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物态变化 全章习题课件(共7份打包)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章 物态变化 全章习题课件(共7份打包)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典例】小明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每隔30 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据此绘制出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水   (选填“会”或“不
会”)继续汽化。
不变

【解析】由图像可知,2 min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升高,这说明水沸腾后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水不再沸腾,但水在不断蒸发,所以水会继续汽化。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发烧时在身体上擦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很低。( )
×
汽化现象
1. 如图,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捏瘪,排出空气后用绳把袋口扎紧,然后放入开水中。过一会儿看到塑料袋鼓起来,此时袋内发生了   现象。
汽化
沸腾
2.(2024·贵阳期中)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同学们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前,组装实验器材的合理顺序应是    (填序号)。
A.烧杯 B.酒精灯
C.温度计 D.铁圈及陶土网
 BDAC
(2)丽丽通过观察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知道图  (选填“乙”或“丙”)是实验过程中水沸腾时的情况;沸腾过程中气泡内的应该是      (选填“水蒸气”或“空气”)。

水蒸气
(3)同时,小聪也做了该实验,他们根据各自的数据,在同一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丁所示的图线,其中实线表示丽丽的图线,虚线表示小聪的图线,水平部分图线重合。若加热条件完全相同,整个过程中两人的操作都规范准确,根据图线分析:两同学实验中开始加热时水的温度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4)请你分析两位同学从开始加热直到水达到沸点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         。
相同
水的质量不同
蒸发
3. 下列三幅图中,衣服在不同条件下晾干的快慢不同。图甲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图乙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图丙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
液体的温度
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速
液体的表面积
误以为吹风扇能降温
4.夏天吹电风扇,人会感到凉快,原因是电风扇吹出的风 ( )
A.是凉风
B.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C.加快了人体汗液的蒸发
D.带走了周围的热量
C
5.下列关于沸腾和蒸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进行,所以不需要吸热
B.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会放出热量
C.蒸发时液体温度降低,沸腾只有在温度达到沸点时才能发生
D.蒸发和沸腾都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
C
6. 加油站都有“熄火加油”的提示,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蒸气而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
( )
A.液化 B.熔化 C.汽化 D.凝固
C
7.(多选) 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 ℃,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500 ℃,小明用一张光滑的厚纸做成一个小纸
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以看到,水烧开了,而纸锅不会燃烧
B.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纸锅的温度最高也只会接近100 ℃
C.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火焰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实验时可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
AB
8.小李同学观看表演“从沸腾的油锅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
“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为60 ℃,当温度达到  ℃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
热,“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当           后,继续加热,就不可能赤手从油锅中取铁球了。
60
不会
醋汽化完(或醋蒸发完)
9.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上蘸有酒精的棉花,观察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在图中坐标系中画出相应变化的大致图
像。
解:如图所示:
10.(2024·黔西南期中)图甲是某同学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该同学测出的水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为了能合理完成实验,接下来的操作是      (选填“将a上移”或“将b下移”)。

将a上移
(2)该同学正确调整图甲装置后,先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线,若两次实验所用水的用量分别为ma、mb,则ma  (选填“>”“<”或“=”)mb。
【补充设问】
(3)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                    。

陶土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
11. 把装有水的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煮,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将 (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总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D(共17张PPT)
【典例】寒假,小华一家人驾车出去旅行时,小华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出现了一层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后,不一会儿玻璃上的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水雾出现在前窗玻璃的内表面
C.水雾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D.水雾消失是液化现象
B
【解析】车外的温度较低,车内的温度较高,车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时,会在玻璃内表面液化成小水滴;车内的水雾消失是因为小水滴吸热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液化过程中产生的“白气”是水蒸气。( )
2.冬天吃火锅时,火锅上冒“热气”;夏天吃雪糕时,雪糕周围冒“冷气”,“热气”和“冷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珠。( )
×

液化现象及液化的两种方式
1.(2024·贵阳模拟改编)小明发现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外壁会出现小水滴,此现象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 )
A.熔化 B.汽化 C.凝固 D.液化
2.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室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   形成的。
D
液化
小水珠
3.如图所示,冬天人们说话时呼出的“白气”,其实是从口腔里出来的水蒸气以____________的方式发生了   形成的。
    
