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李新章散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拉住母亲的手李新章①八十二岁的老母亲,一直怀疑肠道里有息肉,我便与妻子合计,带她去医院做个肠镜。那天一早,妻子先去医院排队,我去老宅接母亲。到了医院,我说,妈,你先下车,等在门口,我停好车过来接你。母亲说,妈不敢,妈要跟你在一起,语气像个三四岁的孩子。母亲左膝弯曲困难,越野车又高,我一手抓住她的右胳膊,一手托着她的后背,极小心地扶她下车。母亲双脚着地的瞬间,左手一把抓住了我的右手,她的手越握越紧,灰暗的目光看着我,如黑夜看着灯。我说,妈,别害怕,是全麻的,不会有痛苦。从停车场到门诊处,我一路拉着母亲的手走。母亲的手是赭色的,皮肤不再像她年轻时那么平整、服帖,而是起着波浪的,微微地,带着风。②母亲前面还排着不少待检人的名字。我与妻子便陪着她,在长椅上坐着等候。A.借口看手机,我松开了母亲的手。等我放下手机,母亲的左手朝我右手处挪了挪,想拉不敢拉,欲言又止。我冲她笑笑,再次拉起她的手。母亲问,你有多久没拉妈的手了?我说,不记得了。母亲说,还是个小屁孩时,你说男生不能拉女生的手,死活不愿拉妈的手,笑煞人了。说完,笑出一脸涟漪。③母亲说,我上次拉她的手,跟她现在一样,是因为害怕。那年我四岁,正是九月,趁着早稻已归仓,后季稻刚种下的农闲时节,母亲卖掉四只鸡,带着十九块钱和我,第一次出远门,去江苏淮安的部队探望父亲。凌晨四点,母子俩摸黑出门,从家里到码头,要走一小时。母亲双手提着行李走在前头,我跟在她后头。走了一段,我跑上前,一把扯着她的衣服,哭着说,妈我害怕。母亲把行李背在身后,腾出右手,拉着我的左手赶路。④根据父亲信中的提示,我们母子俩从金汇港到十六铺再到镇江码头,换乘了三艘客船。母亲说,可能是第一次乘船,加上风浪,船只晃得厉害,我时不时地哭闹,嚷嚷着要回家,一只小手始终紧拉着她的手,吸铁石似的,手心里全是汗。⑤从镇江坐公交到淮安县城,需要三个多小时。我们是在车上吃的中饭,是自带的几块熟红薯。母亲说,一路上,我都紧攥着她的手,只有睡过去时,才会暂时松开。但只要车子一个大晃,被晃醒的我,眼睛还未睁大,手先抓住了她的手。⑥从淮安汽车站下来,天色已暗。母亲问路,可能我的确很累了,拖着母亲的手,不愿再走一步。母亲拿出熟红薯,示意我吃点,我却摇头,目光紧盯着对面的油条摊,馋涎欲滴。三分钱一根的油条,像汽车的燃料,重新点燃了我朝前走的引擎。走了十多分钟,碰见一个骑车的军人,一打听,正是父亲的战友……⑦护士叫母亲名字的声音,打断了母亲正讲着的故事。B.母亲缓缓地站起,缓缓地长舒一口气,缓缓地松开我的手。妻子挽着她的胳膊,陪她进去。母亲三步一回头,用忧心忡忡的目光,无助地看着我。⑧恍惚间,母亲刚刚松开的,是我四岁时拉着她的那只手。恍惚间,横亘在两次拉手之间的,不是五十多年的岁月,而是一条陌生的河。河上没有桥,没有渡船,曾经飞过去的鸟儿,此时也见不到一点踪迹。唯独这苍茫的河水,流淌着我无法弥补的愧疚和遗憾,如母亲手上起着波浪的皮肤,微微的,带着风。⑨半个多小时后,妻子挽着我母亲从检查室出来。妻子对她说,妈,医生说你肠里很干净,没息肉。母亲听后,眼睛突然变亮了,笑得像个四岁的孩子,正吃着三分钱一根的油条。(选自2024年12月3日《新民晚报》,有删改)1.选出对第⑧段朗读处理不恰当的一项( )A.第⑧段应用稍快的语速、高昂的语气来读,表达出“我”的愧疚和遗憾之情。B.可以这样处理停连:恍惚间,⌒母亲刚刚松开的,∧是我四岁时拉着她的那只手。(停顿用“∧”标示,连接用“⌒”标示)C.可以把加点的词语读成重音:恍惚间,横亘在两次拉手之间的,不是五十多年的岁月,而是一条陌生的河。D.“微微的,带着风”可以读得轻一些,表达出“我”对母亲逐渐老去的心疼和深深的愧疚。2.选文多次运用细节描写,请从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写一段批注。A.借口看手机,我松开了母亲的手。等我放下手机,母亲的左手朝我右手处挪了挪,想拉不敢拉,欲言又止。我冲她笑笑,再次拉起她的手。B.母亲缓缓地站起,缓缓地长舒一口气,缓缓地松开我的手。3.联系上下文,简析第③—⑥段在文中的作用。4.选文结尾写“(母亲)笑得像个四岁的孩子,正吃着三分钱一根的油条”。这样写有何妙处?说说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丝瓜的贡献李新章①老爸年过八旬,仍喜欢种蔬菜,最执着的是种丝瓜。