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民法典》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依据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框要培养核心素养总目标中的“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认识民法典对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意义”;学段目标中的“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对法律的基本认知,理解法治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法治观念 ,懂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以及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能够自觉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同时,要在道德修养、人格修养等方面同步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段内容中的“认识民法典对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意义。”(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对法律保障生活的示例性说明和诠释。从公民权利保障看,青少年与其他公民平等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此共性让《民法典》和青少年生活关联紧密,因而本课选取它为学习内容,高度贴合青少年生活实际。本课共分三框,“认识民法典”“保护人身权”和“保障财产权”。先用一框整体了解民法典,再提供两框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校园欺凌容易侵犯)的“人身权”“财产权”学习,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本框“认识民法典”主要探讨了民法典的内容、地位、保障体现、运作原则等。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广泛参与。(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法律的内涵、特征和作用,初步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治观念,初步具备主动观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和能力,知道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认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但因为生理和心理仍不成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好奇、敏感、爱逞强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弱,容易受网络信息、他人唆使和不良行为的影响等特点,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法律制度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存在认识上的错误。青少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形成敬畏法律、认同我国法律体系优越性的法律情感,是青少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素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是现实的必然要求。二、教学目标1.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认识民法典。2.增强法治意识,认识到民法在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3.通过分析民法典相关条款和具体案例,理解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形成对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认同。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民法典所确立的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新课导入案例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视频,了解民法典。 呈现问题:观看视频,谈谈你对民法典的认识。 活动任务: 根据视频,完成思考问题。教师总结: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用简短的视频介绍民法典,将抽象的法律具象化,降低难度,同时能够迅速导入到课题。探究新知探究一:正确认识民法典【情境材料1】 出示材料,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 结合下列材料,说说民法典是如何保障我们在不同阶段的权利的? 预设学生答案: 学生1:民法典设立了胎儿利益特别保护制度,维护了胎儿在继承领域的权利。 学生2:民法典明确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责任,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学生3:民法典保障了公民的婚姻自由,让婚姻真正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 学生4:民法典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救助人的合法权益,弘扬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学生5:民法典新增打印遗嘱形式,旨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确保遗嘱的法律效力。 …… 小结: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息息相关。 【情境材料2】 展示漫画。 教师提问: 欣赏漫画,谈谈实施民法典的意义。 预设学生答案: 学生1:民法典保障消费者人身与财产安全 学生2:实施民法典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 情境任务: 仔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了解民法典的定义和地位。 任务说明: 通过对人的一生各个阶段的权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民法典是如何保障我们的各项权利,从而正确认识民法典。情境任务: 根据提示的漫画,分析民法典实施的意义。 任务说明: 通过漫画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漫画的过程中细化对民法典意义的理解。教师总结: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设计意图:展示人生各阶段,学生代入自身经历,拉近抽象法律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对民法典保障机制的探索兴趣,更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保障措施,使其学会从生活现象提取关键信息,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锻炼观察与逻辑分析能力。通过讨论不同阶段,学生能全面了解民法典对人一生的保障,避免知识理解片面,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基于充分讨论,学生对民法典内容和价值有深刻感知,此时总结其定义和地位,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升华,然后呈现漫画,引导学生理解民法典在各领域的保障意义。探究二: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情境材料】 呈现视频。 提问: 观看视频,思考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写进民法典? 预设学生答案: 学生: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来共同治理国家。 …… 呈现民法典节选的条例 预设学生答案: 学生: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再呈现连一连游戏。 提问: 将民法典相关条例与各类美德进行连线,并思考两者的关联性。 情境任务: 根据提供的视频、素材了解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任务说明: 通过视频了解国家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统一的治国理念,然后对比民法典与价值观的内容,寻找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再通过连一连的游戏深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总结: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设计意图: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写入民法典”的视频,能激发学员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引导其主动思考法律与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呈现民法典节选并让学员对应核心价值观找联系,可帮助他们熟悉民法典内容,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在法律条文中的具象化,提升文本解读与分析能力。“连连看”游戏以趣味方式巩固学员对民法典条文和各类道德关系的认知,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习积极性,加深知识记忆。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最终得出“民法典注重融入核心价值观,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结论,帮助学员全面理解民法典内涵,认识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树立正确法治观念,在生活中自觉践行。探究三: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情境材料】 呈现案例。 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提问: 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 再播放民法典相关的视频。 教师提问: (1)观看视频,总结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2)小组合作,搜集反映民法典基本原则的案例。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学生2:老李的儿子常年在外经商,对老李不管不顾,而老李的生活起居都是由邻居张某照料,为表达感激,老李将房子赠予张某,还签订了赠予合同。老李去世后,小李得知此事,怀疑张某欺骗、胁迫父亲签合同,想夺回房产。 …… 情境任务: 呈现案例,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民法典维权,从而概括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原则,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任务说明: 依据案例、视频,小组合作的探究,让学生自行翻阅民法典,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去分析概括,从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强化对民法典基本原则的认知。教师总结: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公共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设计意图:先呈现课本中捡公文包悬赏却拒付费用、法院进行判决的案例,能把抽象的民法典概念变得具体,让学生直观感受法律在生活纠纷里的运用,激发学生兴趣,为理解法律条文打基础。紧接着呈现民法典相关规定,结合案例深入剖析,助力学生精准掌握条文内涵,明白法律规定对这类事件的规范作用,实现从现象到理论的认知提升。再播放介绍民法典基本原则的视频,帮学生搭建完整知识框架,从整体上把握民法典。之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搜集基本原则的案例,锻炼其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及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原则的理解,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展示体现自愿、平等、违背公序良俗等原则的案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基本原则的原因、目的和内容,完成知识的内化,培养法律思维,以便在今后生活中加以运用。随堂练习1.我国《民法典》明文规定基本原则包括( A ) ①公平原则 ②绿色原则 ③信赖保护原则 ④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2.赵某借同事李某3万块钱,迟迟不还,李某无奈将赵某告上法庭。人民法院根据民法典规定,要求赵某将3万块钱返回李某,并支付一定利息。这说明民法典( C ) A.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B.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 C.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D.保护公民的一切权利 3.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实施民法典( B ) ①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②通过公正司法保护和促进人权 ③通过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保护促进人权 ④有利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材料分析题 在小区里,两位业主就“《民法典》属于何种法律”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以下是他们各自的观点。 根据两名业主的讨论,请你简要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参考答案】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搜集民法典相关知识,制作民法典学习宣传图,并在班级进行分享。课堂小结: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围绕认识民法典展开了丰富的学习。从一段视频导入,开启我们对民法典的探索之旅,了解到它与我们的一生紧密相连。通过结合材料分析,我们明晰了民法典在人生不同阶段对我们权利的保障,进而掌握其定义和定位。分析漫画让我们认识到实施民法典的重要意义。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典的关系时,我们不仅知道了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典的原因,还明确了二者相辅相成的联系。最后的案例分析以及对民法典基本原则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民法典规范民事活动的原因、目的和基本原则。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运用今天所学,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民法典,维护自身权益。2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