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了解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2.明确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3.理解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1.中国的节水措施。(重点)2.土地退化的防治。(难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1)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措施。(2)节流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1)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2)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3)为什么说我国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缺水严重?【提示】 我国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但由于华北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大,且水污染与浪费现象严重。所以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较西北地区更为突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耕地的利用与保护(1)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2)具体措施2.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2)表现: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3)防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①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②工程措施包括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建梯田、淤地坝等。③农牧业措施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例如,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等。同时,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中国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问题导思】 1.地球上有大量的海水,目前为什么不大力推广海水淡化来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提示】 现在海水淡化的成本较高。2.据教材图3.17不同灌溉系统效率比较,从节流角度分析哪种灌溉方式是农业灌溉的方向?【提示】 滴灌、旋转式灌溉。3.生态环境的建设,对解决水资源问题有何作用?【提示】 退耕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储量,对于缓解区域水资源不足,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措施具体措施开发水源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采取全面节水措施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依法)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农业节水)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及重复利用率(工业节水)加强宣传,节约生活用水,提高节水意识(生活节水)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我国南水北调示意图材料二 南水北调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强调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实施要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2002年12月27日,东线开工。(1)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A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最重要的措施是________,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跨流域调水是利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理,解决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的方法。为了缓解天津和青岛两市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我国已成功地建成了________工程和________工程。【思路点拨】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从“供”“需”两方面思考,解决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思考。【解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从全国来看,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十分紧张。解决水资源问题有多种措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是重要措施。【答案】 (1)华北地区径流量季节、年际变化大,人均径流量少 工农业发展迅速,人口密度大,水污染、浪费严重,缺少水资源综合利用设施(2)南水北调 强化节水意识,在节水、治污的前提下调水(3)水循环 水平衡 引滦入津 引黄济青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问题导思】 1.我们国家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示】 中国以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人多地少的形势严峻,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实行该项基本国策。2.怎样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示】 非农业用地可以利用荒地,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3.土地退化现象除了土壤侵蚀之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 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等。4.在山坡地,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防止土壤侵蚀?【提示】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修筑水平梯田等。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现状耕地不足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措施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以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提高土地利用率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宜用的土地提高耕地质量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土地退化2.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土地退化的概念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表现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污染造成土壤质量下降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发生了不利的变化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工程措施水利工程: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突出农田基本建设,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如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发展舍饲养畜,种植牧草建立“防、治、用”相结合体系,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土地退化在我国的地区差异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现象不同。如西北内陆地区,以土地荒漠化(风蚀)、草场退化等为主;北方地区以不合理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等为主;黄土高原和我国南方丘陵地区以水土流失为主,西南地区因土壤侵蚀导致石漠化(云贵高原、两广丘陵等地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土层浅薄,生态环境脆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材料二 农业部发文要求:在我国75%以上的农村地区要逐步推广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的农业耕作研究成果“保护性耕作法”。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材料三 下表中的数据是图中M地区已推行“保护性耕作法”,而N地区没有实行时的土壤、大气在春、冬季时平均情况统计资料。地区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有机质大气悬浮质大气水分M23.5%16.7%3.2%3.4%34.5%N6.3%25.5%0.7%14.6%18.6%(1)填出图中两个地形区的名称: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这两个地区被誉为“__________”。(2)“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显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了土壤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使大气中________减少,________增加。(4)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关键:①据经纬度和河流形状判断出图示所在的位置。②从材料中分析“保护性耕地法”的内容。③理解我国西北地区存在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根据经纬度和河流流向可判断该河是黄河,M是河套平原,N是宁夏平原。