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教案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
课前导入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知道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并理解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知道华北危急、一二·九运动的基本史事。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认识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意义。
3.家国情怀:认识日本侵华所犯下的累累罪行,感悟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学习目标
一、九一八事变
(1)背 景:
(2)时 间:
(3)地 点:
(4)制造者:
(5)经 过:
1. 概况
1931年9月18日
沈阳南满铁路柳条湖段
②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
日本关东军
①制造柳条湖事件
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②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侵华步伐(国际形势)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史事内容。
一、九一八事变
东北三省沦陷
长春
爱新觉罗·溥仪
伪满洲国在长春成立
①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
②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2.结果
一、九一八事变
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日军对平民进行屠杀
活埋中国人的万人坑
刺杀幼童后集薪待焚
掠夺战略资源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奴化教育
二、局部抗战开始
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东北各族民众和
未撤走的东北军
中国共产党
派杨靖宇等
组织抗日义勇军
抵抗日军的侵略
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6年初,各抗日部队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杨靖宇
东北将领马占山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马占山通电全国
赵一曼
二、局部抗战开始
二、局部抗战开始
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图
1.华北危机
1933年1月
1935年下半年
华北危急
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亲爱的全国同胞:……眼见华北的主权,也要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感受到难堪的亡国惨痛。 ——《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
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国民政府采取
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国民党
共产党
爱国学生
1935年8月“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起
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
【问题探究】面对日本侵略各方态度如何?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2. 一二 九运动
(1)时间:
(2)地点:
(3)口号:
(4)性质:
(5)结果:
(6)意义:
1935年12月9日
北平新华门前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救亡怒潮
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
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②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③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反动军警暴力镇压青年学生
1. 背景
(1)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3)蒋介石一直坚持不抵抗政策,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
四、西安事变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丁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2. 概况
四、西安事变
(1)时间:
(2)目的:
(3)人物:
(4)经过:
(5)结果:
1936年12月12日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 “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
杨虎城
蒋介石藏身处
兵谏亭
如何处置蒋介石?
四、西安事变
何应钦
宋美玲
日本
美国
放蒋维权
杀蒋夺权
和平 解决
蒋介石
中共
材料一:“张学良、杨虎城劫最高统帅,目无党纪国法,形同叛逆,不“讨伐”不足以张法纪!(亲日派何应钦、国民党实权派)
材料二:将对何应钦的行动“不惜给予援助”。(日本)
材料三:“若使用武力,倘处置失当,即酿成民国以来空前之战祸实关系全民族最重大之问题。 (亲英美派宋美龄)
材料四:“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英美)
材料五:党内红军指战员,许多人希望杀死蒋介石,中共中央指出这不利于中国的抗战。 (中共)
(5)结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协商努力,蒋介石口头承诺接受“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条件后被释放
四、西安事变
秦邦宪、叶剑英、周恩来
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②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实行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3. 意义
家国情怀
【问题探究】张、杨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
——张学良
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1937年秘密潜回香港打算参与抗日,但被国民党逮捕软禁12年,1949年其子女、卫士、秘书一共8人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并用硝镪水毁灭尸体,享年56岁。
▲1950年,杨虎城将军的棺木在重庆上船运回家乡西安
张学良被蒋介石父子软禁55年,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55年后定居美国,2001年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幽禁时的张学良
2001年10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发给张学良亲属的吊唁中称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九一八事变
到西安事变
日本侵略
中国抗争
九一八事变
局部抗战
扩大侵华
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华北危机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和平
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本课小结
英国
结果
1.1931年9月19日,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最后消息》:“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昨夜十一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当时为慎重起见,亦未能开行。”该报道提到的历史事件( )
A.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C.使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D.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A
当堂训练
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东北人民与未撤走的爱国官兵组织的抗日队伍是( )
A.工农革命军
B.抗日游击队
C.抗日义勇军
D.东北抗日联军
C
当堂训练
英国
结果
3.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5年底写道:“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北平、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他的这一记录见证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西安事变
D.五四运动
B
当堂训练
4.叶剑英元帅重游西安时曾写下“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其中“翻危局”标志着( )
A.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D.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方针的确定
B
当堂训练
英国
结果
5.如果让你编写《西安事变》的课本剧,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西安谈判的场景中( )
A.张学良
B.毛泽东
C.周恩来
D.蒋介石
B
当堂训练
本课必背
1.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起点是?
2.九一八事变的时间与地点?
3.在白山黑水之间坚持抗战的民族英雄有?
4.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事件是?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
6.发动西安事变的时间和人物?
7.西安事变后,中共的主张是?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 - 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 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素养目标 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联合抗日、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变史实,阐述日军侵华罪行与中国人民抗日 的行动。(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收集相关史料信息,探究西安事变的原因,掌握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 了解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雄的事迹,感悟其精神品质,思考传承与发扬之道。(家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视频《九一八事变》片段。
教师过渡: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这段视频,将带我们回到1931年9月18日那个黑暗的夜晚。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事端,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后以此为借口,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犹如一记警钟,沉重地敲响在中华大地。让我们带着敬畏与思考,一同观看这段视频,去感受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感悟民族危亡之际,先辈们奋起抗争的不屈精神。
(设计意图:视频引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这段悲痛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新课讲授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教师活动:结合课本相关史事及材料,思考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提出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
材料三: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可乘之机。
学生活动: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困境,趁机向中国转嫁危机;国民政府“围剿”红军,无暇北顾,让日本有机可乘。
2.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教师活动:根据课本和下图信息,完成表格内容。
材料:
九一八事变形势图
学生活动:
时间 1931年9月18日
地点 沈阳南满铁路柳条湖段
制造者 日本关东军
经过 ①制造柳条湖事件。②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
3.九一八事变的结果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概括日本入侵东北后,东北地区的境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①东北地区的战略资源被日本掠夺。②东北人民遭到血腥屠杀。③日本在占领区实行奴化教育。
(二)局部抗战开始
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教师活动: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教师强调:九一八事变爆发两天后,中共中央率先提出武装抗日的主张。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视频《杨靖宇》《赵一曼》片段。
教师总结: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与日寇周旋,以树皮棉絮果腹,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赵一曼遭受严刑拷打却坚贞不屈,在给儿子的遗书中深情写下对祖国和人民的眷恋。我们要切身感受他们炽热的爱国情怀,体会在民族危亡之际,那份以血肉之躯守护山河的壮烈与坚守。
(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华北危机
教师活动: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目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一二·九运动
教师过渡: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教师活动:根据课本,完成一二·九运动的表格梳理。
学生活动:
时间 1935年12月9日
地点 北平新华门前
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结果 遭到反动军警的暴力镇压
意义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四)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背景
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材料: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丁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摘编自《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学生活动:①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加剧。②蒋介石仍坚持内战,“攘外必先安内”。③张、杨接受统一战线主张。
2.西安事变的概况
教师活动:根据课本内容,梳理西安事变的简要概况。
学生活动: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目的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经过 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结果 和平解决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师活动:思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活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三、课堂总结
本课可梳理出两条主线:一是日本的步步侵略,二是中国社会各派势力的抗争。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1935年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面对侵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建抗日游击队,爱国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后,经周恩来等人斡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牢掌握知识,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大知识点进行前后梳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分析,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