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北京通州初二(上)期末
语 文
2025年1月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班级组织开展主题为“探访北京古桥,倾听历史回音”的语文实践活动,同学们分小组对不同古桥进行了资料搜集和实地考察。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第一组同学从网络上搜集了万宁桥的资料。阅读后,完成(1)-(3)题。(共6分)
万宁桥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被誉为“中轴线上第一桥”。它是北京中轴线与京杭大运河交会处的一颗文化明珠。该桥始建于元代,初为木质结构,后改用石料砌筑,呈现出独特的单孔拱券造型。万宁桥既是积水潭的东出口控制闸,又是满载粮食的船驶向积水潭码头的最后一道关键屏嶂。桥闸一体的精妙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彼时站在万宁桥上,向东远眺是竞相驶来的漕船,向西遥望是 ① 的客舟。桥的两岸店铺林立, ② ,热闹非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如今,在北京现有的9处桥闸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万宁桥这座“高龄”古桥仍承担着城市次干路的繁重任务。
(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或字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交会”的“会”应写为“汇” B.“砌筑”的“砌”应读为“qì”
C.“满载”的“载”应读为“zài” D.“屏嶂”的“嶂”应写为“嶂”
(2)在文段横线①②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车水马龙 ②人声鼎沸 B.①络绎不绝 ②眼花缭乱
C.①络绎不绝 ②人声鼎沸 D.①车水马龙 ②眼花缭乱
(3)阅读文段,用“不仅……而且”的句式介绍万宁桥的古今价值。(不超过50字)(2分)
答:
2.第二组同学实地探访了八里桥。他们根据自己的见闻,撰写了下面文字。阅读后,完成(1)-(3)题。(共6分)
八里桥,又名永通桥,因东距通州治所八里,俗称八里桥。①八里桥位于通惠河上,桥长约60米,宽16米,有三券石砌拱,是典型的直拱桥。它的中孔高达8.5米,便于漕船通行,于是就有了“八里桥不落桅”之说。②元、明、清三代从江南运来大量粮食十之八九由通州转运京城,而陆运必经此桥。③它扼京东咽喉要道,是连接京城和通州的重要桥梁,与卢沟桥、朝宗桥并称为“拱卫京师三大桥梁【甲】④《永通桥碑记》记载:“通州在京城之东,潞河之上,凡四方万国贡赋,由水道以达京师者,必萃于此,实国家之要冲也。”
值得一提的是,八里桥在1860年经历了一次著名的战斗【乙】八里桥之战。当时,英法联军在大沽口登岸,沿北运河进逼北京,清军在八里桥进行了顽强的阻击。尽管最终八里桥失守,但这一战役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了深刻的印记。
(1)探访八里桥后,有同学写了一副对联表达感受。补全对联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上联:八里桥横贯古今见证漕运 ①
下联:运河水 ② 承载民族历史情
A.①兴盛图 ②荡漾春秋 B.①繁华景 ②春秋荡漾
C.①繁华景 ②荡漾春秋 D.①兴盛图 ②春秋荡漾
(2)小组同学在整理资料时漏掉了下面的语句。根据语意,将此句填到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八里桥不仅是漕运要道,还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3)在【甲】【乙】两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3.第三组同学在探访古桥后撰写了《北京古桥保护倡议书》。阅读后,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2分)
北京古桥保护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古桥作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变迁,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珍贵纽带。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古桥面临着被忽视、破坏甚至消失的风险。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特发出以下倡议:
自觉学习与古桥相关的知识,了解古桥的“前世今生”;
积极参与古桥保护的公益活动,争当古桥保护的践行者;

让我们携手并肩,为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努力奋斗!