这两个平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黄河水灌溉发展种植业,成为所在省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由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以易发生土地荒漠化和引水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由材料二可看出“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对耕地实行浅耕和免耕、秸秆还田,这样可以保护土壤的水分和有机质,增加肥力,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答案】 (1)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塞外江南(2)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秸秆还田(3)水分 有机质 悬浮质 水分(4)土地沙化(荒漠化);因大量引黄河水灌溉,使黄河流量减少;土壤盐碱化。 提高了土壤的墒情;增加了土壤肥力;防止表层土壤被风吹走;增加大气降水几率。[图表展示]教材P53图3.18 植林和毁林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解图精要] 由图可知:1.通过两组图示效果的对比显示了植林和毁林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说明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的作用。2.间接证明了破坏植被,乱垦滥伐,过度放牧等对土地的危害。[图表应用]1.坡地的植被具有哪些环境效益?【提示】 坡地的植被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把不稳定的地表径流转化为稳定的地下径流、稳定水流,减少水患。落叶还可提高土壤肥力,树木可以减少大雨对土壤的侵蚀。2.坡地的植被破坏后会带来哪些问题?【提示】 毁林之后,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加剧,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侵蚀带来的泥沙淤积河道,引发洪涝灾害,农田被淹。K一、选择题由于世界人口继续增长,经济继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世界水资源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有必要通过开源和节流措施逐步解决缺水问题。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属于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节流措施是( )①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②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③海水淡化 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下列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中既属“开源”又属“节流”的是( )A.海水淡化 B.开渠引水C.改进灌溉技术 D.污水资源化【解析】 第1题,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开源和节流两种措施。开源主要包括修筑水库、修渠调水、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节流主要包括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海水淡化属于开源措施。第2题,污水资源化也就是将原来不能利用的污水经过净化处理成为能利用的淡水资源,所以属于“开源”;原来的淡水资源利用后被污染,在经过净化处理后再利用,节约了用水,又属“节流”。【答案】 1.C 2.D二、综合题3.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区域简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说出图中A、B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简要说明理由。(2)针对A地区人类与耕地资源矛盾紧张的局面,请提出缓解措施。【解析】 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A地区位于鄱阳湖平原地区,经济发达,应重点防止环境污染以及保护湖泊。B位于武夷山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应该是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第(2)题,要缓解人类与耕地资源矛盾,首先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以及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答案】 (1)B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湖泊为主。理由:位于河流中下游,湖泊沿岸,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A地区以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保护水质为主。理由:位于湿润气候的山区,河流上游。(2)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防治耕地退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土壤,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4.地球表面约71%的地区被水所覆盖。水既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困扰,在我国中部地区的六省就面临着这样的矛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表1 2005年中部六省水资源总量及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108m3人均水资源量/m3全国总计27 0782 145中部六省地区5 5771 556山西90251河南479883安徽707767湖北9761 636湖南1 8473 876江西1 4782 467表2 我国中部地区主要城市与北半球纬度近似区域年降水量的比较表地点南昌长沙武汉瓜马斯(墨西哥)开罗(埃及)巴格达(伊拉克)纬度28°40′28°12′30°35′28°30°33°22′年降水量/mm1 6821 377.41 206.7157.032.0156.0(1)读图和表1资料,并利用所学知识,说出该地区水资源数量特征及时空分布特征。(2)读表2,比较说明我国中部地区主要城市与北半球相近纬度城市降水量的差异,并简述其原因。(3)依托图中①②两处水利枢纽,我国建设了两个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分别简述这两个工程对资源调入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意义。【解析】 第(1)题,水资源的数量特征应从表格中得出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时空分布特征应包含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内容。第(2)题,考查了我国东部季风区与相近纬度区域年降水量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较多。第(3)题,两个水利枢纽分别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和丹江口水库,它们是南水北调的中线供水区,同时三峡水电站也是西电东送的主要供电站。【答案】 (1)数量特征:水资源总量适中(较丰富或约占全国总量的1/5);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答案中必须涉及水资源总量和人均量两方面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多北少;时间分布特征:夏秋多,冬春少,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2)差异: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年降水量均大于北半球纬度近似区域城市。原因:我国中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北半球纬度近似区域城市多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干燥少雨。(3)南水北调:缓解华北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供需矛盾;缓解过度开采地下水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西电东送: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一、选择题由于世界人口继续增长,经济继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世界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有必要通过开源和节流措施逐步解决缺水问题。据此回答1~2题。1.下列不属于开源措施的是( )A.海水淡化 B.修建水库C.改进灌溉技术 D.人工降雨2.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措施的是( )A.海水淡化 B.开发水源C.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D.采取全面节水措施【解析】 开源是指开辟水源,主要包括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改进灌溉技术属于节流措施。因为现有技术条件下海水淡化成本太高,实施海水淡化不是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措施。【答案】 1.C 2.A水已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图为世界主要城市用水价格比较,据图完成3~4题。3.近年来我国北京等许多城市都提高了用水价格,其主要目的是( )A.促进节约用水 B.与国际水价接轨C.增加国家税收 D.增加地方财政收入4.6个城市中,径流量比较稳定的有( )A.1个 B.2个C.3个 D.4个【解析】 第3题,价格杠杆是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第4题,伦敦、巴黎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小,径流量比较稳定。【答案】 3.A 4.B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据此回答5~6题。5.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是( )A.人地矛盾 B.人与科技的矛盾C.人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D.人与发展的矛盾6.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 )A.大面积开垦荒地B.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控制人口增长D.提高人口素质【解析】 耕地资源短缺是近代社会出现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非农业用地面积增加,占用了不少耕地,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答案】 5.A 6.C7.能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改造不稳定径流 B.跨流域调水C.大量抽取地下水 D.