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及主要生态问题。2.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1.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重点)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难点)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1.现状:非常严重。2.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表现为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开发活动。3.区域性特点(1)森林面积减少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华南林区。(2)草原退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牧区。(3)生物多样性锐减主要分布在林区、草原、近海海域。(4)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南丘陵。(5)湿地萎缩主要分布在三江低地、湖滨海滨。(6)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半干旱地区。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提示】 自然原因: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地面植被少,固沙能力弱。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矿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开挖地表土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2)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3)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2.保护措施(1)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国土整治等。(2)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如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林建设。(3)重点保护区建设开始启动:如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4)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5)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稳步发展,如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6)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及其防治措施【问题导思】 1.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提示】 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荒漠化等。2.我国的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都有土壤侵蚀现象,其形成的外力作用有何不同?【提示】 西北地区的土壤侵蚀主要是由于风力侵蚀引起的,而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地区则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3.我国的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4.针对我国的森林破坏问题,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提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等。1.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分布地区名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大兴安岭西侧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气候较干,降水较少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严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气候较干,降水较少过度放牧严重,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黄淮海平原区南方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人口稠密,过度开垦严重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区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崎岖,降水集中人民生活贫困,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严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壤侵蚀高寒气候区,降水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气候变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2.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2)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森林火灾等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减少过度放牧、过度垦殖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低地、湖滨海滨沉积物充满湖沼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土壤侵蚀黄土高原、东南丘陵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人口稠密,过垦严重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降水少、气候干旱过牧严重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特别提醒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生态环境问题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一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可能导致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泥沙被携带到下游的湖泊沉积下来,造成湖泊的面积减小,导致湿地萎缩。再如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还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下面各图反映的是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有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1)从图1中可知,影响此地区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有______和________。最大的人口密度分布在________带。土壤侵蚀强度最大的在________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图2中可以分析出:①最容易被侵蚀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②具有较强保持水土能力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 读懂题图是关键,图1反映的是不同植被类型侵蚀模数不同;图2反映的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被侵蚀的程度(每毫米雨量侵蚀量)不同。【解析】 第(1)题,图示不同植被区,土壤侵蚀不同;黄河中游地区主要是降水导致的流水侵蚀。草原区土壤侵蚀强度最大,主要与草原区植被易被破坏有关。第(2)题,图中显示最容易被侵蚀的土地类型是弃耕地,侵蚀量最小的是林地,其次是草地,说明增加植被覆盖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答案】 (1)降水 植被 落叶阔叶林 草原 植被易受破坏,导致侵蚀加剧(2)①弃(休)耕地②林地和草地 种草种树,保持水土[图表展示]教材P70图4.16 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解图精要] 由图可知:1.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具体分布地区。2.分布最广的生态问题是土壤侵蚀。3.我国生态问题类型较多。[图表应用]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E区域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2)C、D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3)比较A、F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解析】 第(1)题,E位于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这里人口密集,过垦严重,降水丰富,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壤侵蚀。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为石漠化或土壤贫瘠。第(2)题,两地都面临着土壤侵蚀问题,但D地更严重,和这里的丘陵地形、城市密集、土地的生产力高有关。第(3)题,A区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的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F为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土壤易受侵蚀,该地的森林作用主要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答案】 (1)土壤侵蚀。石漠化(或土壤贫瘠)。(2)D 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3)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F: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教材第71页思考【答案】 1.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见下表。自然背景A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C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DE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F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区G青藏高原高寒地区2.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x(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原因)K一、选择题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某种地方病的分布区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这种地方病的发生最有可能与当地的何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 )A.水土流失 B.草地退化C.泥石流和滑坡D.生物多样性锐减【解析】 图示阴影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地区。东北地区面临黑土流失,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为土壤侵蚀造成地水土流失,所以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水土流失,因此该种地方病的发生可能与水土流失有关。【答案】 A2.正确表述下图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关系的是( )A.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B.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C.