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鲍照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鲍照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鲍照诗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登黄鹤矶①
【南朝宋】鲍照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②,弄珠怀汉游③。
岂伊药饵④泰,得夺旅人忧。
【注释】①刘宋大明六年(462年)秋,诗人以将军府参军随赴荆州任所,途中行经武昌,写下此诗。当时,诗人已年近五十,近三十年的漂泊生活使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②泪行感湘别:传说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为舜之二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追至洞庭,以涕挥竹,竹尽斑,遂投江而死。③弄珠怀汉游:传说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二女,皆佩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但不久二女与珠皆不见。④药饵:当作“乐饵”,指音乐与饮食,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典。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小令 B.近体诗 C.古体诗 D.曲子词
2.以下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黄鹤矶咏怀,表达离别故乡漂泊在外的愁苦心情,风格抑郁低沉,有感染力。
B.三、四两句切题之“登”,诗人登上黄鹤矶,俯视长江,不由悲从中来,抚弦怆然。
C.“丹”字是全诗唯一暖色调字眼,恰恰标志故乡的方位,给诗人心头带来一丝暖意。
D.最后作者感受着湘别泪竹的传说,怀想着游女弄珠的故事,在音乐和美食中释怀了。
3.前人评价本诗“发端有力”,请结合诗歌中的画线句对此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王宣城①
鲍照
发郢流楚思,涉淇兴卫情。
既逢青春盛,复值白苹生。
广望周千里,江郊蔼微明。
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
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②。
树道慕高华,属路伫深馨。
【注】①此诗为诗人送别友人王僧达出为宣城太守时所作。②“颍阴”二句:西汉黄霸曾为颍川太守,治为天下第一;汲黯为淮阳太守,岁余,淮阳大治。前藻,指前人的诗文。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送别诗,虽有诗人依恋不舍的离情却并不低沉,饱含诗人对友人才能的坚定信心。
B.“既逢”以下四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环境,而“青春盛”还暗示了友人正值青春盛年。
C.“举爵自惆怅”借自己离别之际的惆怅,为下文写对友人的期待、勉励和祝福作铺垫。
D.本诗前六句为第一层,后六句为第二层,由实入虚,由景到情,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5.本诗是如何表现离别之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
鲍照
幽并【1】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2】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3】
石梁有余劲【4】,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5】。
注释:【1】幽并:古二州名。【2】鞬:弓袋。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雕服:雕绘的箭囊。【3】雁门、楼烦:边疆要塞。【4】石梁有余劲:语出春秋宋景公事。宋景公射出的箭的余力尚能射入石堰。【5】虎竹: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信符,符分为二半,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将分得左符。
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并重骑射”二句,写出了幽并少年豪侠尚武的形象。
B.“毡带佩双鞬”二句,对少年的装束做出了具体的描绘。
C.“兽肥春草短”句中把敌人比作野兽,点明要武力征讨。
D.“惊雀无全目”句,写出了射箭者技艺高超,精准无比。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人物形象,笔墨简洁精练而引人注目。
B.本诗采用写实手法,详细地描绘出了少年从早晨到夜晚的经历。
C.“石梁”用宋景公的典故,其目的是为表现宋景公的英勇无畏。
D.本诗语言绚丽、含蓄,诗人李白则传承了这一风格,惊遒绝人。
8.本诗塑造了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其精神品质集中表现在后四句,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其三)
[南北朝]鲍照
松生陇坂上,百尺下无枝。
东南望河尾,西北隐昆崖。
野风振山籁,朋鸟夜惊离。
悲凉贯年节,葱翠恒若斯。
安得草木心,不怨寒暑移。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以“百尺无枝”描绘了松树挺拔孤高的形象,体现出其正直无邪的特点。
B.河尾与昆崖,是地理上的极限,也是心灵的追求和向往,拓展了诗歌的时空感。
C.第七、八句,悲凉“贯年节”和葱翠恒久远的对比,突出了松树坚定的内在品质。
D.题目明确了赠送对象和两人的关系,正文借助意象表达出对故人的赞美和期望。
10.诗歌第五、六句“野风振山籁,朋鸟夜惊离”虽然字面与松树无关,却处处都在表现松树的形象与内涵,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蜎,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一起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前两句“羽檄”、“烽火”用比喻之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
