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五四运动 教案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五四运动 教案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1课 五四运动
课程标准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 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 涵, 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素养目标 借助史料,梳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阵地、代表人物与口号,构建时空框架;梳理五四运动 的爆发原因、时间、地点、口号、过程及结果, 形成精准时空认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全面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 结合时代背景, 运用唯物史观阐释其作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必然性。(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 了解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代表的斗争精神,激发爱国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感受五四青年的 爱国情怀与责任感,增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每年的5月4日是什么节日吗?它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生活常识与历史知识相联系,唤起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兴趣,强化其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现实传承的理解,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思维意识)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并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材料一: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极力推崇封建纲常名教,大搞祭天祀孔……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一时间,社会上“孔教会”“经学会”等尊孔社团纷纷出现,形成了一股尊孔复辟逆流。
——陈独秀
材料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摘编自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学生活动:①政治上,辛亥革命后政局仍然黑暗动荡,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②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③思想上,国民愚昧麻木,仍受封建思想文化束缚。
2.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开始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梳理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
学生活动:
时间 1915年
开始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新文化运动可分为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根据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三纲之说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不彻底废除“三纲”之说,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摘编自陈独秀《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
教师补充:【名词解释·旧道德、新道德】
旧道德: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儒家之伦理学。(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新道德:资产阶级新道德,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
材料二: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教师补充:这两位先生,指的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是Democracy,就是民主的意思,指的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赛先生”是Science,就是科学的意思,包含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所以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和旗帜。
材料三: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摘编自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教师补充: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
学生活动:①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旧道德和旧文化。②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③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教师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并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这一次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气势,远远超过辛亥革命时期。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他们的著作(《新青年》)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
——[美]莫里斯
材料三: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摘编自《上海妇女志》
学生活动: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②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教师过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但提出的合理要求却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拒绝。五四运动爆发。
1.五四运动的爆发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66~68,归纳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时间、地点、主力等。
学生活动:
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时间 1919年5月4日
地点及主力 北京;学生
斗争方式 发表宣言、示威游行、罢课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五四运动的扩大
教师活动: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1919年6月,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大到上海。阅读下列材料,归纳五四运动的转折点、中心变化、主力变化等。
材料一:罢工是为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逮捕速救释放。
——工人罢工
材料二: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
材料三:
学生活动:
时间 1915 年
开始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 《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教师补充:最终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中所提出的惩办卖国贼、拒签和约的直接目标至此实现,这是运动取得的重要成果。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师过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内容的重难点,接下来我们将从影响、地位、精神三个维度深入剖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带领大家阅读丰富的史料,希望同学们能跟着老师的思路,仔细捕捉字里行间的历史细节,尝试自主提取关键历史信息,锻炼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
1.五四运动的影响
教师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归纳五四运动的影响。
材料一: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在思想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学生活动: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五四运动的地位
教师活动:展示下面的时间轴,引导学生厘清五四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
教师总结: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教师补充:【名词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此之前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运动时期,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五四运动的精神
教师活动:展示下面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心目中的五四精神是怎样的。
材料: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生活动: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支撑;五四运动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其转向马克思主义传播。二者相互促进,加速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进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五四运动是本教材中重要的一课,在中国历史上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展示各种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性学习,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提高自己解读史料、运用史料的重要能力,同时注重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和空间,让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科学地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