排干湖泊和沼泽【解析】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答案】 B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耕地和水资源的紧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8~10题。8.关于我国耕地不足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山地多,平原少 ②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 ③高产、稳产田的面积远低于低产田面积 ④东部各省区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①③ B.①②C.②③ D.②④9.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10.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垦草原 ②围湖造田 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改善耕地质量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第8题,我国面积广大,但是由于地貌复杂,山地多,平原少,耕地相对较少;我国经济发展快,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占用大量的耕地,使本就不足的耕地进一步减少;我国人口净增加多,人均耕地更显得不足。而高产稳产田少是表示耕地的质量不高,而不是数量不足。④是仅说了东部各省地区,不代表全国,与题干不符。第9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根据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加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耕地占用多,后备土地资源少的现状,必须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耕地减少趋势。第10题,为保证粮食自给,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答案】 8.B 9.D 10.C二、综合题11.下图是“我国的5个相邻省级地区的轮廓图”,图中数字表示该地区三类资源数量所占全国的比重,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图中三个数据,说明该区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并分析其成因。(2)①②工程的建设是缓解上述问题的对策之一,试比较两线路的主要差异。【解析】 第(1)题,图中数据显示该区水资源所占全国比重远小于人口、耕地所占全国比重,从而得出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特点。其原因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第(2)题,①②两线分别为我国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工程,其差异可从污染的程度、是否能自流以及工程量等方面加以比较。【答案】 (1)水资源短缺。 降水量(径流量)较小,且主要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2)①线水质较好,可自流。②线利用现有河道,工程量小。12.下图为“中国、印度、日本、英国四国的土地资源构成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相应国家。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图中耕地比重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该国人均耕地变化趋势为________。(3)A国草地面积广大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该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4)C国大面积的森林主要属于________和________,与D国森林树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国土地资源构成中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土地资源,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土地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因此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基本国策。【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读图,得出图中各国土地资源构成的主要特点,再根据题目中提示的四个国家进行对照分析,一一判断其归属。区域地理为本题提供了完整的知识背景:印度的耕地比重大约在40%,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在68%左右,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中国则由于土地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尤其是平原少”,耕地比重较小。【答案】 (1)英国 中国 日本 印度(2)印度 日趋减少 (3)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适于多汁牧草生长 乳畜业(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5)其他 山地多、平地少 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备选答案①淡水资源短缺 ②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③太阳能 ④地热能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资源问题表现原因水资源问题水资源短缺危及农业、工业生产及生活,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基本因素——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客观因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土地资源问题人均农、林、牧用地日益减少,耕地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人口增长,不合理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及环境污染等矿产资源问题人均拥有量少,后备资源不足,部分矿产资源面临枯竭人口增长,矿产资源浪费严重,不合理开发导致矿区环境破坏2.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的环境保护 (1)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以煤炭为例环境问题成因环境保护措施沉陷问题地下开采过度导致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用碎石、沙、矸石等回填采空区土地破坏露天开采将矿体的上覆地层和表土剥离,剥离后土体或岩石堆放占用大量土地保护好地表土层,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复垦和再种植污染空气、水、土壤,占用土地煤炭堆放、废渣自燃、矿山排水等加强管理,采取应对措施 (2)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①环境问题:释放CO2和SO2,产生热污染等。②解决措施:优化用煤结构,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理解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可结合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保护措施加以分析,具体如下:措施作用表现解决的问题植树造林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科学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相协调,既保护耕地,加大开发力度,又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整理土地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土壤盐渍化 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图1 全球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图2 某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1)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图1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2)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3)分析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解析】 根据图1读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再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分析原因。甲地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而且远离东部的消费市场。【答案】 (1)变化特点:快速增长。主要原因: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增大;供需矛盾加剧;②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下降;③开发风能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2)自然原因:①夏季风力相对较小;②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影响。市场条件:远离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远。(3)原因:①离冬季风源地远;②受盆地周围山地及高原影响,风力减弱。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水能。 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以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解析】 第(1)题,正确读图是关键,该图是坐标图的一种变形;第(2)题,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而新疆绿洲荒漠化人文原因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有关,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第(3)题,草场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有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答案】 (1)过度放牧 城市交通建设(2)干旱 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任答2点)综合检测(三)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6分×10=60分)目前,全世界有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的问题,许多国家正在闹水荒。