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五四运动” (1919年青年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1919五四运动五四精神:“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思想文化:推行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社会经济:学生和群众抵制日货,一定程度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教育变革: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壬戌学制。文学艺术?开创中国文学新时代,出现了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出现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创造社左起:成仿吾、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2.1立在地球上放号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赏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力量美。掌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的魅力。作者简介郭沫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892-1978郭沫若内容划分文章分为三部分前三节,描绘的是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自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第四节,过渡,由景入情,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第五至第七节,对"力"的高度赞美。研读感知1.这首诗给你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宏伟、强力、壮丽、炽热。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翻。啊啊!我眼前来了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研读感知①诗人选用“白云”“北冰洋” “太平洋” “洪涛”这些自然界中壮阔宏大的意象,再用“无数”“壮丽” “无限” “滚滚” 等形容词加以描绘,一幅海涛汹涌、白云涌现的壮丽图景便跃然纸上。②运用"怒涌”“提起”“推倒” 等一系列强劲有力的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宏伟壮丽的海洋图景更加生动。③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的修辞手法,运用“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 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等排比句式,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气势,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2.诗歌这种宏伟壮丽、气势磅礴的意境是如何营造出来的呢?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研读感知3.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着半殖半封的中国,同时也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着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从更宏观的思想层面来说,作为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研读感知诗人尽情描绘这幅海涛汹涌、白云涌现的壮丽图景,充满激情地赞美大自然,是为了表达对“力”的极力歌颂和赞美。而文末“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一句,诗人更是从多个角度设喻,描绘“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神韵,反映节奏,让读者多层面地感受“力”的美。4.诗人描绘这幅海涛汹涌、白云涌现的壮丽图景是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找出答案。研读感知5.“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研读感知“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地努力哟!”“力”可以“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造”。“破坏” 指打破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创造” 指建设一个新世界,创造新中国。“努力” 是呼唤人们要有恒心,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诗人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五四”时期的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6.诗人为何要如此歌颂赞美“力”呢?“力” 有何作用?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研读感知7.诗歌的结尾为什么要唱出“力”的赞歌?这与前文有何联系?这种抒写仍然没有离开诗人眼前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的具体事物。“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响;“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韵律。总之,都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溢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对五四精神的歌颂。写作特色1.构思精巧、想象奇特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全诗壮阔、恢宏的意境,诗人想象自己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涛声,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把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感受。这些神奇的想象、壮丽的场景同诗中表现的进取、乐观的精神,以及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构成了诗歌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写作特色2.句式自由,节奏鲜明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使诗歌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使得诗歌显得自由、奔放。本诗还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 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等排比句式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主旨归纳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拓展延伸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轻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鲁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啊,我年轻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啊,我年轻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拓展延伸《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 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 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课后小练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C.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D.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答案 B解析 B项,应为: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课后小练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随着人的感情的层层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B.这首诗以铺陈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C.这首诗没有陈述句,都是感叹句。而且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D.这首诗自由宏阔,雄奇奔放,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答案 C解析 “这首诗没有陈述句”不恰当,也有陈述句,如“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课前导入3.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滑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 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答案:C “‥‥‥这首诗严格律”错误,这是自由体诗,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课后小练通观全诗,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的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的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课后小练如何理解诗歌中的 “力”字?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谢谢聆听 请多指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