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课程标准 了解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素养目标 通过研读史料,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条件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历史 事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设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历史解释) 知道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过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 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家国情怀、唯物史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在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的集会现场,出现了极具戏剧性又发人深省的一幕。末代皇帝溥仪满含感慨,对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说道:“感谢你的第一枪,它帮我从一个神变成一个人,从一个皇帝变成了共和国的公民。”这句肺腑之言,道尽了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天翻地覆之变。辛亥革命是怎样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火红的革命。(设计意图:利用新情境导入新课,扩大学生视野,吸引学生兴趣)二、新课讲授(一)武昌起义教师活动:阅读课本,说出武昌起义的背景、经过及结果。学生活动:背景 ①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②在同盟会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③湖北新军倾向革命经过 起义爆发→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武汉三镇获胜→成立湖北军政府结果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分析,为何前面几次起义都失败了,武昌起义却能成功。材料一: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1906—1911年,全国共发生各类民变事件989件,年均约165次,时论以为“二十行省之中,乱机遍伏……变乱四起”。——摘编自张振鹤、丁原英《清末民变年表(下)》材料三:当时湖北新军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1.5万人,纯粹革命党将近2 000人,经过联络而同情革命的约4 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 000人,其余则都是摇摆不定的。——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学生活动:①前期革命志士的奋斗,推动革命到来。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人民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起义成功奠定群众基础。③湖北地区革命党人深入新军,为起义成功奠定思想基础。(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建立教师过渡: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阅读课本,说出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了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学生活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名师提醒】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换算公式: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如:公元1921年为民国十年,换算公式就是1921=10+191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说说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活动:①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②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③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教师补充: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师活动: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阅读课本,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国家主权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权利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 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 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 等自由和权利立法权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行政权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 其责任教师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教师过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孙中山在重重压力下被迫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阅读课本,清宣统皇帝是什么时间退位的?有何重大意义?学生活动: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教师提问: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学生活动:实行内阁制、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到南京就职等条件。教师提问:袁世凯会答应这些条件吗?他又是如何做的?学生活动:不会。袁世凯借口北方秩序不易维持,迫使临时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拓展探究】教师活动:为什么袁世凯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材料一:帝国主义国家都决定在“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摘编自《中国近代史》学生活动:①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支持。②袁世凯掌握清政府政治大权。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本原因)。2.二次革命教师过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一再破坏《临时约法》。阅读课本,说一说二次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活动: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后身亡。教师活动:“宋教仁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心以武力平复国内的舆论压力和革命党人的斗争。袁世凯是怎么做的?二次革命的结果又如何?学生活动:袁世凯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密令北洋军南下。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教师补充: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为“二次革命”。3.辛亥革命的意义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学生活动:(1)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三、课堂总结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跌宕时期。辛亥革命宣告了自秦统一以来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但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人民仍然在为救国、强国之梦艰难地探索、斗争。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通过武昌起义,建立民主政治,巩固革命成果,但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我把学习目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主题讲演、合作学习等,凸显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我在教学上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要增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语言更加简练得体等,我会通过平时多听课、多请教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