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小说专题训练----邵火焰小说阅读《失踪》,完成习题。失踪邵火焰①星期五晚上,儿子没有回家。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说,把几个好点的学生留下双休日补习一下。随即,班主任在电话里数落起儿子来了:“你家小宝成绩很好,但近段时间经常迟到,找他谈话他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你要配合我们好好管教管教他。”②星期一我去了学校。班主任的话却令我脑袋一嗡:“小宝星期六没参加补习,他请假说病了,要回家休息两天。现在还没到校呢。”③我迅速赶回家中告诉了妻子,并和妻子分头寻找,把平时儿子爱去的几个同学家和他爱玩的几个地方找遍了也没见儿子的身影。妻子嘤嘤地一路哭到家中。我吼道:“哭什么哭,去,把电话本拿来,问问几个亲戚家,看儿子去了没有。”④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没见小宝来家。”⑤妻子号啕大哭:“儿子肯定是失踪了,赶快报警啊……”⑥我拨通了110。⑦一上午过去了,没有儿子的任何消息。中午警察打来电话说,在城南的护城河边发现了一具少年的尸体,让我们赶快过去看看。妻子一听当场晕倒,是我又掐人中又喂开水才弄醒的。我和妻子跌跌撞撞,一路哭着赶了过去。经过仔细辨认,不是我儿子,悬着心才稍稍放下了一些。晚上警察来家让我提供所有的亲戚朋友的地址和联系电话。我说:“亲戚朋友家我都打电话问了一遍,没有结果。”⑧警察问:“你再仔细想想有没有遗漏的。”⑨妻子想了半天说:“只有乡下的老家没问。”⑩老家离此地100多公里,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坚决不愿离开故土来城里和我们居住,她独自一人生活在乡下。我和妻子平时忙于各自的工作,除了春节带小宝回去看看外,很少回家。我想,儿子才13岁,他是不可能一个人奔波100多公里回老家的。 警察问:“你母亲那里安了电话吗?”我摇摇头。 警察说:“报上你老家的详细地址,我们马上联系当地派出所,看孩子回去了没有。” 半个多小时后警察的手机响了,警察兴奋地说:“找到了,找到了,你儿子就在他奶奶家。” 我和妻子连夜租车赶往乡下的老家。 夜深人静。敲门。开门的竟是儿子,儿子把食指竖在嘴边,小声说:“轻点,奶奶刚睡着。”妻子拍着胸脯小声说,“谢天谢地……谢天谢地……”但马上一把搂过儿子,声音不由自主地大了起来,“吓死妈妈了……吓死妈妈了……” 这时母亲醒了,看到了我们连忙要坐起来,我按住了母亲。母亲肩膀抖动,啜泣起来。我握着母亲的手,母亲才止住了声音光抹泪。 “只怪我啊,连累了你们。”母亲喘息了一会儿,“前天,小宝给我送来了一台电扇,我要他第二天就回去,可是早上起来我摔倒了。这孩子说不走了,要照顾我……” 我拉过儿子:“小宝,你哪来的钱给奶奶买电扇啊?” 儿子说:“我在街上捡饮料瓶卖来的钱,再加上我从伙食费中节省一点,买了这台电扇……爸爸,对不起,为了多捡几个瓶子,我总是迟到了。你打我吧……” “爸爸怎么会打你呢?”我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子,你怎么想到给奶奶送电扇呀?” 儿子说:“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我就想到了奶奶,去年回来时听奶奶说电扇坏了。天这么热,我家和我们教室都安了空调,可奶奶……” 妻子说:“小宝啊,你走之前怎么不跟我们说一声呢,我们全家一起来看奶奶啊。” 儿子说:“对不起,爸妈,我看到你们太忙了。” 儿子的话让我脸上发烧,我默默无语,我突然觉得失踪的不是儿子,失踪的是我啊…… 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母亲,我在抹头上的汗水。 这时母亲拧开了电扇开关,叫着我的小名说:“焰儿,来,扇扇,别热着,我不怪你们,你们在城里过日子也不容易啊……”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就那样坐在母亲身边,任由那台电扇吹出的凉爽的风抚摸着我。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本文以“失踪”为题蕴含深义,请简要分析其含义。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妻子一听当场晕倒,是我又掐人中又喂开水才弄醒的。我和妻子跌跌撞撞,一路哭着赶了过去。4.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我内心的情感,请想像一下此时我心理的想法,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表示其心理活动的文字5.读了本文后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阅读小说回答问题娘邵火焰①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花,乐乐呵呵赛菩萨。儿子在乡下,女儿嫁到了城里。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里却喜滋滋的。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后,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②虎虎两岁了,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水,不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刚刚收拾干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有时吵着要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到了午睡的点上,不在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这小家伙脾气还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儿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玉叶婶除了带孙子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过。