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的延伸,聚焦“共建美好学校”。通过辨析“上学的意义”、发现学校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引导学生从“感受美”转向“创造美”,理解个人与学校的共生关系,落实“在集体中成长”的单元主题,强调“学校因我而美好”的责任意识。学情分析经过第一课时的情感铺垫,学生对学校有了更深厚的情感,但对“上学的必要性”可能存在模糊认识。他们有较强的表达欲和行动力,但提出的建议可能缺乏可行性,需教师引导其思考合理、具体的改进方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清晰阐述上学的意义,识别学校存在的不足,并能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建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理解个人行为对集体环境的影响,树立“学校因我而美好”的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上学的重要性,提出改进学校的合理建议。 难点:将建议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体会“我是学校小主人”的责任。教学过程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深入了解了我们的学校,今天让我们继续探讨如何让我们的学校变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唤起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1.校园生活对我们来说是如此丰富多彩,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还让我们结交了朋友,培养了各种能力。但是,有些同学却不这样认为。看看玲玲是怎么想的,你同意她的观点吗?分组讨论一下。 2.小组讨论:你是否同意玲玲的看法?为什么?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法律规定需要上学,学校生活不仅能提供知识学习,还能培养社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在家学习无法完全替代校园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校园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我为学校出点力(15分钟) 1.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天地。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要为学校出一份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学校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问题呢?让我们一起为学校出谋划策,让它变得更好吧! 2.小组讨论:学校还存在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请分组调查,可以通过撰写报告等方式记录下来。 3.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4.我们还可以行动起来,与同学、老师一起,为学校建设向校长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为学校的改进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四)行动方案制定 1.有了好的建议,接下来我们需要一个详细的行动方案,让这些建议能够真正落地实施。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制定行动方案,明确改进目标、步骤和责任人。 设计意图:通过制定行动方案,引导学生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 1.回顾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讨论校园生活的重要性和如何为学校出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同学们,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和希望。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校园生活,为学校的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努力,让我们的学校变得更加美好! 2.布置作业:根据今天讨论的行动方案,在家人的帮助下,开始实施你们的计划。同时,记录下你们为学校出力的过程和感受,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3.播放视频:《美好的校园》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梳理学生的学习收获,加深对校园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为学校的美好积极行动。通过实践和分享,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 板书设计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 上学的意义 - 学知识、练交往、共成长 发现问题 - 校园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的金点子 - 具体建议、行动方案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辩论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多数学生能提出合理建议。但部分学生的建议过于笼统(如“让学校更漂亮”),需在引导时强调“具体怎么做”。模拟校长回复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后续可联系实际,将优秀建议提交给学校,增强活动的现实意义。行动方案的制定可更细化,明确时间和分工,确保可操作性。核心素养内容参考政治认同:理解接受义务教育的意义,认同学校在集体成长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道德素养:培养主人翁意识,学会为集体建言献策,主动承担建设集体的责任。 法治观念: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 健全人格:在参与学校建设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责任意识:主动发现并参与解决集体问题,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9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第2课时 教案.docx 09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第2课时 课件.pptx 校园的早晨.mp4 美好的校园.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