②正月刚过,老爸便催我网购铁丝,说是搭丝瓜棚要用。立春时,老宅一角便竖起了一个长5米、宽3米、高2米的丝瓜棚。其中,每段细竹都削得滑溜,扎得横平竖直,长短搭配错落有致,整个丝瓜棚与老爸写的字一样板正。③春分时,老爸在菜园一隅“打钵”,老妈弯着身子,在每个土钵里放进3粒“良心”。老爸称种子为“良心”,说种子就是土地的心跳。丝瓜的“良心”,长得比南瓜籽黝黑一些。老妈看着老爸的黑脸,说:“谁育的种子像谁。”④清明后,土钵长出小苗,要“出嫁”了。老爸将其从菜园移出,拔除弱苗,留下旺盛的苗种在丝瓜棚下。种好了,摁结实了,又抓起一把细泥土,在幼苗根处薄薄地盖上一层。每棵幼苗左侧,都搭上一把连接着地面与棚顶的小竹梯。立夏后,丝瓜苗长出的翠绿藤蔓攀梯而上,渐渐占满整个丝瓜棚。⑤到了小满时节,藤蔓间陆续开出五瓣黄花,一朵挨着一朵,赶集似的。丝瓜棚下,老爸戴着老花镜,专注地看着蜜蜂在朵朵黄花间起起落落。老妈喜欢他的专注,他给她读报时也是这样。⑥老爸说:“没果的花都是朝上开的,有果的花是朝下开的。好比人的眼光,年轻时都是朝上看的,有了孩子就朝下看了。”我不知道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总觉得老爸种丝瓜是为了让儿孙们常回来拿点儿,趁机与我们说说话,图个热闹。再看那些挂着嫩果的花朵,果然都是朝下开着,像风铃连成一片。⑦从夏至起,丝瓜便陆续成熟。只要定期追肥,它们会一茬接一茬地开花、结果。我们一直可以吃到立秋。其间,老妈经常打电话给儿孙们:“回来拿点儿丝瓜吧。”于是,儿孙们便借着拿丝瓜的名义,常回去看看他们。对二老而言,丝瓜的贡献就是能让儿孙们回家,给他们寂静的生活增添一点儿生气。⑧梅雨期间,老爸在丝瓜棚下挖沟,说:“前些天连续下了雨,如不及时开沟排水,这些丝瓜就会被淹死。”一会儿,老妈就来催他休息。老妈说:“你爸都82岁了,我规定他干满半小时必须回家休息,每天干活儿不超过一小时。”老爸还真听话,搓搓手上的泥,回去休息了。⑨霜降时节,丝瓜棚上的藤蔓早已枯萎,几个干瘪的老丝瓜吊着,灰头土脸地在风中闲荡。扎细竹的铁丝已经生锈,被急风一阵“推搡”,许多都断掉了——丝瓜棚垮了。老爸剪断铁丝,把细竹整理好,说明年搭丝瓜棚还能派上用场。又剪下已枯成“标本”的老丝瓜,把它们拿回家。最后把干枯的藤蔓摊在原处,还给土地。⑩老妈坐在秋天的阳光里,戴上老爸的老花镜,把一个老丝瓜放在簸箕里,剪开尾部,露出4个深孔。她将老丝瓜竖起来轻磕,“良心”纷纷落下。再搓去老丝瓜的皮,就现出一条柔软、弹性十足的丝瓜筋。老妈说:“丝瓜筋可刷锅、洗碗,可当鞋垫儿御寒,洗澡时还能用它擦背呢。”我问她:“你们现在还用它洗碗、擦背吗?”老妈说:“现在条件好了,早不用它了,但还是觉得扔了可惜,留着吧。看着它,能想起许多过去的事。”我拿起一个老丝瓜,顺着被剪开的深孔往里看,很深邃,像时光隧道似的。 老妈将散落在簸箕里的种子一粒粒捡起,放在玻璃瓶子里,对着阳光照了照,说:“明年拿它们再种丝瓜。有一年,我突然得了便秘的毛病,听说吃丝瓜能治这病,你爸便开始种。往后每年都种。” 我这才明白,那个把种子比作“良心”的人,对家人的爱如此含蓄又如此有韧劲。这就像丝瓜的藤蔓,坚韧地交织在一起,不分谁是谁的。 日子就如丝瓜,一个挨着一个,一茬挨着一茬,吃掉了过去,又长出未来。5.请你从“老爸”这个角度,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他和“丝瓜”之间发生的几件事。立春时,搭丝瓜棚→① →清明后,移苗棚下→② →③ →秋天里,去皮取种。6.从全文看,丝瓜的贡献有哪些?7.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到了小满时节,藤蔓间陆续开出五瓣黄花,一朵挨着一朵,赶集似的。丝瓜棚下,老爸戴着老花镜,专注地看着蜜蜂在朵朵黄花间起起落落。8.小刚读了这篇文章觉得很好,想推荐给《读者》杂志,但是他不知道该投给哪个栏目,请你给出建议,并结合文章阐述理由。A.“青年一代”栏目 B.“人间亲情”栏目 C.“友谊之花”栏目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故乡的炊烟从未散去李新章①同事提出组织郊游,建议去我爱人的老家,晚饭就在土灶上烧咸肉菜饭、肉皮汤吃。我扫兴地说:“老宅早已出租,还是另选别处吧。”那位提议的同事便感慨道:“现如今,乡下的土灶成了稀罕物,炊烟已难见了。”②这让我想起了故乡的炊烟,想起了故乡。