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老伴诉说诉说,去年老伴去世后,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③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被子拆洗了。刚准备歇歇,孙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孙子吃了苹果后,一个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才有了歇口气的空档。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④也许真的有心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女儿说:“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吗?”女儿几年前嫁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太远不方便。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女儿生孩子时。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多,先轻松轻松几天再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吧。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⑤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女儿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儿媳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玉叶婶说:“我只去一周的时间,这几天你们想想办法。”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这时儿子说话了:“算了,娘这段时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奶带几天。”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⑥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孙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产,坐火车出发了。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玉叶婶望着窗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她在盘算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好做一回客人。让女儿女婿带自己到城里几个有名的景点看一看,让女儿好好弄几餐饭给自己吃一吃,好好享受享受几天“饭来张口”的轻松日子。想到这里,玉叶婶不自觉地笑了。⑦傍晚的时候,玉叶婶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女婿开车到车站接到了她。虽然坐了一整天的火车,但玉叶婶却不觉怎么累人。⑧到了女儿的家,玉叶婶满面笑意。一进门女儿就上前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娘,可把你盼来了。单位批准我和玲玲她爸一个星期的假,从明天开始我俩要到外地度假一周。本想带玲玲一起去的,可是她太淘气,带着是个累赘,我们也会玩得不尽兴,所以就留在家里。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帮我们照看她几天。”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⑨毫无疑问,接下来又是一周的忙碌和劳累。⑩一周后,女儿女婿回来了,本想留玉叶婶再住两天,可是儿媳的电话来了,催她回去。玉叶婶只好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乡下。 一回到家,儿媳就将孙子虎虎抱到了玉叶婶面前,说:“娘,你开心地玩了这么多天,现在更有劲照看虎虎了吧?” 玉叶婶叹了口气,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2期,有改动)6.文中的“玉叶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7.第④段插叙了玉叶婶的什么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1)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2)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9.村里人都说玉叶婶“赛菩萨”,可她感觉就是“累”。你认同哪一个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阅读小说回答问题永远的项链邵火焰⑴母亲和李姨是同一年同一天嫁到我们村的。我家和李姨家是邻居,后来母亲和李姨就成了最好的朋友,有空就在一起说话,聊得最多的话题是项链。