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节 科学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实验课—基于经典科学探究)一、实验装置器材:电源、待测金属丝、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二、实验原理根据电阻公式R=ρ,可得ρ=R。用伏安法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由于金属丝电阻通常较小(长度有限),一般选用外接法(如图所示)。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用刻度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根据电阻公式,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三、电流表外接法与内接法的比较电流表外接法 (1)误差分析:R测==<=R真(2)适用条件:Rx RV电流表内接法 (1)误差分析:R测==>=R真(2)适用条件:Rx RA一、实验步骤1.测直径:用螺旋测微器多次测量金属丝的直径d,并记录。2.测长度:将金属丝两端固定在接线柱上,使其拉直,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接入电路部分的金属丝的长度l(即有效长度),并记录。3.连器材:依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端。4.测数据:电路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改变滑片位置,测出若干组电流、电压值,填入表格内,断开开关S。5.整理器材:整理好实验器材,实验结束。二、数据处理1.测量金属丝的长度和直径,填写表格,计算出金属丝的长度l和直径d的平均值。测量次数 1 2 3 平均值金属丝长度l/m金属丝直径d/m金属丝的横截面积S=π2=。2.把记录的I、U值,填入表格,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值R。测量次数 1 2 3 电阻平均值电压U/V电流I/A电阻R/Ω代入电阻率计算公式ρ==中,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三、误差分析1.直径和长度的测量造成偶然误差,应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2.电压表、电流表读数造成偶然误差,读数时视线垂直于表盘可减小误差。3.测量电路中电压表、电流表的接法对金属丝电阻测量造成系统误差。由于电路采用电流表外接法,造成电阻的测量值偏小。4.通过电流过大,时间过长,使金属丝发热导致电阻率变大而引起误差。[关键点反思]1.本实验中,金属丝的长度用刻度尺测量,而直径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2.通常情况下,测量金属丝的电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3.在测量金属丝的电阻时,流过金属丝的电流不宜过大,通电时间也不宜过长,为什么需要这样操作呢?考法(一) 实验基本操作[例1] 现在要测量一段电阻丝的电阻率ρ,其阻值Rx约为0.5 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5 A。现有如下器材可供选择:电流表A(量程0~0.6 A,内阻约为0.6 Ω)电压表V(量程0~3 V,内阻约为3 kΩ)待测电阻丝Rx(阻值约为0.5 Ω)标准电阻R0(阻值为5 Ω)滑动变阻器R1(0~5 Ω,2 A)滑动变阻器R2(0~200 Ω,1.5 A)直流电源E(电动势为6 V,内阻不计)开关S、导线若干(1)如图为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测量电路的一部分,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_____。(2)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该选择________(选填“R1”或“R2”),并采用________接法。(3)根据你在(1)(2)中的选择,在图甲上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4)实验中,如果两电表的读数分别为U和I,测得拉直后电阻丝的长度为L、直径为D,则待测电阻丝的电阻率ρ的计算式为ρ=________。(5)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待测电阻丝的直径时读数如图乙所示,则该电阻丝的直径D=________mm。[微点拨]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式和分压式接法的比较项目 限流式 分压式电路组成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特点 采用“一上一下”的接法 采用“一上两下”的接法调压范围 ~E 0~E适用情况 负载电阻的阻值Rx与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R相差不多,或R稍大,且电压、电流变化不要求从零调起 (1)要求负载上电压或电流变化范围较大,且从零开始连续可调(2)负载电阻的阻值Rx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R考法(二) 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例2] 在“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测量:(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丝的有效长度,测量3次,求出其平均值l。