这思虑如一支笔,笔尖划过生我养我的那处水乡,划过屋前那条小河,笔头滴下的墨水在水面慢慢扩散、变幻,似缕缕炊烟。河边隐隐约约的,是我们兄弟仨小时候嬉闹的身影……笔轻轻一转,带我跳进了童年。③小时候,农家的一日三餐是从炊烟开始的。黑色的瓦、黑色的烟囱之上,白色的炊烟陆续升起,在各自的天空浮想联翩。远眺村庄,各家各户的炊烟看似不分彼此,却各有各的味道。比如,阿小家的炊烟,散发着大米饭的谷香;彩珍家的炊烟,飘溢着咸肉菜饭的肉香;约弟家的炊烟是有声响的,闹腾着煸煎带鱼时油锅的尖叫;而我家的炊烟里,常年夹杂着外婆翻炒青菜时的咳嗽声。渐渐地,炊烟也被人比较来比较去,炊烟与炊烟之间也分出了等级。④我家穷,父亲是唯一的男劳力,却远去外地当兵工。家里全靠外婆和母亲两个妇女苦撑着,拉扯着我们弟兄三人。平时,我们能吃上白米饭和炒青菜已是伙食“天花板”了,哪来余钱割肉买鱼。⑤有一次,为了能让我家的炊烟也飘出点荤腥味道,12岁的大哥带着我和三弟跳进屋前的小河里摸螺蛳,这一趟收获还不错。从未烧过饭、炒过菜的大哥想给外婆和母亲一个惊喜,指挥我与三弟在灶膛引柴烧火,自己则在灶前垫个小木凳,学着大人的样子煸炒起螺蛳来。⑥想不到,端上饭桌的半脸盆红烧螺蛳一颗也没动。而母亲非但没有表扬我们,还臭骂了大哥一顿。外婆对我们说:“野生的螺蛳壳里全是泥沙,所以不可以捉回来就马上炒来吃。先要放在清水中浸养一天,再剪掉后面的壳,这样烧熟后才可以嘬出螺蛳肉,还要再在清水中浸养半天,才可以下锅。”⑦后来,大哥还偷偷跟舅舅学“捉麦钓鱼”。天蒙蒙亮,大哥就起床了,背上鱼篓、抄起网兜,摸黑出门捉麦钓鱼。被他吵醒的我,也揉着睡眼紧随其后。⑧麦钓是前一天夜里提前放在河里的。一根十来米长的细棉线,一头系着一根比毛笔长一点的细竹,细竹上放一粒蒸熟的喷香的麦粒,另一头系着一个贝壳,中间等距离系上七八个麦钓。把细木插在与水位相平的河岸后,再把有贝壳的一头抛向河当中,诱饵便随长线没入河中。最后用东洋草稍作伪装,便可静候鱼儿上钩了。⑨大哥做了十几条短线麦钓,在村庄周围各处的小河里夜放晨收,每天都能捕到几条鲫鱼和鳊鱼。从此,我家不再总是飘出青色炊烟。⑩最有意境的炊烟往往出现在傍晚。太阳落下去了,炊烟升起来了,那柱呛着稻草味的白色烟雾直冲上苍,与晚归的云朵遥相作揖。 而那些在浜滩头、垄沟桥、稻柴堆里捉着迷藏的村娃子,看到炊烟袅袅升起,就如同古代的将士看到了烽火台上的信号烟,争先恐后地奔跑着回家。 我喜欢站在故乡的黄昏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鸟儿归巢前不忘亲吻彩霞,羞红的村庄含情脉脉,炊烟也变得异常绚丽。我站在老屋的烟囱下,那柱连接着天与地的炊烟像一道醒目的分界线,把白天与黑夜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我就站在白天与黑夜的交接点。 天地之间,仿佛只有一段炊烟的距离了。 “现如今,早已难见炊烟。”同事的话把我从遥远的故乡拉回来。如今,农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更安全、更卫生、更便捷的煤气,炊烟也结束了持续千百年的历史使命,烟消云散了。 但在我心里,故乡的炊烟从未散去。它时常升起在一个肉眼无法看见的地方,并悄然染白了我的头发。(解放日报,2023年2月12日)9.文章叙述了与“炊烟”有关的童年往事,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炊烟中飘出各家的味道→ → → →黄昏里欣赏大自然美景10.请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1)笔轻轻一转,带我跳进了童年。(品析加点字)(2)而那些在浜滩头、垄沟桥、稻柴堆里捉着迷藏的村娃子,看到炊烟袅袅升起,就如同古代的将士看到了烽火台上的信号烟,争先恐后地奔跑着回家。(从修辞角度品析)11.第④段画波浪线语句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12.本文的语言朴实,又充满了画面感。请结合文章第⑧自然段简要分析。13.有人说“故乡对每个人,是根脉的事,是血液中的事,更是精神和灵魂的事。”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炊烟”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老房子“定格”了母亲李新章①那天母亲打来电话,说她和父亲生病了。