⑵母亲和李姨都说,女人如果没戴过项链将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父亲和李姨的男人周叔都觉得女人的这个想法并不过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惜没有办法满足她们的愿望,因为那年月想要一条金链无异于白日做梦。但母亲和李姨一直在做着这个梦。有一年春节,母亲和李姨终于戴上了项链,是白色的珠子串成的,那是她们一起上街时在地摊上买的。她们戴好后,先是各自在镜子前转着圈反复地看,然后互相看。那段时间,母亲和李姨的心情特好。可是有一天,母亲的项链断了,那些珠子滚到草丛中,只找回了几粒,母亲怄得哭了。父亲说,一条假项链有什么好哭的?母亲说,可它也花了我两元钱啊。看到母亲的项链丢了,李姨也没再戴。⑶后来,母亲生下了我,李姨生下了小娟,母亲和李姨说项链的事少多了,但隔不了一段时间,还是爱提起。有一次母亲和李姨为买蔬菜种子去了一趟县城,当看到城里女人脖子上金光闪闪的项链时,她俩的眼睛都直了。回来后,母亲和李姨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今生一定要戴上一条真项链。⑷母亲和李姨勤扒苦做,农忙在家种田,农闲到镇上的玉石厂打短工,每天家里镇上两头赶,毫无怨言。几年后母亲和李姨积攒了一些钱,准备去买项链,可是,这时村里已经有很多人家开始新盖房子,父亲和周叔也都想盖新房,母亲和李姨当然知道谁轻谁重。在母亲把钱交到父亲手上时,父亲说,孩儿他娘,等过几年日子好过了,我一定给你买一条金项链。母亲听了孩子似的笑了。⑸可是,父亲的这个诺言一直没办法兑现,倒不是父亲忘了,而是随着我长大、读书、上大学,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李姨家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小娟高中毕业生了一场病,治病花了很多钱,病好后到武汉打工去了。⑹母亲和李姨在一起时说的都是柴米油盐的事,偶尔才会提起她们心中的那个美丽的梦。⑺今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领到第一份工资后,第一个行动就是给母亲买了一条金项链。那天晚上回家,当我拿出项链给母亲戴在脖子上时,母亲哭了。母亲戴着项链在镜子前一动不动地站了半个小时。第二天,我叫母亲戴上项链去李姨家给李姨看看。我满以为母亲会极开心极兴奋地戴给李姨看,可是母亲叹了一口气后却摘下了项链,并叮嘱我和父亲不要在外说她有了项链的事。我疑惑不解,问母亲为什么。母亲说,我和你李姨多年前就想要一条项链,现在我有了,她没有,这样会伤她的心。⑻没想到没读什么书的母亲竟然有这样的境界,我自叹不如。⑼就这样母亲把项链压在了箱底,一压就是半年。⑽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身体一向很好的母亲突然病倒了,到医院一检查,竟然是肝癌晚期。在母亲的病床前,我泪流满面。我说,娘,我把那项链拿出来,你每天戴着吧。母亲摇摇头。李姨天天来看母亲,她们谁都没有说项链的话题。十天后,母亲在痛苦的呻吟声中离开了这个世界。⑾母亲入殓那天,李姨来了。李姨手里拿着一条金项链说,老姐妹啊,把这项链戴去吧。李姨要动手戴在母亲的脖子上,我拦住了。我从箱底拿出了母亲的那条项链,小心翼翼地戴在了母亲的脖子上。⑿我们把母亲送上了山。⒀回来后,李姨到我家看着母亲的遗像失声痛哭。我和李姨说起了项链。我问李姨是哪来的项链,李姨说,小娟去年就给我买了,可是我没戴,我怕我戴上后伤了老姐妹的心。我哭着拥抱了李姨,就像拥抱我母亲。⒁镜框里母亲看着我们在笑。(选自《小说月刊》2012年第10期,有删改。)10.母亲一直想戴上项链却至死未能戴着项链与亲人分手,请概括不同阶段的原因。不同阶段 原因早年 ⑴几年后积攒了一些钱 ⑵随着孩子长大 ⑶有了金项链后 ⑷11.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⑴当我拿出项链给母亲戴在脖子上时,母亲哭了。⑵镜框里母亲看着我们在笑。12.小说以《永远的项链》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3.母亲一直担心伤害李姨而不愿戴上“我”买给她的金项链,但小说的结局却写到李姨在母亲入殓时拿出自己一直没戴的金项链要给母亲陪葬。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儿子小宝用攒的钱买了一台电扇给奶奶送去,引起了一场虚惊,唤醒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2.儿子没跟我和妻子打招呼擅自去了奶奶家,让我们以为儿子失踪了。我平时对母亲关心少,母亲好像失去了儿子。表现了我对母亲关心不够的愧疚、自责之情。 3.这两个词是描写我和妻子赶去认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妻子的担心,想知道尸体是否是儿子的急切心情和走路不稳的情形,表现了我和妻子对儿子深深地担心和爱。 4.此时我的心理活动,只要扣住“愧疚”来揣摩即可。示例:妈,这么长时间没回来看你,你还这样关心我、理解我,我连你的孙子都比不上,以后我会常回家来看你。 5.现在的人把主要的精心放在下一代身上,却忽略了老一辈的感受,我们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老人,他们更需要关心。【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仔细阅读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人、事、果的方法加以概括。主要人物是儿子,做了某事:结合第 段“小宝给我送来了一台电扇”、第 段“我在街上捡饮料瓶卖来的钱,再加上我从伙食费中节省一点,买了这台电扇……”,可知:儿子小宝用攒的钱买了一台电扇给奶奶送去。结果:结合第 段“儿子的话让我脸上发烧,我默默无语,我突然觉得失踪的不是儿子,失踪的是我啊……”,可概括为:引起了一场虚惊,唤醒了我对母亲的关心。