其中一次测量结果如图甲所示,金属丝的另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图中读数为________cm,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选不同的位置测量3次,求出其平均值d,其中一次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图中读数为________mm。(2)采用如图丙所示的电路测量金属丝AB的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若其中一次两电表读数分别如图中丁、戊所示,则金属丝AB电阻的测量值大小为__________Ω(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根据所连接的电路可知,该电阻的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3)根据以上测量值,求出电阻率ρ=_________Ω·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需要进行估测,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2)分析实验设计的电路,电流表采用外接法,电流表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电阻的测量值偏小。(3)计算实验结果时要注意有效数字的要求。 考法(三) 源于经典实验的创新考查[例3] (2024·山东高考)某学习小组对两种型号铅笔芯的电阻率进行测量。实验器材如下:学生电源(输出电压0~16 V)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10 Ω,额定电流2 A);电压表V(量程3 V,内阻未知);电流表A(量程3 A,内阻未知);待测铅笔芯R(X型号、Y型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开关S,单刀双掷开关K,导线若干。回答以下问题:(1)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铅笔芯直径,某次测量结果如图甲所示,该读数为________ mm;(2)把待测铅笔芯接入图乙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由最右端向左调节到合适位置,将单刀双掷开关K分别掷到1、2端,观察到电压表示数变化比电流表示数变化更明显,则测量铅笔芯电阻时应将K掷到________(填“1”或“2”)端;(3)正确连接电路,得到Y型号铅笔芯I U图像如图丙所示,求得电阻RY=________Ω(保留3位有效数字);采用同样方法得到X型号铅笔芯的电阻为1.70 Ω;(4)使用游标卡尺测得X、Y型号铅笔芯的长度分别为40.68 mm、60.78 mm,使用螺旋测微器测得X、Y型号铅笔芯直径近似相等,则X型号铅笔芯的电阻率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Y型号铅笔芯的电阻率。(1)测量铅笔芯的电阻率。(2)用伏安法测量铅笔芯的电阻。 [例4] 某中学的探究小组为了测量电阻丝的电阻率,拿来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完成了如下的操作:(1)用游标卡尺测得电阻丝的直径如图1所示,其读数为d=________cm;(2)将电阻丝接入如图2所示的电路,用刻度尺测量出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3)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以及电流表的示数,由R=求出相对应的电阻丝的阻值;(4)改变电阻丝的长度,重复操作(2)、(3)步骤4次;(5)将5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L/m 0.160 0.220 0.300 0.440 0.560R/Ω 1.20 1.62 2.20 3.20 4.11根据表中的数据作出电阻与电阻丝长度的关系图像,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求出该电阻丝的电阻率ρ=________ Ω·m。利用金属丝的R L图线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大小。 1.在“导体电阻率的测量”实验中,(1)根据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实物连线图(图2)中的导线a端应与________(选填“b”“c”或“d”)接线柱连接;(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A.连接电路时,开关处于断开状态B.