我带着药品和食物,即刻动身去看她。②老宅大门紧闭。母亲示意,隔着窗与她说话。我移动脚步,见母亲站在客堂的南窗,手机贴着脸颊,鼻尖擦着玻璃,说话呼出的热气让她的脸时而清澈、时而模糊。③就这样,母子隔着窗,用手机对话。④母亲近在咫尺:一张苍白褶皱的脸,如霜冻的白菜的最外层,稀松蓬乱的白发同样无精打采。我从没这样近距离端详过我的母亲,眼前的玻璃,更像一块放大镜,让每一道迟钝的目光、每一缕衰老的皱纹都显得格外的清晰和逼真。印象中,母亲的样貌定格在“老房子”时期,似乎从未更新。而眼前的她的确更老了,老得那么具体,那么深刻。一种措手不及的心疼,透过玻璃沉重地砸在我的胸腔。⑤我说的那座“老房子”不是如今乡下的老宅,而是妻子单位分房分在南桥镇上的一套公寓房。1994年,“老房子”是全新的,两室一厅,75平方米,两间卧室都朝南,满足了我与妻子多年以来“想要有个家”的梦想。住进“老房子”时女儿只有3岁,成天嚷嚷着要回家。我说:“这就是家啊,是我们的新家。”女儿不听,仍哭闹着要回乡下的老家。无奈,我把母亲从老宅接到新家。女儿看到那张无比熟悉的脸,哭得更厉害了,扑进她的怀里说:“奶奶,我们回家吧。”然后拉起奶奶粗糙的手,往门外扯。⑥我母亲什么也没有说,抱起孙女就唱:“咚咚咚,外头啥人?张伯伯,李婶婶,来做啥?来讨只花面小狗……”只一会儿,女儿便破涕为笑了。房子虽然陌生,可儿歌却是熟悉的,奶奶的笑脸也是熟悉的。有了奶奶的陪伴,女儿渐渐忘了“回家”的事。仿佛奶奶在哪,家就在哪。⑦那时母亲只有50岁出头,接送孩子、买菜做饭她全包了。与妻子的手艺相比,母亲做的菜的确不太讲究色香味,用三弟的话说,总跳不出农家菜的套路。可就是这些大蒜干丝、毛豆烧鱼、落苏煎蛋等,吸引着全家人的胃口。我是家里的老二,当时大哥和三弟刚刚开始创业,每晚都到我家来吃母亲做的饭,省下了自己做饭的时间。直到现在,兄弟相聚时还经常会聊起一家人在“老房子”聚餐时的温暖时光,感慨母亲在哪,家就在哪。⑧此时,我与母亲隔窗相望,玻璃的反光里仍幻化着母亲在“老房子”里忙碌的身影,而眼前站着的,再也不是那个年轻、勤快的母亲了。⑨“老房子”是2004年卖掉的。我也不知道与它有什么未了的情结,经常会想起它、梦见它,有时会骑着自行车去看望它。在寂静的星月下,我看见“老房子”亮着灯的窗口雾茫茫的,如弃儿幽怨的目光。恍惚间,我感觉自己把一大截的生命弃在那里了,把3岁时的女儿弃在那里了,也把只有50岁的母亲弃在那里了。⑩母亲这次发烧整整一周,三弟把母亲安顿在自己家里,每天和大哥轮流照顾,他们先去医院排队,快排到时接她去吊水,吊完后再陪着她一起回家。那天,夜已深,大哥打来电话,告诉我已把母亲安全送回老宅,明天开始可以在家静养。 挂断大哥的电话,我独自来到阳台的窗前。玻璃上,有暖气凝成的水珠缓缓落下,如我这段时间一直悬着的心。隔窗远眺,城市的灯火已经稀落。远远地,我看见一盏灯,亮在很多年前的“老房子”里。暖黄色的灯光下,有一家人围成一桌,吃着母亲做的农家菜,有说有笑……(选自《解放日报》,2023年5月11日)1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的好处。15.文章使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作用?16.语言赏析。(1)一种措手不及的心疼,透过玻璃沉重地砸在我的胸腔。(赏析“砸”的表达效果)(2)在寂静的星月下,我看见“老房子”亮着灯的窗口雾茫茫的,如弃儿幽怨的目光。(从修辞角度赏析)17.家是温馨的港湾,即使在梦里,依然有家人熟悉的身影。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A 2.示例A:通过传神的动作描写,表达了年老的母亲对“我”的依恋,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和安慰。示例B:“缓缓”这一叠词的反复使用,渲染了母亲对检查的担忧和对“我”的依恋。 3.第③—⑥段插叙了儿时去探亲,“我”因为害怕,紧拉着母亲的手的情形,丰富了“拉手”的内涵,烘托了母子情深。 4.该句通过描写母亲的笑容,传神地刻画了母亲因体检健康而高兴的情状,也与上文写“我”四岁时吃“三分钱一根的油条”的故事形成呼应,赞美了“小有所依老有所靠”的至爱亲情。【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一次带母亲去医院做肠镜的经历,展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母亲年老后的不安与依赖,以及自己从幼时依赖母亲到成年后成为母亲依靠的角色转变。