由此可得答案:儿子小宝用攒的钱买了一台电扇给奶奶送去,引起了一场虚惊,唤醒了我对母亲的关心。2.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分析表面含义即是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表层含义:从第⑤段“妻子号啕大哭:‘儿子肯定是失踪了’”、第 段“找到了,找到了,你儿子就在他奶奶家”,可知“失踪”指的是:儿子没跟我和妻子打招呼擅自去了奶奶家,让我们以为儿子失踪了;深层含义:从第 段“儿子的话让我脸上发烧,我默默无语,我突然觉得失踪的不是儿子,失踪的是我啊……”,可知“失踪”还指:我平时对母亲关心少,母亲好像失去了儿子。表现了我对母亲关心不够的愧疚、自责之情。3.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赏析时要先解词,“跌跌撞撞”“赶”都是动词,然后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结合第⑦段“中午警察打来电话说,在城南的护城河边发现了一具少年的尸体,让我们赶快过去看看”,可知这两个词是描写我和妻子赶去认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妻子的担心,想知道尸体是否是儿子的急切心情和走路不稳的情形,结合第⑦段“妻子一听当场晕倒,是我又掐人中又喂开水才弄醒的”“经过仔细辨认,不是我儿子,悬着心才稍稍放下了一些”以及句中“一路哭着”,可知两个动词表现了我和妻子对儿子深深地担心和爱。4. 本题考查描写人物心理。结合第 段“儿子说:‘对不起,爸妈,我看到你们太忙了。’”、第 段“儿子的话让我脸上发烧,我默默无语,我突然觉得失踪的不是儿子,失踪的是我啊……”以及句中“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可知我平时对母亲关心少,母亲好像失去了儿子。我因对母亲关心不够而深感愧疚、自责。所以此时我的心理活动,只要扣住“愧疚”来揣摩即可。示例:妈,我长时间没回来看过你,你却理解我,处处替我考虑,儿子都做的比我好,我以后一定会常回家来的。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从第①段“星期五晚上,儿子没有回家。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说,把几个好点的学生留下双休日补习一下”、第②段“星期一我去了学校”、第③段“我迅速赶回家中告诉了妻子,并和妻子分头寻找,把平时儿子爱去的几个同学家和他爱玩的几个地方找遍了也没见儿子的身影”等,可以看出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下一代身上;从第⑨段“妻子想了半天说:‘只有乡下的老家没问。’”、第 段“警察问:‘你母亲那里安了电话吗?’我摇摇头”、第 段“儿子说:‘对不起,爸妈,我看到你们太忙了。’”等,可以看出我们忽略了老一辈的感受;再结合第 段“儿子的话让我脸上发烧,我默默无语,我突然觉得失踪的不是儿子,失踪的是我啊……”,我平时对母亲关心少,母亲好像失去了儿子,可以看出作者想说:现在的人把主要的精心放在下一代身上,却忽略了老一辈的感受,我们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老人,他们更需要关心。6.玉叶婶是一个勤劳、善良、疼爱子孙的人。从玉叶婶在儿子、女儿家里很忙碌能看出她勤劳。从玉叶婶把委屈憋在心里和不对女儿说明来意能看出她善良;从玉叶婶再累也抱过孙子亲,并在心里说“咱是娘”能看出她对子孙的疼爱。 7.这段插叙了玉叶婶在女儿远嫁后因忙于家务很少去女儿家的事,体现了玉叶婶的勤劳;照应上文写她想“有个地方去休息几天”,为下文写她去女儿家做铺垫。 8.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窗外田野与山峦的景色,烘托出玉叶婶内心的轻松愉快。(或急切心情) 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叶婶得知女儿请她来的原因时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她吃惊、失望、想说而又不愿意说的矛盾心理。 9.示例一:我同意第一个说法,因为玉叶婶有“一儿一女一枝花”,儿孙绕膝,一家人其乐融融,安康幸福。示例二:我同意第二个说法。因为玉叶婶无论在儿子还是女儿家都忙碌劳累,都得不到想要的休息,可见当儿女的也要多关爱父母。【解析】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玉叶婶除了带孙子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过”写出玉叶婶的勤劳;“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写出玉叶婶的善良;“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写出玉叶婶对子孙的疼爱。7.本题考查插叙。第④段,叙写玉叶婶在女儿远嫁后因忙于家务很少去女儿家的事,是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作此判定后,再结合内容答出插叙部分的作用。