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调到最右端C.完成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后,及时断开开关(3)某次实验中电压表的指针位置如图3所示,则读数为________V;(4)为了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已测量了金属丝的直径d、流过金属丝的电流I及金属丝两端的电压U,还需要用__________(选填“毫米刻度尺”“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则金属丝电阻率ρ=__________(用题中物理量的符号表示)。2.在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实验中,(1)用螺旋测微器测金属丝的直径,读数如图,则该金属丝直径为________ mm。(2)为测量金属丝电阻,实验室提供了以下器材:电源:E=6 V,内阻不计电压表V:量程为3 V,内阻RV=3.0 kΩ电流表A:量程为0.6 A,内阻RA=1.0 Ω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约15 Ω开关,导线若干该同学先采用下图A电路进行测量:①该同学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某一位置时,电压表示数为0.92 V,电流表示数为0.56 A。该同学认为电压表示数偏小,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较大误差;于是又找到了两个电阻,分别是R1=6.0 kΩ,R2=0.5 Ω,该同学应该选择电路________(填B或C)进行测量。②按正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滑片滑到某一位置时,两表示数分别为2.70 V、0.52 A,则待测金属丝的阻值为________ Ω(保留3位有效数字)。3.导电胶具有粘合和导电功能,在医疗辅助中有广泛应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某种导电胶材料的电阻率,把导电胶装入玻璃管中,导电胶两端通过电阻不计的金属片与导线相连,如图甲所示。(1)在装入导电胶之前,先用游标卡尺测量玻璃管的内径,如图乙所示,应该用游标卡尺的________(选填“A”“B”或“C”)进行测量,该玻璃管内径为________ cm。(2)用多用电表粗略测得该导电胶电阻约为30 Ω,为精确测量其电阻,现有3.0 V的干电池组、开关和若干导线及以下器材:A.电压表0~3 V,内阻约为3 kΩB.电流表0~2 mA,内阻Rg=50 ΩC.定值电阻1 ΩD.定值电阻10 ΩE.滑动变阻器0~10 Ω①由于电流表量程偏小,需要对电流表进行合理改装,改装时应选________(填器材前面的序号)作为分流电阻R0。②将图丙中所示的器材符号连线,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要求电压和电流的测量范围尽可能大。③测出电压表读数U、电流表读数I、导电胶的直径d和两金属电极间的距离L,则该导电胶的电阻率ρ=________。4.(2024·江西高考)某小组欲设计一种电热水器防触电装置,其原理是:当电热管漏电时,利用自来水自身的电阻,可使漏电电流降至人体安全电流以下。为此,需先测量水的电阻率,再进行合理设计。(1)如图(a)所示,在绝缘长方体容器左右两侧安装可移动的薄金属板电极,将自来水倒入其中,测得水的截面宽d=0.07 m和高h=0.03 m。(2)现有实验器材:电流表(量程300 μA,内阻RA =2 500 Ω)、电压表(量程3 V或15 V,内阻未知)、直流电源(3 V)、滑动变阻器、开关和导线。请在图(a)中画线完成电路实物连接。(3)连接好电路,测量26 ℃的水在不同长度l时的电阻值Rx。将水温升到65 ℃,重复测量。绘出26 ℃和65 ℃水的Rx l图线,分别如图(b)中甲、乙所示。(4)若Rx l图线的斜率为k,则水的电阻率表达式为ρ=________(用k、d、h表示)。实验结果表明,温度______(填“高”或“低”)的水更容易导电。(5)测出电阻率后,拟将一段塑料水管安装于热水器出水口作为防触电装置。为保证出水量不变,选用内直径为8.0×10-3 m的水管。若人体的安全电流为1.0×10-3 A,热水器出水温度最高为65 ℃,忽略其他电阻的影响(相当于热水器220 V的工作电压直接加在水管两端),则该水管的长度至少应设计为________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第6节 科学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21.提示:两种测量工具的量程和精度不同。2.提示:金属丝的电阻很小,比电压表的内阻小很多,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测量误差较小。3.提示:以免金属丝温度明显升高,使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变大。3[例1] 解析:(1)电阻Rx两端的最大电压约为U=IRx=0.25 V,约为电压表量程的,需要在待测电阻Rx两端串联分压电阻,即串联标准电阻R0,此时R0+Rx<,电流表采用外接法,选项C正确。(2)若采用限流接法,选择R1时,电路中电流最小值约为0.5 A;选择R2时,调控范围小,操作不便;而电源内阻不计,不用考虑大电流时电源电动势的变化,因而采用分压接法,为了便于调节,选总阻值较小的R1。