文中多处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如母亲挪动手时的犹豫、母亲缓缓松开手时的无助,表现了亲情的细腻动人。结尾“母亲笑得像个四岁的孩子”形象生动地突显了母亲的心境变化,也为文章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1.本题考查朗读设计。A.第⑧段中“恍惚间,母亲刚刚松开的,是我四岁时拉着她的那只手。恍惚间,横亘在两次拉手之间的,不是五十多年的岁月,而是一条陌生的河。河上没有桥,没有渡船,曾经飞过去的鸟儿,此时也见不到一点踪迹。唯独这苍茫的河水,流淌着我无法弥补的愧疚和遗憾,如母亲手上起着波浪的皮肤,微微的,带着风”,作者以细腻笔触描绘内心复杂情感,营造出一种深沉、凝重且略带忧伤的氛围。若用稍快语速与高昂语气朗读,会打破文本原有的舒缓节奏与深沉韵味,无法精准传递出作者对岁月流逝、对母亲老去的感慨,以及那无法弥补的愧疚与遗憾。本项“第⑧段应用稍快的语速、高昂的语气来读”有误;故选A。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A句“借口看手机,我松开了母亲的手。等我放下手机,母亲的左手朝我右手处挪了挪,想拉不敢拉,欲言又止。我冲她笑笑,再次拉起她的手”中,“借口看手机,我松开了母亲的手”,简单的动作描写,体现出“我”不经意间对母亲依赖的忽视。“母亲的左手朝我右手处挪了挪”,一个“挪”字,细腻地刻画出母亲小心翼翼、渴望与“我”亲近的心理,她像个孩子般,对这份依赖感到羞涩又期待。“想拉不敢拉,欲言又止”则将母亲的矛盾心理展露无遗,她渴望孩子的陪伴与安抚,却又怕打扰到孩子,只能把这份依赖藏在犹豫的动作里。而“我冲她笑笑,再次拉起她的手”,“笑笑”这一神态和“再次拉起”的动作,体现出“我”读懂了母亲的心思,给予母亲理解与安慰,让母亲感受到温暖与安心,展现出母子间细腻而深沉的情感。B句“母亲缓缓地站起,缓缓地长舒一口气,缓缓地松开我的手”中,“缓缓”一词反复出现,增强了动作的画面感。“缓缓地站起”,体现出母亲起身时的迟缓与凝重,表明她内心正承受着压力。“缓缓地长舒一口气”,这一细节说明母亲在检查前内心十分紧张,她试图通过深呼吸来缓解。“缓缓地松开我的手”,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母亲对“我”的深深依恋,每一个“缓缓”都渲染出母亲对检查结果的担忧,以及对孩子陪伴的不舍,生动地刻画出母亲在面对未知检查时脆弱、无助的形象。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根据第③段“母亲说,我上次拉她的手,跟她现在一样,是因为害怕。那年我四岁……母亲把行李背在身后,腾出右手,拉着我的左手赶路”可知,儿时的“我”因害怕黑夜而紧紧拉住母亲的手,母亲给予“我”温暖与力量。根据第④段“我时不时地哭闹,嚷嚷着要回家,一只小手始终紧拉着她的手,吸铁石似的,手心里全是汗”以及第⑤段“一路上,我都紧攥着她的手,只有睡过去时,才会暂时松开。但只要车子一个大晃,被晃醒的我,眼睛还未睁大,手先抓住了她的手”可知,乘船和坐公交途中,“我”因环境陌生、路途颠簸,始终依赖着母亲,手紧紧拉着母亲,这几处细节都展现出小时候“我”对母亲的依赖。这些内容丰富了“拉手”的内涵,不仅仅是当下陪母亲检查时的拉手,还有儿时在陌生、害怕情境下的依赖。而现在母亲因检查害怕拉住“我”的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呼应 ,进一步烘托出母子之间相互依赖、深厚的情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亲情在岁月中的延续与变迁。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联系第⑥段“目光紧盯着对面的油条摊,馋涎欲滴。三分钱一根的油条,像汽车的燃料,重新点燃了我朝前走的引擎”可知,儿时“我”因为馋油条,在疲惫时又有了前行的动力,这是“我”童年一段深刻且温暖的记忆,展现出小时候“我”对母亲的依赖,母亲满足“我”吃油条的愿望,给予“我”关怀。