4.如图所示,医用氧气瓶中的氧是以  态形式存在的,它是在常温下利用     的方法,使氧气   后储存在钢瓶中的。
降低温度
液化

压缩体积
液化
液化放热
5.100 ℃的水蒸气比100 ℃的开水对人体造成的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 )
A.水蒸气是气体,更容易进入人体
B.水蒸气比开水更热
C.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D.水蒸气烫伤的面积比开水更大
C
6. 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我们经常看到尾翼拖着长长的白线(俗称拉烟)。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飞机在空中飞行时,燃料燃烧产生的物质有水蒸气,由于高空气温较低,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环境时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而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时就有大量的雾产生,人们就会看到一道长长的白色尾迹云。
放出
液化
不清楚“白气”来源
7.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贸然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 ( )
A.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
B.空气中的氮气液化后形成的液态氮
C.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
D
8.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出自李白的《玉阶
怨》。下列关于露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
A.露的形成是汽化 B.露的形成需要吸热
C.露的形成是熔化 D.露的形成需要放热
D
9.(2024·贵阳期中)盆栽养护应遵循“土壤含水不浇水,土壤干时要浇水”的原则。春季,小明自制“土壤含水显示仪”,探测花盆内土壤是否含液态水。如图所示,中午将试管倒插入土壤深处,傍晚发现试管内上端出现水珠,说明土壤含液态水。从土壤含液态水到试管内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仅液化 D.仅汽化
A
10.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时,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C
11.(多选)在冬天和夏天,会发现许多时候小轿车的挡风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若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对于这一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冬天的“水雾”出现在挡风玻璃的内表面
B.不论冬天或夏天,“水雾”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C.夏天开冷风空调,可将挡风玻璃温度降低,以消除并防止
“水雾”再次产生
D.冬天开热风空调,可将挡风玻璃温度提高,以消除并防止
“水雾”再次产生
ABD
12.航空航天2025年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火箭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了减小运载火箭的体积,常采用      的方法使气态氢、氧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分别储存。
压缩体积
液化
13.如图所示,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棒冒“白气”。“白气”是由
         (选填“冰棒”或“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
   (选填“液态”或“气态”)水,所以“白气”总是向  (选填“上”或“下”)飘,这是   现象,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态

液化
放出
14.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
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的现象是          。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
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试管壁有小水珠生成
液化
放出
15. 某同学将热水、冰水和室温水(水温与室温相同)分别装入如图所示的纸杯中,一段时间后,有两只纸杯的杯壁上出现小水珠(图中用“ ”表示)。下列图中小水珠的大致位置标注正确的是( )
B(共18张PPT)
1.制作冻豆腐(如图所示)时要去除新鲜豆腐中的水分,将蒸好的豆腐块晾凉,放入冰箱冷冻,再拿出来解冻。制作冻豆腐的过程中,其中的水经历了先   后    的物态变化。
凝固
熔化
2.小星去冰箱里拿冻肉时,发现手和冻肉粘在一起,有经验的妈妈赶紧让他将手放入水里,一会儿就分开了。手与冻肉粘在一起是因为发生了   ,一会儿就分开了是因为发生了  。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凝固
熔化
3.夏天,经常将冰块放在新鲜的肉类下面用于保鲜,这主要是因为冰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要   热量。
4.洗涤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特别好。这是由于水温超过了油污的   ,从而使油污   (填物态变化名称)。
熔化
吸收 
熔点
熔化
5.某中学开展了“我进厨房”课后实践活动,小红在家煮菜时提起锅盖,发现锅盖有水流下,锅盖上的水的形成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熔化后汽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升华后液化
C
6.(2024·宁夏)下列厨房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
A.湿抹布变干
B.放入饮料中的冰块消失
C.新鲜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变硬
D.从冰箱冷藏室中拿出的西红柿表面变湿
D
厨房不仅是加工食材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满物态变化的“实验室”,烹饪过程涉及各种物态变化。周末,小明在家和妈妈一起蒸馒头,期间小明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请完成下面7~8题。
8.刚蒸好的馒头很烫,妈妈告诉小明可以用手蘸点冷水再去拿馒头,这主要是利用        ,使手不会被烫伤。
7.妈妈在蒸馒头时,水沸腾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降低水的沸点
C.水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变,“小火”更节省燃料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C
水汽化吸热
9.厨房里经常摆放一种“固体清新剂”(如图),能有效清新厨房内的空气。“固体清新剂”使用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升华
B.凝华
C.熔化
D.汽化
10.寒冷的冬天,在厨房玻璃窗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上会出现冰花,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发生了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
A

