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件+教案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路线以及过程中的相关重大事件;知道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家国情怀: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体会长征过程中红军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长征精神,培养爱党爱国、珍惜幸福生活、弘扬长征精神的理想和信念。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 背景
到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面对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军事
“围剿”
蒋介石手书的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次序 国民党 军队 中央 红军 红军指挥者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0万多 4万多 毛泽东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毛泽东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毛泽东 第四次 30万多 7万多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 50万多 8万多
胜利
博古、李德
失败
进攻冒险
被迫开始战略转移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 背景
(1)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左”的错误。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江西瑞金→
渡过湘江→
①瑞金
(出发)
②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三年不喝湘江水,
十年不食湘江鱼。
强渡乌江→
④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⑤四渡
赤水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
⑥巧渡
金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强渡大渡河
⑦强渡
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⑧飞夺
泸定桥
⑨翻过
大雪山
→翻过大雪山
⑩走过
草地
→走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
突破
腊子口
→吴起镇会师
吴起镇
会师
→甘肃会宁会师
会宁会师
(结束)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与
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
(红二、红四与红一)会师
遵义会议→
③强渡
乌江
2. 经过
二、遵义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遵义会议会址
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周恩来 毛泽东 王稼祥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二、遵义会议
(4)意义:
材料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
——摘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
——邓小平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问题探究】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遵义会议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
如大革命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转折点
14年
有了正确的领导
由失败走向胜利
建立新中国
幼稚
成熟
1. 胜利会师
吴起镇会师
会宁会师旧址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军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材料一: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材料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毛泽东
2. 长征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原因
根本:博古、李德军事左倾错误
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
过程
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打乱围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胜利
1936.10三大主力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结束)
本课小结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意义
①确立了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
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①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长征途中,红军跳出了敌人重重包围的历史事件是( )
A.强渡乌江
B.攻克遵义
C.渡过金沙江
D.会宁会师
C
当堂训练
2.毛泽东说:“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的历史事件是指( )
A.国共合作实现
B.南昌起义爆发
C.八七会议召开
D.遵义会议召开
当堂训练
D
3.红色歌曲是革命实践的艺术再现。图中《会师歌》歌颂的是( )
A.遵义会议召开
B.红军到达吴起镇
C.长征胜利结束
D.抗战取得胜利
C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
4.有学者评价“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之所以称之为“分界线”是因为长征( )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B.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
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
5.红军过草地的艰苦时期,大家曾高声要求蔡畅同志唱歌,蔡大姐笑着为大家用法文演唱《马赛曲》,铿锵有力的歌声感动每一位听众。这体现了红军长征(  )
A.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
C.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具有革命乐观主义
结果
当堂训练
D
本课必背
1.红军长征的原因?(直接/根本)
2.长征的时间与路线?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的事件?
5.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的事件?
6.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
7.列举长征精神。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程标准 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 长征精神
素养目标 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路线以及过程中的相关重大事件。(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收集相关史料,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伟大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 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体会长征过程中红军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长 征精神,坚定爱党爱国的信念,珍惜幸福生活,弘扬长征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视频衔接:以《重走长征路》视频导入,展开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同学们,长征是一段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伟大征程。在那段艰难岁月里,红军战士们跨越千山万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现在,让我们跟随一段特别的视频,踏上“重走红军长征之路”,一起去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与坚韧,探寻这段传奇背后的伟大精神,为接下来深入学习长征这段历史拉开序幕。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历程,深入理解长征的背景、意义及蕴含的伟大精神,进而引发学生对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度思考,为新课讲授奠定良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红军长征的背景
教师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这引起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极大震惊。自1930年底以来,蒋介石陆续纠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并根据材料,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
材料:
学生活动: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陷入危险境地,需要进行战略转移。
2.红军长征的经过
教师过渡: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达两年的长征之路。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并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简述长征经过。
学生活动:①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②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③渡过湘江。④强渡乌江。⑤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⑦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⑧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⑨吴起镇会师。⑩胜利标志:会宁会师。
教师总结: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中,红军将士以共同的革命理想为旗帜,严守纪律、乐观无畏,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突破重重困境,跨越自然天险,在生死考验中开辟出胜利之路。
教师补充: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从南方转移到了西北。
(二)遵义会议
教师过渡:湘江之战损失惨重,红军面临出发以来的生死抉择。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
1.遵义会议的概况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概括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信息。
学生活动: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遵义会议的意义
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分析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材料: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 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 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 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 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 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 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极端艰 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 的基干…… ——摘编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 遵义会议会址
学生活动: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一同感受了湘江血战的悲壮、遵义会议的转折,以及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这些历程,不仅是历史记载,更是中国革命浴火重生的关键。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这不仅是军事战略的成功转移,更蕴含着中国革命薪火相传的密码。接下来,让我们探究长征胜利的深远意义与永恒价值。
1.长征的意义
教师活动: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长征带来的深远意义。
材料一: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
学生活动: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长征精神
教师活动:谈谈你理解的长征精神。
材料: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不畏艰险历经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牺牲的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攻占700多座县城,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学生活动:红军在极其险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三、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其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个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实现了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我还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掌握长征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加强对史料的深层次解读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