(3)实物连线如图所示。(4)待测电阻Rx=-R0,由电阻定律有Rx==联立解得ρ=。(5)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1 mm+0.01×20.5 mm=1.205 mm。答案:(1)C (2)R1 分压 (3)见解析图(4) (5)1.205(1.203~1.207均可)[例2] 解析:(1)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 mm,故金属丝的测量长度为24.15 cm。螺旋测微器中主尺半毫米刻度线已露出,故金属丝的直径为0.520 mm。(2)从电路实物图可知,电压表量程为0~3 V,其读数为2.17 V,电流表量程为0~0.6 A,其读数为0.16 A,故R== Ω≈13.6 Ω。由于电流表采用外接法,电压表的内阻不是无穷大,电压表分流,故电流表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由R=可知,电阻的测量值偏小。(3)由R=ρ,R=,S=πd2,可得ρ=≈1.2×10-5 Ω·m。答案:(1)24.15(24.13~24.17均可) 0.520(2)13.6(13.5~13.7均可) 偏小 (3)1.2×10-5[例3] 解析:(1)根据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规则可知,其读数为d=2 mm+45.0×0.01 mm=2.450 mm。(2)由于电压表示数变化更明显,说明电流表分压较多,因此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即测量铅笔芯电阻时应将K掷到1端。(3)根据题图丙的I U图像,结合欧姆定律有RY= Ω≈1.92 Ω。(4)根据电阻定律R=ρ可得ρ=两种材料的横截面积近似相等,分别代入数据可知ρX>ρY。答案:(1)2.450 (2)1 (3)1.92(1.90~1.94均可) (4)大于[例4] 解析:(1)由20分度游标卡尺读数方法可得该电阻丝直径d=2 mm+17×0.05 mm=2.85 mm=0.285 cm。(5)作出的R L图像如图所示:在图中根据直线斜率的定义可得:k=又由R=ρ可得:k=①由①式可得电阻丝的电阻率为ρ=kS②可见只要求出直线的斜率k和电阻丝的横截面积S,便可求得电阻丝的电阻率,因此在图像上取两个距离较远的点,如(0.100 m,0.780 Ω)和(0.460 m,3.400 Ω),代入直线的斜率公式可得:k==≈7.28将k≈7.28代入②式可得:ρ=kS≈7.28×3.14×2Ω·m≈4.64×10-5 Ω·m。答案:(1)0.285 (5)见解析图 4.64×10-541.解析:(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a端应该与c接线柱连接。(2)为了电路的安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A正确;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调到最左端,使与滑动变阻器并联部分的电压最小,B错误;完成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后,及时断开开关,以免烧毁元件,C正确。(3)根据指针所指位置和电压表的读数方法,电压表读数为2.42 V。(4)测量金属丝的长度使用毫米刻度尺,由R=ρ,可得 ρ=,其中R=,S=,可得 ρ=。答案:(1)c (2)AC (3)2.42(2.41~2.44均正确)(4)毫米刻度尺 2.解析:(1)金属丝直径为d=1 mm+47.2×0.01 mm=1.472 mm(2)①电流表示数接近量程,电压表示数偏小,说明电压表量程偏大或电流表量程偏小,则电流表需并联电阻改装为量程更大的电流表,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表示数合适。该同学应该选择电路C进行测量。②通过待测金属丝的电流为Ix=I+-≈1.56 A待测金属丝的阻值为Rx=≈1.73 Ω。答案:(1)1.472(1.471~1.473均可) (2)①C ②1.733.解析:(1)在装入导电胶之前,先用游标卡尺测量玻璃管的内径,应该用游标卡尺的B测量爪进行测量。该玻璃管内径为d=22 mm+5×0.1 mm=22.5 mm=2.25 cm。(2)①估测电路可达到的最大电流为I==100 mA应并联一个分流电阻,其阻值为R′= Ω≈1 Ω故改装时应选C作为分流电阻R0。②由于改装后的电流表内阻已知,直接与导电胶串联,电压表测量他们的总电压,由于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较小,应采用分压式接法,电路如图所示。③设电流表两端电压为U′,导电胶两端电压为Ux,总电压U=Ux+U′=Ux+IRg由欧姆定律知导电胶的电阻R==,又由R=ρ,可得ρ=,S=πd2联立可得:ρ=。答案:(1)B 2.25 (2)①C ②见解析图 ③4.解析:(2)由于电流表内阻已知,则电流表的分压可以求出,故电流表采用内接法,又电源电动势为3 V,则电压表应选择量程3 V接入电路,电路连接如图所示。(4)根据电阻定律有Rx =ρ,又S=dh,联立得Rx=l,故Rx l图像中图线的斜率k=,解得ρ=kdh。根据题图(b)可知,温度高的水的Rx l图线(图线乙)斜率较小,则温度高的水的电阻率较小,更容易导电。(5)根据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有R==ρ,代入数据解得水管长度的最小值约为0.46 m。