B.“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中“严秋”乃是肃杀的秋天。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C.“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极写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诗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
D.“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这四句把边塞美景与战地生 活紧紧衔联,着重描写进人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
E.诗歌中包含各种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 空间。细细品味分明道出边塞之状,是鲍照表现边塞生活的重要艺术标志。
12.杜甫曾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用“俊逸鲍参军”来赞颂李白,那么鲍照的“俊逸”风格在其诗歌中是如何表现的呢?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C 2.D 3.“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这两句写诗人登黄鹤矶时所见景物,并点明季节,营造了一种清冷萧索的秋天气氛,为全诗定下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因而,前人评价本诗“发端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的能力。
A.“小令”,自隋唐产生至北宋,盛行的五代时期。
B.“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唐人称之为“新诗”或“新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C.“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唐代)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
D.词最初是合乐歌唱的歌辞,所以被称为“曲子词”,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从时间上看,作者鲍照是南朝宋时期的人,该诗应属于古体诗,排除ABD。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D.“在音乐和美食中释怀了”错误,结尾“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意思是怎么能因为音乐与饮食而感到快乐,从而忘记旅人心中的无穷悲愁。可见作者并未释怀。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诗词鉴赏之炼句的能力。
本诗首二句“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意思是树叶纷纷而落,江边渡口寒冷凄清,大雁南飞,北风呼啸着将秋天送来。
作者借此写登黄鹤矶时所见眼前景物并点明季节:大雁南飞,寒风北来,树叶纷纷零落,使大江边的渡口平添了一派肃杀萧条景象。
这两句意境开阔而又苍凉,是客观环境描写,也是诗人内心悲凉的直观表现。此诗写诗人登黄鹤山,看到山秀、江流的景象,又逢木落江寒、北雁南飞之秋天,于是引发了羁旅的悲哀。所以首二句一开始就使本诗蒙上了一种抑郁低沉的情调,起手不凡。因而,前人评价本诗“发端有力”。
4.D 5.①用典。借黄霸、汲黯的事典,表达对友人的期待和信心。②寓情于景。“青春盛”白苹生”借自然景物的欣欣向荣渲染烘托离别之际的复杂情感。(或以乐景衬哀情。以欣欣向荣的“乐景”衬托离别的哀情。)③直抒胸臆。“自惆怅”直接表达离别时内心的惆怅与不舍。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由实入虚,由景到情”表述错误。 前六句写送别的时间、环境和心境,属于实写,后六句写送别的行为和对友人的赞美与期待,是虚实结合;前后两部分都是既有景,又有情,并非由景到情。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抒情手法的把握能力。
“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意思是希望你像当年黄霸治理颍川、汲黯治理淮阳一样,在宣城留下优美诗文和赫赫政声。 西汉黄霸曾为颍川太守,治为天下第一;汲黯为淮阳太守,岁余,淮阳大治。可见,诗人通过运用典故,借借黄霸、汲黯的事典,表达对友人的期待和信心。
“既逢青春盛,复值白苹生”意思是我们离别之时,正赶上草木茂盛葱茏的春末时节,池塘里白苹草也悄悄钻出了水面。这里描写了欣欣向荣的自然景物,以欣欣向荣的“乐景”衬托离别的哀情,所以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渲染了离别之情。
“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意思是我举起酒却难以压抑心中的惆怅,乐姬婉转的歌声也变得索然无味。作者直抒胸臆,“自惆怅”直接表达离别时内心的惆怅与不舍。
6.C 7.A 8.①任侠少年在面对外寇未灭,边城形势紧张这一现状时,表明心迹,誓请留一白羽箭,以便将来分符守郡为国立功。
②突出了少年的爱国/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精神,点明了诗歌主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把敌人比作野兽,点明要武力征讨”说法错误。 “兽肥春草短”是说正是打猎的季节,野兽已经肥壮,但草还没有长起来。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B.“本诗采用写实手法”说法错误。本诗多处采用夸张的手法。如“朝游”二句很具体夸饰英雄的骑术神速精妙。
C.“其目的是为表现宋景公的英勇无畏”分析错误。其目的是为表现少年的英勇无畏。
D.“本诗语言绚丽、含蓄”说法错误。从诗中“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等诗句可看出本诗的风格是豪放俊逸。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表明当时外寇未平,时常侵略边关的城池。在外寇未灭,边城在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紧张形势之下,英雄表示了“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的愿望。“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是说少年愿意去边疆报国,统领士兵与敌人作战。“白羽”,箭名;“虎竹”,指铜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凭信。这四句的意思说外寇还未平定,边疆的城池局势紧张,经常出现危险的局面。任侠少年誓请留一白羽箭,将来手持虎符为国建功,奋战疆场。此处表现出一个胸怀建功报国之志的任侠好年的英武形象。从这四句诗中,可以体会出少年为了保家卫国而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全诗充满着英雄的豪气和爱国热情,主题突出,内容感人。
