模拟雨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1)保持斜面的倾角α不变,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让它们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小球下滑的时间如表一。小安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表一质量m(g) 3 6 7 12 20时间t(s) 1.7 1.7 1.7 1.7 1.7表二倾角α 15° 30° 45° 60° 75°时间t(s) 1.9 1.6 1.2 1.6 1.9(2)不改变底边的长度,多次改变倾角。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如图2),测出每次下滑的时间如表二。小安对上述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3)根据实验可知,为了减少雨水在屋面上流淌的时间。在建造人字形屋面时,屋面的倾角应该以 为宜。【答案】(1)在光滑斜面上,小球的下滑时间与质量无关(2)小球质量一定时,随着斜面倾角的不断增大,小球下滑时间先是减小然后增大(3)45°【详解】(1)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在光滑斜面的倾角α不变情况下,不同质量的小球下滑时间相同,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光滑斜面上,小球的下滑时间与质量无关。(2)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在不不改变斜面底边长度的情况下随着斜面倾角的不断增大,小球下滑的时间先是减小然后增大。(3)小球在倾角为45°时,所用的时间最少,因此屋面的倾角应该为45°。17.夏季的蚊子惹人厌烦,不仅影响休息,还会传播疾病。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发现,不同人对蚊子的吸引力不同。有的同学认为与衣服颜色有关,也有的同学认为与汗液的气味有关。为了探究衣服颜色和汗液气味对蚊子吸引力的影响,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分析回答:实验步骤:①准备3种不同颜色、大小相同的同种纸板各2张,在各种颜色的纸板上分别涂抹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和汗液(来自同一人)。②将6张纸板分开随机放置在草地上,用摄像机拍摄,并如实记录每分钟内各纸板上蚊子的停留次数。③随机交换纸板位置,重复①和②步骤2次。实验结果:颜色、蚊子停留次数及涂抹物 浅色 较深色 深色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生理盐水 2 1 2 5 3 3 8 7 6汗液 20 21 18 22 24 23 28 25 29(1)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纸板颜色加深,蚊子停留次数 (选填“增加”或“减少”);(2)通过涂抹物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深入探究:小科同学发现,不同颜色的纸板在户外吸热能力是不同的。他提出疑问: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是否会发生变化?为探究这一问题,他将一定数量活力相同的同种雌蚊子放入如图密闭装置中。实验分组如表:组别 1 2 3纸板温度 25℃ 30℃ 35℃每5分钟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 X Y Z(3)若实验结果的大小关系为X<Y<Z,那么实验结论为 。【答案】(1)增加(2)汗液对蚊子的吸引力较大(3)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强【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详解】(1)实验数据表明,无论是生理盐水还是汗液处理的纸板上,随着颜色从浅色到深色,蚊子的停留次数在逐渐增加。尤其是深色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显著高于其他颜色。这表明深色对蚊子的吸引力较强,因此随着纸板颜色加深,蚊子停留次数增加。(2)对于涂抹物的对照实验,涂有汗液的纸板相比涂有生理盐水的纸板,蚊子的停留次数明显更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汗液对蚊子的吸引力较大。(3)针对温度对蚊子的吸引力探究实验,假设不同温度对应蚊子停留次数关系为X<Y<Z,说明在同一颜色纸板上,随着纸板温度的升高,蚊子的停留次数增加,推测温度升高可能增强了蚊子的吸引能力。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强。18.研究显示:烟草中的烟焦油和尼古丁都可以增加心跳速度,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为了探究烟草对心率的影响,小科进行如下实验:【材料选择】塑料瓶、注射器、香烟等。【对象选取】①爬岩鳅(灰褐色,腹部皮肤透明,心脏为卵圆形,心率稳定在100次/分钟);②金鱼(白色,头大,腹圆,四开大尾,尾鳍透明薄如蝉翼)。【实验步骤】I:取4个塑料瓶,分别标记①、②、③、④。往瓶中各加入100ml蒸馏水,再分别通入100ml、200ml、300ml、400ml烟草烟雾。充分振荡,静置1小时后获得烟雾溶解液:Ⅱ:选取1条健康状况良好的爬岩鳅,放入①号瓶中,记录爬岩鳅1分钟的心跳数;Ⅲ:将爬岩鳅从①号瓶取出,放入清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将其放入②号瓶中,记录爬岩鳅1分钟的心跳数;Ⅳ:依次将爬岩鳅放入③、④号瓶中,重复上述实验。V:将测量的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如图3)。(1)小衢同学选取爬岩鳅作为实验对象的理由是 。(2)步骤Ⅲ中,将爬岩鳅从香烟溶解液中取出后需要“放入清水中一段时间”,实验中“一段时间”需要满足的要求是 。(3)分析图3请用科学语言表述烟草对心率的影响: 。(4)结合研究结果你对吸烟人士有何建议:【答案】(1)爬岩鳅腹部皮肤透明便于记录,心跳数或心率稳定,烟雾变化对心率的影响具可比较性(2)爬岩鳅的心率在100次/分钟(3)在一定的烟雾浓度范围内爬岩鳅心跳先加快后减慢,且偏离正常值(4)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详解】(1)爬岩鳅腹部皮肤透明,便于观察心脏,心率稳定,有助于准确记录心跳数。(2)实验中将爬岩鳅放入清水中是为了清除其体内残留的烟雾成分,确保每次测量时都不受上一次实验的影响。因此,需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以让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100次/分钟)。