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李贺诗歌1.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题目。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小粤要参加“诵中华经典,品诗词文化”活动,想用这首诗来拍摄一条短视频。请你帮忙补全下面的策划表。诗句 画面 氛围 诵读要点黑云压城城欲摧 敌军似乌云逼近,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紧张 重读“黑”“压”,语调渐低甲光向日金鳞开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阳光,如金色的鳞片般闪闪发光 昂扬 ①角声满天秋色里 鼓角齐鸣,杀声震天,原野上草木枯落,秋色正浓 ② 重读“满”“秋”,语调变低,语速变慢塞上燕脂凝夜紫 暮色中,战场上浸透着鲜血的泥土如胭脂般凝结在一起 惨烈 重读“凝”“紫”,语调更低,语速更慢阅读古诗,完成题目。南园十三首(其五)【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注】①吴钩:一种刀刃呈弯曲形的佩刀。②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③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高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④若个:哪个。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赏析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3.两诗的作者虽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但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却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野 歌李 贺①鸦翎羽箭②山桑③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④黑肥⑤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注】①李贺:公元808年遭谗落第回到家乡,此诗写于落第回乡之时。②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③山桑:桑树的一种,木可制弓。④麻衣:旧时举子所穿的麻织的衣服。⑤黑肥:衣上的污垢。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语双关,既写诗人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又指诗人的远大理想抱负。B.“带酒日晚歌田中”写了作者在田野中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与题目相照应。C.“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心不穷”,写出了诗人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嗔”,写出了诗人的懊恼、愤怒。D.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脉络清晰,基调昂扬,意境深远。5.诗歌的最后两句阐发了怎样的道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北中寒①李贺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争瀯②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注】①元和七年,皇帝派兵抵御吐蕃,时值隆冬,李贺作诗记之。②瀯:yíng。(1)首联中的“黑”字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请描绘尾联“争潜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所呈现的景象。阅读古诗,完成题目。《马诗》(其五)①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②月似钩③。何当④金络脑⑤,快走踏清秋。注释:①此诗作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作者所处的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②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③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④何当,何时将要。⑤金络脑,即金络头,指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7.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是( )A.诗歌一、二句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象。B.第三句以“何当”领起做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之意,有唱叹之味。C.“金络脑”指贵重的马具,象征着马受重用,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D.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的怀才不遇。8.简析一下“快走踏清秋”中“快走”二字有什么意味?9.结合“提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示: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摘自百度词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南园十三首·其十三》【唐】李贺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①,麦雨涨溪田。古刹②疏钟度,遥岚破月③悬。沙头敲石火④,烧竹照渔船。【注释】①雪浦:是说柳花似雪,飘落在溪边的浅滩上。②古刹:古寺。③岚:山头云气。破月:农历月半以后的月亮。④敲石火:击石取火。10.下列对古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描绘了南园一带从早到晚的山光水色,旖旎动人。B.首联从林间小路落笔,描绘了一幅清新秀美的晨景图。C.颔联写白昼的景色:溪水旁柳絮纷飞,溪田里的水淹没了小麦。D.尾联写船家夜渔的情景,渔人击石取火,用竹枝扎成火把来照明捕鱼。11.下列对古诗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中对山岚、溪水、渔船等意象的描绘,隐含着诗人淡泊名利的隐逸情怀。B.颔联中“惊”字使景中蓦然显出人来,有人的观感,有人的情思。C.颈联虚实相生,由远及近地写景,营造了一种浑厚深远的意境。D.这首诗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小季之庐山①李贺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长船倚云泊,石镜②秋凉夜。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注释】①诗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久,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②石镜,即庐山山南石镜峰。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了写作缘由,即诗人为将前往庐山谋生的小弟送行。小季,指排行最末的弟弟。B.首句交代送别地点和场景,“俎豆”指饯行的菜肴。此句写出诗人的贫困潦倒狼狈不堪。C.颈联寓情于景,选取长船、云、石镜峰、秋夜等清冷的意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D.尾联写诗人四顾凄迷倍感寂寞,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情。13.诗中写到“老马”和“小雁”,对表达送别之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古诗鉴赏秋来【唐】李贺桐风①惊心壮士苦,衰灯②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③一编书,不遣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⑤。秋坟鬼唱鲍家⑥诗,恨血⑦千年土中碧。