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沁园春沙长素养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中深沉壮阔的意境。2.体会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3.感受并领悟毛泽东其人其诗的领袖情怀和艺术魅力,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代表作:《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题目解读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沁园春:词牌名,始于初唐,取名于东汉沁水公主之园苑。“沁园春”属长调,分上下两阕,共114字。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下另标题目,题目多与写作内容相关。层次划分沁园春 长沙上阕下阕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问—谁主沉浮?答—同学少年!设问诗文研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请同学们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清秋佳日,“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中,用得十分精彩的词有哪些?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词句 精彩用词 表达效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遍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层、尽、染漫、透百、争击翔层——写出了林之密尽——写出了范围之广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百——形容船只之多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万类霜天竞自由知识链接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诗文研读在上片中,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1)选取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2)描绘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壮阔高远而又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3)抒发的情感: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作者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诗文研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请同学们找一找,下阕中,哪一句话是直接描写上次游览橘子洲的句子?诗文研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概意思是什么?这一问句与上片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1)大概意思: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2)内在联系:这一问句是对上片“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问句再次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诗文研读“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激流勇进,甘为中流砥柱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主旨归纳《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所表现的,不是长沙的秋景,不是他观赏长沙秋景引起的感受,也不是对“中流击水”伟大斗争经历的回顾,而是以长沙秋景的描写表现了强大的斗争精神,以宏大的空间意象表现了博大的心胸,又以“浪遏飞舟”等意象表现了对伟大理想的热烈追求。拓展延伸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 《红楼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古代文人笔下的秋课后小练1.在这首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在写作时借鉴、学习。课后小练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课后小练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3.下阕追忆往事,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课后小练4.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感谢看观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