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D.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解析】 正确理解该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三者的关系是解题关键。在前4年中,鱼密度水平较高,决定捕鱼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海渔船数量,但出海渔船数量无限制增加,捕鱼量超过鱼类的再生速度,海域内的鱼密度降低。【答案】 A二、综合题3.读我国部分轮廓图,据图中标注的位置和范围,完成下列问题。(1)以甲为代表的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为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候多雨,加之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活动,这一地区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解析】 图中甲所在区域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被覆盖差,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极易引发荒漠化;乙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形以丘陵为主,植被破坏极易引起土壤侵蚀。【答案】 (1)荒漠化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疏 过度放牧,破坏植被(2)不合理耕作,过度砍伐森林 土壤侵蚀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区域差异显著,生态环境问题区域差别较大,生态防治应因地制宜。材料二 我国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示意图。(1)图中表示发生在我国的比较严重或发展比较快的三种环境问题,请按序号填出各图例代表的环境问题: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2)①问题与当地自然背景关系很大,请予以表述。(3)缓解环境问题③可采取的措施有(双选)( )A.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我国能源消费将用水能和天然气取代煤炭B.减少人均能源消费量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低污染或无污染产业D.提高利用清洁能源的技术水平【解析】 ①发生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②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比较典型,③主要集中在南方工业发达、降水丰富地区。根据中国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可知:①为荒漠化,②为水土流失,③为酸雨。西北地区降水条件、地表物质、风力条件都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保证。酸雨的产生主要与煤炭的使用,SO2气体的过量排放有关,应当寻找清洁的替代能源。【答案】 (1)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酸雨(2)大风日数多且比较集中;降水少,地表为戈壁、沙漠;地表多疏松沙质沉积物。(3)CD一、选择题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1)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2),回答1~2题。1.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2.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 由图1可知,该地区地形起伏大,而图2信息显示,该地区生活能源以薪柴和秸秆为主,因此存在乱砍滥伐现象,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必须解决该地区的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答案】 1.B 2.C读下图,完成下题。3.近年来,该区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风沙危害严重B.林草种植面积扩大C.矿产开采规模加大D.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解析】 为保持水土,改善环境,该区域林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致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答案】 B4.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D.西北地区——矿产开采【解析】 内蒙古草原、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为气候干燥和过度放牧;黄淮海平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为降水较少、人口密集和过度垦殖。【答案】 B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完成5~6题。5.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B.土壤侵蚀C.草地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6.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中,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好做法是(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B.大力发展水电建设C.提高炉灶技术水平D.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解析】 第5题,首先确定两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左图是黄土高原地区,右图是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第6题,黄土高原地区虽有大量的煤炭资源,但燃烧煤炭会造成环境问题。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不适合发展水电。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既可充分利用生物能,又能减轻环境污染。【答案】 5.B 6.D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完成7~9题。7.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化B.兴修水利C.战争破坏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8.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区为次生林比重最大的地区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9.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生态问题是( )A.沙尘暴B.泥石流C.水土流失D.台风【解析】 由图可知,秦和西汉时期的森林破坏主要是在北方的华北和黄土高原地区,此时帝王宫殿和陵墓建造非常盛行,对黄土高原的森林破坏非常严重。b地区是我国的南方林区,该林区的森林主要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e地区是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地表崎岖,降水多,森林破坏以后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注意泥石流是自然灾害不是生态问题。【答案】 7.D 8.B 9.C10.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解析】 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大兴安岭西侧;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的半干旱草原地带;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答案】 D二、综合题11.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Ⅱ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原因。(2)图Ⅱ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原因以及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图Ⅰ和图Ⅱ对比观察,生态极危急区分布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多,对环境的影响大,极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分析其原因应结合当地的生产状况,根据经纬度或轮廓,该地区为我国的东北地区,生态极危急区是黑龙江南部和吉林中部,该地区工业发达,城市集中,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排放废弃物多,从而产生环境问题。第(2)题,①地区为大兴安岭东部,该地出现的问题是森林资源破坏问题,主要原因是过度砍伐、毁林开荒、居民烧柴等。②地区为大兴安岭西部,该部因降水较少,植被为草原,主要从事的农业活动为畜牧业,因此该地主要的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和开垦耕地。【答案】 (1)该地区生态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频繁,产生废弃物多,加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环境影响大,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2)①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过度砍伐,森林火灾,居民生活用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开垦耕地,使草场破坏严重,甚至导致土地荒漠化。12.甲图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乙图为“八五”末期我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甲图和乙图的关联性体现如丙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A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B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乙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三个省(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甲中C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主要防治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地理区位的判读能力。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相联系,贫困使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不顾及生态环境保护,对资源盲目开发和利用,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而过度开垦荒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生态环境恶化又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由图中A、B、C的位置可判断其所在地区,即A为内蒙古高原东部,B为黄土高原区,C为横断山区,然后结合三地的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判断其生态环境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丙图所示的含义。【答案】 (1)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农牧业生产受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水土流失 破坏植被、轮荒(3)云南省 贵州省 四川省 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生物多样性锐减(4)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采育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