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诗人的情感神经,都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各种情感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或凄婉或深沉或怅惘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那无尽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的一首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峨日朵雪峰之侧2025CONTENTS素养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鉴赏意象的含义及作用,把握象征的手法3.诵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作者简介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他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是时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等外在因素刺激诗人后,引发起诗人的心理反应而产生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点的一首短诗。这首诗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这也体现了诗人已经从一个“英雄”的年代大步跨入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年代。题目解读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题交代了作者所处的位置。峨日朵雪峰之侧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作者在诗中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内容划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1.写了太阳、雪峰、山海、石砾等意象,表现出自然之美;2.写出了小蜘蛛的出现使作者认识到了众生平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课文研读焦灼:因为他处在现实与理想的边界之点,“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个“仅”字道尽了他外在高度的艰难跋涉。艰难:因为太阳跃入山海,石砾不时滑坡,都牵引、拽拉着诗人的“滑坡”和流血。渺小:因为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生命的攀缘者、进击者、抗争者乃至创造者:1.但他仍对生命保持着一种原始的激情和热望,他“小心地探出前额”,试图于这“雪峰”“山海”之处寻得自我内在高度的新的认识。2.仍然以“指关节”为“铆”深嵌苦难的“巨石”, 以渗血的“千层掌鞋”“撕裂”物质的桎梏。3.即使渺小如蜘蛛,依旧拥抱着大自然的所有赐予。悲苦?课文研读思考:试着给本诗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把握整体内容。课文研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嚣:xiāo,喧哗揳:xiē,捶打罅隙:xià xì,裂缝,缝隙读准字音课文研读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尝试找出这首诗歌的意象,并分析这首意象的含义与作用。太阳、山海、石砾、深渊、血滴、雄鹰、雪豹、蜘蛛峨日朵雪峰之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课文研读雪峰、太阳、山海、石砾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从这类自然意象中,我读出了( )。1.自然的广阔幽深2.诗人笔下的高原险峻、肃杀且有着强力的生命特征;课文研读岩壁“锈蚀”且险要,因而“我的指关节”不得不像“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我的“千层掌鞋”不得不被刃石“撕裂”而流血。从这类行动意象中,我读出了( )。“巨石”已经不单是自然意义上的物质苦难了,它更暗示着一种灵魂上的束缚和桎梏,而我的“流血”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理 伤害,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挣扎与自渡。“我”与自然相抗姿态的刻画,实现了诗歌中英雄主义悲壮风格的创造。最后一节的意象有何用意?蜘蛛:诗人自喻可怜→生命渺小,依然强劲默享→生命平等,共享快慰雄鹰:蓝天领主; 雪豹:雪山之王。代表着真正强大的事物。标榜英雄,给人以奋进的力量。意象之间的反差对比:建构诗人充斥着生命力感的世界。按理,同英雄主义式的攀缘者共同“默享自然的快慰”的当是强大凶猛的野兽,但诗人却用“小而可怜”的蜘蛛来替代为伙伴,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知的“缩小”。但自我的缩小并非是对自然乃至宇宙的卑从和屈服。最后一节的意象有何用意?雪峰、落日、山海、石砾、巨石的罅隙、雄鹰、雪豹,锈蚀的岩壁一系列形象,构成雄浑、壮美、崇高、紧张的审美特征(意境),与蜘蛛弱小、可怜、默哀的形象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生命的谦卑与坚毅,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陈思和曾探讨过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他将之总结为两种状态,“一是把自然看作人世社会的对立物,在流连于原始的非文化性的大自然中,寄寓了诗人逃避现实的苦恼。另一层是把生命投诸宇宙,通过对宇宙奥秘的无穷性来获得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认识。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常有的境界”,诗人在攀援的过程中悟到了自然宇宙的无穷尽,又在这苍茫与渺小的对立矛盾中,体认到生命意义的无穷尽,于是诗歌充斥着一种苍雄与浑厚的原始力度。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洪荒的敬意,也凭 “蜘蛛”意象的安排而彰显了作者与命运相周旋与苦斗的人生快慰。艺术特色1.诗歌的硬语(古语)应用。“嚣鸣”“罅 隙”“锈蚀”“默享”“快慰”等语汇的使用给人奇崛古奥的印象,这些充满语言张力的“硬语”以“醒觉、紧张与撞击的效能”,体现了“精神的力道”,构建了一个冲撞且紧张的峨日朵雪峰的诗歌背景,强化了诗人的“独语者”与“攀登者”的行者形象。2.诗歌长句和标点的使用。长句是昌耀所偏好的写诗习惯,其目的在于构建出能与自身精神强度所对应的诗歌形式,进而表达出自我思想的形 态,而对标点的斟酌则体现了诗人节奏感的判断与把握。3.诗歌分行的掌控和诗序的调整。最后一处,以书面的形式打破了语言结构的圭臬,紧凑了诗歌的节奏,实现了对诗歌语言与情绪关系的把控,进而使得诗歌本身具有了一种生命性。拓展延伸昌耀,这位生于常德,却生活在青海的伟大诗人,并不为多数常德人所熟知。到如今,昌耀先生逝世已经17周年,纵然世间大部分人会忘记他,但总会有一部分诗人和读者会记得他,这位诗歌大山中最虔诚的囚徒,在青海高原腹地他是高车的手推者,是一百头雄牛的主人,更是行走在枯干河床上的灵魂歌者。在中国诗坛上,他是特立独行的,是难于模仿的,是“诗人中的诗人”。课后小练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在心,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课后小练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拔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解析】答案选 A,“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错误,根据“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可知诗人有着淡淡的忧伤。课后小练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解析】答案选B ,“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错误,从诗歌整体来看,冬天虽然是严酷的,但也是温暖的。年度工作概述3.“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答:(示例)①“冷”指天气寒冷,“昏黄”指阳光暗淡,突出了“严酷的冬天”的特征;②与首句中的“短命”相呼应,传达出年衰岁暮之感;③为下文的深沉感慨“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做铺垫。峨日朵雪峰之侧202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