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案年级 九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备课 教师 审核人课型 新 课时 1 课题 与世界深度互动 时间教学 目标 1、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2、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合作意识,能够主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3、提高国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4、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教学 重点 中国影响的表现。教学 难点 理解文化交流互鉴。教学 工具 多媒体、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P33-34“运用你的经验”,小组讨论: (1)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来中国报道两会? (2)你怎样看待两会上的这些“多”? 答案提示:(1)中国的经济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外国记者来中国报道两会,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聆听中国声音,分享中国智慧。 (2)我国的两会吸引越来越多外国媒体和记者的关注,是因为中国对世界的影 以两会为素材导入新课,结合时政,分析两会的变化。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响越来越大,更多的国家想了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秘诀,感受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劲脉搏,让世界分享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机遇。 教师: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日常生活中,外国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体验和认识中国文化。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有关内容。 【讲授新课】 一、中国的影响 1.阅读教材P34“探究与分享”,结合你学到的知识,回答: (1)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庆祝中国春节。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2)在国际舞台上,你还感受到哪些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案提示:(1)越来越多的国家庆祝中国春节,表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文化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2)京剧、孔子、中国茶等。 教师总结: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表现一(文化):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度互动中,外国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强烈的意愿,接触、体验和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2.阅读教材P35“探究与分享”,回答: (1)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对中国与世界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2)走出国门的“中国名片”还有哪些? 答案提示:(1)中国高铁走出国门,意味着全球市场对于中国制造的肯定。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高铁的共同发展。 (2)中国航天、中国电商、移动支付、中国核电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越来越越多的国家开始庆祝春节,分析这一变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影响。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教师总结: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表现二(经济):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物美价廉、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向国外投资,帮助急需发展资金的国家把握发展机遇……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 3.出示材料。 问题:(1)在这些照片中,中国领导人都是站在前排中间的位置,这说明什么? (2)“它将建立国际关系新时代的世界秩序”体现了我国的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教师总结: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表现三(政治):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国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使世界向着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的格局发展。 4.出示“中国参与阿富汗重建”,引导学生总结中国的影响。 教师总结: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表现四(外交):中国关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人类思考与建设未来提供了新的路径,得到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共同行动,这将对世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兼收并蓄 交流互鉴 1.阅读教材P37“探究与分享”,小组交流: (1)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各种文明。以上文明成果分别属于哪个国家? (2)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借鉴的不同文明成果有哪些? 可以代表中国的元素有很多,请同学介绍中国的名片,进一步理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答案提示:(1)天坛祈年殿属于中国,克里姆林宫属于俄罗斯,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属于埃及,埃菲尔铁塔属于法国。(2)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借鉴国外法律成果;等等。 教师总结:(1)文明的内涵:文明包含着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2)正确对待人类文明成果: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2.出示材料,回答: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有什么启示? 答案提示:这些人丢掉了自己的文化根,迷失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他们注定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对待其他的文明,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师总结:如何正确对待人类文明成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通过精神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3.出示图片材料,回答: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提示: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教师总结:中华文明为什么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 (1)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个名族不同的文化类型丰富了世界文化百花园,如何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例如西方的节日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的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2)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通过精神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在世界上的重大影响,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中国越来越成为推动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也知道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明白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作业布置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身边寻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实列,与同学们分享。板 书 设 计第2课时 与世界的深度互动教 学 反 思中国影响的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文化交流互鉴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了生活中的实例,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发展变化和中华文化的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结合生活中的实列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