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7课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境创设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历史课堂中,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经验,依托历史情境并在与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互动中完成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思维依赖具体形象,《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例的教学中出现的科技成果与思想文化都是学生此前不太熟知的内容,因而在教学时,教师正是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以教师提供“支架”,学生探究、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文化认知,将学生所获经验与优秀传统文化联结,增强情感共鸣。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内容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推动知识与文化传播;天文历法与医药学的传承积淀与开拓创新体现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科学智慧;唐朝的思想发展印证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与兼收并蓄;唐诗、书法与绘画折射出隋唐时期社会蓬勃发展的艺术高峰;敦煌莫高窟凝聚跨时空、跨地域的多元文明。这些成就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教材内容看,本课具体内容围绕五个子目展开。“雕版印刷术”“天文学与医药学”“唐朝的思想家”“唐诗、书法与绘画”和“敦煌莫高窟”五个子目呈并列关系,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了隋唐时期的文化成果。同时,在这些具体的文化成果中又能深挖出中华文化的特性。教学实践中本课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可以结合实物图片、诗歌朗诵、艺术赏析等多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学生情况分析知识储备:经过对本单元前几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已形成初步认识,基本史实内容已经掌握。同时,经过语文等学科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对隋唐时期的历史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有一定了解,但对此时期相关的具体科技文化成就相对较为陌生。学科素养:经过此前七年级上册的中国史学习,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已形成初步认知、但其认识仅停留在事实性的层面。初步具备历史时序观念,但分析历史现象背后原因的能力较弱,需教师引导。如何深入分析进而形成科学认知能力仍停留在入门阶段。学习兴趣: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对历史故事和有趣的文化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纪录片与电视剧等影视中有关这一时期人物形象也较为立体,学生相对较为熟悉,因而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点的兴趣较为浓厚。
教学目标
通过探讨隋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国力强盛与隋唐科技发达与文化的关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聚焦分析唐诗各阶段代表诗人的创作风格不同,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多元材料,了解隋唐时期在雕版印刷术、天文学、医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知道隋唐科技成就的领先地位和文学艺术的多样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隋唐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领域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教学难点隋唐科技与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此前被英、法等国掠夺,流失于海外的敦煌藏经洞文物图片。抛出核心问题:“被掠夺的文物里藏着哪些隋唐文明密码?”以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文化小侦探”,通过藏经洞出土的文物线索,破解隋唐文明密码,引入新课。 欣赏敦煌藏经洞文物,跟随教师引导,进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兴趣。提出本课核心问题,串联新课。
【任务一】破解“科技智造” 展示文物线索:《金刚经》,介绍其是出土于藏经洞的雕版印刷品,通过原理的讲解让学生对比不同印刷技术的差异,分析雕版印刷术的优势。展示雕版印刷术传播路线图,梳理其传播历程,再通过展示日本浮世绘,介绍浮世绘艺术与雕版印刷技术的渊源,以此提问学生雕版印刷术的进步,对世界文化的作用?展示文物线索:《敦煌星图》《食疗本草》,过渡到隋唐科技中天文学与医药学领域的成就。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隋唐时期天文学与医药学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并以写宣传语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具体成就,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汇总。 对比分析雕版印刷术的进步性。结合图片,思考雕版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作用。提取文物线索。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撰写宣传语。 结合图片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以多元方式,培养学生关键信息提取、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二】深悟“文艺华章” 展示文物线索:《将进酒》《金刚经》《树下说发图》,过渡到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通过给关键词,让学生思考所描述的诗人身份。汇总教材列举的三位唐诗代表人物,结合时间轴概括三个时期的诗人创作风格,阐明唐诗反映唐代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阅读教材中与书法、绘画成就相关内容,动手绘制表格梳理隋唐时期书法与绘画领域成就。展示文物线索:藏经洞出土的经文书卷,过渡到隋唐时期思想艺术发展。结合两则史料,分别分析韩愈、柳宗元的思想主张 提取文物线索。结合关键词,回顾语文等学科所学知识,阅读教材,思考所描述的诗人身份。阅读教材,绘制表格。 调动学生各学科关联知识,巩固基础内容,再结合本学科知识,将所学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史实背后反映出的唯物史观原理。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任务三】解构“敦煌宝库” 聚焦敦煌莫高窟,展示莫高窟中的不同风格文物,突显其艺术宝库地位。讲述以樊锦诗为代表的学者用科技守护文明的故事,突出新时代文化保护。设立小组探究任务,引导学习小组结合本单元所学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角度思考“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示文物,感悟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宝库地位。回顾本单元所学,进行小组讨论探究。 构建古今文化桥梁,让学生对文明保护形成直观认识。通过分组探究,学生聚焦于特定角度,进行深度思考,完成本课难点学习。
【终极挑战】设计“文化保护方案” 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导入内容,展示大英博物馆与法国吉美博物馆藏中流失海外的部分敦煌文物,向学生提问“文物为什么会流失海外?”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该如何进行文明保护。 深入思考“文物流失海外的原因”。发散思维,结合现实生活经验,探讨文明的方式。 将文明传承与保护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增进学生的文物保护观念,树立文化自信。
课堂小结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对本课进行总结,强调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要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守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后聚焦隋唐文化保护传承,在下节课以宣讲人的身份对相关内容进行分享。 结合本课所学,查阅资料,探寻随同文化保护传承的故事。 引导学生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活用
教学反思
本课的部分问题设计还有待细化,可以进一步突出问题链的构建,让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清晰。本课聚焦“敦煌藏经洞”文物,其中部分史料选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优化。部分活动设计虽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但耗时相对较多,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