凝华
11.煮熟的鸡蛋刚从开水中捞出时较烫,等到鸡蛋表面的水干了之后就更烫。鸡蛋刚捞出时没有后面烫的原因是 ( )
A.蛋壳很厚传热慢
B.蛋壳表面水蒸发吸热
C.水的温度比蛋壳低
D.鸡蛋内部温度比蛋壳高
B
12.(2024·四川成都)小李同学在爸爸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他发现厨房里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有“白霜”,“白霜”是固态
B.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
C.排骨汤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液态
D.排骨汤盛出后不容易凉,是因为汤能够不断吸热
D
13.下列厨房中常见的现象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
A.胡萝卜放久了会变蔫——升华
B.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包装袋上有白霜——凝固
C.用高压锅煮饭——气压增大,提高水的沸点
D.炒菜时冒出大量的“白气”——汽化
C
14.(多选)(2024·黔西南期中改编)小明进行实践活动时,观察了厨房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蒸馒头时,最上层的馒头比下层的馒头先蒸熟,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会放热
B.放在案板上的冻肉表面会出现一层水珠,这主要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在冻肉表面
C.将糖罐里的糖放入盛有水的碗中变成了糖水,这是熔化现象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此现象与露珠形成的物态变化相同
ABD
15.在炒菜时,不小心将水滴入烧热的油锅,顿时“油花四溅”,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  (选填“高”或
“低”)。炒菜时,碘盐不宜与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   (填物态变化名称)。

升华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活中处处都有物态变化的现象。厨房的炉子上正架着一口装了水的锅,盖上锅盖,加热锅里的水。几分钟后就可以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揭开锅盖,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打开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仔细观察发现,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
(1)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白气”的形成是   (选填“热锅”或“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
(2)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小冰粒”是水洗后蔬菜上的小水珠   形成的。拿出冰箱后“小冰粒”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小冰粒”消失是因为小冰粒   变成了小水珠。(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热锅
液化
凝固
熔化
(3)冬天,在炉子上炒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的瞬间会出现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情景,可以确定图  为火焰熄灭后的情景。

17.小华在家帮妈妈煮饺子,水烧开后,妈妈告诉她:按照传统习惯,煮饺子时需要加三次凉水,民间俗称“三点水”。点水是为了不让水沸腾,让饺子不会因为水的沸腾而过度翻滚,导致煮
破。请在图像中补充加水后直至锅内水再次沸腾时,锅内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解:如图所示:(共17张PPT)
【典例】下列现象与各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相对应的是 ( )
A.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B.在太阳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灯泡用久了,钨丝会变细——熔化
D.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
D
【解析】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故是凝固;在太阳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故是汽化;灯泡用久了,钨丝受高温升华为气态钨,所以灯丝会变细,属于升华;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变干了,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故选D。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 )
2.严寒的冬天,在玻璃窗的玻璃外侧常会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
3.大量事实证明,水可以在三态之间相互转化。( )
4.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就不见了,这是升华现象。( )
5.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升华现象。( )