答案:(2)见解析图 (4)kdh 高 (5)0.4610 / 10(共73张PPT)科学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实验课 基于经典科学探究)第 6 节1实验准备——原理、器材和装置2实验操作——过程、细节和反思3实验考法——基础、变通和创新CONTENTS目录4训练评价——巩固、迁移和发展5阶段质量评价(三)实验准备——原理、器材和装置1一、实验装置器材:电源、待测金属丝、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二、实验原理根据电阻公式R=ρ,可得ρ=R。用伏安法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由于金属丝电阻通常较小(长度有限),一般选用外接法(如图所示)。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用刻度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根据电阻公式,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三、电流表外接法与内接法的比较电流表外接法电流表内接法实验操作——过程、细节和反思2一、实验步骤1.测直径:用螺旋测微器多次测量金属丝的直径d,并记录。2.测长度:将金属丝两端固定在接线柱上,使其拉直,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接入电路部分的金属丝的长度l(即有效长度),并记录。3.连器材:依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端。4.测数据:电路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改变滑片位置,测出若干组电流、电压值,填入表格内,断开开关S。5.整理器材:整理好实验器材,实验结束。二、数据处理1.测量金属丝的长度和直径,填写表格,计算出金属丝的长度l和直径d的平均值。测量次数 1 2 3 平均值金属丝长度l/m 金属丝直径d/m 金属丝的横截面积S=π=。2.把记录的I、U值,填入表格,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值R。测量次数 1 2 3 电阻平均值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代入电阻率计算公式ρ==中,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三、误差分析1.直径和长度的测量造成偶然误差,应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2.电压表、电流表读数造成偶然误差,读数时视线垂直于表盘可减小误差。3.测量电路中电压表、电流表的接法对金属丝电阻测量造成系统误差。由于电路采用电流表外接法,造成电阻的测量值偏小。4.通过电流过大,时间过长,使金属丝发热导致电阻率变大而引起误差。1.本实验中,金属丝的长度用刻度尺测量,而直径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两种测量工具的量程和精度不同。2.通常情况下,测量金属丝的电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提示:金属丝的电阻很小,比电压表的内阻小很多,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测量误差较小。关键点反思3.在测量金属丝的电阻时,流过金属丝的电流不宜过大,通电时间也不宜过长,为什么需要这样操作呢 提示:以免金属丝温度明显升高,使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变大。实验考法——基础、变通和创新3[例1] 现在要测量一段电阻丝的电阻率ρ,其阻值Rx约为0.5 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5 A。现有如下器材可供选择:电流表A(量程0~0.6 A,内阻约为0.6 Ω)电压表V(量程0~3 V,内阻约为3 kΩ)待测电阻丝Rx(阻值约为0.5 Ω)考法(一) 实验基本操作标准电阻R0(阻值为5 Ω)滑动变阻器R1(0~5 Ω,2 A)滑动变阻器R2(0~200 Ω,1.5 A)直流电源E(电动势为6 V,内阻不计)开关S、导线若干(1)如图为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测量电路的一部分,你认为合理的是 。 C[解析] 电阻Rx两端的最大电压约为U=IRx=0.25 V,约为电压表量程的,需要在待测电阻Rx两端串联分压电阻,即串联标准电阻R0,此时R0+Rx< ,电流表采用外接法,选项C正确。(2)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该选择 (选填“R1”或“R2”),并采用 接法。 [解析] 若采用限流接法,选择R1时,电路中电流最小值约为0.5 A;选择R2时,调控范围小,操作不便;而电源内阻不计,不用考虑大电流时电源电动势的变化,因而采用分压接法,为了便于调节,选总阻值较小的R1。R1分压(3)根据你在(1)(2)中的选择,在图甲上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解析] 实物连线如图所示。(4)实验中,如果两电表的读数分别为U和I,测得拉直后电阻丝的长度为L、直径为D,则待测电阻丝的电阻率ρ的计算式为ρ= 。