(3)观察图3,随着烟草烟雾浓度的增加,爬岩鳅的心率在100 mL 和 200 mL 通入烟雾时上升,达到峰值,但在300 mL 和 400 mL 时则出现下降。这说明低浓度烟草增加心率,但过高浓度可能导致心率下降。(4)研究结果显示,烟草中的物质能够显著增加心率,从而增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为健康考虑,减少或戒烟可以有效降低相关风险。19.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为探究微塑料对生物的影响,研究人员用小鼠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回答问题。组别 小鼠数量(只)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增长值(g/只)甲 30 每日饲喂______,8g/只,连续30天 数量多且排列整齐 7.1乙 30 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数量少且排列散乱 1.2丙 30 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基本消失 ?(1)实验中选取的小鼠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的幼年小鼠(写出2点)。(2)实验过程中,选取30只小鼠的目的是: 。(3)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补全其饲喂方式。(4)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 (选填“小于”或“大于”)1.2g/只。(5)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______。A.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C.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D.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答案】(1)健康状况相同、生长状况相同、月龄相同、体重相近(2)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3)等量的不含微塑料的普通饲料(4)小于(5)C【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详解】(1)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应选用生物学特性相似的小鼠来排除个体差异的影响;例如选择健康状况相同、生长状况相同、月龄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进行实验。(2)增加样本数能够增强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同时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过程中,选取30只小鼠进行实验。(3)甲组作为对照组,应该排除微塑料的影响,因此饲喂不含微塑料的普通饲料;为保证变量的唯一,饲喂的量要与乙、丙组相同;即甲组的饲喂方式是:饲喂等量的不含微塑料的普通饲料。(4)丙组小鼠摄入的微塑料浓度比乙组高,小肠绒毛基本消失,预计对消化、吸收影响更大,因此体重增加值应该小于乙组;即小于1.2g。(5)A.通过使用可降解塑料、竹木等材质的用品来替代传统塑料制品,可以有效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对环境的影响较小,A正确。B.通过分类回收塑料制品,减少对新塑料的需求,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从而减少微塑料的排放,B正确。C.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可能会暂时减少陆地上的塑料垃圾,但塑料制品在海洋中不会消失,而是会分解成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危害。此外,海洋生物可能会摄入这些微塑料,进而影响到整个食物链,包括人类,C错误。D.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是一个具有潜力的方法。通过研究和利用能够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我们可以开发出新的生物技术来处理塑料垃圾,从而减少微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D正确。故选C。20.生活中常用的消毒液能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有人认为消毒液的浓度越高越好,实际情况是否如此?科学兴趣小组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用水将A品牌消毒液进行稀释,配制出5种不同浓度的消毒液,分别对七年级5个班的教室进行消毒,并测定杀菌率,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注:图甲中浓度“1/100”表示消毒液与水的体积比为1:100)(1)科学兴趣小组在测定杀菌率时,需要在每间教室的不同位置取样检测,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2)该实验的变量是 ,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消毒液浓度的增加,杀菌率逐渐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3)有同学提出消毒液能杀菌,是不是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呢?科学兴趣小组又对A品牌消毒液的成分进行了资料查询,查询结果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查询结果,他们建议教室消毒液浓度选择为最佳,原因是 。【答案】 减小实验误差 消毒液的浓度/消毒液浓度 增加 消毒液浓度为,杀菌效果较好,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1)科学兴趣小组在测定杀菌率时,需要在每间教室的不同位置取样检测,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2)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消毒液的浓度。根据图甲可知,随着消毒液浓度的增加,杀菌率逐渐增加。(3)通过分析图甲实验结果和图乙的查询结果,可知消毒液浓度选择为最佳,原因是消毒液浓度为,杀菌效果较好,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21.