×

×

升华和凝华
1.冬天,结冰的湿衣服也能晾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凝华 B.液化 C.升华 D.凝固
2.(2024·贵阳一模改编)水循环造就了许多神奇而美丽的自然景观。下列景观中,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 )
A.白茫茫的雾 B.洁白的冰花
C.晶莹的露珠 D.长长的冰凌
C
B
3.物理学与社会发展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为高温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蒸气又直接   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升华
凝华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4.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冬天早晨常会出现“千树万树梨花
开”的美景,即“雾凇”,它的形成 ( )
A.属于凝固现象,要吸收热量
B.属于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C.属于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
D.属于熔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C
5.在一些大型演出中,人们会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制造出“云雾缭绕”的场景。这是由于干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气态,大量    空气中的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白雾。
升华
吸收
液化
水循环
6.在自然界的循环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分别是   、   、    ;③对应的物态变化中,水蒸气要     (选填“放热”或“吸热”)。
熔化
液化
凝华
放热 
7.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   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
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    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小冰晶变成小水滴的过程需要    热。
汽化
液化
凝华
熔化

8.下列现象的形成过程中,物态变化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B
9.(2024·遵义三模)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的冰雕不仅点燃了当地的旅游业,更是点燃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心,但再美的冰雕也会在冬天慢慢变小。冰雕在变小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主要是 ( )
A.液化 B.升华 C.凝华 D.熔化
B
10.(2024·江苏无锡)如图所示,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碘的熔点约为114 ℃。打开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加热时,碘颗粒熔化
B.冷却时,碘蒸气凝固
C.加热时,碘颗粒升华
D.冷却时,碘蒸气液化
C
11.冬季,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下列关于小水珠、冰花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它们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外一侧
C.它们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内一侧
D
12. 小组同学做对比实验,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均变小。甲杯内有液体出现,外壁有小水珠生成;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外壁有一层薄霜生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冰块变小是凝固现象,干冰变小是升华现象
B.冰块和干冰变小都需要吸热
C.小水珠生成是汽化现象,薄霜生成是凝华现象
D.小水珠生成需要放热,薄霜生成需要吸热
B
13.(2024·贵阳段考)如图所示,“泼水成冰”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 ℃以下的极寒环境中才能成功。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      (选填“小水珠”或“水蒸气”),“泼水成冰”中冰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主要是    。
水蒸气
凝华
14.在家庭实验中,小红做了一些有趣的探究,如图所示,在两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体积、温度均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将干冰放入油和水中,都会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这是因为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水面上有“白气”,“白气”出现的过程中,水蒸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油的底部出现了白色的固体,是油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升华
放出
凝固(共19张PPT)
【典例】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这种物质是一种非晶体
B.熔化时间大约是12 min
C.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
D.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C
【解析】A.分析图像可知,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
高,说明这种物质是晶体;B.熔化的过程从第6 min开始,大约到第12 min结束,约进行了6 min;C、D.图像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恒为50 ℃,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在一定压强下,同一种物质的熔化温度与它的凝固温度相同。
( )

熔化和凝固
1. 固态、液态和   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如图是某种物质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其中图乙表示物质的  态。该物质由图甲状态变为图乙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
    
气态

熔化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或凝固现象的是( )
A.冬天湖面结冰 B.夏天吃冰棒解热
C.糖放在水中变成糖水 D.糖放在锅里加热成糖浆
C
3.(2024·贵州模拟)修复断裂的冰雕作品时,只需要在断面处喷洒一些水,当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就能把断开的两部分冰雕“焊接”在一起。
凝固
熔点和凝固点
4.(2025·毕节期末)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 )
A.松香 B.海波 C.玻璃 D.石蜡
5.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判断出这种物质是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  ℃,熔化所需的时间是  min。
B
晶体
80
15
6. 传统文化“打铁花”是一种民族文化表演技艺,如图所示。表演者先将铁块放入炉子中变成铁水,然后击打铁水形成“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场景蔚为壮观。其中铁块变成铁水的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为    ,此过程中铁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熔化
不变
7.我国首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C919上装有3D打印钛合金舱门件。3D打印的技术之一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使钛合金呈液态,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型,此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凝固
放出
不清楚温度达到熔点时晶体的状态
8.标准大气压下固态水银的熔点是-39 ℃,则标准大气压下-39 ℃的水银 ( )
A.处于固态 B.处于液态
C.处于固液共存态 D.以上都有可能
D
9.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 ℃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45 ℃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 ( )
A.10 ℃ B.30 ℃
C.50 ℃ D.60 ℃
B
10.(多选) (2024·贵阳期中)早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我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如图所示,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在模具中冷却成型,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铜料化为铜液,要吸收热量
B.铜液冷却成型,属于凝固现象
C.铜液冷却成型过程中需要放热
D.铜料化为铜液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ABC
11.如表所列的是一些常见物质的熔点(标准大气压)。根据表中信息可以判断纯金掉入铁水中 (选填“会”或“不会”)熔化。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铁 钨 固态氢 固态氮
熔点/℃ -39 1 064 1 083 1 538 3 410 -259 -210

