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目标方法锁定标题知识关键要点方法技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世界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列表分析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中国耕地的保护措施和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列表分析法要点层级突破?课前演练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需求量不断增加。(2)解决对策。①开源:a.修筑水库、开渠引水。b.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c.废水处理再利用。d.海水淡化。e.人工降雨等。②节流。a.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b.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1)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2)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3)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课堂探究 世界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对点演练1.海水淡化可以扩大淡水来源,目前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是(D) A.中国 B.美国C.埃及 D.沙特阿拉伯解析:沙特阿拉伯既有海水淡化的迫切性又有海水淡化的资金、技术。2.下列做法属于“节流”的是(D)A.在丘陵地区修筑梯田B.植树造林,退耕还草C.矿产开采中采大弃小,采富弃贫D.农业生产中应用滴灌、喷灌技术解析:农业生产中采用喷灌、滴灌能有效节约水资源。?课前演练1.耕地的利用与保护。(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2)具体措施。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2.土地退化的防治。(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2)表现。①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②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③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3)土壤侵蚀的防治。①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应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具体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课堂探究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表明了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根据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力争使土地供求关系向良性循环转变。具体如下。现状耕地不足,中国依靠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质量低,低产田比重大措施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依《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提高土地利用率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提高耕地质量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土地退化的概念 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表现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发生了不利的变化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工程措施水利工程: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突出农田基本建设,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如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发展舍饲养畜,种植牧草建立“防、治、用”相结合体系,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点演练读以下我国南方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第3题。3.该地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B)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 D.地面下沉解析:由土地资源构成图可知该地山地较多,而由土地利用结构图可知该地开垦力度较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1.教材P49 图3.17 不同灌溉系统效率比较图表分析:农业是用水较大的产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潜力较大。从图中文字表述可以看出,三种灌溉系统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滴灌、旋转式喷灌、重力流动式灌溉,所以从节流角度看,滴灌、旋转式喷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方向。2.教材P50 活动活动提示:该活动是一个实践活动,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现状,了解学校日常生活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同时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3.教材P52 案例 土壤侵蚀导致石漠化案例分析:首先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林,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导致石漠化。教材P53 思考本题首先要了解土地退化的类型,即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类型不同。例如,半干旱、干旱的草原,土地退化以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为主;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的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半干旱农耕区,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因此,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除此之外,应注意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间的关系,把防治工作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还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健全是这一系列措施的法律保证。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1~3题。1.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B)A.下游大量引水灌溉 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C.气候越来越干旱 D.下游缺少植被的保护解析: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是由于上游过度引水灌溉造成。2.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是(D)A.库区不再存在生态系统B.地下水位上升C.水库的防洪能力丧失D.加剧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解析:由于水库干涸,水资源减少易造成土地荒漠化。3.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的整治措施有(D)A.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严禁上游地区使用塔里木河河水B.建立防止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和发展的早期预警系统C.大力开采地下水,保护地表水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解析:塔里木河流域的整治措施是针对水资源。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下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读图,完成4~5题。4.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D)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5.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C)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6.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 粮食生产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南方多个省区(上海、浙江、福建等)到东北主产区建立粮食储备基地,为多省的粮源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东北三省与南方三省农业资料比较表地区耕地面积(总资源)千公顷/万人耕地面积占全国比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万台数东北三省辽宁0.953.366.76吉林2.034.5016.53黑龙江3.109.7038.18南方三省上海0.140.210.46浙江0.381.580.60福建0.401.100.15材料二 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 (1)据表归纳出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东北地区该发展模式的经济、生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人均耕地多;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2)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得到就地转化;西部畜牧业良性发展;中、西部形成密切联系的产业链,推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异地育肥”,减缓对草场的压力。1. 下列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中既属于“开源”又属于“节流”的是(C)A.海水淡化 B.开渠引水C.改进灌溉技术 D.污水资源化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动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表1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成2~3题。2.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B)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②④ D. ①③④3.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D)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B. 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 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D. 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完成4~5题。4.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B)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C.人工挖掘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5.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D)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6.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C)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 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基本农田是肥力高、质量好的耕地,不能占用;城市开发区的建设也要本着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的原则进行,必须适度开发。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 500亿元。据此完成7~9题。7.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C)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而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8.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B)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环境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A.①②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③9.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发展,为了改善水资源紧张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最可行的是(B)A.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经济农业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西部水土流失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防风固沙的能力减弱,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因此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以恢复西部地区自然植被为主,部分地区应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贫困问题,应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发展也应以经济为中心,改变粗放式的生产模式。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更应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解析:考查了能源的来源问题,由于太阳辐射各地分布不均而造成受热不均,受热不均而使水平方向造成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形成了风,因此风能可看作是间接的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的,但发电效率仍待提高。11.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B)A.冬季、冬季 B.冬季、夏季C.秋季、春季 D.夏季、秋季解析: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风能来源主要是强劲的冬季风,而沿海地区风能来源主要是由海到陆的夏季风。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1)~(2)题。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到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下图)。(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出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特点,从而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逐步远离城区,说明原来的水源地污染越来越严重,由苏州河、黄浦江到长江,水源地的河流流量不断变大,说明上海市需水量不断增加。(2)由第(1)问可知城市水源地污染严重,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控制污染源、防止水污染、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强化管理等方面来考虑。答案:(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13.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读表,完成(1)~(2)题。平均坡度(°)平均海拔(m)占用耕地0.94674.46增补耕地8.401830.19(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仔细阅读表格可知该区域耕地分布主要从坡度和海拔两方面来描述,答题时要紧扣该两方面,环境问题分析要注意题干要求“增补耕地”,可从增补耕地分布特点分析。(2)可从工程、法规、管理、宣传等方面答题。答案:(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