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稳定程度的影响。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对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1.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和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重点)2.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重难点)课前自主导学活动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合理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的影响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2.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的影响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活动2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最重要的灾损:人员伤亡。(2)最活跃的受灾体:人口。(3)影响人自身易损程度的因素: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易损程度减轻1.为什么说人是最脆弱、最活跃的受灾体?【提示】 一切灾害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同时,人的各种行为可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活动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人类可以“缩小”灾情;相反,也会“放大”灾情。2.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2.为什么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的作用?【提示】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条件,从而减小损失。例如,防护林建设可有效减少荒漠化。活动4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历史时期只有灾变,没有灾害。2.人类社会时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大致如下:课堂互助探究探究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问题导思】 1.试举人类的合理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有哪些有利影响?【提示】 修建水库→径流量稳定→减轻旱涝灾害;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2.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提示】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洪水加剧、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震或塌方。1.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2.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的稳定性降低例1 (2013·安庆质检)某学校师生在该区域公路修筑前后,对该区域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修路后,小河的含沙量有何变化?为什么?(2)修路后,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是________,为什么?(3)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最有效的补救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长远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 根据图中信息,修路后植被被破坏,易引起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且破坏坡脚,易引起滑坡的发生。【解析】 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修建公路破( http: / / www.21cnjy.com )坏了植被,使岩体、土体变得疏松,且坡度增加,这样一来,该区可能面临滑坡的危害,因而要加固山坡和恢复植被。【答案】 (1)含沙量增加。修建公路破坏了植被,使山体变陡,岩体和土体变疏松,水土流失加剧。(2)滑坡 岩体、土体疏松,山坡变陡。(3)加固山坡 植树种草探究2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问题导思】 1.根据教材P19案例1,分析人类怎样减轻自身的易损程度?【提示】 加强灾前防范意识,采取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会减轻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从教材P20案例2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示】 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特别提醒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社会和自然双重性,科学技( http: / / www.21cnjy.com )术的进步并不能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加上人的思想观念的进步,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进而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减少损失。例2 2012年9月3日,河南宜阳县宏源氧( http: / / www.21cnjy.com )化钙厂发生一起因雨后在山体上放炮打眼而发生的山体滑坡事件,造成2人死亡,一辆挖掘机被石块压在底部,事故发生后,宜阳县相关单位及领导立刻赶到现场抢救。据此回答(1)~(2)题。(1)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A.雨水对山体的浸泡B.降水增加了斜坡物质的转化C.在山坡打炮眼D.植被稀少(2)下列人类活动属于降低受灾体易损性的是( )A.家中没人时关闭煤气阀门B.地震发生时跳窗逃生C.山区砍伐森林减轻对水流的阻力D.开垦草原,增加耕地面积【思路点拨】 本题组以时事(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考查人类活动对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影响,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加大。【解析】 第(1)题,此次滑坡灾害的发(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与人类在坡面放炮采石有关,再加上雨水的触发机制,促使其发生,而在山坡打炮眼采石,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第(2)题,A项是灾前正确的防范意识,有利于降低受灾体的易损性,而B、C、D三项为错误的应急措施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答案】 (1)C (2)A探究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及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问题导思】 1.据教材21页图1.30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思考以下问题。(1)灾情1和灾情2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因洪水高风险区河流两岸的土地广泛利用,城镇密度及人口密度增大,“放大”了灾情。(2)为减轻该区灾害损失,应采取什么对策?【提示】 在洪水高风险区减轻土地利用强度,少建永久性居住地。2.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相比,灾情有何差异?为什么?【提示】 工业社会巨灾伤亡人口增多( http: / / www.21cnjy.com ),普通灾害伤亡人口减少,财产损失增大。原因是与农业社会相比,工业社会抗灾能力提高,灾后恢复加快;人口、财产高度集中,资产密度大。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能“缩小”灾害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减灾不力,防灾无措施“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2.在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3.