【注释】①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②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③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④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⑤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⑥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⑦“恨血”句:《庄子》中说:“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14.诗歌通过 、 等景物,营造了深秋悲凉凄苦的氛围。15.全诗围绕着“苦”字展开,仔细阅读诗歌,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苦”有哪些?答案1. 重读“甲”“金”,语调上扬 悲壮【导语】《雁门太守行》以浓艳色彩与奇谲意象,描绘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前半段勾勒危急战势,后半段展现将士誓死报国之志,虚实结合,将悲壮激昂的战斗场景与忠君爱国之情融为一体,极具艺术感染力。【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朗读设计。①结合“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阳光,如金色的鳞片般闪闪发光”可知,此句描绘出在敌军压境的危急时刻,守城将士的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展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坚定的抗争精神。“甲”“金”两字精准突出了铠甲的质感和光芒,重读这两个字能强化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与精神的昂扬感。由此可知,为了契合诗句“昂扬”的氛围,诵读时应重读“甲”“金”,语调上扬,展现出将士们在困境中依然充满斗志的姿态。②结合“鼓角齐鸣,杀声震天,原野上草木枯落,秋色正浓”可知,在秋色萧瑟的背景下,战场上鼓角声交织回荡,杀声震天,既展现出战斗的激烈,又因草木枯落、秋色浓重渲染出一种苍凉之感。激烈的战斗场景与苍凉的秋景相互映衬,体现出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士们在这样环境下奋勇拼杀的悲壮。由此可知,此句营造出的氛围是“悲壮”,诵读时需通过重读“满”“秋”,语调变低、语速变慢,将这种悲壮感传递出来。2.“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声,又象征南宋风雨飘摇的统治。这两句话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3.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愤懑。【解析】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夜阑卧听风吹雨”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孤独地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这里的“风吹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象征着南宋王朝的艰难时局。诗人的敏感和细腻感受到了国家的危机,这种感受使他无法入眠,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铁马冰河入梦来”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梦中,诗人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越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这个梦境不仅是诗人对过去军旅生活的回忆,也是他对未来战斗的渴望。通过这个梦境,诗人表达了自己即便在年老体衰、身处困境之时,仍然心系国家安危,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南园十三首(其五)》通过“吴钩”、“关山五十州”、“凌烟阁”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决心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诗中通过设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不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军事抱负的深深遗憾,以及对那些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建立功勋的将领的羡慕和向往。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也反映了他个人的挫折感和不甘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通过“风雨”的意象,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陆游在诗中展现了即便年老仍想要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塑造了一个虽年老但仍想为国家效力的忠心爱国者的形象。诗中的情感深刻反映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诗人无法实现自己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据此可知,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诗人无法实现自己报国之志的悲愤、遗憾之情。4.C 5.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运用比喻(虚写、想象、借景说理),描写了柳树枯木逢春,生机勃勃的样子,表明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生动地说明天道无私,人应该乐观向上的道理。【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句意为: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此句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之词,诗人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本项“写出了诗人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有误。故选C。5.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最后两句一语双关,描写了二维场景的变化,“寒风”指代冬季。“春柳”象征春天景色,此句既描写了时间飞逝,又代指世事无常,前一秒还是“寒风”,下一秒就是“春柳”。春风中看那垂下的条条柳枝,却是“烟朦朦”,道出了前途迷茫之意。据此分析解答最后两句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寒风去,春柳来(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胞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第二层:抒发感慨(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第三层:富含哲理(冬天过去,春天终将到来,天道循环,人应乐观向上)。6.(1)极写天色之阴沉晦暗,给人以阴冷之感,同时暗扣标题中的“寒”字,为全诗奠定隆冬酷寒的基调。(2)水中浮冰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山间瀑布因冻结悬挂在空中,如一条白色的长虹;为读者呈现出一派极寒而奇特的景象。【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题目“北中寒”的“北中”是北中天的意思。古人把天(中天)分东、南、西、北四方。首句“一方黑照三方紫”总写北中天色阴沉的感觉。北中天这一方昏暗的天色竟将其余三方的天空映成了紫色,可见天色的阴暗。根据注释中的时间,可知此时正值隆冬,诗人用一个“黑”字即点明寒冬之意,扣住题目,提纲挈领,写出了隆冬天气酷寒的特征,为全诗奠定了“寒”的基调。余下七句为分写,以水遇冷凝结成雾、霜、冰等来突出北中的寒冷。(2)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理解。