12. 如图是某高速站工作人员在高速站出入口撒盐融雪的画面,向积雪的公路上撒盐是因为撒盐可以______(选填“降低”或“升高”)雪的熔点,促使积雪熔化,雪在熔化过程中需要   热量,故有“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谚语。
降低
吸收
1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特征可以判断甲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8 min时,乙物质处于      (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态”)。
非晶体
固液共存态
14.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
  
(1)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使物质受热均匀且温度变化缓慢
便于观察记录
较小
(3)图乙是某同学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
晶体
熔化时温度不变
(4)该物质的熔点是  ℃,它在第10 min时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的时间是  min。
(5)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固态比液态时升温  (选填“快”或“慢”)。
0
固液共存
10

15.为了治病救人,需要将一种药品送至偏远的山村,而这种药品要求在0 ℃以下存放,常用的保温瓶不能满足需要。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冷藏盒,保温瓶外包装盒内的填充材料应选用导热性  (选填“好”或“差”)的材料;放在保温瓶内的低温物质应选用     (选填“碎冰块”或“碎盐冰块”)。在运输过程中,低温物质    而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保证冷藏效果。

碎盐冰块
熔化(共34张PPT)
第3章 物态变化
教材图片 考查内容
教材P59图3.1 2 命题点 自制简易温度计
如图所示,在小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一根透明的细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将小瓶放入热水中,管内水柱将    ;然后把小瓶放入冷水中,管内水柱将    。这种温度计是利用______
      的规律制成的。
上升
下降
液体热
胀冷缩
教材图片 考查内容
教材P61图3.1 5 命题点 体温计
玻璃体温计的量程是    ℃。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做得    ,水银不会自动退回玻璃泡内(如图所示)。因此,在使用前应将体温计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
35~42
很细
教材图片 考查内容
教材P70图3.3 1 命题点 汽化和液化
如图所示,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挤瘪,排出空气后用绳把袋口扎紧,然后放入开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这是因为塑料袋里的酒精发生了   ;从开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又变瘪了,这是因为塑料袋里的酒精发生了    。
汽化
液化
教材图片 考查内容
教材P73图3.3 4 命题点 沸腾的特点
如图所示,用光滑的厚纸做成一个纸锅。在纸锅中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过一会儿水沸腾了,纸锅   (选填“会”或“不会”)燃烧,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会
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水在
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教材图片 考查内容
教材P80图3.4 6 教材P80图3.4 7 命题点 物态变化综合
 如图3.4 6,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图3.4 7)。白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水蒸气形成白霜时   了热量,冰中加盐    了冰的熔点。
凝华
放出
降低
1.如图甲是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图甲装置的安装顺序为    (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把试管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时烧杯中的水面应 
   (选填“高于”或“低于”)试管中固体物质的上表面。
从下至上
高于
(2)实验中采用了水浴法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熔化时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物质的熔点为  ℃。
(4)在第6 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使物质受热均匀
且温度变化缓慢,便于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晶体 
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60
固液共存
【拓展设问】
(5)实验完毕后,小组同学将试管中的物质换成了水,然后继续使用图甲所示相同器材加热,想要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后,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
2.(贵阳期中改编)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9 91 93 97 99 99 99 99
(1)组装实验装置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不慎接触到烧杯底部,则测量的水温会偏  (选填“高”或“低”)。
(2)组装好实验器材进行加热,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
数,第3 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表格中的空白处应记录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9 91 93 97 99 99 99 99