结尾“(母亲)笑得像个四岁的孩子,正吃着三分钱一根的油条”,“笑得像个四岁的孩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母亲得知自己肠道干净、身体健康后的开心与满足,那份纯真如同孩子一般。“正吃着三分钱一根的油条”与前文“我”四岁时对油条的渴望相呼应,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小时候“我”依赖母亲,母亲满足“我”的需求;现在母亲因“我”的陪伴和检查结果而安心,这一对比,生动地展现出亲情在岁月流转中的相互依存与延续,赞美了“小有所依老有所靠”的至爱亲情 ,也升华了文章主旨,让读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力量。5. 春分时,放进种子; 梅雨时,开沟排水; 霜降时节,整理瓜棚。 6.“丝瓜”能让儿孙回家,给父母相对沉寂的老年生活增添生气;丝瓜筋可刷锅洗碗,或当作鞋垫御寒,洗澡时还能用来擦背,丝瓜勾起了一家人对家庭美好往事的追忆;丝瓜可以医治老妈的便秘;丝瓜让“我”明白老爸对老妈含蓄、执着、贴心的爱;种丝瓜让年老的爸爸有事可做,有精神寄托。 7.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丝瓜花开得多,开得茂盛,暗示丝瓜将有很好的收成。 8.B 文中详细写了老爸种丝瓜过程,表现了他对丝瓜的重视,对母亲的宠爱,丝瓜能勾起一家人对家庭美好往事的追忆,因此归入“人间亲情”栏目。【解析】5.本题考查提炼信息。①根据第③段中的“春分时,老爸在菜园一隅‘打钵’,老妈弯着身子,在每个土钵里放进3粒‘良心’。老爸称种子为‘良心’,说种子就是土地的心跳”可得:春分时,放进种子;②根据第⑧段中的“梅雨期间,老爸在丝瓜棚下挖沟,说:‘前些天连续下了雨,如不及时开沟排水,这些丝瓜就会被淹死。’”可得:梅雨时,开沟排水;③根据第⑨段中的“霜降时节,丝瓜棚上的藤蔓早已枯萎,几个干瘪的老丝瓜吊着,灰头土脸地在风中闲荡。扎细竹的铁丝已经生锈,被急风一阵‘推搡’,许多都断掉了——丝瓜棚垮了。老爸剪断铁丝,把细竹整理好,说明年搭丝瓜棚还能派上用场”可得:霜降时节,整理瓜棚。6.本题考查提炼信息。根据第⑦段中睥“丝瓜的贡献就是能让儿孙们回家,给他们寂静的生活增添一点儿生气”可得:“丝瓜”能让儿孙回家,给父母相对沉寂的老年生活增添生气。根据第⑩段中的“丝瓜筋可刷锅、洗碗,可当鞋垫儿御寒,洗澡时还能用它擦背呢”可得:丝瓜筋可刷锅洗碗,或当作鞋垫御寒,洗澡时还能用来擦背,丝瓜勾起了一家人对家庭美好往事的追忆;根据第 段中的“明年拿它们再种丝瓜。有一年,我突然得了便秘的毛病,听说吃丝瓜能治这病,你爸便开始种。往后每年都种”可得:丝瓜可以医治老妈的便秘;根据第 段中的“我这才明白,那个把种子比作‘良心’的人,对家人的爱如此含蓄又如此有韧劲”可得:丝瓜让“我”明白老爸对老妈含蓄、执着、贴心的爱;从文中描写的老爸种丝瓜的情节可知,种丝瓜让年老的爸爸有事可做,有精神寄托。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一朵挨着一朵,赶集似的”中的“赶集”把丝瓜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一朵挨着一朵”“朵朵黄花”可知,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丝瓜花开得多,开得茂盛。花开的如此之多,也暗示了丝瓜将会有很好的收成。8.本题考查主旨赏析。文中第②段到第⑨段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叙了老爸种丝瓜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丝瓜的重视。根据第 段中的“明年拿它们再种丝瓜。有一年,我突然得了便秘的毛病,听说吃丝瓜能治这病,你爸便开始种。往后每年都种”可知,父亲一开始种丝瓜是为了给母亲治病,表现了他对母亲的关爱。也表明丝瓜可以勾起一家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亲情的温馨与美好。因此归入“人间亲情”栏目。9. 大哥带我们摸螺蛳煸炒螺蛳 大哥偷学“捉麦钓鱼” 捉迷藏的孩子傍晚见炊烟奔回家 10.(1)跳,跳跃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将画面切入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体现作者对童年记忆之深,语言轻快活泼。