“青蒿素就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这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的感言。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品,历经“药方筛选→药效试验→毒性实验→人体试服→临床试用”等研发过程。【药方筛选】为了攻克“疟疾”,课题组筛选众多的药物,研究了大量中医药方,发现多种药方中都有“青蒿”这味草药。在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就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据此推测,“青蒿”中的药效成分需要在 (填“高温“或者”低温”)下提取。【药效试验】按中医药原理,青蒿以水煎取汁。但课题组药效试验中发现疗效不佳。后团队大胆创新,改变“水煎取汁”提取方式,终于获得了成功。编号 药材 提取方式 疟原虫抑制率1 新鲜青蒿 水 20%2 新鲜青蒿 水+乙醇 40%3 新鲜青蒿 水+乙醇+乙醚 77%4 新鲜青蒿 乙醚 100%上述提取方式的改变,基于的假设(猜想)是: 。【毒性实验】限于当时条件,课题组以十只健康狗为动物模型,随机编号按下表喂青蒿药,十天后,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解剖比较。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给药量 - ++ - ++ + + - + - +-:不喂药;+:正常剂量;++:剂量加倍【安全评估】若4、5号等实验组狗与对照组狗 均无明显差异,则表明青蒿药无毒性或毒性弱,即可以进入人体试服环节。【交流讨论】除了温度和所使用的溶剂以外,在青蒿素提取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 等因素的影响。(填一个即可)【答案】 低温 青蒿以“乙醚取汁”疗效更佳 1、3、7、9 酸碱度【分析】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药方筛选】根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推测,“青蒿”中的药效成分需要在低温下提取。【药效试验】通过图表数据可知,用“乙醚取汁”提取方式对疟原虫抑制率最高,改变了“水煎取汁”提取方式,终于获得了成功。因此作出的假设(猜想)是:青蒿以“乙醚取汁”疗效更佳。【毒性实验】原始的没有改变的就是实验中的对照组,如图表中的对照组有1、3、7、9,若喂青蒿药的狗在正常剂量和剂量加倍的情况下与不喂药的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那么就表明青蒿药无毒性或毒性弱,即可以进入人体试服环节。【交流讨论】科学探究的原则是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试验。在青蒿素提取的实验过程中,除了温度和所使用的溶剂以外,还需要注意无菌环境、提取方法、提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22.水滴落在荷叶上会顺着荷叶表面滚落,这一现象称为荷叶“自洁效应”。同学们收集资料并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究荷叶“自洁效应”的原因。(1)任务一:探究荷叶表面物质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查阅资料]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A、B两个区域,处理方法及结果如下表所示。B区域起 作用。 A区域 B区域物质甲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处理方法 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实验结果 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 水凝聚成球状水滴(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3)任务二:进一步探究荷叶表皮结构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收集资料]触摸荷叶表面,略感粗糙。进一步制作荷叶横切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荷叶上表皮有凸起,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为A、B两个区域,A区域用刀片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B区域表面不做处理。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4)任务三:寻找身边的“自洁效应”。[启示应用]基于仿生学,荷叶“自洁效应”在生产、生活多领域广泛应用。 根据上图分析防油不粘锅是如何模拟荷叶“自洁效应”的: (写出一条即可)【答案】 对照 荷叶表面物质有利于荷叶的“自洁效应” A区域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B区域水凝聚成球状水滴 不粘锅的油膜层相当于荷叶表面的蜡质,微凸结构相当于荷叶上表皮凸起结构,这些都有利于锅底的油滴凝聚成球状油滴(写出一条即可)【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1)对照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A、B两个区域处理的变量为物质甲,其中B区域的处理方法是: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2)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根据实验一可知,物质甲浸泡的区域,水在叶面上凝聚成半球状水滴;清水浸泡的区域,水在叶面上凝聚成球状水滴,说明荷叶表面蜡质有利于荷叶的自洁效应。(3)荷叶上表皮有凸起,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将A区域用刮刀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B区域表面不做处理,要得到荷叶表皮结构与自洁效应有关系的结论,实验现象应该为:A区域上水凝成半球状水滴,B区域上水凝成球状水滴。(4)结合实验结果与题图丙=可知,防油不粘锅能实现不沾的原因为:锅底有涂层模拟荷叶表面的蜡质,不吸水;微凸结构模拟叶表皮的微小凸起,当杂质落在表面时,随着水珠的滚动被带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专题提优特训2 实验探究提升专练(原卷版).docx 【核心素养】专题提优特训2 实验探究提升专练(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