初二(6)班
2024年12月30日
答:
4.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其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游览北京古桥,我们看到了它的古朴典雅,感受到了它的厚重历史,体会到了它的文化韵味,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B.万宁桥经历了七百多年的风霜,她像一位福泽深厚的老者,静静地横跨在玉河上,慷慨激昂地述说着昔日的荣光、往日的沧桑。
C.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重得仿佛能压弯时间的腰;每一根栏杆都缠绕着时间的藤蔓,密得似乎能编织出过往的云烟。
D.历经五百多年风雨的八里桥,其石板路虽早已斑驳,却更显古朴沧桑,每一道裂痕都是历史的印记,见证了古人的智慧与勤劳。
二、古诗文阅读(共21分)
(一)默写,完成6-9题。(共4分)
5.聚室而谋曰:“ ①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列子《愚公移山》)(1分)
6. ②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1分)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 。(孟子《富贵不能淫》)(1分)
8. ④ 。风休住,蓬舟吹去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1分)
(二)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9-10题。(共7分)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诗歌前两句写白天的战斗情形,“ ① ”“摧”二字写敌军来势汹汹,暗示战势紧张。第三句中“角声”“秋色”分别从 ② 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战争,一个“ ③ ”字写出了战争规模的宏大。五、六句写将士们夜半行军和作战的场面,一个“ ④ ”字既从侧面突出了深夜的寒冷,又传达了沉重的氛围。(4分)
10.同是写战争,《春望》与《雁门太守行》有何不同?请完成下面表格。(3分)
选择的内容 表达的情感
《春望》 从国家、百姓的角度写战争带来的苦难 ①
《雁门太守行》 ② ③
(三)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11-14题。(共10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兵革之利”中的“兵”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兵临城下 B.百万雄兵 C.草木皆兵 D.短兵相接
12.依据上下文,对文中画线语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理解:“三里”“七里”极言城小,但是只要占据“天时、地利”,小城郭也不会被攻占。
【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理解:孟子认为仅依赖边疆界限、险要的山河和强大的武器装备,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
【丙】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理解:君主应该爱护百姓,只有这样天下人才会顺从他,才有可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帮助。
13.根据原文,补全下面思维导图。(3分)
1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分析材料中陈国的事例是如何印证文中孟子观点的。(3分)
【链接材料】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①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吕不韦《吕氏春秋》
注释:①[宁国]楚国大臣。
答:
三、名著阅读(5分)
15.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书中内容,谈谈你是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100字左右)
备选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记》《昆虫记》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18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6-18题。(共7分)
材料一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它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 ① 之作。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以秩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始终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 ② 、均衡对称。
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建筑群象征并强化了国家证券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寄寓着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在进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建设时,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于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延续了中华文明“中”“和”理念,为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时代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材料三
北京城中轴线上南有三凸,北有三靠。
“三凸”即第一凸以宫城为依托,从午门到天安门,中间封闭,左祖右社,东西对称;第二凸以皇城为依托,从天安门到大明门(大清门),中间千步廊封闭,左文右武,东西对称;第三凸以内城为依托,从正阳门到永定门,左天(天坛)右地(先农坛),东西对称。“三靠”即一靠景山,二靠钟鼓楼,三靠北城墙。 景山原名“镇山”,用挖掘护城河和南海的泥土堆筑而成。古代建筑学要求宫殿要“背山面水”。用河泥筑山,不仅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土石堆积的难题,而且符合古代建筑的山水形制,于是,景山就成了宫城背后的靠山。景山正中的最高峰相对高度为45.7米,位于其上的万春亭,是中轴线的中心点和最高点。这座高17.4米,三层重檐,金顶绿边红柱,四角攒尖的亭子,给人们观赏北京古城提供了最佳视角。北京中轴线的这种独特布局不仅烘托出皇宫的宏伟气势,更延展了城市中轴线的开阔气魄。
16.根据语境,在材料二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典范 ②以中为尊 B.①典范 ②以和为尊
C.①典型 ②以和为尊 D.①典型 ②以中为尊
17.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北京中轴线包含了15处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
B.万宁桥、故宫、端门、外金水桥、正阳门在北京中轴线上是自南至北分布。
C.中轴线上的这些建筑形制体量平衡对称,构成了一幅世间独具的壮美画卷。
D.景山是中轴线上的制高点具有绝对优势的高度,登顶可环顾整个北京老城。