[解析] 待测电阻Rx=-R0由电阻定律有Rx==联立解得ρ=。(5)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待测电阻丝的直径时读数如图乙所示,则该电阻丝的直径D= mm。 [解析]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1 mm+0.01×20.5 mm=1.205 mm。1.205(1.203~1.207均可)[微点拨]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式和分压式接法的比较项目 限流式 分压式电路组成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特点 采用“一上一下”的接法 采用“一上两下”的接法调压范围 0~E适用情况 负载电阻的阻值Rx与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R相差不多,或R稍大,且电压、电流变化不要求从零调起 (1)要求负载上电压或电流变化范围较大,且从零开始连续可调(2)负载电阻的阻值Rx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R续表[例2] 在“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测量:(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丝的有效长度,测量3次,求出其平均值l。其中一次测量结果如图甲所示,金属丝的另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图中读数为 cm,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选不同的位置测量3次,求出其平均值d,其中一次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图中读数为 mm。 考法(二) 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24.15(24.13~24.17均可)0.520[解析] 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 mm,故金属丝的测量长度为24.15 cm。螺旋测微器中主尺半毫米刻度线已露出,故金属丝的直径为0.520 mm。(2)采用如图丙所示的电路测量金属丝AB的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若其中一次两电表读数分别如图中丁、戊所示,则金属丝AB电阻的测量值大小为 Ω(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根据所连接的电路可知,该电阻的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13.6(13.5~13.7均可) 偏小[解析] 从电路实物图可知,电压表量程为0~3 V,其读数为2.17 V,电流表量程为0~0.6 A,其读数为0.16 A,故R== Ω≈13.6 Ω。由于电流表采用外接法,电压表的内阻不是无穷大,电压表分流,故电流表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由R=可知,电阻的测量值偏小。(3)根据以上测量值,求出电阻率ρ= Ω·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 由R=ρ,R=,S=πd2,可得ρ=≈1.2×10-5 Ω·m。1.2×10-5[微点拨](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需要进行估测,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2)分析实验设计的电路,电流表采用外接法,电流表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电阻的测量值偏小。(3)计算实验结果时要注意有效数字的要求。考法(三) 源于经典实验的创新考查[例3] (2024·山东高考)某学习小组对两种型号铅笔芯的电阻率进行测量。实验器材如下:学生电源(输出电压0~16 V)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10 Ω,额定电流2 A);电压表V(量程3 V,内阻未知);电流表A(量程3 A,内阻未知);待测铅笔芯R(X型号、Y型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开关S,单刀双掷开关K,导线若干。回答以下问题:(1)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铅笔芯直径,某次测量结果如图甲所示,该读数为________ mm;[解析] 根据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规则可知,其读数为d=2 mm+45.0×0.01 mm=2.450 mm。2.450(2)把待测铅笔芯接入图乙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由最右端向左调节到合适位置,将单刀双掷开关K分别掷到1、2端,观察到电压表示数变化比电流表示数变化更明显,则测量铅笔芯电阻时应将K掷到________(填“1”或“2”)端;[解析] 由于电压表示数变化更明显,说明电流表分压较多,因此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即测量铅笔芯电阻时应将K掷到1端。