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认识社会生活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认识社会生活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 1 框 认识社会生活
明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道理,感知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要热爱家乡,融入社会。(政治认同)
了解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道德修养)
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健全人格)
关心社会,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树立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社会生活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猜猜这是哪”图片竞猜
展示 4 组对比图 (1955 年 VS 2025 年): 通信方式(电报局/微信视频),购物场景(供销社/直播带货),交通工具(自行车/地铁),休闲活动(露天电影/VR游戏)。
想一想: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
教师讲述: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认识社会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生活万花筒
活动一:身份小调查
谈一谈:1.你知道市场或超市哪些商品的价格?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
2.你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3.你知道书本是如何生产的吗?
学生举手抢答
教师归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社会的认识范围越来越广,并通过观察自己及身边的事物,以小见大,认识社会生活。
活动二:“小志的一天”情境展示
情境一:周六早上 6 时 30 分,小志和爷爷到公园晨练。
情境二:上午 8 时 20 分,小志和妈妈到家门口的菜市场买菜。
情境三:下午 3 时 15 分,小志和同学一起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教老人用手机。
情境四:晚上 8 时 10 分,小志和爸爸看完电影后交流看法。
提问:结合以上情境和生活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
教师归纳:我们可以通过走进农村、工厂,步入商场,参观博物馆,观看升旗仪式等方式参与社会生活。
目标导学二:社会生活面面观
活动三:情境演绎
根据教材 P2 的“生活观察”,将活动二中的情境制作成卡片(晨练/买菜/去敬老院/看电影),每组抽取 1 张卡片,表演情境并完成表格。
场景 职业类型 人际关系 活动类型 活动作用
买菜 菜贩,居民 卖家,买家 物质生产 活动 满足物质 需求
晨练
敬老院
看电影
想一想:社会生活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总结:在整理职业分工、生活场景、人际关系、活动类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具有多样性。
教师讲授:在社会生活中,物质产品和精神食粮种类繁多,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人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在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我们的社会生活充满活力,令人期待。
活动四:播放视频《中国交通演变史》
想一想:1.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交通方式?
2.你了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变化?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观念的更新,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昂扬向上,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活动五:分组开展公共空间设计比赛
社区要改造老旧公园,老人需要健身区、儿童需要游乐场、年轻人需要篮球场,但面积有限只能满足 2 个群体的需求。
小组讨论:设计改造方案(草图 + 理由),各小组派代表陈述,其他组发表意见。
提示:社会生活是在公共空间展开的。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社会秩序由大家共同维护,社会发展由大家共同推动。
教师归纳: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
总结升华:成长树贴纸:教师在黑板上画树干,学生在树干上贴便利贴,写下“我能为社会做的事——______________,
教师讲述:每个人都是社会之树的枝叶,我们的成长滋养社会,社会的土壤培育我们。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课后作业三选一:1.绘制“我一天的社会生活”图谱。2.采访长辈并记录 “消失的职业”故事。3.设计社区公共设施改进方案。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以“认识社会生活”为核心,通过“图片竞猜”导入,对比 1955 年与 2025年的社会变迁,激发学习兴趣。随后通过“身份小调查”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感知社会生活丰富性;通过“小志的一天”情境展示与情境表演,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以及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并归纳社会生活的职业分工、人际关系与活动类型及作用,强化“多样性”特征。视频《中国交通演变史》揭示社会发展的动态性;公共空间设计比赛能够深化公共性认知;成长树贴纸活动,则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本课设计注重情境真实、多感官参与,价值观渗透自然,但存在时间分配需优化、差异化教学不足、生成性问题引导需加强等问题。后续教学可压缩视频时长、增加分层提问、深化职业价值探讨,并尝试跨学科融合(如结合历史、地理知识)、强化实践环节(如实地考察)、利用数字化工具(如思维导图)提升效率,让课堂成为学生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起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