(2)比喻,将升起的炊烟比作烽火台的信号烟,生动形象地再现傍晚的炊烟指引着我们回家吃晚饭的场景,语言庄重而诙谐。 11.不能,这句话照应了上文中我们家炊烟飘出的等级是最低的,也为下文哥哥“摸螺蛳”偷学“捉麦钓鱼”的行为作铺垫,体现哥哥的担当懂事的品质。 12.(1)麦钓的材料材质叙述具体详尽,比如“细棉线”“细竹”“贝壳”“东洋草”等。(2)数字表述准确,比如棉线“十来米长”、“麦钓七八个”。(3)放麦钓过程叙述细致连贯。答出两点即可。 13.炊烟展现着时代的进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炊烟再现了我童年时在故乡的生存状态、生活情景;炊烟也隐含着对传统农耕文明渐渐消逝的无奈;炊烟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承载着我对亲情友情的珍视,饱含着我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解析】9.考查概括事件。第一空:根据第⑤段中的“12岁的大哥带着我和三弟跳进屋前的小河里摸螺蛳……,学着大人的样子煸炒起螺蛳来”可得:大哥带我们摸螺蛳煸炒螺蛳。第二空:根据第⑦段中的“后来,大哥还偷偷跟舅舅学‘捉麦钓鱼’”可得:大哥偷学“捉麦钓鱼”。第三空:根据第 段中的“而那些在浜滩头、垄沟桥、稻柴堆里捉着迷藏的村娃子,看到炊烟袅袅升起,就如同古代的将士看到了烽火台上的信号烟,争先恐后地奔跑着回家”可得:捉迷藏的孩子傍晚见炊烟奔回家。10.考查词句赏析。(1)跳,跳跃的意思。此处用来形容炊烟把作者带入对童年的回忆之中,只需要“笔轻轻一转”,就带作者进入了童年的回忆之中,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之深,语言轻快活泼。(2)“就如同古代的将士看到了烽火台上的信号烟”把孩子们比作古代的将士,把炊烟比作烽火台上的信号烟,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句中的“争先恐后地奔跑着回家”可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看到炊烟后就马上跑回家吃饭的情景。大词小用,语言庄重中又有诙谐。11.考查句段作用。联系前段中的“而我家的炊烟里,常年夹杂着外婆翻炒青菜时的咳嗽声。渐渐地,炊烟也被人比较来比较去,炊烟与炊烟之间也分出了等级”可知,这句话照应了前段中提到的我家炊烟飘出的等级是最低的。联系后段中的“有一次,为了能让我家的炊烟也飘出点荤腥味道”可知,为下文写哥哥为改善家里的饮食而“摸螺蛳”偷学“捉麦钓鱼”的行为。从这个情节里,可以看出哥哥的担当懂事。12.考查语句赏析。联系本段中的“一根十来米长的细棉线,一头系着一根比毛笔长一点的细竹,细竹上放一粒蒸熟的喷香的麦粒,另一头系着一个贝壳”“最后用东洋草稍作伪装”可知,作者对麦钓的材料材质叙述具体详尽。联系本段中的“一根十来米长的细棉线”“中间等距离系上七八个麦钓”可知,数字表述准确。联系本段中的“把细木插在与水位相平的河岸后,再把有贝壳的一头抛向河当中,诱饵便随长线没入河中。最后用东洋草稍作伪装,便可静候鱼儿上钩了”可知,放麦钓过程叙述细致连贯。13.考查赏析主旨。联系第 段中的“如今,农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更安全、更卫生、更便捷的煤气,炊烟也结束了持续千百年的历史使命,烟消云散了”可得:炊烟展现着时代的进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隐含着对传统农耕文明渐渐消逝的无奈。根据末段中的“但在我心里,故乡的炊烟从未散去”可得:炊烟饱含着我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根据末段中的“它时常升起在一个肉眼无法看见的地方,并悄然染白了我的头发”可得:炊烟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根据第②段中的“这让我想起了故乡的炊烟,想起了故乡……笔轻轻一转,带我跳进了童年”可得:炊烟再现了我童年时在故乡的生存状态、生活情景。联系文中哥哥为了改善家里的伙食,带我们摸螺蛳煸炒螺蛳,偷学“捉麦钓鱼”等情节可知,炊烟承载着我对亲情的珍视。