95
(3)持续加热的过程中,观察到如图乙中  (选填“a”或“b”)图所示的现象时,表明水沸腾了,此时的水温为  ℃,继续加热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填入表格,后4 min记录的温度称为水的 
   。
(4)根据实验现象和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水沸腾前温度 
    ,水沸腾时温度   。
b
99
沸点
升高
不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9 91 93 97 99 99 99 99
【补充设问】
(5)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发现水在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小水珠,离杯口 
  (选填“远”或“近”)的地方“白气”多。
水仍能从陶土网上吸热
液化

【拓展设问】
(7)如图丙,将实验装置改造(注意避免烫伤)。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金属片,会发现金属片表面  (选填“有”或“没有”)水珠产
生,同时金属片的温度    ,观察到的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液化放热。

升高

1.(贵阳段考)生活中,我们常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
度。下列对于温度的描述恰当的是 ( )
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在30 ℃
B.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 ℃
C.贵阳市全年最高气温为16 ℃
D.水在沸腾时的温度一定是100 ℃
B
2.如图所示,图甲中正确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是  ,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
B
48
-14
3.(2024·四川内江)如图是冬天屋檐下的冰锥,关于冰锥中的冰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升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B
4.(2024·黔东南模拟)如图所示,图甲是萘的熔化图像,图乙是塑料的凝固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萘和塑料都是晶体
B.萘的熔化过程用了5 min
C.萘在B点时为固液共存态
D.与塑料具有相似凝固图像的物质有松香、石蜡、海波
B
5.(贵阳期中)小明选择石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
示,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
 
(1)将装有固态物质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内的物质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分析图乙可知,  (选填“a”或“b”)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海波的熔化过程共用了  min。
(3)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
(4)在第5 min时,小明熄灭了酒精灯,看到试管中的海波仍然在熔化,于是得出熔化不需要吸热的结论。他的结论可信吗?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a
8
48
不可信
烧杯中水的温度高于海波的熔点,海波仍
能从水中吸热熔化
6.(2025·铜仁模拟)夏天,要存放新鲜的蔬菜水果,需要用保鲜膜包裹好,然后放入冰箱保鲜室里低温存放,否则菜容易变“蔫”,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减慢蔬菜水果中的水 ( )
A.凝固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B
7.(2025·四川南充)如图,升钟湖湖边极易形成美丽的景观现象——雾。下列现象与湖边雾形成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
A.车窗玻璃上形成的薄雾
B.烟花燃放时产生的烟雾
C.冬天树枝上出现的雾凇
D.医院治疗时将药物雾化
A
8.(2024·广东广州)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 )
A.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
B.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
C.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
D.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
C
9.物理学与工程实践(2024·山东潍坊)为保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铁路两侧安装了许多封闭的中空热棒。如图所示,热棒下端插在冻土中,内部填充低沸点的液态氨,利用氨的物态变化给冻土降温,把冻土中的热量“搬运到”热棒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中放热,从而使冻土保持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氨在热棒下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B.氨在热棒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应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热棒
D.为降低成本,可以使用液态水替代液态氨
A
10.(多选)“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 )
A.“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大雪”节气,雪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ABD
11.(2024·黔西南期中)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
   热量;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大量的
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
压缩体积
放出
汽化
吸收
12.(贵阳期末)如图所示,在常温环境中的甲、乙两烧杯内分别放入一些冰块和适量沸水,均用玻璃片盖住烧杯。一会儿,两烧杯上的玻璃片在不同表面附着了大量小水珠。请用“ ”表示小水珠,分别在两玻璃片上画出其表面附着的小水珠。(画在每片玻璃上的水珠不少于5个)
13.2024年冬季,贵阳市遭遇了凝冻天气,许多路面上都结了一层薄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出行。
(1)薄冰的形成是因为路面的积水发生了何种物态变化?
(2)请为人们的正常出行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答:(1)薄冰是路面的积水凝固形成的;
(2)①路上结冰,注意车距;②路上结冰,慢行慎行。
14.(2024·贵州模拟)如图甲所示的是琴琴同学“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表。
时间/min 0 0.5 1 1.5 2 …… 12
温度/℃ 94 ? 96 97 98 …… 98
(1)当加热0.5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___℃。
(2)研究、分析表格数据,得出水沸腾时的温度特征是________。
时间/min 0 0.5 1 1.5 2 …… 12
温度/℃ 94 ? 96 97 98 …… 98
95
温度不变
(3)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沸腾时的温度始终低于100 ℃,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发现实验过程中所用时间较长,对此,请给琴琴同学提个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地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减少水的质量(合理即可)
15.(2024·江苏镇江)小李用图甲所示装置观察水的沸腾,正确实验并采集数据后,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图像。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 ℃不变
B.水面上方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C.8~10 min内水不需要吸收热量
D.杯口的“白气”是蒸发形成的
B
16.如图所示是某种固态物质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知该物质 ( )
A.是晶体,熔化持续了5 min
B.在A点是液态,B点是固态
C.在A点的温度比在B点的温度低
D.在AB段不吸收热量
A
17.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中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请画出水温变化的大致图像。
解:如图所示:(共18张PPT)
【典例】在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做法如图甲所示。该做法存在的错误是             。改正错误
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温度为  ℃。
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水中
22
【解析】从图甲中可以看出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水中,这样玻璃泡不能与水充分接触,不能准确测出水的温度;图乙
中,看到的温度计的部分数字从下往上是变大的,因此显示的是零上温度,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据此可读出水的温度。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0 ℃的水比0 ℃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 )
×
温度
1. 如图所示,先把两只手指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把这两只手指同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只手指的感觉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通过人的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的。
不相同
不可靠
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沸水的温度是  ℃;某地12月5日最低气温是-8 ℃,读作: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100
零下8摄
氏度(或负8摄氏度)
温度计
3.(2024·江苏连云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面四幅图中,操作正确的是 ( )
C
4. 如图所示是一个简易的自制温度计,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为了更明显地显示温度变化,应尽可能选择  (选填“粗”或“细”)的透明管;将玻璃瓶放入热水中,管中的水柱会    。
热胀冷缩