“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意思是:挥刀舞剑向天,难割破灰蒙蒙天色。海上波涛回旋激荡,积冰哗哗作响。山谷瀑布凝结失声,如白虹悬半空。“争瀯海水飞凌喧”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草木上凝结的冰花,硕大如铜钱一般。海水中也有不少的冰块,在汹涌的波涛中碰撞激荡,发出清脆的声响;“山瀑无声玉虹悬”中的“虹”本有七彩,用比喻的手法赋予其动态美,而“玉虹”的一说,更强调冻瀑的透明,而透明中亦能折射出不同的色光。作者用十分奇异的语感,描绘了出征将士遇到的极寒而奇特的壮观景象,让人产生美感。7.A 8.“快走”二字,是指飞快地跑,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诗人借“快走踏清秋”表达了自己要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的愿望 9.参考答案:诗歌的一、二句中运用“比”的手法,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同时,作者以平沙如雪寒气凛凛的疆场起兴,以启动后面诗歌的抒情。诗歌采用比兴的手法,突出了边疆景物的特征,渲染了沙场肃杀的气氛,为作者抒发渴望驰骋沙场建树功勋的愿望蓄势,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分析】7.A.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并非秋天的美丽景象。故选A。8.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快走踏清秋”意为:奔驰快跑,踏碎这清冷的秋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骏马奔驰,驰骋疆场的情态。本诗运用象征的手法,明写马,实写人,写自己。联系前句,“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也象征着自己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快走踏清秋”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得到朝廷的重用后,在这沙场之上纵马驰骋,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9.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本诗主要运用比兴手法,“大漠沙如雪”以沙喻雪,“燕山月似钩”以钩喻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漠雪白无垠,残月如钩,月光清冷如水的边疆战场景色。以这样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引出后两句的抒情,表达自己渴望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边疆沙场的特有场景,渲染了紧张肃杀的气氛,自然引出后两句的抒情,为抒发自己的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蓄势,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10.C 11.C【解析】10.C.有误。“麦雨涨溪田”指麦熟时节下了场雨,溪水上涨了,田里的水也平平满满的。11.C.有误。颈联“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都是远景。12.D 13.以“老马”自比,写出自己因生活拮据无法很好地为小弟饯行的愧疚之情;把“小雁”比作远行的弟弟,想象他独自奔波的飘零孤寂,表达诗人送别时的担忧和难过。两种意象的使用使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D.错误。“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的意思是:你值此情境,怎么可能不引起思乡的情绪,而又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这是作者借助想象描摹离别后弟弟思乡的情形,是表达对弟弟的牵挂之情,而不是作者的思乡之情。故选D。1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的意思是:在洛阳郊外送别小弟,却没有俎豆陈列,惭愧啊,破旧的马厩、瘦骨嶙峋的老马。写诗人给弟弟践行既无佳肴,又无美酒,诗人将自己比作“瘦骨嶙峋的老马”,自己如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居住在破旧的马厩里,写出自己的贫困与狼狈,自感惭愧。“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的意思是:当小弟经过庐山的香炉峰时,你孤单的身影,将会落到鄱阳湖水面之下。诗人将远行的弟弟比作“小雁”,想象小弟过香炉峰时,孤单的身影落在鄱阳湖里,诗人对小弟的牵挂、担忧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老马”“小雁”两种意象的使用使诗人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14. 桐风 衰灯、雨冷 15.苦:没有知音朋友之苦,生活贫困之苦,壮志难酬之苦(写出两个即可)【解析】1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意思是秋风惊人心,壮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灯里,纺织娘啼叫着催织寒衣。“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意思是这思想牵扯着,今晚我的肚肠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飕飕,像有古诗人的灵魂来慰吊。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又听得墙脚边络纬哀鸣;那鸣声,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快到岁末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据此可知,诗歌通过桐风、衰灯、雨冷等景物,营造了深秋悲凉凄苦的氛围。15.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大意:秋风惊人心,壮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灯里,纺织娘啼叫着催织寒衣。日后谁来读我用竹简写下的这编书,不使它被蠹虫蛀成粉屑和洞隙?这思想牵扯着,今晚我的肚肠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飕飕,像有古诗人的灵魂来慰吊。秋夜坟场上,诗鬼们诵读着鲍氏的诗句,他们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难消。“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开头一、二句点出“秋来”,抒发由此而引出的由“惊”转“苦”的感受,首句“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的强烈。第二句“啼寒素”,这个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络纬啼声时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惊”与“苦”。这一、二两句是全诗的引子。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上句正面提问,下句反面补足。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沥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情调感伤,与首句的“苦”字相呼应。五、六句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这两句,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死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雨冷香魂吊书客”,诗人画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画面,而且有画外音,在风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诗人表面上是说鲍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据此可概括为:没有知音朋友之苦,生活贫困之苦,壮志难酬之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