18.三则材料围绕北京中轴线,依次介绍了 ① 、 ② 和 ③ 。(3分)(每空不超过12个字)
(二)阅读《遇见白玉兰》,完成19-22题。(共11分)
遇见白玉兰
赵克红
①没想到,短短几天时间,白玉兰竟开得这么热烈和奔放!
②那天下午,我外出回家,途经小区花园,忽见一树晶莹洁白的玉兰花,兀自吐露着优雅的芬芳。那树玉兰花,如冰雪雕饰而成,让我沉郁一冬的心情瞬间明朗起来。
③玉兰花又名望春花。每年惊垫,小区里、街道边、公园中,一树树玉兰花舒展花蕾,在离地面数米的高空熙熙攘攘地绽放,它花色如玉、凝脂停云,尽情拥抱着春天的阳光,将那些曾经的艰难曲折,化作欣喜和感动。
④玉兰是一种落叶乔木,也称木兰,花先放,叶后至。雨水前后,每次途经玉兰树下,我总会抬头打量一下这棵玉兰树,它昂首挺立在众多矮小的植物中,初看和其他树木没什么区别,光秃秃的枝干伸展向上。仔细观察,那微微突起的芽是花芽,跟树枝颜色非常接近,若不仔细留意是不易发现的。
⑤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玉兰树可谓一日三变、幻化惊人。先是花芽孕育成苞,片片花瓣,层层相裹,不过婴孩嫩指般大小。忽然一天,花苞儿伸伸腰,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它们缓缓睁开眼,接连伸出手臂,倏然爆棚似的炸开。白色的花瓣铺展开来,空中萦绕着丝丝缕缕的花香。
⑥多少次,我凝视如绢似纱、如锦如缎的白玉兰,那在枝叶间若隐若现的白玉兰飘散的花香是不用你靠近去闻的。“ ”蓦然想起这句来,玉兰花香清淡幽远,不必刻意招揽,不会曲意逢迎,颇有君子之风,文人雅士、词人骚客莫不愿与玉兰为邻。屈原就曾以木兰明志,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
⑦白玉兰的美,美在花姿,硕大的花朵、片片花蕊直立向上,朵朵花,在料峭的春风中摇曳生姿;美在花色,如池塘的白莲,洁白而温润;美在花香,它清幽淡雅,轻唤淡淡馨香,眼前鼻尖尘埃尽净。美在独特的气质,群芳谱上,没有任何一种花能像白玉兰这样既有一种冰清玉洁的高冷,又有一份绚烂喧闹的热情。而我认为,玉兰花还美在它独自绽放的孤勇,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强烈和震撼的,往往不经意间,给你带来一份惊喜和感动。它不同于梅花的冷艳、桃花的妖娆,更不同于牡丹的雍容华贵。它开在料峭的早春,卓尔不群,尽显风流,有着几分凛然的傲气。
⑧玉兰花的花期是短暂的。花谢了,那一片片花瓣,若春燕剪翼,从枝头从容落下,轻盈又厚重,带着一份完成人间使命的释然。我小心地绕过花瓣的空隙来到树下,生怕一不小心踩疼了它们。我知道,凋谢的花瓣,也是有灵魂有知觉的。恰在此时,一片玉兰的花瓣落在我的身边,我弯腰捡起这瓣落花,放在手心仔细端详,花瓣的茎脉间分明还有汁液在流淌,但它却主动辞别枝头,没有一丝凄戚与眷恋。我不由得对玉兰花生出几分敬意来。
(选自《散文选刊》2024年第6期)
19.文章写了“我”看到的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玉兰花的特点:冒芽时, ① ;含苞时,花瓣层层相裹;盛放时, ② ,花色洁白温润,花香清幽淡雅;凋谢后, ③ 。(3分)
20.结合语境,第⑥段画线处填入古诗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D.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21.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⑤段画曲线语句。(3分)
忽然一天,花苞儿伸伸腰,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它们缓缓睁开眼,接连伸出手臂,倏然爆棚似的炸开。
答:
22.文章结尾写道:“我不由得对玉兰花生出几分敬意来。”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五、作文(共40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题目一: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文化遗产,你对它们了解吗?请以“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本试卷第一大题涉及的文化场所不在写作范围内)
题目二:向上是一种推进力,让航天工作者巡天探月,叩问苍穹;向上是一种恒心力,让南极考察队劈波斩浪,坚定前行;向上是一种拼博里,让中国运动员奋勇前行,为国而战……回首2024,我们始终以“向上”为动力,照亮前行的道路。请以“向上”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真实的校名、师生姓名等。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
1(1).D
(2).A
(3).万宁桥不仅是北京中轴线与京行大运河交汇处的一颗文化明珠,而且承担着城市次干路 的繁重任务。
2(1).C
(2).C
(3).D
3.主动参与古桥保护的宣传活动,做古桥保护的宣传员。
4.B
二、古诗文阅读
5.吾与汝毕力平险
6.山气日夕佳
7.此之谓大丈夫
8.九万里风鹏正举
9.压 满 听觉 重
10.①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②从描写恢宏激烈的战争场面入手,描写了边 塞风光以及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③表达了将士们坚强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11.D
12.甲
1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地利
14.孟子的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陈国虽城墙高大、护城
河深、积蓄的财物多,但因是小国却赋税沉重,导致百姓怨恨君主,所以楚庄王听从宁国的
建议兴兵讨伐,最终夺取了陈国。印证了孟子所说的“失道者寡助”,陈国因为不施行仁政, 而楚国则是因为看到了陈国的“失道”,所以敢于出兵并取得胜利,从反面印证了孟子的观点。 三、名著阅读
15.示例一、《朝花夕拾》:先了解鲁迅生平,再按顺序读,从《狗猫鼠》开始。边读边记笔
记,记童年趣事,如对猫的厌恶缘由。同时,关注对封建旧俗批判,像《二十四孝图》中对
孝道的揭露。如此,便能较好的读完此书。
示例二、《西游记》:先熟悉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主线。阅读过程中,仔细分析孙悟空的
勇敢机智、猪八戒的贪吃懒惰等鲜明性格。留意各路神仙妖怪的神奇法术和独特法宝,以及
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如此就能顺利读完。
示例三、《昆虫记》:开始阅读前,清楚这是一部科普著作。阅读时,认真观察法布尔对昆虫
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蝉的生活习性、螳螂的捕食过程等。用心体会法布尔把昆虫当做亲密
朋友般的热爱之情。这样就能读完。
四、现代文阅读
16.A
17.B
18.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中轴线的哲学理念及核心建筑群、北京中轴线的独特布局及 作用
19.①芽尖细小,呈淡绿 ② 花瓣舒展 ③ 花瓣紧致,枝叶流淌
20.C
2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玉兰花苞儿从沉睡到苏醒再到绽放的过程,
赋予玉兰花以生命力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玉兰花的生命活力和美丽,增强了文本的趣
味性和感染力。
22.玉兰花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展现出不同的美,即使凋谢后也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和美丽,这 种生命的态度和力量让作者感到敬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