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成灾特点不同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和减灾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例3 读“某次震级为7.8级地震构造图”及统计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总人口(万人)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地震中灾后死亡人数(人)伤亡人数(人)经济损失(亿元)倒塌建筑(万平方米)A127811974634762176.3103187789187B166883714873.4623416377C0.23362560.00087217.232(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思路点拨】 解答该题时,要从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经济的密集程度、抗灾能力、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等方面分析灾情差异。【解析】 第(1)题,城市人口密度( http: / / www.21cnjy.com )、财产集中程度比乡村大得多,灾情更严重,第(2)题,经计算,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C,这与建筑抗震能力有关。第(3)题,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答案】 (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2)乡村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3)由A→B→C比重增大。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较弱。[图表展示]教材P18图1.28 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解图精要]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对水库下游河( http: / / www.21cnjy.com )段的径流量调节作用比较明显。在河流丰水期,水库蓄水,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减少了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在枯水期,水库放水,补充河流水量,使下游地区发生旱灾的可能性和强度减小。[图表应用]读图,回答(1)~(2)题。(1)修建水库后( )①河流径流量增加 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③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 ④旱涝灾害的发生机率减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还有( )①植树造林 ②人工降雨 ③疏浚河道 ④退耕还湖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 第(1)题,从图(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可以看出修建水库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得到调节,变化变小,减轻了水库下游地区的旱涝灾害。第(2)题,森林有含蓄水源的作用,湖泊有蓄洪分洪的作用。【答案】 (1)D (2)A思考解答教材第21页思考【点拨】 可以通过列举实( http: / / www.21cnjy.com )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教材第22页思考【答案】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课堂小结当堂双击达标(2013·威海期末)赞比亚的卡里巴水( http: / / www.21cnjy.com )库坝高128米。施工前仅发生过小地震,水库蓄满水后的30年间,库区周围地区地震达2000多次,绝大多数地震震中都位于库区下部,据此回答下题。1.关于修建水库后地震次数增多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作用B.岩石上部重量增加引发地震C.水对地下深处岩石的滑动起了润滑作用D.修建水库增加了地表环境的稳定性【解析】 修建水库后,地震次数增多,显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稳定性,从而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答案】 D下列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2.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解析】 城市建设使其城市地表硬化( http: / / www.21cnjy.com ),使大气降水难以下渗,地下径流量大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大气降水汇集成地表径流速度快,形成径流,使当地储水量减少,蒸发量下降。【答案】 D3.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东西两坡在暴雨时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________坡,原因是什么?(2)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若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果?(3)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将会引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4)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受灾体易( http: / / www.21cnjy.com )损程度较大的是________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图示地区应怎样“缩小”灾情?【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灾害灾情大( http: / / www.21cnjy.com )小的影响因素。第(1)题,西坡坡度小,且有植被保护,故在暴雨时水土流失较轻,东坡则严重。第(2)题,由图中地下水位线及地面以上多城镇分布可分析出该地地下水位已明显下降,与过量开采地下水有关;若继续发展会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坍塌等。第(3)题,植被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若森林被砍伐,将使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高。第(4)题,人类活动会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形态,增加了不稳定性。同级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未利用土地。第(5)题,可根据该地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来“缩小”灾情。【答案】 (1)东 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2)过度开采地下水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加大,洪水水位抬高。(4)西 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筑用地,东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未利用土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未利用土地(5)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4.(2013·三明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地表面积内所(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生的地表水平面降低的现象。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地质原因。现在当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材料二 北京市地面沉降危害分区评价图(1)分析影响地面沉降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北京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地面沉降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主要产生的危害有哪些?(3)简述防止大城市地面沉降的主要措施。【解析】 不同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不同,大城市一般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矿区主要是由于过度采矿造成的,因此要根据其原因采取合理的措施。【答案】 (1)导致地面沉降现象的主要人为原因: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北京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过度开采地下水。(2)地面沉降直接破坏房屋、桥梁、道路等工程设施,同时还会引起洪水、风暴潮、海水入侵、盐渍化等灾害。(3)防止大城市地面沉降的主要措施有:节约用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进行地面沉降监测与研究等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