特别是在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用水量大大超过当地水源的供应能力,缺水问题更为突出。据此回答1~2题。1.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①世界上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 ②世界上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 ③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性缺水 ④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其原因主要是( )①新加坡年降水总量十分稀少 ②新加坡年降水量虽丰富,但境内没有河流 ③新加坡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地区分布与季节变化都十分不均匀 ④人口的激增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大A.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①②【解析】 第1题,世界上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平衡,再加上生产生活用水量剧增以及水污染、浪费严重,出现了水资源问题。第2题,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因国土面积狭小(地表水缺乏)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答案】 1.C 2.B积极促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读图,回答3~4题。3.上图中,发展风力发电最有优势的地方是( )A.E地 B.F地 C.G地 D.H地4.图中I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纬度较低,全年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B.距离太阳近,接收太阳辐射量多C.海拔较高,空气密度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D.晴日多,大气洁净,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解析】 第3题,E、F、G、H四地相比较,F地风力资源丰富,又靠近人口稠密地区,发展风力发电最有优势。第4题,I地(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并非由于距离太阳近(因海拔高、距离太阳近对太阳能资源的影响可以忽略)。【答案】 3.B 4.B5.今后,为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适宜的做法是( )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②退耕还林还牧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围湖造田 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⑥改善耕地质量A.②③⑤ B.①③④⑥C.①⑤⑥ D.③⑤⑥【解析】 要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应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粮食总产量两方面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提高粮食总产量的背景是退耕还林还牧还湖、调整农业结构、耕地面积减少。所以,要大力提高单产。【答案】 D6.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进口矿产,后续资源不足B.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C.地质条件复杂,矿产的开采较为困难D.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增加了运输的负担【解析】 注意考查的是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A、C、D三项也是矿产资源问题,但不是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答案】 B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到2012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结合材料回答下题。7.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B.资源利用率高,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C.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D.人口数量庞大,资源利用率低,短缺越来越严重【解析】 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在资源利用中存在浪费现象严重、利用率低等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答案】 D8.关于我国能源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地热丰富B.我国北方农村利用沼气的季节比南方长,是因为北方原料丰富C.西南地区水能和天然气资源丰富D.华东、华南地区降水量丰富,水能资源特别丰富【解析】 西藏、云南一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北方气温低,利用沼气的季节短。华东、华南地区由于落差较小,水能资源远比西南、中南地区少。【答案】 C下图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9~10题。9.图中反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加快 ⑤不合理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C.①③⑤ D.②④⑥10.为实现我国粮食增产,下列切实可行的有( )①扩大耕地面积 ②切实保护耕地 ③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大力开垦草原、沼泽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解析】 第9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首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盲目开垦荒地、草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导致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也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使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占用耕地。第10题,我国可供开垦为耕地的荒地比重已很小;大力开垦草原、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答案】 9.B 10.D二、综合题(40分)11.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是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燃烧时,排放大量的废渣、烟尘和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第(2)题,水能的开发离不开水库大坝的修建,而水库的修建能破坏库区的生态平衡,造成库尾区的泥沙淤积,诱发滑坡、泥石流、地震;水库形成静水区,容易造成水污染。【答案】 (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加剧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一 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主要矿产品需求量将是目前的两倍,除煤以外,绝大部分大宗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材料二 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应分析》,2010年,我国总用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6 988亿立方米,供水量6 670亿立方米,缺318亿立方米。材料三 “过去11年中,我国耕地的总面积已经减少了0.083亿公顷,因为分散在各地,又用了11年的过程,所以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警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首届“城乡土地论坛”上表示。材料四 在德国1996年通过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的框架下,德国冶金行业产生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废旧钢铁的回收率也很高,2002年有2 000万吨废铁被重新利用;废旧汽车再利用率达75%,到2006年已达到85%。(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种资源问题?(2)哪些措施可以缓解材料二反映出来的资源问题?(答出四条即可)(3)(双选)下列漫画描述的行为会导致材料三反映的资源问题的是( )(4)材料四中德国的做法是为了应对哪种环境问题?【解析】 第(1)题,材料一中的“需国外资源补充”是关键词,说明我国多数矿产资源的产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第(2)题,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它主要是由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夏季风的强弱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流域植被破坏和湿地毁坏破坏了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分析缓解措施时可采取“对症下药”的思路归纳。第(3)题,结合我国的人口现状,根据材料三中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可以知道我国存在严重的耕地资源短缺问题;四幅漫画依次反映了石油短缺、违规用地、破坏植被和污水排放,违规用地直接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植被破坏将引发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会导致耕地退化。第(4)题,材料四反映的是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废弃物利用水平,是为了应对资源短缺而采取的有效措施。【答案】 (1)矿产资源短缺。(2)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加强有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建设。(答出四条即可)(3)BC (4)资源短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