插叙的一般作用是:内容上,交代了……的背景,解释了……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或品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等;结构上,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先回答内容上的作用:“忙于家务很少去女儿家”体现了玉叶婶的勤劳形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结构上照应上文她想“有个地方去休息几天”,且为下文写她去女儿家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是环境描写句还是人物描写句;其次结合句子的这一特点及内容分析句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1) “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显然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另外,“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显然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比喻和拟人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这里要写的事物是“田野与山峦”,“绿毯”“跳跃着跑”写出了窗外田野与山峦的景色,烘托出玉叶婶轻松愉快的心情。(2) “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显然是对玉叶婶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玉叶婶得知女儿请他来的原因时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她又吃惊又失望的心理。答题规范是: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形象、心情、情感)。9.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文章内容,同意哪种都可以,同意第一个说法,围绕叶婶虽“累”但“累”的高兴,为儿女忙碌,替儿女分忧,为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安康幸福。第二个说法,围绕母亲养育子女,操碎了心,再为子孙受累,作为子女要体谅母亲、孝顺母亲来作答。10.⑴生活贫困没有钱 ⑵把钱用于家庭建房 ⑶钱都用于培养孩子了 ⑷为避免伤害朋友李姨的心 11.(1)戴上项链是母亲梦寐以求的事情,“哭”既有母亲终于如愿以偿戴上真项链的欣喜、感慨,也有对孩子体贴、懂得感恩回报的欣慰。(2)“笑”是对照片中母亲的神态描写,以此表现对这对老姐妹都能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心地的理解和赞美,对老姐妹之间真挚情谊的理解和赞美。 12.①“项链”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先写母亲和李姨聊项链,再写母亲和李姨戴珠项链,然后写我给母亲买来金项链,最后写李姨要送金项链给母亲陪葬,项链贯穿全篇,使小说的脉络清晰。②一语双关,既表明戴上项链是母亲和李姨作为女人一生追求的一个美好的梦,又用“永远的项链”象征母亲与李姨一辈子深厚、珍贵的姐妹情谊,意蕴丰富。 13.①在情节安排上,写李姨其实早已拥有一条金项链,出人意料,使故事陡生波澜,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这又在情理之中,与前文母亲掉了珠项链李姨也没再戴,母亲病倒后,她们谁都没有说项链的话题等伏笔相照应,情节发展合理。②在人物塑造上,母亲如此,李姨如此,许许多多的农村妇女其实也是如此,母亲和李姨只是众多文化程度虽不高但境界很高的农村妇女中的一份子,她们淳朴善良,体贴他人,虽然经济条件不优越,但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最无私的心。这样写以点带面,塑造了普通农村妇女的美好形象。【解析】10.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生活困难两人只能买塑料项链带;积累了一些钱时,把钱用于了家庭建房;后来钱都用于了培养孩子;然后李姨和母亲都买了金项链,却谁也不戴,为避免伤了朋友的心。11.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①“哭”我给母亲买了金项链时,母亲“哭”了,这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这是愿望得以实现的高兴的泪,也是对孩子体贴、懂得感恩回报的欣慰的泪。②“笑”这是对照片中母亲笑的神态描写,写出母亲为拥有金项链心愿满足而笑,为李阿姨的真挚的友谊而笑,为我的孝顺而笑。12.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题目运用双关,母亲和李姨两个好朋友都喜欢项链,“项链”是她们心中的那个“梦”。李姨和母亲都买了项链,可是都没戴,怕伤了老姐妹的心。“项链”也指母亲和李姨金子般的美好心灵,是纯真的友谊象征,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同时“项链”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母亲和李姨两个好朋友都喜欢项链,但是生活困难两人只能买塑料项链带,后来我给母亲买了金项链,她却不带;母亲去世了,我才得知李姨早有金项链,但是为了母亲,从未带起过项链,层次清晰。13.考查文章结尾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原来早已有项链的李姨竟然和母亲有同样的想法而没带项链,两位平常的朋友,却因一条项链见证了她们真正的友情,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来感人肺腑!母亲盼望有条金项链,她自己有了金项链怕李姨伤心而不愿带,表现她善良、识大体。“看到母亲的项链丢了,李姨也没再戴”可以看出李姨心地善良,能为他人着想。母亲的项链丢了,李姨考虑母亲的感受,为避免母亲伤心便不再戴自己的项链。一条微不足道的“项链”见证了普普通通农村妇女的淳朴善良,体贴他人,最真挚的情、最无私的心。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