上升
体温计
5.图中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分度值是  ℃,测得的体温是  ℃。
35~42
0.1
36.5
混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6.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
 [变式题]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是  ℃。
5
-2
-12
7.(贵阳期中)温度是我们描述自然界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你认为以下温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适合我们洗澡的水温约为60 ℃
B.贵阳市冬季的最低温度可达-40 ℃
C.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40 ℃左右
D.刚煮熟的汤圆温度约为100 ℃
D
8.按温度计的使用步骤,下面的叙述排列正确的是 ( )
a.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b.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c.估计被测物体温度;d.选取适当的温度计;e.取出温度计。
A.abcde B.dcbae
C.cdbae D.dcabe
C
9.(2024·六盘水期中)在寒冷的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气温是-10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冰层的上表面是-10 ℃,下表面是0 ℃
B.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10 ℃
C.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0 ℃
D.冰层的下表面的温度是-10 ℃
A
10.有甲、乙两支温度计,它们下端的玻璃泡的容积相同,内装液体都是煤油,甲玻璃管内径大,乙玻璃管内径小。用它们同时测量一杯沸水的温度,观察两支温度计的液柱 ( )
A.甲上升较快  
B.乙上升较快
C.甲、乙上升一样快  
D.无法确定
B
11.用温度计读数时,有如图三种读数方法,用方法  读数时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用方法  读数时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a
c
12.有三支温度计,测量范围分别是:A.-10~110 ℃;B.35~42 ℃;C.-20~50 ℃。
(1)若要测量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应选  (填字母,下同)。
(2)若要测量贵阳的气温应选  。
A
C
13.(2024·六盘水期中)小花生活在贵州最热的城市,八月某一天的温度在20~41 ℃之间。上午时,小花将一支玻璃体温计放置在窗台上,请你在图中画出从上午到晚上这段时间内,玻璃体温计的示数T随时间t变化的大致图像。
解:如图所示:
14.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是5 ℃,再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示数是95 ℃(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2 ℃,由上述可知,当时的实际气温为 ( )
A.29 ℃ B.32 ℃
C.30 ℃ D.35.5 ℃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