9.D 10.①“野风振山籁”以风声猛烈反衬松的静默坚韧;②“朋鸟夜惊离”以鸟的惊飞对比松的坚定不动;③环境摧折中凸显松独立不移的精神,呼应“不怨寒暑移”。
【导语】鲍照此诗以松喻人,笔力遒劲。“百尺无枝”刻画出孤高劲直之姿,“野风振籁”“朋鸟惊离”则以声、动衬静,凸显松树在风啸鸟散中的岿然不动。末联“草木心”反诘,将物性升华至人性——既赞故人如松的恒翠品格,又暗含对世态炎凉的怅惘,刚健中见深婉。
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对故人的……期望”错误,诗借松喻人,赞其品格,无直接期望的表述。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①“野风振山籁”野外的狂风剧烈地吹动,振响了山间的各种自然声响。“野风”呼啸震动山间万籁(指自然界的声响),“山籁”指山林中风吹动草木、岩石等发出的声音。以风声的剧烈动荡反衬松树的静默挺拔。
②“朋鸟夜惊离”结伴栖息的鸟儿在夜间因风声惊扰而惊惶飞散。以鸟之惊惧对比松之坚定,进一步强化松树独立不移、不为外物所动的品格。
③两句通过描写恶劣环境(狂风、惊鸟),构建起松树生存的“压力场”。在这样的环境中,松树既未因风急而折枝,也未随鸟散而动摇,展现其对自然规律(寒暑变迁)的坦然接受与坚守本性的决心,直接呼应结尾“不怨寒暑移”的核心精神,
11.AD 12.①从情感来看,诗人将爱国豪情与眼前边塞之景紧密结合起来,以情驭景,展现豪放之情;②从意象选用来看,诗人着意选取疾风、战马、劲弓等特殊意象,将爱国豪情生动地展现于读者面前;③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人善用比喻,视角宽广,勾连时空,虚实结合,将君臣吏民同仇敌忾,共御强敌的豪壮生动地展现出来。
【解析】1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前两句“羽檄”“烽火”用借代互文见义之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D项,这四句把边塞景象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而不是指美景。
故选AD。
12.试题分析:题干是“杜甫曾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用‘俊逸鲍参军’来赞颂李白,那么鲍照的‘俊逸’风格在其诗歌中是如何表现的呢?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意象、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再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俊逸”的意思有:1、英俊洒脱,超群拔俗。2、指超群拔俗的人。诗开头四句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敌方入侵的信息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诗的五至八句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胡方利用深秋弓坚矢劲,大举入犯,汉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战,相望于道。四句有力地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接着用两联工整对句极写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颇有先声夺人气势。石径迂折,飞粱直跨,大军行进,秩序井然。但闻箫鼓中传出汉军的豪情壮思,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露雪花。前两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后两句则突出将士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然后着重描写进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接着写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满天飘扬。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这四句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很自然地为英勇顽强的壮士安排好一个典型环境,使他们在艰苦条件下表现的可贵战斗精神有效地得到显示。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精华。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诗人用《九歌·国殇》礼赞勇武刚强、死于国事的“鬼雄”的辞语,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两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此诗把紧凑曲折的情节,不断变化的画面和鲜明突出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它由边亭告警,征骑分兵,加强防卫,进而写到虏阵精强,天子按剑,使者促战。然后着重写了汉军壮伟场面和战地自然风光。最后以壮士捐躯,死为国殇的高潮作结。贯串于上述紧凑情节中的,是各种生活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空间。活跃其中的,有交驰的羽檄,连天的烽火,雁行的队列,鱼贯的军容,箫鼓的节奏,旌甲的辉光等。尤其是疾风起,沙砾场,马瑟缩,弓冻凝的边塞风光画面,画面中心的,则是壮士的英雄群像。诗人着意选取疾风、战马、劲弓等特殊意象,将爱国豪情生动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将爱国豪情与眼前边塞之景紧密结合起来,以情驭景,展现豪放之情。诗人善用比喻,视角宽广,勾连时空,虚实结合,将君臣吏民同仇敌忾,共御强敌的豪壮生动地展现出来。题干问的是“如何表现”,故回答本题时,要从诗人的情感、意象的选用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来分析鲍照的“俊逸”风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