14.①贯穿全文的线索,交代写作对象。②使用双引号,着重强调了老房子对母亲及一家的意义,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5.插叙。记叙1994年的往事,交代老房子的来历,以及一家人在老房子里的温馨时光,为下文写作者对老房子的留恋做铺垫,同时深化情感。 16.(1)“砸”有用重力锤击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苍老的面容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表达了作者忽略了母亲的内心愧疚和心疼。(2)比喻。把“老房子的窗口”比作“弃儿幽怨的目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房子对于作者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老房子的无限留恋与不舍。 17.联想与想象(或虚实结合)。作者由眼前所见产生想象,仿佛回到了在老房子里的温馨时光,寄托了作者对一家共处温馨时光的怀恋,对母亲已经苍老自己却后知后觉的愧疚。【解析】14.考查题目的好处。解答此题要从内容、结构,题目的特点方面回答。根据第④段句子“印象中,母亲的样貌定格在‘老房子’时期,似乎从未更新”,第⑧段句子“我与母亲隔窗相望,玻璃的反光里仍幻化着母亲在‘老房子’里忙碌的身影”。,第 段句子“远远地,我看见一盏灯,亮在很多年前的‘老房子’里”可知,本文的题目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是围绕母亲在“老房子”的劳作组材的,故本文的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对象。题目中的“定格”一词,加上了双引号,更突出母亲在老房子中的劳作,对家人的呵护,无私的奉献精神,故题目还突出了文章的主旨。15.考查叙述方式。叙述方法分为:顺叙、插叙、倒叙。根据第⑤段句子“我说的那座‘老房子’不是如今乡下的老宅,而是妻子单位分房分在南桥镇上的一套公寓房。”“1994年,‘老房子’是全新的,两室一厅,75平方米,两间卧室都朝南,满足了我与妻子多年以来‘想要有个家’的梦想”可知,文章使用的叙述方式是插叙,插叙了1994年老房子的由来。再根据第⑥句子“有了奶奶的陪伴,女儿渐渐忘了‘回家’的事。仿佛奶奶在哪,家就在哪”,第⑦段句子“直到现在,兄弟相聚时还经常会聊起一家人在‘老房子’聚餐时的温暖时光,感慨母亲在哪,家就在哪”可知,插叙部分记叙了母亲照顾孙女,照顾我们一家人,还有大哥和弟弟经常来“老房子”吃饭,也是母亲照顾,表现母亲的操劳,赞颂伟大的无私的母爱。还为下文作者写回忆老房子的时光,留恋老房子的时光做了铺垫。16.考查赏析句子。要从手法、内容抒发的感情或者塑造的形象方面作答。(1)“砸”用重物撞击或者指敲打。结合第④段句子“而眼前的她的确更老了,老得那么具体,那么深刻。一种措手不及的心疼”可知,“我”看到衰老的母亲,心中升起的那种心痛如重物敲打“我”的心灵,突出表现“我”心灵的震撼,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自己没有尽心关爱母亲的心痛、愧疚自责之情。(2)根据“如弃儿幽怨的目光”可知,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房子”亮着的灯光’”比作“弃儿幽怨的目光”,形象生动地表达“我”对“老房子”的留恋,对“老房子”中母亲的操劳付出的感恩与怀念,也表达了“我”对老房子那段岁月的珍惜与不舍之情。17.考查手法及作用。根据句子“隔窗远眺,城市的灯火已经稀落”可知,作者描写看到的城市夜景,属于实写。根据句子“远远地,我看见一盏灯,亮在很多年前的‘老房子’里。暖黄色的灯光下,有一家人围成一桌,吃着母亲做的农家菜,有说有笑……”可知,作者由眼前看到的灯光,而想到一盏灯亮在很多年前的“老房子”里,属于作者的联想与想象,也是虚写。再根据句子“有一家人围成一桌,吃着母亲做的农家菜,有说有笑……”可知,作者描写一家人温馨和谐幸福生活的画面,突出作者对创造这和谐温馨生活的母亲的感激之情,也表达自己才发现母亲衰老,对母亲不够关心的愧疚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