1(3)正确连接电路,得到Y型号铅笔芯I U图像如图丙所示,求得电阻RY=______________________Ω(保留3位有效数字);采用同样方法得到X型号铅笔芯的电阻为1.70 Ω;1.92(1.90~1.94均可)(4)使用游标卡尺测得X、Y型号铅笔芯的长度分别为40.68 mm、60.78 mm,使用螺旋测微器测得X、Y型号铅笔芯直径近似相等,则X型号铅笔芯的电阻率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Y型号铅笔芯的电阻率。大于[创新分析](1)测量铅笔芯的电阻率。(2)用伏安法测量铅笔芯的电阻。[例4] 某中学的探究小组为了测量电阻丝的电阻率,拿来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完成了如下的操作:(1)用游标卡尺测得电阻丝的直径如图1所示,其读数为d= cm; [解析] 由20分度游标卡尺读数方法可得该电阻丝直径d=2 mm+17×0.05 mm=2.85 mm=0.285 cm。0.285 (2)将电阻丝接入如图2所示的电路,用刻度尺测量出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3)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以及电流表的示数,由R=求出相对应的电阻丝的阻值;(4)改变电阻丝的长度,重复操作(2)、(3)步骤4次;(5)将5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L/m 0.160 0.220 0.300 0.440 0.560R/Ω 1.20 1.62 2.20 3.20 4.11根据表中的数据作出电阻与电阻丝长度的关系图像,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求出该电阻丝的电阻率ρ= Ω·m。 4.64×10-5[解析] 作出的R-L图像如图所示:在图中根据直线斜率的定义可得:k=又由R=ρ可得:k= ①由①式可得电阻丝的电阻率为ρ=kS ②可见只要求出直线的斜率k和电阻丝的横截面积S,便可求得电阻丝的电阻率,因此在图像上取两个距离较远的点,如(0.100 m,0.780 Ω)和(0.460 m,3.400 Ω),代入直线的斜率公式可得:k==≈7.28将k≈7.28代入②式可得:ρ=kS≈7.28×3.14×Ω·m≈4.64×10-5 Ω·m。[创新分析]利用金属丝的R-L图线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大小。训练评价——巩固、迁移和发展41.在“导体电阻率的测量”实验中,(1)根据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实物连线图(图2)中的导线a端应与 _____(选填“b”“c”或“d”)接线柱连接; 解析: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a端应该与c接线柱连接。c(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连接电路时,开关处于断开状态B.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调到最右端C.完成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后,及时断开开关解析:为了电路的安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A正确;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调到最左端,使与滑动变阻器并联部分的电压最小,B错误;完成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后,及时断开开关,以免烧毁元件,C正确。AC(3)某次实验中电压表的指针位置如图3所示,则读数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V; 解析:根据指针所指位置和电压表的读数方法,电压表读数为2.42 V。2.42(2.41 ~2.44均正确)(4)为了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已测量了金属丝的直径d、流过金属丝的电流I及金属丝两端的电压U,还需要用 (选填“毫米刻度尺”“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则金属丝电阻率ρ= (用题中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解析:测量金属丝的长度使用毫米刻度尺,由R=ρ,可得 ρ=,其中R=,S=,可得 ρ=。毫米刻度尺 2.在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实验中,(1)用螺旋测微器测金属丝的直径,读数如图,则该金属丝直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mm。 解析:金属丝直径为d=1 mm+47.2×0.01 mm=1.472 mm。1.472(1.471~1.473均可)(2)为测量金属丝电阻,实验室提供了以下器材:电源:E=6 V,内阻不计电压表V:量程为3 V,内阻RV=3.0 kΩ电流表A:量程为0.6 A,内阻RA=1.0 Ω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约15 Ω开关,导线若干该同学先采用下图A电路进行测量:①该同学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某一位置时,电压表示数为0.92 V,电流表示数为0.56 A。该同学认为电压表示数偏小,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较大误差;于是又找到了两个电阻,分别是R1=6.0 kΩ,R2=0.5 Ω,该同学应该选择电路 (填B或C)进行测量。 ②按正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滑片滑到某一位置时,两表示数分别为2.70 V、0.52 A,则待测金属丝的阻值为 Ω(保留3位有效数字) C1.73解析:①电流表示数接近量程,电压表示数偏小,说明电压表量程偏大或电流表量程偏小,则电流表需并联电阻改装为量程更大的电流表,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表示数合适。该同学应该选择电路C进行测量。②通过待测金属丝的电流为Ix=I+-≈1.56 A,待测金属丝的阻值为Rx=≈1.73 Ω。3.导电胶具有粘合和导电功能,在医疗辅助中有广泛应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某种导电胶材料的电阻率,把导电胶装入玻璃管中,导电胶两端通过电阻不计的金属片与导线相连,如图甲所示。(1)在装入导电胶之前,先用游标卡尺测量玻璃管的内径,如图乙所示,应该用游标卡尺的 (选填“A”“B”或“C”)进行测量,该玻璃管内径为 cm。 B2.25解析:在装入导电胶之前,先用游标卡尺测量玻璃管的内径,应该用游标卡尺的B测量爪进行测量。该玻璃管内径为d=22 mm+5×0.1 mm=22.5 mm=2.25 cm。(2)用多用电表粗略测得该导电胶电阻约为30 Ω,为精确测量其电阻,现有3.0 V的干电池组、开关和若干导线及以下器材:A.电压表0~3 V,内阻约为3 kΩB.电流表0~2 mA,内阻Rg=50 ΩC.定值电阻1 ΩD.定值电阻10 ΩE.滑动变阻器0~10 Ω①由于电流表量程偏小,需要对电流表进行合理改装,改装时应选 _______(填器材前面的序号)作为分流电阻R0。 ②将图丙中所示的器材符号连线,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要求电压和电流的测量范围尽可能大。③测出电压表读数U、电流表读数I、导电胶的直径d和两金属电极间的距离L,则该导电胶的电阻率ρ= 。 C解析:①估测电路可达到的最大电流为I==100 mA应并联一个分流电阻,其阻值为R'= Ω≈1 Ω故改装时应选C作为分流电阻R0。②由于改装后的电流表内阻已知,直接与导电胶串联,电压表测量他们的总电压,由于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较小,应采用分压式接法,电路如图所示。③设电流表两端电压为U',导电胶两端电压为Ux,总电压U=Ux+U'=Ux+IRg由欧姆定律知导电胶的电阻R==,又由R=ρ,可得ρ=,S=πd2联立可得:ρ=。4.(2024·江西高考)某小组欲设计一种电热水器防触电装置,其原理是:当电热管漏电时,利用自来水自身的电阻,可使漏电电流降至人体安全电流以下。为此,需先测量水的电阻率,再进行合理设计。(1)如图(a)所示,在绝缘长方体容器左右两侧安装可移动的薄金属板电极,将自来水倒入其中,测得水的截面宽d=0.07 m和高h=0.03 m。(2)现有实验器材:电流表(量程300 μA,内阻RA =2 500 Ω)、电压表(量程3 V或15 V,内阻未知)、直流电源(3 V)、滑动变阻器、开关和导线。请在图(a)中画线完成电路实物连接。解析:由于电流表内阻已知,则电流表的分压可以求出,故电流表采用内接法,又电源电动势为3 V,则电压表应选择量程3 V接入电路,电路连接如图所示。(3)连接好电路,测量26 ℃的水在不同长度l时的电阻值Rx。将水温升到65 ℃,重复测量。绘出26 ℃和65 ℃水的Rx-l图线,分别如图(b)中甲、乙所示。(4)若Rx-l图线的斜率为k,则水的电阻率表达式为ρ= (用k、d、h表示)。实验结果表明,温度 (填“高”或“低”)的水更容易导电。 解析:根据电阻定律有Rx =ρ,又S=dh,联立得Rx=l,故Rx-l图像中图线的斜率k=,解得ρ=kdh。根据题图(b)可知,温度高的水的Rx-l图线(图线乙)斜率较小,则温度高的水的电阻率较小,更容易导电。kdh高(5)测出电阻率后,拟将一段塑料水管安装于热水器出水口作为防触电装置。为保证出水量不变,选用内直径为8.0×10-3 m的水管。若人体的安全电流为1.0×10-3 A,热水器出水温度最高为65 ℃,忽略其他电阻的影响(相当于热水器220 V的工作电压直接加在水管两端),则该水管的长度至少应设计为 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根据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有R==ρ,代入数据解得水管长度的最小值约为0.46 m。0.4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6节 科学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doc 第6节 科学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